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蛋白質:非動物蛋白
關燈
小
中
大
食品攝入了大量大豆蛋白,或者因為覺得大豆蛋白更易消化而用來喂養嬰兒,我們應該針對大豆蛋白可能的長期副作用展開更嚴謹的研究。
腸道中的微生物是消化大豆,将其分解成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并且調控化合物清除速率的關鍵。
亞洲人的腸道菌群與歐洲人不同,它們可以更好地分解大豆,生成更多的異黃酮。
[183][184]美國的大豆健康功效遊說組織,以薄弱的觀察性研究結果為證據,使“大豆蛋白對心髒有保護作用”這一說法得到了政府的認可。
然而,除非你吃大量加工食品或垃圾食品,或者你經常吃日式分量的味增湯、毛豆或天貝,并且一天吃三次(總共約100克),大豆才可能發揮它的益處。
現代加工食品的問題是你沒法弄清楚它的成分。
很少能從标簽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和其他的豆類及豆科植物一樣,大豆的成分很複雜,含有幾百種物質。
其中一些有毒性并且會阻礙營養物質的吸收,比如植酸,其他成分則可能對身體有好處(比如纖維和不飽和脂肪)。
但是工業化的加工過程往往是從大豆中提取出大豆蛋白,并且将其進一步分解。
去除了大豆中其他天然成分的高濃度大豆蛋白可能對人有害,事實上我們對此并不了解。
而本來應該和天然大豆中的複雜成分互相作用的腸道菌群可能無法處理高濃度的大豆蛋白。
豆奶在許多國家的銷量持續上升,現在是人們消費得最多的大豆制品。
它能給對牛奶過敏的兒童提供蛋白質,但是這也很快帶來了新的問題:對大豆過敏的情況也在增多,豆奶的替代品也應運而生。
嬰兒食品中含有的大豆中的其他成分,例如前面提到的染料異黃酮(genistein,異黃酮的一種)等内分泌擾亂物質,其含量之高應該要引起人們的警惕。
3歲之前這段時間對兒童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因為基因為了合成新的蛋白,處于不斷的變化和功能調适過程中。
鑒于大豆異黃酮能夠影響基因的表達,從而發揮顯著的抗癌作用,我們在決定是否應該給嬰兒喝豆奶時,要更謹慎些,因為嬰兒更容易受到外源性物質的影響。
大豆的後生效應一旦與塑料奶瓶中常含有的雙酚A(BPA)等其他内分泌幹擾物結合,就可能對嬰兒的健康産生危害。
[185] 海藻晚餐 海藻是一種少見的蛋白質來源,而因為海藻中隻含2%的蛋白質,其餘都是難以消化的糖類,為了從海藻中獲取足夠的蛋白質,你可能要在壽司店吃上一天。
海藻有不同的口味和顔色,是碘的重要來源,可以預防甲狀腺疾病,并且含有可能對身體有益的抗氧化物質。
食用海藻的曆史再次完美證明了人類的消化系統為适應新的食物可以發生演變。
因為日本人對壽司等含有海藻的食物的喜愛,人們才開始關注到這一變化。
祖祖輩輩居住在海邊的日本人愛吃各種海藻,他們用海藻做湯或是涼拌,也用來包生魚肉做成壽司。
和大多數歐洲人一樣,一開始他們體内也沒有消化海藻糖類的酶。
這意味着食用的海藻會直接從腸道排出,不能給身體提供能量或給腸道微生物提供營養。
神奇的是,經常吃海藻的人體内的微生物慢慢生成了消化所需的酶,從而可以分解利用海藻。
海藻已經成為日本人常吃的食物,平均每人每年食用5千克,這幾乎是乳制品食用量的3倍,因為他們大多數人不能吸收乳制品。
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也愛吃海藻,每年供食用的海藻産量達20多億噸。
棕色的海藻比如海帶和裙帶菜是常見的可食用海藻,紅色的品種例如海苔一般用來制作壽司,按摩膏以及爽膚水。
這再次證明人類适應環境的能力是無窮的,而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可能有其獨特的适應性和功能。
海藻和轉基因人類 微生物消化吸收多種植物的能力也讓人歎為觀止。
光是拟杆菌就擁有能消化不同植物的260多種專一酶類,200多種相關基因。
相比之下,人類隻有30種不到,少得可憐,這也反映出人類對微生物的依賴。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微生物之所以能維持如此豐富多樣性的秘
