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二十(經文卷四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請詳味之。
當信然也。
卯二見濁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見聞覺知。
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是第二重。
名為見濁。
孤山曰。
此濁依于受陰。
○湛圓中本無内四大之身相。
今抟四大為之。
故為第二重濁。
首二句。
即所依受陰。
抟。
即受也。
領納為身境耳。
見聞下正示濁體。
壅者。
障隔也。
留礙者。
滞于形也。
謂四性本無留礙。
而為四大所壅。
無留礙者于是而有留礙矣。
旋者。
攝為自體也。
四大本無覺知。
而為四性所旋。
無覺知者而有覺知矣。
相織妄成者。
一旋一壅。
如一經一緯密織而不可分矣。
亦是有知無知渾合無分。
便同相織耳。
末二句結成濁名。
見濁者。
以四大本無情之物。
由因妄織。
雖針鋒草刺鹹有痛覺。
是以衆生堅起我見為諸見之主。
六十二見鹹統于此。
是謂見濁也。
卯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
性發知見。
容現六塵。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是第三重。
名煩惱濁。
孤山曰。
此濁依于想陰。
○首二句。
即所依想陰。
長水曰。
憶過去境。
識現在塵。
誦未來境。
○性發下。
正示濁體。
蓋想陰但是所依。
而能依濁體更是法塵。
孤山曰。
性發知見。
謂能取六想。
容現六塵謂所取六塵之相也。
○六想。
即六識妄覺也。
六塵。
即現在五塵。
過未法塵。
離塵無相者。
謂覺離六塵。
則覺無自相。
離覺無性者。
謂塵離妄覺。
則塵無自體。
二法更互相依。
離一泯二。
固未有離塵之覺。
亦未有離覺之塵也。
相織妄成者。
塵覺既不能離。
亦如經緯密織而不可分矣。
末二句結成濁名。
煩。
擾也。
惱。
勞也。
緣塵盈念。
無時而不勞擾。
故為煩惱濁矣。
卯四衆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是第四重。
名衆生濁。
孤山曰。
此濁依于行陰。
○首二句。
即所依行陰。
指念念遷流而言。
知見下正示濁體。
然行陰亦但是所依。
而濁體更是生死。
蓋湛圓中本無生死。
以上三濁。
器界身心俱備。
故于遷器界續身心處。
遂有無邊生死。
知見欲留者。
生從順習。
而凡夫無不貪生也。
業運常遷者。
死從變流。
而凡夫無自由分也。
相織妄成者。
謂一留一遷。
亦如一經一緯密織而不可分矣。
末二句結成濁名。
由因此故。
流轉七趣。
變幻一切。
衆生之相。
故名衆生濁也。
卯五命濁
汝等見聞。
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
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
相織妄成。
是第五重。
名為命濁。
孤山曰。
此濁依于識陰。
○首二句亦指所依識陰。
然偏指第八。
不取前六。
以根中無分别之見聞。
正是第八見分。
今濁體中同異。
元約根言。
非識也。
問。
前見濁約身。
似已該根。
豈不重複。
答。
彼約内四大為身總相。
而顯我見為見濁。
此約六根别相。
而顯乖背為命濁。
總别各旨。
不為重也。
問。
舊釋指于六識。
今不取彼。
豈六識于湛圓中獨不為濁乎。
答。
煩惱濁中。
全約識之六想方成。
豈塵自能成于煩惱耶。
然此濁必欲約識。
則唯約前五。
以第六無隔越義。
分屬煩惱濁中。
亦似略通。
但據後佛伸一六之妄。
明約六根。
顯體知用背之旨似甚可憑。
況所依既是識陰。
而能依又複是識。
是自依自。
恐不通也。
智者酌之。
衆塵下。
正示濁體。
隔越生異者。
即四大結為六根。
隔離見聞。
各不相通耳。
次二句。
蹑成同異也。
性體相知。
似同而非異。
動用相背。
則又異而非同。
或同或異。
二不可定。
故曰失準也。
相織妄成者。
亦以一同一異。
如一經一緯密織而不可分也。
末二句結成濁名。
所以為命濁者。
隻以六根結滞。
