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維生素
關燈
小
中
大
蕾哈娜和麥當娜這些明星現在不再嗑藥了。
報道稱她們現在會從靜脈注射專門配制的維生素,這種方式能讓身體“吸收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許多人反應在昂貴的水療中心定期補充維生素或是在美容中心輸注維生素後感到精力充沛,容光煥發。
我們是否應該緊跟潮流,或者這種補液隻不過是緩解宿醉的療法? 衆所周知,人們的飲食相比五十甚至三十年前,質量明顯下降。
這主要是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加工食品,其中幾乎已經不含任何原有的營養成分。
與之相比,人們還未廣泛意識到的是,政府的調查表明,即使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類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和維生素,也隻有五十年前同類産品的一半。
在各種專家建議和營銷手段的轟炸之下,我們已經習慣于将維生素看作一種物質,将其與來源的食物剝離。
人們出于種種理由,例如促進健康、增強體力、預防癌症等等,開始服用維生素保健品。
維生素(vitamin,19世紀時寫成vitamine)是人們在研究第三世界疾病——腳氣病時發現的。
這種病會引起手臂和腿的腫脹、心衰、健忘和其他神經精神症狀,原因不明。
後來一位波蘭化學家卡西米爾·芬克(CasimirFunk)發現這種病的原因是人們從食用帶糙皮的米改為吃精制白米。
白米在精制的過程中脫去了富含營養和重要的維生素B的麸皮。
他猜測還有一些疾病也是由于維生素缺乏所導緻的。
許多維生素來自我們所吃的食物。
腸道微生物除了合成1/3的代謝物,還生成多種維生素。
特别是B族維生素例如B6、B5、煙酸、生物素、葉酸及維生素K都由腸道微生物合成。
正如前面所說,腸道微生物生成的維生素B12可能對素食者很有益處,不過因為維生素B12必須和胃液中的激素結合才能被吸收,腸道生成的B12難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取決于劑量,葉酸和B12等維生素可以通過表觀遺傳修飾基因,對身體産生難以預料的影響(我在《相同的不同》中對此有更詳細的探讨)。
維生素A等對維持免疫系統的健康很關鍵,一旦缺乏會産生重大影響。
腸道受體在檢測到維生素缺乏的情況下,能通過信号傳導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特别是會使有保護性作用的絲狀細菌(filamentousbacteria)的數量減少,從而引發炎症反應。
[348] 因此維持正常的維生素水平無論對我們自身還是腸道微生物來說都是好事一樁。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時不時吃點肉,就能獲取足量維生素,不過很多人覺得這樣還不夠。
20世紀40年代,複合維生素保健品問世,此後這一市場保持穩步增長。
35%的英國人和50%的美國人有服用維生素的習慣,産業規模分别達到了7億英鎊和驚人的300億美元。
除非你是維生素生産企業的股東,否則這種情況對大衆來說究竟是好是壞? 過去,我們對維生素作用的理解是來自老人的叮囑、奇聞轶事、對植物力量的崇拜以及對各種維生素嚴重不足所引發的病症例如敗血症(維生素C缺乏)和佝偻病(維生素D缺乏)的擔憂。
自那以後,人們開展了一些短期的觀察性研究和實驗,結果雖然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無疑對維生素的銷量起到了促進作用,此後維生素銷量繼續呈指數性增長。
正如前面所說,既然蔬菜水果有預防癌症和心髒病的作用,那科學家所認為的其中的重要成分比如胡蘿蔔素肯定也有類似的功效,這一觀點廣為流傳。
20世紀90年代,數項精心開展的大型流行病學觀察研究,跟蹤觀察了多名醫護人員,結果表明服用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與心髒病風險降低相關。
[349]媒體在報道中将這種相關性描述成了确切的因果關系,引得人們紛紛開始服用有抗氧化作用的保健品。
糟糕——維生素保健品可能緻癌 90年代中期,上述關于維生素功效的坊間傳聞、觀察性研究結果和廣告宣傳終于在一系列随機試驗中得到驗證——研究人員研究了一些最流行的抗氧化劑特别是胡蘿蔔素、硒和維生素E的作用。
他們發現抗氧化劑對心髒病沒有任何預防作用,而且服用抗氧化劑的人群癌症和心衰的風險反而都明顯增加。
[350]這引起了維生素銷量的短暫下滑。
研究維生素功效的觀察性研究和針對另外一些疾病開展的觀察性研究一樣存在偏倚,因而容易得出誤導性的結論:服用維E的人本身就更富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身材苗條,較少喝酒,也更可能吃蔬菜水果。
最近對複合維生素功效的評估和報道受到了公衆的極大關注。
其中包括了一項納入了27項研究的荟萃分析及2項符合金标準的大型随機試驗,總觀察對象達到了近50萬人。
結果有力表明,複合維生素沒有任何健康功效。
[351]這一結論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證據确鑿。
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大劑量的維生素A還無疑會危害身體健康。
其他一些抗氧化劑,例如葉酸和B族維生素,以及複合維生素和含礦物質的保健品,對降低慢性病的死亡率或發病率毫無效果。
[352] 含有omega-3的魚油膠囊被包裝成能彌補現代飲食和生活方式缺陷以及緩解關節炎的靈丹妙藥。
