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标簽上沒有标出的成分:微生物
關燈
小
中
大
他微生物的接觸。
研究者将它們飼養在無菌的獨立籠子裡,喂以無菌的食物并加以觀察。
無菌小鼠可以存活,但并不健康。
它們肯定不是小鼠中的佼佼者——它們身材瘦弱,腦、腸道和免疫系統都發育不良。
喂養無菌小鼠開銷巨大,為了保持正常體重,它們需要比正常的小鼠多攝入1/3的熱量——這說明腸道微生物在消化吸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9] 大部分的細菌生活在大腸(結腸)部分。
結腸位于直腸之前,長約5英尺(1.5米),吸收食物中的水分。
結腸的前端是小腸,大部分的食物和能量在這裡吸收進血液。
通常食物先被牙齒切碎,被唾液和胃中的酶消化,再到達腸道。
小腸中也有細菌,不過數量要少一些,我們對它們知之甚少。
那些需要更長的時間消化吸收的食物,就從小腸進入聚集了大量細菌的大腸。
給無菌小鼠喂食正常菌群,幾個星期後,它們仍然不能正常發育,但是如果它們出生時有正常的菌群,後來再使用抗生素殺滅細菌(就像人類所做的一樣,這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盡管它們仍不健康,但是比無菌鼠發育好得多。
細菌比基因更能準确預測肥胖 腸道細菌及腸道菌落的變化,可能是導緻肥胖這一流行病,以及随之而來的糖尿病、癌症、心髒病等嚴重疾病的原因。
研究腸道細菌的DNA比研究人體全部2萬個基因能更好預測人的肥胖程度。
随着我們也開始關注病毒和真菌,預測的準确性會進一步提高。
人體内腸道細菌種類的微妙區别,可以解釋飲食和健康之間的許多關聯,解釋為什麼對不同人、不同人群的食物研究結果如此不一緻。
比如,腸道菌群的差别能解釋為什麼低脂飲食能使一些人成功減肥,為什麼有人攝入高脂飲食能保持健康而另一些人卻面臨健康風險,為什麼有人可以吃很多碳水化合物不會發胖而另一些人吃的量相同卻吸收了更多熱量、越來越胖,為什麼有人可以放心地大啖紅肉而另一些人卻患上了心髒病,甚至為什麼老年人搬到養老院居住、飲食改變後,很快就會生病。
提倡和施行隻吃某些種類食物的限制性飲食方案,必然導緻微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減少,并最終損害健康。
間斷性斷食(比如輕斷食,或者5:2飲食法)可能是個例外,因為短期的斷食會促進有益菌的生長,但前提是正常飲食的那些天飲食種類很多樣。
1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一個星期會吃大約150種食物,而現在大部分人隻吃了不到20種,而且其中許多甚至大部分種類,都是人工加工過的。
令人沮喪的是,大部分加工食品是用僅僅4種原料做成的:玉米,大豆,小麥,肉。
2012年,我開展了一項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腸道菌群研究“微生物雙胞胎項目”(Microbo-Twin),利用最先進的基因技術,觀察了5000對雙胞胎,研究微生物與飲食和健康的關系。
接着我發起了“英國人腸道項目”(BritishGutProject),這是一項與“美國人腸道項目”有關聯的衆籌性實驗。
任何能上網、可以使用郵遞服務的人都可以接受腸道微生物檢測并且通過網絡把結果與所有人分享。
[10]我親自嘗試了一些飲食方案,并将探讨這些實驗如何加深對新營養觀念的認識。
隻有理解如何能使體内菌群正常工作,與身體相互影響,我們才能解開關于現代飲食和營養的困惑,重獲祖先身上的平衡狀态。
2015年一項對紐約所有地鐵站細菌的調查顯示,它們與之前的宿主——氣質各異、形形色色的人——完全匹配。
研究還發現其中有半數細菌完全不為人知。
[11]盡管還有許多科學知識有待我們去了解,但已掌握的部分就足以引導我們改變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食物種類,以滿足個人需要,改善健康狀況。
你可以把身體中的菌落想象成你打理的私人花園。
你要确保植物(細菌)生長的土壤(腸道環境)狀态良好,營養豐富;為了防止雜草或毒草蔓延,需要種植盡可能多種多樣的植物,撒下各種種子。
