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可可和咖啡因
關燈
小
中
大
還是一名醫學院學生時,我撰寫并發表了第一篇論文:來自世界各地的數據表明,喝咖啡與胰腺癌的發病有關。
胰腺癌是一種嚴重的癌症,常緻人死亡,當時在西方社會發病率呈現上升态勢,我查閱的數據表明其發病可能與咖啡有關。
那篇論文可謂具有突破性,不是科學意義上,而是對于我的簡曆和随之成功開啟的職業生涯來說功不可沒。
正如我之前所說,此類生态學研究往往有自身的缺陷。
人們可能通過同樣的分析得出結論,家裡有電視機或穿喇叭褲與癌症有關,因為同一地區有電視機和穿喇叭褲的人數都增加了,而媒體則會冠以“電視機和喇叭褲緻癌”這樣的标題。
而同樣的分析可能會得出食用巧克力(可可)有死亡風險。
總之,并不嚴謹的科學結論和聳人聽聞的媒體報道繼續主導人們的認知三十年之久,數百項昂貴的觀察性研究和用大劑量咖啡喂食可憐的大鼠得出的實驗結果也不能幫助人們了解真相。
20世紀80年代,情況如出一轍,曾有理論提出激素替代療法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從抑郁症到心髒病、癡呆甚至性欲低下無所不包,我也深信不疑。
直到臨床試驗表明,這一療法會引起心髒病和癌症發病率上升,而除了能預防骨折外沒有任何益處,這一神話才告破滅。
我們應該從這些事例中吸取教訓,但改變人們的固有觀念和偏見往往需要時間。
如今,咖啡及其幫兇咖啡因是否對人體有害,巧克力和可可是否雖然搗亂但品性優良,都還等待着判決。
醫學院一年級的期中考試期間,我和幾個同學為即将到來卻毫無把握的生物化學考試焦頭爛額。
我們打定主意為通過考試通宵複習。
我服下了幾片咖啡因(名叫ProPlus),心想這肯定可以讓我保持清醒和機警,挑燈夜讀一整晚。
事實卻并非如此。
我開始顫抖和抽搐,無法集中注意力,頭腦一片空白。
疲憊不堪的我第二天毫無懸念地考試失敗,細節就别提了。
之後多年我都對咖啡因心存戒備,和其他人一樣,我認為咖啡因和人們熟知的豆科植物提取物——可可一樣都對人體有害。
全球有80%的人飲用咖啡,它可算是最常見的興奮飲品。
不過很多咖啡飲用者會表現為咖啡成瘾,突然停止飲用會出現顫抖、注意力無法集中及戒斷性頭痛等症狀。
現在,人們能更深入地研究可可和咖啡這些成分複雜的食物對人體的影響。
人體内有上千種循環的化學分子——代謝物分子(metabolites),細胞的代謝狀況如何也反映出這些分子的重要性。
如今通過檢測一滴血液、唾液或是尿液,研究人員就能準确測量大多數化學标記物的量,這稱為代謝組學(metabolomics)。
我們對雙胞胎志願者進行了代謝組學研究,獲得了關于基因的重大發現,揭示了代謝物與疾病之間的聯系,在1200種能檢測的代謝标記物中,至少有250種是由腸道微生物産生的。
[307] 數項人體研究表明,微生物、益生菌和抗生素能改變作為神經遞質前體(precursor)的關鍵化學分子的水平。
這些化學信号分子,例如色氨酸(tryptophan)和血清素(serotonin),在腦功能正常時以及抑郁和焦慮症的發病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體内大部分血清素是在腸道産生的,最新研究發現它主要由腸道細菌在人不進食的時間裡産生。
越來越多的研究也一緻揭示自閉症與菌群紊亂有關,而菌群紊亂與異常的腦化學信号傳導緊密相關。
[308] 巧克力真的是神奇食物麼? 媒體和大衆,特别是英國媒體和大衆,對巧克力具有神奇功效的研究報道喜愛有加。
2012年,英國人人均食用的巧克力為9.5千克,排名世界第三位,僅次于愛爾蘭和瑞士,幾乎是美國人均食用量的2倍。
巧克力帶來的美妙感覺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在數項研究中,食用黑巧克力的成人血液中神經遞質濃度以及一些隻有微生物才能生成的代謝物分子的水平都發生了明顯改變。
[309]還有研究表明,與苗條人士相比,肥胖人士更容易受到巧克力香味的誘惑。
[310]所以愛吃巧克力不是你的錯,是腸道微生物在作怪,它們愛以巧克力為原料,生成使腦保持愉悅的化學分子。
和那些常常招緻抨擊的不健康食物及添加劑比如漢堡、脂肪和色素等不同,“巧克力對健康有益”的報道屢見不鮮。
在此類報道中,人們稱巧克力能奇迹般地預防心髒病和癌症,緩解抑郁、性欲低下和性功能障礙。