撇
報道稱她們現在會從靜脈注射專門配制的維生素,這種方式能讓身體“吸收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許多人反應在昂貴的水療中心定期補充維生素或是在美容中心輸注維生素後感到精力充沛,容光煥發。
我們是否應該緊跟潮流,或者這種補液隻不過是緩解宿醉的療法? 衆所周知,人們的飲食相比五十甚至三十年前,質量明顯下降。
這主要是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加工食品,其中幾乎已經不含任何原有的營養成分。
與之相比,人們還未廣泛意識到的是,政府的調查表明,即使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類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和維生素,也隻有五十年前同類産品的一半。
在各種專家建議和營銷手段的轟炸之下,我們已經習慣于将維生素看作一種物質,将其與來源的食物剝離。
人們出于種種理由,例如促進健康、增強體力、預防癌症等等,開始服用維生素保健品。
維生素(vitamin,19世紀時寫成vitamine)是人們在研究第三世界疾病——腳氣病時發現的。
這種病會引起手臂和腿的腫脹、心衰、健忘和其他神經精神症狀,原因不明。
後來一位波蘭化學家卡西米爾·芬克(CasimirFunk)發現這種病的原因是人們從食用帶糙皮的米改為吃精制白米。
白米在精制的過程中脫去了富含營養和重要的維生素B的麸皮。
他猜測還有一些疾病也是由于維生素缺乏所導緻的。
許多維生素來自我們所吃的食物。
腸道微生物除了合成1/3的代謝物,還生成多種維生素。
特别是B族維生素例如B6、B5、煙酸、生物素、葉酸及維生素K都由腸道微生物合成。
正如前面所說,腸道微生物生成的維生素B12可能對素食者很有益處,不過因為維生素B12必須和胃液中的激素結合才能被吸收,腸道生成的B12難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取決于劑量,葉酸和B12等維生素可以通過表觀遺傳修飾基因,對身體産生難以預料的影響(我在《相同的不同》中對此有更詳細的探讨)。
維生素A等對維持免疫系統的健康很關鍵,一旦缺乏會産生重大影響。
腸道受體在檢測到維生素缺乏的情況下,能通過信号傳導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特别是會使有保護性作用的絲狀細菌(filamentousbacteria)的數量減少,從而引發炎症反應。
[348] 因此維持正常的維生素水平無論對我們自身還是腸道微生物來說都是好事一樁。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時不時吃點肉,就能獲取足量維生素,不過很多人覺得這樣還不夠。
20世紀40年代,複合維生素保健品問世,此後這一市場保持穩步增長。
35%的英國人和50%的美國人有服用維生素的習慣,産業規模分别達到了7億英鎊和驚人的300億美元。
除非你是維生素生産企業的股東,否則這種情況對大衆來說究竟是好是壞? 過去,我們對維生素作用的理解是來自老人的叮囑、奇聞轶事、對植物力量的崇拜以及對各種維生素嚴重不足所引發的病症例如敗血症(維生素C缺乏)和佝偻病(維生素D缺乏)的擔憂。
自那以後,人們開展了一些短期的觀察性研究和實驗,結果雖然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無疑對維生素的銷量起到了促進作用,此後維生素銷量繼續呈指數性增長。
正如前面所說,既然蔬菜水果有預防癌症和心髒病的作用,那科學家所認為的其中的重要成分比如胡蘿蔔素肯定也有類似的功效,這一觀點廣為流傳。
20世紀90年代,數項精心開展的大型流行病學觀察研究,跟蹤觀察了多名醫護人員,結果表明服用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與心髒病風險降低相關。
[349]媒體在報道中将這種相關性描述成了确切的因果關系,引得人們紛紛開始服用有抗氧化作用的保健品。
糟糕——維生素保健品可能緻癌 90年代中期,上述關于維生素功效的坊間傳聞、觀察性研究結果和廣告宣傳終于在一系列随機試驗中得到驗證——研究人員研究了一些最流行的抗氧化劑特别是胡蘿蔔素、硒和維生素E的作用。
他們發現抗氧化劑對心髒病沒有任何預防作用,而且服用抗氧化劑的人群癌症和心衰的風險反而都明顯增加。
[350]這引起了維生素銷量的短暫下滑。
研究維生素功效的觀察性研究和針對另外一些疾病開展的觀察性研究一樣存在偏倚,因而容易得出誤導性的結論:服用維E的人本身就更富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身材苗條,較少喝酒,也更可能吃蔬菜水果。
最近對複合維生素功效的評估和報道受到了公衆的極大關注。
其中包括了一項納入了27項研究的荟萃分析及2項符合金标準的大型随機試驗,總觀察對象達到了近50萬人。
結果有力表明,複合維生素沒有任何健康功效。
[351]這一結論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證據确鑿。
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大劑量的維生素A還無疑會危害身體健康。
其他一些抗氧化劑,例如葉酸和B族維生素,以及複合維生素和含礦物質的保健品,對降低慢性病的死亡率或發病率毫無效果。
[352] 含有omega-3的魚油膠囊被包裝成能彌補現代飲食和生活方式缺陷以及緩解關節炎的靈丹妙藥。
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