第十七章 當心:可能含有抗生素
關燈
小
中
大
多。
據估計有75%的抗生素透過養殖魚類的網箱進入水體,從而對原生魚類例如鳕魚産生影響,并通過這種方式進入食物鍊當中。
[395] 能否避免使用抗生素? 假如你愛吃肉或魚,當你對着牛排、豬肉或三文魚大快朵頤的時候,你很可能同時吃下了抗生素。
盡管往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是違法的,但許多國家市售牛奶中都可以檢測出微量抗生素。
就算你是一個嚴格的純素食者,也不怎麼用抗生素,你也并不安全。
畜類用含抗生素的飼料喂養,而它們的糞便又用作肥料,澆灌植物和蔬菜,而這些菜最終端上了你的餐桌。
這種情況在美國最普遍,但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
從水槽和馬桶沖下的幾百萬噸抗生素及動物的排洩物也污染了我們的飲用水供應,使如今的引用水中含有大量具有耐藥性的細菌。
供水公司對此沒有聲張,他們無法監控水中的抗生素含量或細菌數量,也無法通過過濾加以清除。
在歐美的自來水廠和農村的水庫中都檢出了大量的抗生素。
[396]對世界範圍内的河流、湖泊和水庫展開的相似調查得到了相似的發現。
[397]水中抗生素的濃度越高,種類越多,耐藥基因也越多。
[398]不管你居于何處,以什麼為食,都從水中持續不斷地攝入了一劑劑的抗生素。
就連瓶裝礦泉水可能也無法幸免,人們從不同品牌礦泉水中都檢出了曾暴露于抗生素的作用下從而産生了耐藥性的細菌。
[399] 商業化的農業部門和政府的食品與農業部門聲稱進入食物鍊中的小劑量抗生素對人完全無害。
可是萬一這些“沒有任何利益沖突”、隻關心人們健康的莊嚴機構是錯的呢?小劑量的抗生素會不會對人有害?馬蒂·布萊澤再次站了出來,決定用實驗來驗證。
他的團隊發現幼年時使用過或終身持續使用抗生素的小鼠,哪怕遠低于治療劑量,體重和體脂都是正常小鼠的2倍,脂類代謝也出現異常,[400]腸道微生物組成明顯改變,拟杆菌和普雷沃氏菌的種類明顯增多,雙歧杆菌明顯減少。
停止使用抗生素後,這些小鼠的微生物組成漸漸恢複到與未使用抗生素的小鼠相似,但多樣性仍然稍差。
随後,即使用同樣的飲食喂養,曾經使用過抗生素的小鼠一直都會更胖。
抗生素與高脂飲食結合後産生的影響,往往比與正常的小鼠飲食結合更驚人。
布萊澤的團隊還發現,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小鼠,免疫系統受到了嚴重破壞。
微生物組成的改變擾亂了正常的信号傳導通路,而負責調控腸壁免疫細胞并維持其健康的基因,其表達也受到了抑制。
為了證實體重變化是腸道細菌組成改變引起的,而不是抗生素的直接毒性作用,研究團隊将接受過抗生素治療的小鼠的腸道細菌轉染到無菌小鼠體内。
這些小鼠的體重同樣明顯增加,這有力地證明了是微生物種類的減少而不是抗生素本身造成了體重的增加。
喂以高劑量和低劑量抗生素的小鼠體内,與肥胖相關的腸道激素,例如瘦素(leptin)和一種引發饑餓感的激素PYY,水平都明顯升高:在接收到來自腦的信号後腸道會釋放PYY,它縮短食物排空的時間并增加從食物中攝取的熱量。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腸和中樞系統的相互作用是多麼重要,這種相互作用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現代嬰兒接觸了大量抗生素,不論是剖腹産之前的抗感染治療,還是因輕微感染短期使用抗生素,亦或是來自母乳中。
另外還有被低劑量的抗生素污染的自來水和食物,其影響還不為人所知。
抗生素可能是許多看似毫無關系并且突如其來的疾病的原因,比如最新的研究發現抗瘧疾治療增加了瘧疾擴散和人們患病的風險,因為治療使傳播疾病的蚊子更容易攝取瘧原蟲的原質(plasmodia)。
[401]抗生素可能就是造成當今植根于兒童期的肥胖流行的原因。
腸道微生物種類的減少,人工、高糖、高脂飲食這些因素聯合起來,創造出了一個利于肥胖發生的完美條件。
更可怕的是,随着我們越來越胖,并且把喜愛高脂飲食的微生物傳給我們的下一代,人類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我們的後代會使用更多的抗生素,腸道微生物也會更貧乏。
這就是說腸道微生物種群減少的情況會一代代地越發嚴重。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觀察到的這一影響和趨勢在那些肥胖母親所生的孩子身上被進一步放大,這些母親本身的微生物種群就有缺陷。