而這些“不可思議的力量”的來源隻是一種經烘烤并發酵的豆子。
可可豆是可可的種子,
胰腺癌是一種嚴重的癌症,常緻人死亡,當時在西方社會發病率呈現上升态勢,我查閱的數據表明其發病可能與咖啡有關。
那篇論文可謂具有突破性,不是科學意義上,而是對于我的簡曆和随之成功開啟的職業生涯來說功不可沒。
正如我之前所說,此類生态學研究往往有自身的缺陷。
人們可能通過同樣的分析得出結論,家裡有電視機或穿喇叭褲與癌症有關,因為同一地區有電視機和穿喇叭褲的人數都增加了,而媒體則會冠以“電視機和喇叭褲緻癌”這樣的标題。
而同樣的分析可能會得出食用巧克力(可可)有死亡風險。
總之,并不嚴謹的科學結論和聳人聽聞的媒體報道繼續主導人們的認知三十年之久,數百項昂貴的觀察性研究和用大劑量咖啡喂食可憐的大鼠得出的實驗結果也不能幫助人們了解真相。
20世紀80年代,情況如出一轍,曾有理論提出激素替代療法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從抑郁症到心髒病、癡呆甚至性欲低下無所不包,我也深信不疑。
直到臨床試驗表明,這一療法會引起心髒病和癌症發病率上升,而除了能預防骨折外沒有任何益處,這一神話才告破滅。
我們應該從這些事例中吸取教訓,但改變人們的固有觀念和偏見往往需要時間。
如今,咖啡及其幫兇咖啡因是否對人體有害,巧克力和可可是否雖然搗亂但品性優良,都還等待着判決。
醫學院一年級的期中考試期間,我和幾個同學為即将到來卻毫無把握的生物化學考試焦頭爛額。
我們打定主意為通過考試通宵複習。
我服下了幾片咖啡因(名叫ProPlus),心想這肯定可以讓我保持清醒和機警,挑燈夜讀一整晚。
事實卻并非如此。
我開始顫抖和抽搐,無法集中注意力,頭腦一片空白。
疲憊不堪的我第二天毫無懸念地考試失敗,細節就别提了。
之後多年我都對咖啡因心存戒備,和其他人一樣,我認為咖啡因和人們熟知的豆科植物提取物——可可一樣都對人體有害。
全球有80%的人飲用咖啡,它可算是最常見的興奮飲品。
不過很多咖啡飲用者會表現為咖啡成瘾,突然停止飲用會出現顫抖、注意力無法集中及戒斷性頭痛等症狀。
現在,人們能更深入地研究可可和咖啡這些成分複雜的食物對人體的影響。
人體内有上千種循環的化學分子——代謝物分子(metabolites),細胞的代謝狀況如何也反映出這些分子的重要性。
如今通過檢測一滴血液、唾液或是尿液,研究人員就能準确測量大多數化學标記物的量,這稱為代謝組學(metabolomics)。
我們對雙胞胎志願者進行了代謝組學研究,獲得了關于基因的重大發現,揭示了代謝物與疾病之間的聯系,在1200種能檢測的代謝标記物中,至少有250種是由腸道微生物産生的。
[307] 數項人體研究表明,微生物、益生菌和抗生素能改變作為神經遞質前體(precursor)的關鍵化學分子的水平。
這些化學信号分子,例如色氨酸(tryptophan)和血清素(serotonin),在腦功能正常時以及抑郁和焦慮症的發病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體内大部分血清素是在腸道産生的,最新研究發現它主要由腸道細菌在人不進食的時間裡産生。
越來越多的研究也一緻揭示自閉症與菌群紊亂有關,而菌群紊亂與異常的腦化學信号傳導緊密相關。
[308] 巧克力真的是神奇食物麼? 媒體和大衆,特别是英國媒體和大衆,對巧克力具有神奇功效的研究報道喜愛有加。
2012年,英國人人均食用的巧克力為9.5千克,排名世界第三位,僅次于愛爾蘭和瑞士,幾乎是美國人均食用量的2倍。
巧克力帶來的美妙感覺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在數項研究中,食用黑巧克力的成人血液中神經遞質濃度以及一些隻有微生物才能生成的代謝物分子的水平都發生了明顯改變。
[309]還有研究表明,與苗條人士相比,肥胖人士更容易受到巧克力香味的誘惑。
[310]所以愛吃巧克力不是你的錯,是腸道微生物在作怪,它們愛以巧克力為原料,生成使腦保持愉悅的化學分子。
和那些常常招緻抨擊的不健康食物及添加劑比如漢堡、脂肪和色素等不同,“巧克力對健康有益”的報道屢見不鮮。
在此類報道中,人們稱巧克力能奇迹般地預防心髒病和癌症,緩解抑郁、性欲低下和性功能障礙。
而這些“不可思議的力量”的來源隻是一種經烘烤并發酵的豆子。
可可豆是可可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