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碳水化合物:糖類

關燈
5勺左右零脂肪的糖為我注入了“滿滿活力”,相當于喝兩罐可樂。

    還好我攝入了大量纖維,可以減慢果糖和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從而可能減少其危害,但是糖中含有的大量熱量,不管它是否是“純熱量”,肯定對人沒有好處。

    我有種受騙上當的感覺。

     自從意識到失誤後,我再去超市購物就成了學習之旅。

    “零脂肪”“高纖維”“不添加糖”“一天五份健康膳食”這些标簽往往以超大字體印刷在包裝上,而含糖量卻寫在毫不起眼的位置,不用放大鏡甚至無法看清,同時我還得在心裡默默把“××克”換算成幾勺。

    廠家是故意把含糖量标簽做得讓人看不懂的——把模糊且各異的每“份”中含有的各種名目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天然糖和人造糖、龍舌蘭糖漿、玉米糖漿、果糖、水果中提取的糖(好像這種糖特别健康)混為一談。

     在西方國家,平均每人每天從果汁中攝入的熱量就有100千卡,而且大部分人都覺得這樣很健康,可以很方便地攝入一天所需的水果和維生素C。

    然而,98%的果汁是用濃縮果汁加入大量的糖制成的,其中的糖比同等重量的可樂中還要多。

     比這還要糟糕的是粉色的“老式”檸檬汽水、姜汁汽水和其他許多果味飲料或什錦果汁,裡面加的糖更多:每杯這種飲料含有10勺糖。

    而其他一些食品比如有機酸奶中也有大量的糖,隻不過廠家在糖前面聰明的加上了“天然水果來源”“有機生産糖漿”等字樣。

    龍舌蘭糖漿常被用作糖的替代品,廠家宣稱它是從龍舌蘭(由蝙蝠授粉)中提取的,因此比糖更健康,而且甜度高出15%。

    然而,遺憾的是盡管這種植物雖然産自異域,但沒有健康優勢,因為它的高甜度實際上來自其中含量達70%的果糖。

     徜徉在超市的貨架中間,你會發現Hovis面包和其他貌似很健康的全谷面包裡都含有糖。

    漢堡面包裡的糖更是多到如果不在上面點綴黃瓜片,它就能被當成甜點。

    每一小份番茄醬就有1勺糖。

    牛肉派、速食湯、罐裝豆子、意大利千層面、意大利面醬、香腸、熏三文魚、海鮮棒、外表看來很健康的沙拉、低脂沙拉、麥片棒、早餐麥片和即食咖喱中也有糖。

    一碗罐裝番茄醬中的糖(12克)比一碗Frosties早餐麥片的糖還多。

     基本上,你很難找到有哪種包裝好的食品中不含糖——如果你能看見包裝上的超小字體的話。

    哪怕其中的糖是從水果或者“更健康的”原料中提取的,也不會有任何區别,因為沒有纖維素的話,身體的吸收過程是一樣的。

     為什麼所有食品中都要加糖呢?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愛吃甜。

    人們的喜好已經發生了改變。

    我們不再從桌上的糖碗中拿糖加到食物裡。

    食物都是越甜越好,人們不再懷念那些魚嘗起來有鹹味、果幹略帶酸味的好時光。

    随着食物越來越甜,加工食品和果汁中的糖越來越多,我們對糖的耐受度也在增加,要更多的糖才能觸動我們的味蕾。

    人們同樣不喜歡低脂及脫脂食物的味道,最近食品中鹽的含量稍有下降,為了彌補風味不足,食品公司好心地添加了一種神奇的調味品——糖。

     對甜味的喜好部分也和文化及基因有關。

    盡管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喜愛甜味,但由于前面提到的甜味受體基因的差别,對糖的喜愛程度差異很大。

    肥胖傾向與對糖的喜好有關。

    2015年,通過大規模的國際合作研究,科學家們确定了約100種肥胖基因,每一種在肥胖的發生過程中都起着微小的作用,同時還有更多的基因正被發掘。

    [216]對某些人來說,攜帶肥胖基因并不一定導緻肥胖,除非他們喜好某些種類的食物。

     一項研究招募了3萬名美國人并分析了32種最常見的肥胖基因在他們體内的變異情況。

    研究發現那些運氣不佳地擁有10個肥胖基因的人更容易受含糖飲料的影響。

    接下來的5年裡,即使他們每天隻喝一罐汽水,肥胖風險也會增高1倍。

    [217]科學家還不能解釋為什麼糖會促進肥胖基因的表達,但毫無疑問人天生就愛甜食,可能是為了發現可供食用的碳水化合物。

    有趣的是,能和糖發生相互作用的基因大部分都影響腦的功能。

     在與芬蘭同行合作進行的雙胞胎研究中,我們發現嗜好糖的差異有50%由基因決定,其餘部分是飲食習慣或者周圍對糖的消費文化的影響。

    [218]我們還發現人們對含糖量20%的糖水的喜好程度與他們是否經常吃甜食有關。

    [219]在兒童時期,對甜食的喜好部分由基因決定,随着年齡的增長,接觸到高糖的食物也會讓我們對糖的耐受不斷增加,最後吃得越來越甜。

     政府不願限制反式脂肪的使用,更回避規定食品和飲料中糖的使用限量,而代之以與食品工業進行所謂的“協商”。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食品标簽上糖的熱量(比如,碳水化合物:其中糖占)應占總熱量的10%以下,食品工業對此做出激烈的反應。

    美國的玉米糖業遊說組織向國會請願,并威脅要撤回給世衛組織的資金。

    不為所動的世衛組織在新版的2014年草案中提出10%的限量是合理的,并且政府應力争将其進一步減少到隻占5%,相當于一罐可樂中的糖含量。

    [220] 然而如果沒有立法來約束,指南的作用不大。

    普通的英美民衆食用的糖是推薦量的2倍,年輕人攝入得更多。

    食品工業的反應在意料之中,他們斥責這一規定缺乏堅實可靠的科學證據,聲稱不能把所有的糖混為一談。

    在食品工業的類似遊說下,英國政府置醫生、首席醫療官員和衛生組織的建議于不顧,拒絕采取任何實質性措施,例如施加限制或者對糖征稅。

    與此相反,丹麥在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