考慮到人們無法避免和抗生素接觸,有沒有辦法來改善這種局面呢?徹底轉變成一個不用藥并且倡導有機生活的現代素食主義者或許對你自己、家人及你的腸道微生物有幫助,不過更有效的還是為減少抗生素的使用而共同努力。
如果醫生不再被迫開具抗生素,這将給孩子們帶來極大的益處。
緊急情況下肯定應該馬上去看醫生,不過一般的小病可以試着在家多觀察一兩天,讓身體自己恢複。
人都會生病,不吃藥症狀會持續時間稍長一點但也會好,如果我們都能接受這種觀念,那腸道菌群就會少受些摧殘。
政府可以通過懲處使用抗生素最多的醫生從而規範醫生的行為。
法國正是依靠上述辦法,在2002年到2006年期間,成功扭轉了抗生素濫用之勢,法國兒童的抗生素使用率下降了36%。
必須要用抗生素時,應該用現代基因技術開發針對特定細菌的靶向藥物,而不是像目前的藥物一樣不加選擇地殺滅所有細菌。
除了少吃肉,經濟條件允許時吃有機食品,我們還要遊說政府減少補貼依賴抗生素的工業化養殖。
随着全球抗生素耐藥性發生率的急劇增加,人類在面對嚴重感染時可能很快就無藥可用,開發替代性藥物是當務之急。
其中一種是開發對人類無害但可以殺滅細菌的病毒。
我們要增加對研發的投入,以找到快速确定并消滅緻病菌的方法。
益生菌能否解決問題? 添加了嗜酸乳酸菌或雙歧杆菌的酸奶會不會有幫助呢?就像前面讨論過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酸奶對老幼人群、身患重病的人很有益處。
[402]對一般人來說,盡管酸奶肯定無害,但目前還沒有确切的試驗表明酸奶有健康功效。
這可能是因為一開始每個人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就很不一樣。
如此說來,因為不知道腸道裡有哪些細菌需要被取代,喝酸奶對你有沒有好處完全是靠運氣。
未來人們将有望生産出個性化的益生菌,不過這有賴于所有人接受定期的腸道微生物檢查,這顯然是可以實現的。
[403]同時在使用抗生素期間食用富含益生元的食物(例如洋薊、菊芋、韭蔥和塊根芹)也有一定道理,不過目前還缺乏證據支持。
抗生素的使用及剖腹産與過敏症的發生率升高有關,而有些引起過敏的食物有促進微生物生長的作用,那我們有沒有必要進一步限制飲食的種類,将這些食物排除在外呢?
據估計有75%的抗生素透過養殖魚類的網箱進入水體,從而對原生魚類例如鳕魚産生影響,并通過這種方式進入食物鍊當中。
[395] 能否避免使用抗生素? 假如你愛吃肉或魚,當你對着牛排、豬肉或三文魚大快朵頤的時候,你很可能同時吃下了抗生素。
盡管往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是違法的,但許多國家市售牛奶中都可以檢測出微量抗生素。
就算你是一個嚴格的純素食者,也不怎麼用抗生素,你也并不安全。
畜類用含抗生素的飼料喂養,而它們的糞便又用作肥料,澆灌植物和蔬菜,而這些菜最終端上了你的餐桌。
這種情況在美國最普遍,但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
從水槽和馬桶沖下的幾百萬噸抗生素及動物的排洩物也污染了我們的飲用水供應,使如今的引用水中含有大量具有耐藥性的細菌。
供水公司對此沒有聲張,他們無法監控水中的抗生素含量或細菌數量,也無法通過過濾加以清除。
在歐美的自來水廠和農村的水庫中都檢出了大量的抗生素。
[396]對世界範圍内的河流、湖泊和水庫展開的相似調查得到了相似的發現。
[397]水中抗生素的濃度越高,種類越多,耐藥基因也越多。
[398]不管你居于何處,以什麼為食,都從水中持續不斷地攝入了一劑劑的抗生素。
就連瓶裝礦泉水可能也無法幸免,人們從不同品牌礦泉水中都檢出了曾暴露于抗生素的作用下從而産生了耐藥性的細菌。
[399] 商業化的農業部門和政府的食品與農業部門聲稱進入食物鍊中的小劑量抗生素對人完全無害。
可是萬一這些“沒有任何利益沖突”、隻關心人們健康的莊嚴機構是錯的呢?小劑量的抗生素會不會對人有害?馬蒂·布萊澤再次站了出來,決定用實驗來驗證。
他的團隊發現幼年時使用過或終身持續使用抗生素的小鼠,哪怕遠低于治療劑量,體重和體脂都是正常小鼠的2倍,脂類代謝也出現異常,[400]腸道微生物組成明顯改變,拟杆菌和普雷沃氏菌的種類明顯增多,雙歧杆菌明顯減少。
停止使用抗生素後,這些小鼠的微生物組成漸漸恢複到與未使用抗生素的小鼠相似,但多樣性仍然稍差。
随後,即使用同樣的飲食喂養,曾經使用過抗生素的小鼠一直都會更胖。
抗生素與高脂飲食結合後産生的影響,往往比與正常的小鼠飲食結合更驚人。