命托于中。
體用俱不自在。
便為命濁。
或以根塵攬結則為命存。
根塵離散則為命謝。
亦通。
通上論之。
妙覺明心。
惟一湛圓。
尚無内外。
豈有諸濁。
今自晦昧為空之後。
則外被五大器界所渾而為劫濁。
稍内被四大身相所渾而為見濁。
更内被六塵緣影所渾而為煩惱濁。
由是斷續身心。
遷流國土。
複被生死所渾而為衆生濁。
約此四相。
則内外通一渾濁。
而全失湛義。
又由是而衆塵結滞。
六根不複通融而為命濁。
約此一相。
則全失圓義。
故欲複本湛圓。
須求澄濁之法。
是以下文方教澄濁也。
明所欲除已竟。
醜三去取方除。
上科先示所除之濁。
此科次示能除之法。
除法在于決擇去取。
若決擇不明。
而去取颠倒。
則濁不能除。
湛圓終不可複也。
分四。
寅一示欲頓證阿難。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見聞覺知衆生現具六根中性。
即本覺也。
常樂我淨。
如來無餘涅槃。
即究竟覺也。
解現前圓具空藏科中。
蓋凡夫本覺湛圓雖與佛同。
以有衆生濁則遷流生死。
故失真常。
以有煩惱濁。
則法塵勞擾。
故失真樂。
以有劫濁。
則空界無情。
故失真我。
以有見濁命濁。
則根身不淨。
故失真淨。
此約别義。
若約通相。
則每于一濁俱失四德。
是以與佛果德迥爾懸殊。
今欲即以具五濁之四性。
而遠契如來四德。
以頓證極果。
誠為最勝之法門也。
寅二決定去取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擇者。
揀去不用也。
死生根本。
即六處識心。
而經初七番破處。
顯發全非者也。
凡外權小悉取之而錯亂修習。
皆為因不同果。
今決定擇去而不用。
此緣佛前判二種根本時。
即以此心為生死根本。
故知然也。
不生滅圓湛性者。
即根中所具。
經初十番顯示。
二見剖瑩。
近具六根。
遠周萬法者也。
凡外權小悉昧之而日用不知。
今決取而依之。
茲蓋緣佛自判此性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故知然也。
若此。
則經文前後召應。
脈絡貫通。
極為妙旨。
舊注不達于死生根本自呼為五濁業用。
圓湛之性。
自立為三止觀門。
全不取于經中本有。
此等非惟臆說無憑。
仍使前之開示悉成無用。
豈前之開示。
不與此修進相幹哉。
詳之。
寅三取以伏斷。
分二。
卯一法。
又分二。
辰一伏成因地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上科成字但是帶言。
正謂成此因地。
并下果地也。
以。
用也。
湛。
即取上不生滅圓湛性也。
約前。
即如來所示之見性。
約後。
即觀音所用之聞性。
其體本來湛然而不動。
按前文屈指飛光。
及後文擊鐘所驗。
不動不搖無生無滅之本性也。
虛妄滅生。
即前五濁總一生滅之妄法。
以湛旋之者。
如後文雲。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是也。
五濁不過根塵識而已。
伏還元明覺為因地心者。
正表因中即本真常。
非同生滅為因。
約下合喻似是十信滿心。
至合喻處再當明之。
辰二斷入果地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此自初住以去。
至等覺。
為果地之修。
妙覺。
為果地之證。
問。
前雲自五濁起已失四德。
何得複有此圓湛之性。
能成因果二地。
答。
五濁雖遍擾圓湛。
如空中華。
常自虛無。
圓湛雖被濁遍擾。
如太虛空。
不動自在。
人惟迷棄圓湛。
而反用五濁中生滅心為因。
終不能澄諸濁。
以此說失。
豈真失哉。
卯二喻。
又二。
辰一喻伏成因地如澄濁水。
貯于靜器。
靜深不動。
沙土自沈。
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五濁濁于見等圓湛性中。
遍成虛妄滅生之相。
如沙土濁于清水之内。
遍現渾濁之形。
故以湛旋妄。
如以靜器澄水。
靜器即根中性也。
理實後文反聞自性。
即靜深不動也。
漸獲二空。
即沙土自沈也。
末二句。
出名合喻也。
槜李曰。
客塵煩惱。
諸經論皆說為煩惱障。
天台目為界内見思。
○按小乘法。
初伏見思。
位在七賢。
方當圓之觀行。
似太卑劣。
今詳經意。
惟以進斷根本無明方說為斷。
見思塵沙雖斷。
