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酒精飲料

關燈
0%)。

    [332]不過從遺傳方面來辯護并不為法官所認可,因為基因論意味着人的本性難移,這或許并不公正。

    人們不明白的是,究竟是酒精讓人失控,暴露了真實想法和自我,還是酒精和憤怒的共同作用引發了侮辱攻擊。

    吉布森歸咎于酒精和精神壓力。

    他被判三個月内禁止駕駛,并強制參加戒酒班。

    如果他辯稱酗酒是家族問題,他弟弟克裡斯也同樣受酒精上瘾的困擾,公衆會不會給予他更多的同情呢? 所有與酒精代謝有關的機制都受遺傳的影響。

    有人不喜歡酒的味道,比如啤酒的苦味;有人一杯下肚就惡心頭痛。

    有人酒量頗大,沒有任何不适,而這些人更容易喝酒上瘾,變成酒鬼。

    能喝酒、愛喝酒與一些關鍵的酶有關,世界範圍内,人體内酶的數量不一。

    亞洲人不擅飲酒是出了名的,因為他們有一種變異的乙醇脫氫酶(ADH),使得對酒精的代謝比缺少這種變異的歐洲人或非洲人快50倍。

     這也意味着與日本同事朋友共飲時,他們往往一杯下肚就臉泛桃花,吃吃傻笑。

    有研究者稱正是由于這些基因的某種突變,早期殖民者才從印第安人手中奪取了美國西部,印第安人在數萬年前從亞洲遷徙而來,體内攜帶着這些基因,他們招架不住“白人的烈酒”而敗下陣來。

    目前的假說認為,和澱粉酶基因的變異使我們能夠消化澱粉一樣,自從農業發明以來,也發生了控制酒類代謝基因的變異。

    乙醇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醛,而乙醛正是造成臉紅、頭痛、嘔吐、遺忘和失控這些副反應的原因。

    不同國家和人種體内生成乙醇脫氫酶的基因差異很大。

     1萬年前,中國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而發酵大米制成的米酒和其他種類的酒也随之出現。

    我們推測一些人常喝自家釀的酒,沒有任何不适,慢慢酒量越來越大,有的人就成了酒鬼。

    這些醉醺醺的男人,或許也有女人,醒來時發現自己趴在稻田裡,家庭被棄之不顧。

    躺在陰溝裡、身邊一灘污穢的嘔吐物的人也很難被看作理想的對象。

    而在孕期飲酒的婦女,她們的後代生存機會也要小。

    就這樣,耐受酒精的基因慢慢被淘汰了,對酒精高度敏感(半杯淡啤酒都喝不了)的基因不斷被複制,因為不勝酒力的人從不會上瘾,他們生育的後代存活下來得更多。

    [333] 大約6000年前開始,這些本來很罕見的基因大量增加,占據了亞洲,很快大部分人都攜帶了這種基因。

    亞洲人中也有酒精上瘾者,但非常少見,而且他們往往攜帶歐洲人身上未突變的基因型。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卡拉OK能在日本和許多亞洲國家大獲成功,亞洲人隻要聞到酒的味道就能擺脫拘謹,縱情歌唱。

    與酒精代謝有關的基因在中國演變的曆史表明酒精并沒有促進中國人的健康。

    不過這種基因的突變沒有遠播到歐洲,如今隻有少數歐洲人不能喝酒。

     為什麼歐洲人沒有這種突變的基因呢?是歐洲女士覺得醉酒的男士更有魅力,還是酒中的一些成分給常飲酒的人帶來了益處從而抵消了酒精成瘾和酗酒顯而易見的害處? 世界範圍内,無數大規模的觀察性研究表明,與滴酒不沾相比,适度飲酒的人患心髒病的風險較低。

    [334]一項總結了34項觀察性研究的分析指出,男士每天飲用4.8單位的酒,女士每天2.3單位,能将心髒病風險降低約18%。

    而每天飲用不到1單位,相當于一小杯紅酒,預防心髒病發作、降低死亡率的作用最為顯著。

    [335]觀察那些大量飲酒且有着較高心髒病發病率的人,例如俄羅斯人,我們能看到心髒病風險反倒升高了(這稱為J形曲線)。

    不過别忘了這些都是觀察性研究,可能存在其他與飲酒相關的因素引起的偏倚。

    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法國人的心髒病發病率和中風緻死率都隻有英國人的一半,直到兩國的數字都開始下降。

    因為法國人喝紅酒,每天飲酒的量要多得多,這被認為是解釋前述“法國悖論”的最佳理論。

    不過法國人對紅酒的癡迷也導緻了肝硬化和其他酒精相關癌症的較高發病率,這也表明酒精的利弊是微妙的。

     紅酒保健品 1965年普通法國人每周要喝近5瓶紅酒。

    20世紀70年代在早餐時段的高速公路服務區看到法國卡車司機喝白蘭地并不算稀罕。

    現在交通規則嚴了,整個社會也更有節制了,法國人人均紅酒飲用量下降到以前的1/4,交通事故死亡率減少了,肝硬化發病率也有所減少。

    現在法國人每周喝将近1瓶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