布萊澤的團隊還發現,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小鼠,免疫系統受到了嚴重破壞。
微生物組成的改變擾亂了正常的信号傳導通路,而負責調控腸壁免疫細胞并維持其健康的基因,其表達也受到了抑制。
為了證實體重變化是腸道細菌組成改變引起的,而不是抗生素的直接毒性作用,研究團隊将接受過抗生素治療的小鼠的腸道細菌轉染到無菌小鼠體内。
這些小鼠的體重同樣明顯增加,這有力地證明了是微生物種類的減少而不是抗生素本身造成了體重的增加。
喂以高劑量和低劑量抗生素的小鼠體内,與肥胖相關的腸道激素,例如瘦素(leptin)和一種引發饑餓感的激素PYY,水平都明顯升高:在接收到來自腦的信号後腸道會釋放PYY,它縮短食物排空的時間并增加從食物中攝取的熱量。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腸和中樞系統的相互作用是多麼重要,這種相互作用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現代嬰兒接觸了大量抗生素,不論是剖腹産之前的抗感染治療,還是因輕微感染短期使用抗生素,亦或是來自母乳中。
另外還有被低劑量的抗生素污染的自來水和食物,其影響還不為人所知。
抗生素可能是許多看似毫無關系并且突如其來的疾病的原因,比如最新的研究發現抗瘧疾治療增加了瘧疾擴散和人們患病的風險,因為治療使傳播疾病的蚊子更容易攝取瘧原蟲的原質(plasmodia)。
[401]抗生素可能就是造成當今植根于兒童期的肥胖流行的原因。
腸道微生物種類的減少,人工、高糖、高脂飲食這些因素聯合起來,創造出了一個利于肥胖發生的完美條件。
更可怕的是,随着我們越來越胖,并且把喜愛高脂飲食的微生物傳給我們的下一代,人類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我們的後代會使用更多的抗生素,腸道微生物也會更貧乏。
這就是說腸道微生物種群減少的情況會一代代地越發嚴重。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觀察到的這一影響和趨勢在那些肥胖母親所生的孩子身上被進一步放大,這些母親本身的微生物種群就有缺陷。
考慮到人們無法避免和抗生素接觸,有沒有辦法來改善這種局面呢?徹底轉變成一個不用藥并且倡導有機生活的現代素食主義者或許對你自己、家人及你的腸道微生物有幫助,不過更有效的還是為減少抗生素的使用而共同努力。
如果醫生不再被迫開具抗生素,這将給孩子們帶來極大的益處。
緊急情況下肯定應該馬上去看醫生,不過一般的小病可以試着在家多觀察一兩天,讓身體自己恢複。
人都會生病,不吃藥症狀會持續時間稍長一點但也會好,如果我們都能接受這種觀念,那腸道菌群就會少受些摧殘。
政府可以通過懲處使用抗生素最多的醫生從而規範醫生的行為。
法國正是依靠上述辦法,在2002年到2006年期間,成功扭轉了抗生素濫用之勢,法國兒童的抗生素使用率下降了36%。
必須要用抗生素時,應該用現代基因技術開發針對特定細菌的靶向藥物,而不是像目前的藥物一樣不加選擇地殺滅所有細菌。
除了少吃肉,經濟條件允許時吃有機食品,我們還要遊說政府減少補貼依賴抗生素的工業化養殖。
随着全球抗生素耐藥性發生率的急劇增加,人類在面對嚴重感染時可能很快就無藥可用,開發替代性藥物是當務之急。
其中一種是開發對人類無害但可以殺滅細菌的病毒。
我們要增加對研發的投入,以找到快速确定并消滅緻病菌的方法。
益生菌能否解決問題? 添加了嗜酸乳酸菌或雙歧杆菌的酸奶會不會有幫助呢?就像前面讨論過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酸奶對老幼人群、身患重病的人很有益處。
[402]對一般人來說,盡管酸奶肯定無害,但目前還沒有确切的試驗表明酸奶有健康功效。
這可能是因為一開始每個人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就很不一樣。
如此說來,因為不知道腸道裡有哪些細菌需要被取代,喝酸奶對你有沒有好處完全是靠運氣。
未來人們将有望生産出個性化的益生菌,不過這有賴于所有人接受定期的腸道微生物檢查,這顯然是可以實現的。
[403]同時在使用抗生素期間食用富含益生元的食物(例如洋薊、菊芋、韭蔥和塊根芹)也有一定道理,不過目前還缺乏證據支持。
抗生素的使用及剖腹産與過敏症的發生率升高有關,而有些引起過敏的食物有促進微生物生長的作用,那我們有沒有必要進一步限制飲食的種類,将這些食物排除在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