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碳水化合物:糖類
關燈
小
中
大
對飽和脂肪征稅後,在2013年提高了對含糖食品征收的小額稅,增加的幅度對減少糖的消費已經初見成效。
現今,糖在西方食品業中的使用快速增長,主要是經濟和政治原因的推動。
20世紀60年代早期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古巴的甘蔗斷貨,糖價上漲,美國政府決心實現自給自足。
愛吃漢堡的尼克松總統認為為了使人民安居樂業,避免社會動亂,保障食品價格低廉是政府的首要任務。
政府計劃對廉價食品給予補貼,而食品巨頭樂見其成。
随着大量廉價的玉米被制成澱粉,政府大手筆的補貼推波助瀾,20世紀70年代高果糖的玉米糖漿(HFCS)得到了大規模應用。
這種糖漿的果糖含量較高(果糖與葡萄糖之比為55/45),和以甘蔗、甜菜為原料制成的一般的糖口感無異。
美國政府決心不惜代價維護玉米産業的利益,對進口的糖實行額外征稅,确保玉米糖漿價格的優勢。
這也意味着玉米糖漿被廣泛添加到飲料和加工食品中,在幾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銷量出現大幅增長。
歐盟不願使用玉米糖漿,因為政府對當地(主要是法國)的甜菜(甜菜是一種根莖蔬菜)制糖産業給予補貼。
補貼主要由兩種方式實現:依照共同農業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保持甜菜價格穩定,為此每年需花費納稅人15億歐元;同時對每噸進口甘蔗征收300歐元的稅,使其成本翻倍。
英國因為過去殖民地衆多,蔗糖能滿足國内需要,而在歐盟政策的影響下,連幾乎等同于糖的代名詞的泰萊公司(Tate&Lyle)都已将旗下的制糖産業出售。
最終結果是世界各地糖的價格都很低廉,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低價是以政府的大力補貼為前提的。
這些因素導緻過去三十年中含量飲料的銷量大幅增長。
從飲料中獲取的熱量前所未有地成為了西方飲食的主要組成部分。
20世紀70年代,針對究竟是糖還是脂肪導緻了現代的肥胖這一問題,人們展開了激烈的争論。
1972年,安塞爾·基斯的高脂飲食導緻肥胖這一理論的主要反對者約翰·尤德金——英國的生理學和營養學家,寫了一本頗有遠見的著作《白色惡魔》(Pure,WhiteandDeadly)。
他在書中提出糖而非脂肪才是健康問題的元兇。
[221]兩人因此成為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但不論是基斯還是尤德金,兩人都沒有可靠的臨床試驗數據,而隻是基于流行病學的觀察性研究得出了結論,而這些研究本身很可能存在缺陷。
最終基斯憑借較好的公關能力成了這一争論的獲勝者,至少他的觀點得到了政府的認可。
為了向公衆傳達“脂肪有害健康”這一符合食品巨頭利益的信息,對糖的危害的擔心被掩蓋了。
尤德金認為和脂肪不同,精制糖是後來才出現在飲食中的,而我們現在食用糖的量是曆史上的20倍。
在農業誕生之前,人類隻能從成熟水果或者野生蜂蜜中獲取糖分,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機會很少。
随着農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種植甘蔗,但因為制作工藝的原因,糖和蜂蜜一樣還是奢侈品。
在16世紀買糖就像今天買魚子醬那麼奢侈。
奴隸貿易帶來的大量勞動力使加勒比海的種植園大規模發展,糖的産量開始增加,品質也越來越好,價格也漸漸地越來越低。
很難準确估計糖的人均消耗量的變化,因為食品中添加的各種原料越來越多,但從19世紀末期以來,糖的消耗量增加了近20倍。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國内糖的消耗量以每10年增加10%的速度穩步增長,與之相伴的主要是脂肪攝入量的減少。
