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維生素
關燈
小
中
大
也不願改變長期以來的用藥習慣。
不過,如果哪個和我一樣的醫生決心不再給病人開補充劑,而三個月後這個病人不小心跌倒從而骨折了,所有人都會認為是醫生的錯。
這和醫生在謹慎使用抗生素時面對的困境如出一轍。
好在觀念和指南正在轉變,人們漸漸地不再提倡常規給所有人補充鈣片和維生素,而隻限于老年高危人群。
[361]維生素D一直受媒體關注,它主要由皮膚接受日照後合成,魚油、雞蛋、乳制品和一些蘑菇中也含有少量維生素D。
前面反複提到的容易存在偏倚的觀察性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與十幾種常見疾病的發病率升高有關,例如心髒病、癌症、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和多發性硬化,還有抑郁症和早亡。
這不可能對所有患者都成立,我坦承我自己也發表了一些此類文章。
對人群體内維生素D水平的調查提示有1/3的人存在維生素D缺乏。
随後維生素D作為一種适應症較廣的補充劑,仿佛包治百病的萬靈藥一般被廣為推崇。
曬太陽還是吃保健品 要糾正維生素D缺乏,合理的建議就是每天曬太陽10~15分鐘,讓臉和胳膊暴露在陽光下,冬天的話可以口服魚油。
可是醫生往往沒有這樣建議病人,而是開一些補充劑。
這主要是由于人們對皮膚癌的恐慌,而癌症慈善機構和防曬霜生産廠商的宣傳也加深了這種恐慌。
這是建立在早期對黑色素瘤的觀察性研究上的。
每到春季,人們就被一遍遍告知,日曬是造成黑色素瘤的唯一原因。
事實上這些觀察性研究的結論是長期曬傷隻與50%的黑色素瘤發病風險上升有關。
或者說,過度日曬最多也隻能解釋不到1/4的黑色素瘤的發病。
[362]而考慮到由基因所決定的膚色比如淺色還是深色的影響後,本就不高的風險更是進一步下降。
其實遺傳和運氣不佳而非日曬才是黑色素瘤的主要原因。
[363]可盡管如此,皮膚科醫生仍然叮囑長有黑色素瘤的病人要盡可能避免日曬。
諷刺的是,維生素D水平較低和日照不足使黑色素瘤更容易複發。
[364] 現在人們甯願相信醫生和維生素藥片,而不相信純天然的魚油或者日光的功效,盡管後者的效果往往更好。
幾年前,我以體内維生素水平偏低但屬于正常範圍的女性雙胞胎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為期兩年的随機對照試驗,觀察維生素D補充劑的效果,結果發現服用維生素D與安慰劑的雙胞胎骨骼強度沒有區别,不過大多數沒有考慮基因影響的小型研究都表明維生素D有促進骨骼健康的作用。
[365]不過,最近對共納入了9.5萬名服用維生素D的病人的50項臨床試驗所進行的荟萃分析顯示,沒有确切證據表明維生素D補充劑能夠減少死亡或預防骨折。
[366] 相反,一些研究甚至表明不規律地注射大劑量維生素D會增加死亡和骨折的風險。
[367]我們所觀察到的現代人身上較低的維生素水平,或許是營養狀況普遍較差或運動不足的标志,而不是引發疾病的原因,我們首先應該改變人們的觀念。
有趣的是,在最近一項去除了研究偏倚的孟德爾化随機研究(Mendelianrandomisationstudy)中,研究人員檢測了10萬名丹麥人天然維生素D的基因标志物水平,結果表明,與前面的荟萃分析所揭示的維生素D人工補充劑不同[368],調控維生素D的基因如果水平正常,可以降低死亡率,特别是癌症死亡率。
[369] 維生素保健品的健康功效往往缺少确鑿證據,不過有少數幾個例外。
例如,長期試驗表明服用特定劑量的含葉黃素(lutein)和玉米黃素(zeaxanthin)的保健品能預防或減緩黃斑變性導緻的失明。
[370]确保劑量和兩者的比例正确是避免副作用的關鍵。
身體能從奶酪、牛奶、西蘭花或意大利礦泉水等日常飲食中緩慢地吸收鈣等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卻無法适應額外補充所導緻的維生素濃度陡然升高。
人工大劑量補充激素,例如甲狀旁腺激素(parathyroidhermone),會刺激骨骼生成,而在一天内以天然方式緩慢攝入則會有相反的作用。
以非自然的方式人為補充維生素或許存在同樣的問題。
人們對腸道微生物和維生素特别是大劑量維生素的相互作用仍缺乏了解。
實驗表明維生素B12會對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産生重要影響,而其他維生素可能也有類似作用。
[371]合成維生素或者大劑量維生素所産生的副作用可能與這些機制有關。
在我看來,底線就是:除非你被診斷為維生素缺乏或者飲食糟糕,否則維生素就沒有任何幫助,而且反倒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對腸道菌群産生不利影響。
把那些給家人準備的一瓶瓶保健品都扔進垃圾桶吧,一切從新開始。
在對維生素的作用了解得更透徹之前,我們應該對數目日益增長的“添加維生素”的加工食品保持警惕。
人們對維生素的迷戀注定得不到回報,而且它完美地證明了我們在食物方面的化約主義執念,執意要分離出某種神奇物質。
不如用心讓你和家人多吃真正新鮮的食物吧,均衡的飲食能提供人體需要的絕大多數維生素。