亦隻雲伏。
故知初伏客塵。
應是信滿已斷二惑。
并伏無明者也。
佛語随宜。
勿泥執焉。
且圓通文雲。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與今所謂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無生滅性。
語意何别乎。
辰二喻斷入果地
請詳味之。
當信然也。
見聞覺知。
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是第二重。
名為見濁。
此濁依于受陰。
○湛圓中本無内四大之身相。
今抟四大為之。
故為第二重濁。
首二句。
即所依受陰。
抟。
即受也。
領納為身境耳。
見聞下正示濁體。
壅者。
障隔也。
留礙者。
滞于形也。
謂四性本無留礙。
而為四大所壅。
無留礙者于是而有留礙矣。
旋者。
攝為自體也。
四大本無覺知。
而為四性所旋。
無覺知者而有覺知矣。
相織妄成者。
一旋一壅。
如一經一緯密織而不可分矣。
亦是有知無知渾合無分。
便同相織耳。
末二句結成濁名。
見濁者。
以四大本無情之物。
由因妄織。
雖針鋒草刺鹹有痛覺。
是以衆生堅起我見為諸見之主。
六十二見鹹統于此。
是謂見濁也。
性發知見。
容現六塵。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是第三重。
名煩惱濁。
此濁依于想陰。
○首二句。
即所依想陰。
長水曰。
憶過去境。
識現在塵。
誦未來境。
○性發下。
正示濁體。
蓋想陰但是所依。
而能依濁體更是法塵。
孤山曰。
性發知見。
謂能取六想。
容現六塵謂所取六塵之相也。
○六想。
即六識妄覺也。
六塵。
即現在五塵。
過未法塵。
離塵無相者。
謂覺離六塵。
則覺無自相。
離覺無性者。
謂塵離妄覺。
則塵無自體。
二法更互相依。
離一泯二。
固未有離塵之覺。
亦未有離覺之塵也。
相織妄成者。
塵覺既不能離。
亦如經緯密織而不可分矣。
末二句結成濁名。
煩。
擾也。
惱。
勞也。
緣塵盈念。
無時而不勞擾。
故為煩惱濁矣。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是第四重。
名衆生濁。
此濁依于行陰。
○首二句。
即所依行陰。
指念念遷流而言。
知見下正示濁體。
然行陰亦但是所依。
而濁體更是生死。
蓋湛圓中本無生死。
以上三濁。
器界身心俱備。
故于遷器界續身心處。
遂有無邊生死。
知見欲留者。
生從順習。
而凡夫無不貪生也。
業運常遷者。
死從變流。
而凡夫無自由分也。
相織妄成者。
謂一留一遷。
亦如一經一緯密織而不可分矣。
末二句結成濁名。
由因此故。
流轉七趣。
變幻一切。
衆生之相。
故名衆生濁也。
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
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
相織妄成。
是第五重。
名為命濁。
此濁依于識陰。
○首二句亦指所依識陰。
然偏指第八。
不取前六。
以根中無分别之見聞。
正是第八見分。
今濁體中同異。
元約根言。
非識也。
問。
前見濁約身。
似已該根。
豈不重複。
答。
彼約内四大為身總相。
而顯我見為見濁。
此約六根别相。
而顯乖背為命濁。
總别各旨。
不為重也。
問。
舊釋指于六識。
今不取彼。
豈六識于湛圓中獨不為濁乎。
答。
煩惱濁中。
全約識之六想方成。
豈塵自能成于煩惱耶。
然此濁必欲約識。
則唯約前五。
以第六無隔越義。
分屬煩惱濁中。
亦似略通。
但據後佛伸一六之妄。
明約六根。
顯體知用背之旨似甚可憑。
況所依既是識陰。
而能依又複是識。
是自依自。
恐不通也。
智者酌之。
衆塵下。
正示濁體。
隔越生異者。
即四大結為六根。
隔離見聞。
各不相通耳。
次二句。
蹑成同異也。
性體相知。
似同而非異。
動用相背。
則又異而非同。
或同或異。
二不可定。
故曰失準也。
相織妄成者。
亦以一同一異。
如一經一緯密織而不可分也。
末二句結成濁名。
所以為命濁者。
隻以六根結滞。
命托于中。
體用俱不自在。
便為命濁。
或以根塵攬結則為命存。
根塵離散則為命謝。
亦通。
通上論之。
妙覺明心。
惟一湛圓。
尚無内外。
豈有諸濁。
