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二十(經文卷四之四)

關燈
yle="color:teal">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前之沙土方沈。

    泥猶未去。

    以喻無明伏而未斷。

    斯則去泥。

    喻斷無明也。

    前之清水現前。

    以喻元覺澄而未純。

    斯則純水。

    喻究竟淨覺也。

    末二句。

    出名合喻。

    槜李曰。

    根本無明。

    諸經論皆說為所知障智障等。

    天台目為界外見思。

    ○此亦不分塵沙無明二相。

    今詳經文既雲永斷。

    而又雲根本。

    明是初住以去所斷别惑。

    乃至等覺生相悉盡無餘。

    正是如來無餘涅槃。

    其取果豈不遠哉。

    取以伏斷已竟。

     寅四結證極果 明相精純。

    一切變現。

    不為煩惱。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明相精純者。

    如清涼所謂富有萬德。

    蕩無纖塵。

    孤山曰。

    一切變現。

    即随機所感。

    十界現形也。

    ○理實依舊變現器界身心。

    乃至示居生死。

    互融六根。

    皆不為濁。

    皆成妙用無礙涅槃。

    良以昔由迷心起執。

    人法紛然。

    故悉成濁礙。

    今由迷盡執空。

    唯心所現。

    自在無礙。

    故無非妙德。

    亦如泥盡水純。

    任攬不複渾也。

    此科全顯因果若同。

    取果究竟。

    非如權教因果差異。

    中止化城也。

    涅槃妙德。

    即常樂我淨。

    攝盡萬德。

    皆合雲者。

    順行逆行。

    左右逢源之意。

    決定以因同果。

    澄濁頓入涅槃義已竟。

     子二決定從根解結。

    脫纏頓入圓通義。

    從根解結者。

    便是第二決定之宗。

    脫纏等便是此宗之趣。

    蓋言所以必欲從根解結者。

    以不從根。

    則不能脫纏頓入圓通也。

    經文亦顯然可見。

    然此一義。

    義短而文長。

    義短者。

    以所說圓通。

    似惟始入住位。

    較前涅槃義則短也。

    文長者。

    以一經要義。

    下手工夫全在此科。

    故不但本科較前為長。

    次下釋二疑。

    示倫次。

    選本根。

    皆所以足此科之義。

    問。

    一大因果何故前詳後略如此。

    答。

    此有二意。

    一者是初心方便故。

    蓋初學切要所當詳知者。

    住前功夫也。

    不得不詳。

    假使詳談住後功夫。

    殊非初學切用也。

    二者是圓頓化儀故。

    蓋圓頓法門。

    功夫惟在住前。

    住後則一超直入後心。

    此意本經後文亦甚顯著。

    後再發明。

    此科對前科。

    前是顯果遠而究竟。

    此是顯因巧而證速也。

    以經于六根尚選圓根。

    文雲。

    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何況較之從識從塵而入者。

    則豈止于日劫之倍哉。

    故知此之法門。

    最巧而至速矣。

    夫果雖遠。

    而入之遲鈍。

    因雖速。

    而證之淺近。

    皆不足為勝。

    今證之既遠。

    而入之又速。

    此所以為最勝法門也。

    具眼者辨之。

    分二。

    醜一開示解結一周。

    分三。

    寅一标處指根明結。

    又三。

    卯一原其增上修心 第二義者。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

    于菩薩乘生大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佛慈利生雖急。

    而施教須待發心。

    所謂不憤不啟也。

    菩提心。

    即直深大悲之三。

    屬願。

    亦是果體。

    菩薩乘。

    即一佛乘。

    無有二三。

    運至寶所。

    圓滿六度。

    屬行。

    方是真因。

    按位。

    則上句欲從初信希入初住。

    下句欲從住後希至等覺不退轉也。

    諸有為相。

    即權小舊修行也。

    蓋權小皆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故彼所證無為尚非真正。

    何況諸行。

    後偈雲。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是也。

    今回權小向于實大。

    故皆決定棄之。

     卯二泛言當知結處。

    泛言者。

    不明指何法為處也。

    分二。

    辰一法說。

    又分二。

    巳一正令審詳妄本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

    誰作誰受。

    
煩惱者。

    按唯識局于心所。

    偏于惡法根随二十六數而已。

    此則不然。

    應如起信。

    并該界内善惡無記。

    及權小諸愚。

    以其俱為二死深源。

    故均名煩惱。

    根本。

    暗指六根。

    問。

    生死根本與此何别。

    答。

    生死是苦果。

    根本即是六識。

    煩惱是苦因。

    根本即是六根。

    問。

    根以起因。

    識以起果。

    各不相幹耶。

    答。

    根所引生之煩惱。

    意許總相即是六識。

    如唯識根随心所。

    不過心王開出。

    而合為一體。

    即是心王。

    此可類知。

    是則煩惱既即六識。