問題仍然存在:按照重量來說,人們現在食用的糖比脂肪或蛋白質都還多,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忙碌的牙仙和緻命的漱口水 “我以為給他喝果汁對健康很好。
”比利的父母覺得果汁很有營養,富含維生素C,很健康,這一舉動無意中卻造成了比利的蛀牙。
比利今年5歲,盡管每天都用含氟牙膏刷牙兩次,但他的牙齒還是全爛了。
曼徹斯特牙科醫院的醫生在施用全身麻醉下幫他拔除了10顆壞牙,按照診治指南,醫生最多隻能拔10顆。
醫生想拔掉15顆壞牙,但那樣比利必須排隊等9個月,而且還得在醫院住一晚。
比利現在隻剩10顆牙——上面4顆,下面6顆。
那些被拔掉的乳牙,在還沒從牙龈中冒出頭來的時候就已經被蛀了,在接下來的半年裡也會脫落,長出恒牙。
他的父母再也不會讓他睡覺之前喝果汁了。
比利第一次牙疼的時候才2歲半。
他媽媽是一名電腦程序員,今年25歲,她告訴我:“醫生從來沒有告訴我怎麼保護比利的牙齒。
我知道讓他蛀牙可能是我的錯,但我也是無心的。
比利吃得很健康,喝的果汁和汽水也不算太多,也沒有吃很多巧克力,醫生告訴我他不該睡覺前喝果汁,那樣的話果汁中的糖會整晚留在牙齒上。
” 每星期有500名孩子因為拔牙而入院。
1/10的5歲孩子有蛀牙,而飲用果汁的潮流風靡一時,也使成年人蛀牙的情況越來越多。
最早揭露糖帶來的副作用的專業人士是牙科研究人員,他們發現糖的定量配給結束後,二戰期間有所下降的蛀牙發生率出現了激增。
[222]媽媽們還在往嬰兒食品中加糖,往安撫奶嘴上抹糖。
不過許多牙醫樂見補牙帶來的額外工作和收入,并沒有很努力地去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隻是怪家長們沒有幫孩子多刷牙。
不過,牙醫和他們自己的家人從來不在晚上喝含糖飲料,就連牛奶飲料也不喝,神奇地沒有出現蛀牙問題,這說明蛀牙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20世紀60年代達到高峰的兒童蛀牙發病率在
現今,糖在西方食品業中的使用快速增長,主要是經濟和政治原因的推動。
20世紀60年代早期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古巴的甘蔗斷貨,糖價上漲,美國政府決心實現自給自足。
愛吃漢堡的尼克松總統認為為了使人民安居樂業,避免社會動亂,保障食品價格低廉是政府的首要任務。
政府計劃對廉價食品給予補貼,而食品巨頭樂見其成。
随着大量廉價的玉米被制成澱粉,政府大手筆的補貼推波助瀾,20世紀70年代高果糖的玉米糖漿(HFCS)得到了大規模應用。
這種糖漿的果糖含量較高(果糖與葡萄糖之比為55/45),和以甘蔗、甜菜為原料制成的一般的糖口感無異。
美國政府決心不惜代價維護玉米産業的利益,對進口的糖實行額外征稅,确保玉米糖漿價格的優勢。
這也意味着玉米糖漿被廣泛添加到飲料和加工食品中,在幾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銷量出現大幅增長。
歐盟不願使用玉米糖漿,因為政府對當地(主要是法國)的甜菜(甜菜是一種根莖蔬菜)制糖産業給予補貼。
補貼主要由兩種方式實現:依照共同農業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保持甜菜價格穩定,為此每年需花費納稅人15億歐元;同時對每噸進口甘蔗征收300歐元的稅,使其成本翻倍。
英國因為過去殖民地衆多,蔗糖能滿足國内需要,而在歐盟政策的影響下,連幾乎等同于糖的代名詞的泰萊公司(Tate&Lyle)都已将旗下的制糖産業出售。
最終結果是世界各地糖的價格都很低廉,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低價是以政府的大力補貼為前提的。
這些因素導緻過去三十年中含量飲料的銷量大幅增長。
從飲料中獲取的熱量前所未有地成為了西方飲食的主要組成部分。