而在微生物的幫助下,身體能自然合成那些無法從食物中攝取的部分。
不過,如果哪個和我一樣的醫生決心不再給病人開補充劑,而三個月後這個病人不小心跌倒從而骨折了,所有人都會認為是醫生的錯。
這和醫生在謹慎使用抗生素時面對的困境如出一轍。
好在觀念和指南正在轉變,人們漸漸地不再提倡常規給所有人補充鈣片和維生素,而隻限于老年高危人群。
[361]維生素D一直受媒體關注,它主要由皮膚接受日照後合成,魚油、雞蛋、乳制品和一些蘑菇中也含有少量維生素D。
前面反複提到的容易存在偏倚的觀察性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與十幾種常見疾病的發病率升高有關,例如心髒病、癌症、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和多發性硬化,還有抑郁症和早亡。
這不可能對所有患者都成立,我坦承我自己也發表了一些此類文章。
對人群體内維生素D水平的調查提示有1/3的人存在維生素D缺乏。
随後維生素D作為一種适應症較廣的補充劑,仿佛包治百病的萬靈藥一般被廣為推崇。
曬太陽還是吃保健品 要糾正維生素D缺乏,合理的建議就是每天曬太陽10~15分鐘,讓臉和胳膊暴露在陽光下,冬天的話可以口服魚油。
可是醫生往往沒有這樣建議病人,而是開一些補充劑。
這主要是由于人們對皮膚癌的恐慌,而癌症慈善機構和防曬霜生産廠商的宣傳也加深了這種恐慌。
這是建立在早期對黑色素瘤的觀察性研究上的。
每到春季,人們就被一遍遍告知,日曬是造成黑色素瘤的唯一原因。
事實上這些觀察性研究的結論是長期曬傷隻與50%的黑色素瘤發病風險上升有關。
或者說,過度日曬最多也隻能解釋不到1/4的黑色素瘤的發病。
[362]而考慮到由基因所決定的膚色比如淺色還是深色的影響後,本就不高的風險更是進一步下降。
其實遺傳和運氣不佳而非日曬才是黑色素瘤的主要原因。
[363]可盡管如此,皮膚科醫生仍然叮囑長有黑色素瘤的病人要盡可能避免日曬。
諷刺的是,維生素D水平較低和日照不足使黑色素瘤更容易複發。
[364] 現在人們甯願相信醫生和維生素藥片,而不相信純天然的魚油或者日光的功效,盡管後者的效果往往更好。
幾年前,我以體内維生素水平偏低但屬于正常範圍的女性雙胞胎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為期兩年的随機對照試驗,觀察維生素D補充劑的效果,結果發現服用維生素D與安慰劑的雙胞胎骨骼強度沒有區别,不過大多數沒有考慮基因影響的小型研究都表明維生素D有促進骨骼健康的作用。
[365]不過,最近對共納入了9.5萬名服用維生素D的病人的50項臨床試驗所進行的荟萃分析顯示,沒有确切證據表明維生素D補充劑能夠減少死亡或預防骨折。
[366] 相反,一些研究甚至表明不規律地注射大劑量維生素D會增加死亡和骨折的風險。
[367]我們所觀察到的現代人身上較低的維生素水平,或許是營養狀況普遍較差或運動不足的标志,而不是引發疾病的原因,我們首先應該改變人們的觀念。
有趣的是,在最近一項去除了研究偏倚的孟德爾化随機研究(Mendelianrandomisationstudy)中,研究人員檢測了10萬名丹麥人天然維生素D的基因标志物水平,結果表明,與前面的荟萃分析所揭示的維生素D人工補充劑不同[368],調控維生素D的基因如果水平正常,可以降低死亡率,特别是癌症死亡率。
[369] 維生素保健品的健康功效往往缺少确鑿證據,不過有少數幾個例外。
例如,長期試驗表明服用特定劑量的含葉黃素(lutein)和玉米黃素(zeaxanthin)的保健品能預防或減緩黃斑變性導緻的失明。
[370]确保劑量和兩者的比例正确是避免副作用的關鍵。
身體能從奶酪、牛奶、西蘭花或意大利礦泉水等日常飲食中緩慢地吸收鈣等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卻無法适應額外補充所導緻的維生素濃度陡然升高。
人工大劑量補充激素,例如甲狀旁腺激素(parathyroidhermone),會刺激骨骼生成,而在一天内以天然方式緩慢攝入則會有相反的作用。
以非自然的方式人為補充維生素或許存在同樣的問題。
人們對腸道微生物和維生素特别是大劑量維生素的相互作用仍缺乏了解。
實驗表明維生素B12會對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産生重要影響,而其他維生素可能也有類似作用。
[371]合成維生素或者大劑量維生素所産生的副作用可能與這些機制有關。
在我看來,底線就是:除非你被診斷為維生素缺乏或者飲食糟糕,否則維生素就沒有任何幫助,而且反倒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對腸道菌群産生不利影響。
把那些給家人準備的一瓶瓶保健品都扔進垃圾桶吧,一切從新開始。
在對維生素的作用了解得更透徹之前,我們應該對數目日益增長的“添加維生素”的加工食品保持警惕。
人們對維生素的迷戀注定得不到回報,而且它完美地證明了我們在食物方面的化約主義執念,執意要分離出某種神奇物質。
不如用心讓你和家人多吃真正新鮮的食物吧,均衡的飲食能提供人體需要的絕大多數維生素。
而在微生物的幫助下,身體能自然合成那些無法從食物中攝取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