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工甜味劑和防腐劑

關燈
組中甜味劑的使用仍然與增重和糖尿病相關。

    [297][298]這可以從長期心理作用能改變行為得到部分解釋。

    在另一項研究中,114名學生被随機分組,飲用普通雪碧(含糖檸檬汽水)、含阿斯巴甜(aspartame)的零卡雪碧及蘇打水作為對照。

    試驗表明,無糖飲料改變了學生日後的行為,驅使他們嘗試攝入額外的熱量,提示阿斯巴甜會影響人腦。

    [299] 這并不是無稽之談。

    阿斯巴甜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甜味劑的主要成分,它能影響下丘腦(hypothalamus)神經元,理論上能擾亂進食通路。

    [300][301]另一些研究表明,長期飲用無糖飲料的人腦的獎賞通路會發生改變,他們能從糖中獲得更多快感。

    [302]這些蒙騙味蕾、取代真正的糖的分子存在于許多的食物和飲料中,難以避免。

     世界上用于食品、飲料和酒類中的甜味劑中,使用最廣的那種有着一個聽起來蠻天然的名字:三氯蔗糖(sucralose)。

    實際上它的化學名稱是長長的一串:1,6-雙氯-1,6-脫氧-β-D-呋喃果糖l-4-氯-4-脫氧-α-D-半乳蔗糖。

    它的甜度是蔗糖的500倍,曾被認為是一種惰性分子,直接通過身體而不會發生任何反應,順利通過了癌症安全性測試。

    盡管與公衆所想不同,目前沒有确鑿證據證明它與癌症有關,但事情并不這麼簡單。

     一些研究表明“惰性”的三氯蔗糖改變了參與消化的激素水平。

    它通過激活味覺感受器實現這一作用,味覺感受器不隻存在于舌頭上,也存在于胰腺、腸道和下丘腦。

    對肥胖病人開展的小規模研究證實激素水平改變導緻胰島素釋放增加、胃腸道排空加快、消化激素如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等的釋放。

    [303]三氯蔗糖還會影響齧齒動物肝髒産生的酶,這些酶會影響人體對一系列常見藥物的反應。

     甜味劑顯然不是“惰性”的。

    在消化過程中,它會幾乎原封不動地到達結腸,與腸道内的微生物相互作用。

    我們每個人對甜味劑的反應似乎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這可能歸因于體内菌群的不同。

    這一觀點可從2008年一項對大鼠體内一部分微生物的研究中得到佐證。

    研究人員用美國食藥管理局推薦的安全劑量的蔗糖素(Splenda,即三氯蔗糖)喂養大鼠12周,發現總菌落的數量和多樣性都明顯下降,其中健康菌群受到的影響更大。

    [304]腸道也變得酸性更強。

    其中一些變化持續到停止喂養後3個月。

    一項針對97名被試飲食的詳盡觀察性研究(盡管該研究不是為研究菌群設計的)首次表明,阿斯巴甜的攝入可能跟人體微生物的變化有關。

    [305] 堿性飲食和微生物 在營養學界,人們對通過飲食改變腸道酸性環境的熱忱經曆了由興轉衰的過程,但随着堿性飲食的流行,這一話題再次引起了關注。

    該觀點認為,如果少吃酸性食物就可以減輕腸道的酸性,增加血液的堿性,從而促進健康。

    和前面的一些理論一樣,從身體的酸堿性方面來說,這一理論純屬胡扯。

    腸道保持酸性環境是為了利于食物的消化,而血液是呈弱堿性的。

    人體通過腎髒和尿液嚴密控制血液的酸堿度,飲食對其沒有影響。

    不過堿性飲食包含的主要是蔬菜,肉類被排除在外,因此這種飲食無意中會對健康帶來一定好處。

     我的一名博士生麥迪遜自願參與了一項短期研究,觀察飲用普通可樂接着飲用健怡可樂後腸道微生物的變化。

    研究項目先檢測她的微生物基本組成情況,接下來的3天每天喝1.5升含糖可樂,随後3天喝健怡可樂,最後3天隻喝水。

    檢測單個樣本有時會遇到困難,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微生物測序并不總能得到理想的結果,我們隻有重複測量麥迪遜的一些糞便樣本。

    拿到結果時,她很開心,因為結果顯示她體内有大量少見(名字也很難念)的克裡斯滕森氏菌屬的細菌,在雙胞胎研究中我們發現該菌對于肥胖有防護作用。

    不過她本來就苗條健康,沒什麼好擔心的。

    但實驗中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