20世紀70年代,針對究竟是糖還是脂肪導緻了現代的肥胖這一問題,人們展開了激烈的争論。
1972年,安塞爾·基斯的高脂飲食導緻肥胖這一理論的主要反對者約翰·尤德金——英國的生理學和營養學家,寫了一本頗有遠見的著作《白色惡魔》(Pure,WhiteandDeadly)。
他在書中提出糖而非脂肪才是健康問題的元兇。
[221]兩人因此成為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但不論是基斯還是尤德金,兩人都沒有可靠的臨床試驗數據,而隻是基于流行病學的觀察性研究得出了結論,而這些研究本身很可能存在缺陷。
最終基斯憑借較好的公關能力成了這一争論的獲勝者,至少他的觀點得到了政府的認可。
為了向公衆傳達“脂肪有害健康”這一符合食品巨頭利益的信息,對糖的危害的擔心被掩蓋了。
尤德金認為和脂肪不同,精制糖是後來才出現在飲食中的,而我們現在食用糖的量是曆史上的20倍。
在農業誕生之前,人類隻能從成熟水果或者野生蜂蜜中獲取糖分,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機會很少。
随着農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種植甘蔗,但因為制作工藝的原因,糖和蜂蜜一樣還是奢侈品。
在16世紀買糖就像今天買魚子醬那麼奢侈。
奴隸貿易帶來的大量勞動力使加勒比海的種植園大規模發展,糖的産量開始增加,品質也越來越好,價格也漸漸地越來越低。
很難準确估計糖的人均消耗量的變化,因為食品中添加的各種原料越來越多,但從19世紀末期以來,糖的消耗量增加了近20倍。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國内糖的消耗量以每10年增加10%的速度穩步增長,與之相伴的主要是脂肪攝入量的減少。
問題仍然存在:按照重量來說,人們現在食用的糖比脂肪或蛋白質都還多,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忙碌的牙仙和緻命的漱口水 “我以為給他喝果汁對健康很好。
”比利的父母覺得果汁很有營養,富含維生素C,很健康,這一舉動無意中卻造成了比利的蛀牙。
比利今年5歲,盡管每天都用含氟牙膏刷牙兩次,但他的牙齒還是全爛了。
曼徹斯特牙科醫院的醫生在施用全身麻醉下幫他拔除了10顆壞牙,按照診治指南,醫生最多隻能拔10顆。
醫生想拔掉15顆壞牙,但那樣比利必須排隊等9個月,而且還得在醫院住一晚。
比利現在隻剩10顆牙——上面4顆,下面6顆。
那些被拔掉的乳牙,在還沒從牙龈中冒出頭來的時候就已經被蛀了,在接下來的半年裡也會脫落,長出恒牙。
他的父母再也不會讓他睡覺之前喝果汁了。
比利第一次牙疼的時候才2歲半。
他媽媽是一名電腦程序員,今年25歲,她告訴我:“醫生從來沒有告訴我怎麼保護比利的牙齒。
我知道讓他蛀牙可能是我的錯,但我也是無心的。
比利吃得很健康,喝的果汁和汽水也不算太多,也沒有吃很多巧克力,醫生告訴我他不該睡覺前喝果汁,那樣的話果汁中的糖會整晚留在牙齒上。
” 每星期有500名孩子因為拔牙而入院。
1/10的5歲孩子有蛀牙,而飲用果汁的潮流風靡一時,也使成年人蛀牙的情況越來越多。
最早揭露糖帶來的副作用的專業人士是牙科研究人員,他們發現糖的定量配給結束後,二戰期間有所下降的蛀牙發生率出現了激增。
[222]媽媽們還在往嬰兒食品中加糖,往安撫奶嘴上抹糖。
不過許多牙醫樂見補牙帶來的額外工作和收入,并沒有很努力地去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隻是怪家長們沒有幫孩子多刷牙。
不過,牙醫和他們自己的家人從來不在晚上喝含糖飲料,就連牛奶飲料也不喝,神奇地沒有出現蛀牙問題,這說明蛀牙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20世紀60年代達到高峰的兒童蛀牙發病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