    當知六識為生死根本。

    六根複為六識根本。

    元是一貫。

    豈不相幹耶。

    業。

    謂現陰所造。

    發與造不同。

    造。

    即煩惱成辦。

    發。

    謂煩惱來由。

    生。

    指中陰所潤。

    即求父母時憎愛等無明也。

    誰作誰受。

    正令自審詳也。

    吳興曰。

    發業潤生者。

    此指煩惱也。

    誰作誰受者。

    此推根本也。

    意顯六根自作自受。

    ○然又當知根即八識。

    八識引起六識全是煩惱而為苦因。

    六識招引生死而為苦果。

    粗論似惟六識作之。

    而細推實是八識自作。

    現觀似當六識受之。

    而六識惟是八識自受故曰自作自受。

    但不言八識而言六根者。

    意使衆生現前易曉解也。

     巳二反顯決當知處 阿難。

    汝修菩提。

    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颠倒。

    處尚不知。

    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虛妄根塵。

    攝法甚寬。

    根。

    即總指四大六根之肉身。

    塵。

    即總指遍虛空之無情器界。

    一真清淨之全心。

    緣此二法總成結縛。

    然根身器界雖極廣大。

    而的實結處。

    至為簡要不繁。

    決當知而後可解也。

    詳下譬喻。

    明白可了。

     辰二喻明。

    又分為二。

    巳一同喻正明 阿難。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

    雲何知解。

    
此如以繩作結。

    雖諸股共成結體。

    而的實所結之處惟在一股。

    若不真見而知之。

    則終不能解。

     巳二異喻翻顯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空無相形。

    無結解故。

    
此喻顯所解六根。

    非指根中無形性體。

    乃指六精堕于勝浮二根之結體也。

    以勝浮二根俱有相形。

    能令無留礙之妙性妄成留礙也。

    虛空無有相形。

    是彼異喻。

    故取以反顯根有相形。

    有結必解也。

    且以密顯結解。

    惟有相形之二根即是結處矣。

    問。

    解結聖人。

    豈皆灰滅二根耶。

    答。

    不然。

    根雖全具。

    而見聞十虛。

    互融變現。

    不被縛礙而已。

    若此。

    則豈惟根身不縛。

    器界亦無留礙矣。

    下文可了。

    泛言當知結處已竟。

     卯三确實指根是結。

    上科注雖偷釋根義。

    而經實未顯然說根。

    此科方顯然指出矣。

    分為三。

    辰一直指處體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

    及與身心。

    
心意根也。

    此蓋直指六根乃是真實結處之體。

     辰二出其過患 六為賊媒。

    自劫家寶。

    
賊媒者。

    内人而引外賊者也。

    如世外賊。

    必賴家内奸人勾引指教。

    方能成劫也。

    媒喻六根無疑。

    舊注賊喻六塵。

    然塵雖在外。

    而體本無情。

    說賊非義。

    亦于本經無據。

    今據七征之初。

    佛雲。

    譬如發兵讨賊。

    要當知賊住處。

    向下便征心處。

    是佛明以識心為賊也。

    問。

    心說外賊。

    其義何居。

    答。

    識是有情。

    賊義勝塵。

    體即塵影說外亦通。

    自劫家寶者。

    根引識起。

    颠倒分别。

    遂将如來藏中諸大家寶。

    悉皆劫為外之六塵。

    乃至肉身。

    皆不自在。

    經雲。

    由汝認賊為子。

    迷惑無知。

    故有輪轉。

    祖師雲。

    損法财。

    滅功德。

    莫不由他心意識。

    是也。

     辰三顯為結處 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

    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世界即世間。

    别經雲。

    世間有二。

    一者衆生世間。

    即有情根身。

    二者器世間。

    即無情器界。

    惟此二法盡一切法。

    衆生于二。

    遍成纏縛。

    皆不自在總為結體。

    然的實結處。

    不在器界。

    唯在六根。

    故迷者求出三界。

    悟者但解六根。

    今經言由根縛故。

    不能超世。

    反顯根解則不惟于身自在。

    而于器亦超。

    得大自在。

    如後觀音三十二應等。

    即超越之相也。

    标處指根明結已竟。

     寅二備顯六根數量。

    上科大要方以指出根是結處。

    而行人已知解結必從于根。

    然根乃有六解惟從一。

    不可不擇。

    欲擇。

    當須通達六根數量。

    不知數量。

    憑何選擇。

    此科所以顯數量也。

    分為二。

    卯一統論本所數量。

    本所數量。

    則無優劣。

    不可選擇。

    然必先陳此科者有二意。

    一者明數量緣起。

    由于世界相涉。

    二者顯原用本無優劣而優劣生于随方之業力而已。

    分為五科。

    辰一蹑前征起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世界。

    
觀此征詞。

    當知所說世界但約根身。

    非幹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