今自晦昧為空之後。
則外被五大器界所渾而為劫濁。
稍内被四大身相所渾而為見濁。
更内被六塵緣影所渾而為煩惱濁。
由是斷續身心。
遷流國土。
複被生死所渾而為衆生濁。
約此四相。
則内外通一渾濁。
而全失湛義。
又由是而衆塵結滞。
六根不複通融而為命濁。
約此一相。
則全失圓義。
故欲複本湛圓。
須求澄濁之法。
是以下文方教澄濁也。
明所欲除已竟。
上科先示所除之濁。
此科次示能除之法。
除法在于決擇去取。
若決擇不明。
而去取颠倒。
則濁不能除。
湛圓終不可複也。
分四。
寅一示欲頓證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即本覺也。
常樂我淨。
如來無餘涅槃。
即究竟覺也。
解現前圓具空藏科中。
蓋凡夫本覺湛圓雖與佛同。
以有衆生濁則遷流生死。
故失真常。
以有煩惱濁。
則法塵勞擾。
故失真樂。
以有劫濁。
則空界無情。
故失真我。
以有見濁命濁。
則根身不淨。
故失真淨。
此約别義。
若約通相。
則每于一濁俱失四德。
是以與佛果德迥爾懸殊。
今欲即以具五濁之四性。
而遠契如來四德。
以頓證極果。
誠為最勝之法門也。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揀去不用也。
死生根本。
即六處識心。
而經初七番破處。
顯發全非者也。
凡外權小悉取之而錯亂修習。
皆為因不同果。
今決定擇去而不用。
此緣佛前判二種根本時。
即以此心為生死根本。
故知然也。
不生滅圓湛性者。
即根中所具。
經初十番顯示。
二見剖瑩。
近具六根。
遠周萬法者也。
凡外權小悉昧之而日用不知。
今決取而依之。
茲蓋緣佛自判此性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故知然也。
若此。
則經文前後召應。
脈絡貫通。
極為妙旨。
舊注不達于死生根本自呼為五濁業用。
圓湛之性。
自立為三止觀門。
全不取于經中本有。
此等非惟臆說無憑。
仍使前之開示悉成無用。
豈前之開示。
不與此修進相幹哉。
詳之。
分二。
卯一法。
又分二。
辰一伏成因地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正謂成此因地。
并下果地也。
以。
用也。
湛。
即取上不生滅圓湛性也。
約前。
即如來所示之見性。
約後。
即觀音所用之聞性。
其體本來湛然而不動。
按前文屈指飛光。
及後文擊鐘所驗。
不動不搖無生無滅之本性也。
虛妄滅生。
即前五濁總一生滅之妄法。
以湛旋之者。
如後文雲。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是也。
五濁不過根塵識而已。
伏還元明覺為因地心者。
正表因中即本真常。
非同生滅為因。
約下合喻似是十信滿心。
至合喻處再當明之。
至等覺。
為果地之修。
妙覺。
為果地之證。
問。
前雲自五濁起已失四德。
何得複有此圓湛之性。
能成因果二地。
答。
五濁雖遍擾圓湛。
如空中華。
常自虛無。
圓湛雖被濁遍擾。
如太虛空。
不動自在。
人惟迷棄圓湛。
而反用五濁中生滅心為因。
終不能澄諸濁。
以此說失。
豈真失哉。
又二。
辰一喻伏成因地
貯于靜器。
靜深不動。
沙土自沈。
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遍成虛妄滅生之相。
如沙土濁于清水之内。
遍現渾濁之形。
故以湛旋妄。
如以靜器澄水。
靜器即根中性也。
理實後文反聞自性。
即靜深不動也。
漸獲二空。
即沙土自沈也。
末二句。
出名合喻也。
槜李曰。
客塵煩惱。
諸經論皆說為煩惱障。
天台目為界内見思。
○按小乘法。
初伏見思。
位在七賢。
方當圓之觀行。
似太卑劣。
今詳經意。
惟以進斷根本無明方說為斷。
見思塵沙雖斷。
亦隻雲伏。
故知初伏客塵。
應是信滿已斷二惑。
并伏無明者也。
佛語随宜。
勿泥執焉。
且圓通文雲。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與今所謂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無生滅性。
語意何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