腸道中的微生物是消化大豆,将其分解成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并且調控化合物清除速率的關鍵。
亞洲人的腸道菌群與歐洲人不同,它們可以更好地分解大豆,生成更多的異黃酮。
[183][184]美國的大豆健康功效遊說組織,以薄弱的觀察性研究結果為證據,使“大豆蛋白對心髒有保護作用”這一說法得到了政府的認可。
然而,除非你吃大量加工食品或垃圾食品,或者你經常吃日式分量的味增湯、毛豆或天貝,并且一天吃三次(總共約100克),大豆才可能發揮它的益處。
現代加工食品的問題是你沒法弄清楚它的成分。
很少能從标簽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和其他的豆類及豆科植物一樣,大豆的成分很複雜,含有幾百種物質。
其中一些有毒性并且會阻礙營養物質的吸收,比如植酸,其他成分則可能對身體有好處(比如纖維和不飽和脂肪)。
但是工業化的加工過程往往是從大豆中提取出大豆蛋白,并且将其進一步分解。
去除了大豆中其他天然成分的高濃度大豆蛋白可能對人有害,事實上我們對此并不了解。
而本來應該和天然大豆中的複雜成分互相作用的腸道菌群可能無法處理高濃度的大豆蛋白。
豆奶在許多國家的銷量持續上升,現在是人們消費得最多的大豆制品。
它能給對牛奶過敏的兒童提供蛋白質,但是這也很快帶來了新的問題:對大豆過敏的情況也在增多,豆奶的替代品也應運而生。
嬰兒食品中含有的大豆中的其他成分,例如前面提到的染料異黃酮(genistein,異黃酮的一種)等内分泌擾亂物質,其含量之高應該要引起人們的警惕。
3歲之前這段時間對兒童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因為基因為了合成新的蛋白,處于不斷的變化和功能調适過程中。
鑒于大豆異黃酮能夠影響基因的表達,從而發揮顯著的抗癌作用,我們在決定是否應該給嬰兒喝豆奶時,要更謹慎些,因為嬰兒更容易受到外源性物質的影響。
大豆的後生效應一旦與塑料奶瓶中常含有的雙酚A(BPA)等其他内分泌幹擾物結合,就可能對嬰兒的健康産生危害。
[185] 海藻晚餐 海藻是一種少見的蛋白質來源,而因為海藻中隻含2%的蛋白質,其餘都是難以消化的糖類,為了從海藻中獲取足夠的蛋白質,你可能要在壽司店吃上一天。
海藻有不同的口味和顔色,是碘的重要來源,可以預防甲狀腺疾病,并且含有可能對身體有益的抗氧化物質。
食用海藻的曆史再次完美證明了人類的消化系統為适應新的食物可以發生演變。
因為日本人對壽司等含有海藻的食物的喜愛,人們才開始關注到這一變化。
祖祖輩輩居住在海邊的日本人愛吃各種海藻,他們用海藻做湯或是涼拌,也用來包生魚肉做成壽司。
和大多數歐洲人一樣,一開始他們體内也沒有消化海藻糖類的酶。
這意味着食用的海藻會直接從腸道排出,不能給身體提供能量或給腸道微生物提供營養。
神奇的是,經常吃海藻的人體内的微生物慢慢生成了消化所需的酶,從而可以分解利用海藻。
海藻已經成為日本人常吃的食物,平均每人每年食用5千克,這幾乎是乳制品食用量的3倍,因為他們大多數人不能吸收乳制品。
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也愛吃海藻,每年供食用的海藻産量達20多億噸。
棕色的海藻比如海帶和裙帶菜是常見的可食用海藻,紅色的品種例如海苔一般用來制作壽司,按摩膏以及爽膚水。
這再次證明人類适應環境的能力是無窮的,而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可能有其獨特的适應性和功能。
海藻和轉基因人類 微生物消化吸收多種植物的能力也讓人歎為觀止。
光是拟杆菌就擁有能消化不同植物的260多種專一酶類,200多種相關基因。
相比之下,人類隻有30種不到,少得可憐,這也反映出人類對微生物的依賴。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微生物之所以能維持如此豐富多樣性的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