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工甜味劑和防腐劑

關燈
約翰·戴利(JohnDaly)是個幸運兒。

    1991年剛剛拿到美國職業高爾夫聯盟巡回賽(PGA)資格卡的戴利坐在阿肯色州的家裡,突然電話鈴聲大作。

    他和其他人在九人候補名單上,一旦有人退出PGA巡回賽,他們中一人将補位。

    結果一位高爾夫球手因為妻子提前生産必須馬上趕回家。

    排在戴利前面的八位候補選手都無法按時趕到。

    他飛到球場,借了一位球童,甚至熱身賽都沒打就一路領先。

    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赢得了巡回賽的冠軍。

    作為一名新手,他以他的大大咧咧、有力的揮杆動作、輕松自如的态度很快赢得了觀衆的喜愛,後來又以同樣的風格赢得了英國公開賽。

    然而之後,他臣服于自身的性格缺陷,從此與冠軍無緣。

     他開始過量進食,無節制地飲酒,球場表現大受影響。

    他還有煙瘾(一天抽40支),并且在賭桌上輸了上百萬美元。

    40歲時教練送他一句“對你來說沒什麼比酒精更重要”之後也離開了他,之後他進入戒酒中心。

    他戒了酒,以可樂取而代之;可樂喝得太多後體重快速增加,他又開始喝健怡可樂,同樣無可救藥地喝上了瘾,不過體重倒是沒繼續上漲。

     一年後他接受了胃束帶手術以減輕體重。

    手術後他抱怨道:“做了手術我沒法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了。

    如果不加冰的話,我就喝不下去。

    可樂的氣太多了,直接喝很難受。

    以前我一天喝26到28罐可樂。

    現在我最多隻能喝10到12罐了。

    ”他仍然打高爾夫球并且參加美國大師賽,不過是坐在大巴上給自己的餐館做廣告,餐館名為“嘟嘟餐館”(Hooters’Diner),因服務員衣着暴露而賺取了大量眼球。

     像約翰·戴利一樣對無糖飲料或者含糖的“真家夥”上瘾的情況越來越常見,比起酒精或毒品成瘾,這種成瘾肯定要省錢得多,但是會對身體的代謝産生災難性的影響。

    戴利從喝普通可樂改成喝健怡可樂并沒有解決他的問題。

    大部分這種情況還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化學物質成瘾,因為他沒有戒斷症狀,隻是有一種強烈的渴望促使他不停地喝。

     人工甜味劑——并非我們所想的免費午餐 1963年無糖飲料在美國面世,20年後開始在英國銷售,當時無糖飲料被認為是了不起的現代發明。

    食品中零卡路裡甜味劑的概念及其應用已有百年,越來越多的人特意改喝零卡的無糖飲料,以避免糖分帶來的危害,減輕體重。

     不是每一個人都愛喝無糖飲料。

    有些味覺非常敏感、有着特定基因變異的人覺得人工甜味劑味道強烈,口感不好。

    還有些人不喜歡它的餘味。

    這種讨厭的感覺部分是因為我們對飲料中模拟天然甜味的化學物質的不同口感和結構都很敏感。

    而碳酸飽充是另一誘使大腦以為飲料沒有它實際那麼甜的原因。

    [294]沒氣的可樂常常甜得難以入口。

     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糖飲料的銷量在全球範圍穩步上升。

    截至2014年,其銷量規模在全美達760億美元。

    不過,無糖飲料正變得不再流行。

    人們越來越關心甜味劑對健康的影響——特别出于對癌症的恐懼,這導緻自2010年起,美國無糖飲料的銷量出現下滑。

    随着人們轉向含咖啡因的能量飲料,歐洲市場的銷量很可能也将随之下滑。

    不過,大部分人還是相信零卡人工甜味劑對減輕體重是有幫助的。

    一些讓常喝含糖飲料的超重兒童改喝人工代糖飲料的短期研究表明,代糖飲料有助于減肥。

    可是,如果你仔細分析,考慮到二者熱量的巨大差異,結果并不像人們預期的那樣顯著。

     這些研究中,至今最大規模的一項研究将641名荷蘭兒童随機分組,每人每天喝一罐健怡可樂或是普通可樂,連續喝18個月。

    [295]一段時間後,兩組兒童都持續增重。

    健怡可樂組的增重自然少于普通可樂組,但并不顯著,而且令人失望的是,健怡可樂組平均增重比預想的多,飽腹感與普通可樂組差别很小。

    [296] 一系列長期的觀察性研究揭示,在平衡了肥胖人群本就更可能使用甜味劑這一因素後,甜味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