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能量與熱量

關燈
期快走20分鐘,就可以将一個久坐不動的人(超過1/5的歐洲人如此)過早死亡的風險降低1/4。

    [45]因此找到正确的平衡非常重要,對超重的人同樣如此。

    患糖尿病的風險是唯一的例外,即使你既不健康也不運動,隻要體重較低,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持續降低。

    [46][47] 我父親不胖也不抽煙,但他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57歲時死于心髒病發作。

    這是沉痛的教訓,哪怕對一些人來說克服天生不愛動的基因比其他人更難,也應該堅持運動。

    對大多數人來說,運動是一項劃算的時間投資——每年運動270小時就能延長3年的壽命,并且推遲大多數疾病的發病。

     愛動的微生物 運動之所以能減少疾病和早亡風險,微生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機制還不清楚。

    可能是運動激活了免疫系統,随後傳遞信号給了腸道菌群。

    [48]但也可能是通過其他的途徑,運動本身能直接影響腸道細菌的組成。

     研究人員在運動的大鼠身上進行了一項實驗。

    健康的大鼠喜歡奔跑,當被分成籠子裡裝有滾輪和沒裝滾輪的兩組後,那些平均每天跑3.5公裡的大鼠,腸道産生有益的丁酸鹽(或稱酪酸鹽,butyrate)的比例是缺乏運動的大鼠的2倍。

     丁酸鹽是由腸道微生物生成的對免疫系統有益的一種短鍊脂肪酸(SCFA),運動能促進它的生成。

    [49]擁有有益的腸道菌群的人跑得更快,遊得更遠。

    可能是因為丁酸鹽有抗氧化作用。

    在阻止細胞釋放自由基方面,抗氧化劑是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自由基會引起一系列反應使細胞壽命縮短。

    因此抗氧化劑被認為是有益的化學物質,它存在于許多食物中,并能由微生物産生。

    或許将來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的藥會成為體育界最新的熱門禁藥——盡管到目前為止,遊泳健将鼠是唯一被抓獲的違禁者。

    [50] 在美國人腸道微生物項目和我們針對雙胞胎的研究中(兩者都是橫斷面[cross-sectional]研究),我們發現自稱的運動量是已知影響3000多名觀察對象的腸道微生物數量的最有力因素。

    不過在這種類型的研究中,無法将運動的影響與其他影響,例如健康飲食的影響區分開。

    迄今為止,最詳盡的人類資料來自一項特别的研究,這項研究表明了高水平運動營養學界對微生物日益濃厚的興趣。

    如今許多高水平運動員都會由營養師記錄腸道微生物情況,并相應調整飲食。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愛爾蘭國家橄榄球隊隊員們參加高強度的賽季前訓練時,留取了他們的大便樣本。

    [51]其中40名強壯的運動員,體重101千克,BMI指數29,這表明其中有40%的人符合肥胖的定義,而其他人則都超重(不過你可能不想當着他們的面指出這一點)。

    但實際上要在他們身上找到一絲贅肉都很難,他們的平均體脂隻有極低的16%。

    這說明BMI并不可靠,在衡量人群的肥胖程度時腰臀比或者腰圍可能是更有效的指标。

    研究人員想給運動員找一組情況相當的對照,但以失敗告終。

    最後他們選取了23名來自科克市的擁有相同BMI的同齡人,但是他們超标的BMI主要來自脂肪(體脂含量33%),而不是肌肉,因此研究人員又選取了一組體型瘦長的當地人作為額外的對照組。

     結果差異很大,與其他兩組相比,運動員擁有最豐富的腸道菌群多樣性。

    運動員攝入卡路裡較多,但擁有較正常的炎症标志物和代謝标志物水平,微生物的數量也較多。

    微生物多樣性與更高的蛋白攝入量和高強度的運動呈正相關。

    選擇高水平運動員作為對象并不能真正将運動和飲食的影響分離開,不過研究提示,運動和飲食都會影響微生物多樣性。

    最重要的是,盡管運動不能減肥或減脂(除非你是專業運動員),但對健康有好處,能改善心髒功能,延長壽命。

    而且運動也會讓你的腸道菌群更健康,更多樣,對人有益。

     健腦食品 對于那些因為基因或文化原因想到要運動就痛苦萬分的人來說,還有一種耗能方式——苦苦思考。

    我們的腦日常消耗20%~25%的能量,比任何動物都多。

    猴子的腦相對于它們的身形來說,比我們的腦體積要小,也更節能,因為它們負擔不了一個超級耗能的腦。

    要給一個與人腦比例相當的腦供能,猿猴需要一天進食20小時以上。

    大約2億年前人類經曆了一個演化步驟,這一過程中腦的體積增大而腸道縮短了1/3,特别是結腸縮短得更明顯,相對于腸道的其他部分長度更短。

    這一變化是由烹饪帶來的。

     用烹饪來改變植物和肉類的成分,這一簡單的想法讓我們演化成了現代人類。

    突然之間,通過加熱分解塊根蔬菜和葉菜中的複雜澱粉分子,我們隻需要以前一小半的時間,就能吸收能量和養分。

    我們不再需要像牛一樣,把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咀嚼食物上,因此可以冒險走得更遠去打獵。

    這意味着我們不再需要維持複雜的人體内燃發動機——長度可觀的腸道系統——的運行。

    腸道最初的功能是有充足的時間消化那些難消化的食物。

    和猿猴不同,我們不再依賴腸道微生物發酵植物釋放出的能量(比如短鍊脂肪酸)。

     腸道變短意味着有更多的能量可用于别的部位——顯然大部分用于腦。

    現在人們認為發明烹饪,能以簡單的方式獲取能量,是導緻腦的體積增大、現代人類出現以及随後統治地球的主要原因。

    腦耗能巨大,即使在不大量耗費腦力的情況下,一天也要消耗300千卡,這相當于一支功率較小的燈泡,而且還無法關閉——睡眠時大腦耗能與清醒時幾乎一樣。

     腦的能量主要來自葡萄糖,即使在斷食和睡眠期間,腦也會确保自身獲得血液中一半以上的葡萄糖,從而正常運轉。

    腦是最耗能的器官,盡管隻占2%的體重,卻耗用了1/5的靜息能量。

    [52]每天隻是維持靜息狀态下身體的正常運行,就會消耗1300千卡。

    好在要消耗能量并不難,比如看電視1小時會耗能60千卡,讀本章書需要80千卡以上,而如果你偏胖或者讀得很艱難的話,耗能會更多。

     我們前面讨論過,指望通過計算熱量出入來減肥是不可靠的,純靠運動減肥也是徒勞無功。

    不過直到設計出另一種更好的方法來研究能量之前,人們将繼續沿用卡路裡的概念,至少它能提供關于食物能量成分的大緻信息。

    食品标簽上的其他細節提供了食物中常量營養元素的信息,這些是食品工業和政府達成一緻提供給公衆的。

    有了營養成分表,人們可以判斷哪些食物健康,哪些食物應該注意,但是這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健康信息究竟有多可靠呢? 我會沿用傳統的食品标簽——這有點諷刺,因為這些标簽過于簡單化,而且容易誤導消費者。

    所有營養元素——我指的是對身體的正常機能很關鍵的微量成分——都很重要,它們幾乎存在于所有有益的食物中,而健康的食物是由不同種類的食物混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