我會給出一些建議。
多樣性是其中的關鍵。
研究者将它們飼養在無菌的獨立籠子裡,喂以無菌的食物并加以觀察。
無菌小鼠可以存活,但并不健康。
它們肯定不是小鼠中的佼佼者——它們身材瘦弱,腦、腸道和免疫系統都發育不良。
喂養無菌小鼠開銷巨大,為了保持正常體重,它們需要比正常的小鼠多攝入1/3的熱量——這說明腸道微生物在消化吸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9] 大部分的細菌生活在大腸(結腸)部分。
結腸位于直腸之前,長約5英尺(1.5米),吸收食物中的水分。
結腸的前端是小腸,大部分的食物和能量在這裡吸收進血液。
通常食物先被牙齒切碎,被唾液和胃中的酶消化,再到達腸道。
小腸中也有細菌,不過數量要少一些,我們對它們知之甚少。
那些需要更長的時間消化吸收的食物,就從小腸進入聚集了大量細菌的大腸。
給無菌小鼠喂食正常菌群,幾個星期後,它們仍然不能正常發育,但是如果它們出生時有正常的菌群,後來再使用抗生素殺滅細菌(就像人類所做的一樣,這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盡管它們仍不健康,但是比無菌鼠發育好得多。
細菌比基因更能準确預測肥胖 腸道細菌及腸道菌落的變化,可能是導緻肥胖這一流行病,以及随之而來的糖尿病、癌症、心髒病等嚴重疾病的原因。
研究腸道細菌的DNA比研究人體全部2萬個基因能更好預測人的肥胖程度。
随着我們也開始關注病毒和真菌,預測的準确性會進一步提高。
人體内腸道細菌種類的微妙區别,可以解釋飲食和健康之間的許多關聯,解釋為什麼對不同人、不同人群的食物研究結果如此不一緻。
比如,腸道菌群的差别能解釋為什麼低脂飲食能使一些人成功減肥,為什麼有人攝入高脂飲食能保持健康而另一些人卻面臨健康風險,為什麼有人可以吃很多碳水化合物不會發胖而另一些人吃的量相同卻吸收了更多熱量、越來越胖,為什麼有人可以放心地大啖紅肉而另一些人卻患上了心髒病,甚至為什麼老年人搬到養老院居住、飲食改變後,很快就會生病。
提倡和施行隻吃某些種類食物的限制性飲食方案,必然導緻微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減少,并最終損害健康。
間斷性斷食(比如輕斷食,或者5:2飲食法)可能是個例外,因為短期的斷食會促進有益菌的生長,但前提是正常飲食的那些天飲食種類很多樣。
1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一個星期會吃大約150種食物,而現在大部分人隻吃了不到20種,而且其中許多甚至大部分種類,都是人工加工過的。
令人沮喪的是,大部分加工食品是用僅僅4種原料做成的:玉米,大豆,小麥,肉。
2012年,我開展了一項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腸道菌群研究“微生物雙胞胎項目”(Microbo-Twin),利用最先進的基因技術,觀察了5000對雙胞胎,研究微生物與飲食和健康的關系。
接着我發起了“英國人腸道項目”(BritishGutProject),這是一項與“美國人腸道項目”有關聯的衆籌性實驗。
任何能上網、可以使用郵遞服務的人都可以接受腸道微生物檢測并且通過網絡把結果與所有人分享。
[10]我親自嘗試了一些飲食方案,并将探讨這些實驗如何加深對新營養觀念的認識。
隻有理解如何能使體内菌群正常工作,與身體相互影響,我們才能解開關于現代飲食和營養的困惑,重獲祖先身上的平衡狀态。
2015年一項對紐約所有地鐵站細菌的調查顯示,它們與之前的宿主——氣質各異、形形色色的人——完全匹配。
研究還發現其中有半數細菌完全不為人知。
[11]盡管還有許多科學知識有待我們去了解,但已掌握的部分就足以引導我們改變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食物種類,以滿足個人需要,改善健康狀況。
你可以把身體中的菌落想象成你打理的私人花園。
你要确保植物(細菌)生長的土壤(腸道環境)狀态良好,營養豐富;為了防止雜草或毒草蔓延,需要種植盡可能多種多樣的植物,撒下各種種子。
我會給出一些建議。
多樣性是其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