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二十(經文卷四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至下再明。
辰二正釋世界。
三。
巳一釋名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世屬于時。
故以遷流不住為義。
界屬于處。
故以方位定在為義。
巳二指體
汝今當知。
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
東北西北。
上下為界。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此界世皆約身中而言。
問。
世無可議。
界似不通。
器界不動。
可說東西等定位。
身常轉移。
何有定方。
答。
此有二說。
一者假借。
謂借器界東西等以明身中東西等也。
此則在身惟左右前後等。
如溫陵所解是矣。
二者就實。
謂身外可見轉移。
身中豈覺轉移。
如世界非真不動。
當亦有轉動時。
雜華明世界遊行往來。
過百千萬世界。
而世界中人但見不動不移。
豈能覺哉。
當知身中亦有定位。
界外亦見轉移。
何用情計乎。
巳三結數
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
正釋世界已竟。
辰三明其相涉
一切衆生織妄相成。
身中貿遷。
世界相涉。
首二句泛論諸法。
蓋言理中本無衆生。
迷而後有。
一切衆生皆由諸妄交織而成。
下二句方以确指世界。
身中二字。
足顯惟屬根身。
貿者。
有無交易也。
遷者。
彼此互到也。
如世行商。
貿遷諸貨也。
相涉者。
即交織不離之義。
下文自明言此世界相涉。
乃織妄相成中之一法耳。
夫織妄貿遷。
相涉。
皆同一意。
但上通而下局焉。
織妄舊局根塵。
非也。
辰四勒成數量。
分二。
巳一去留界數。
世數惟三。
而界數有十不将界數去留成四。
不能與世涉成十二也。
又分為二。
午一去六留四而此界性設雖十方。
定位可明。
世間隻目東西南北。
午二明其所以
上下無位。
中無定方。
則師雲。
上下無位者。
指著上下。
皆是四方之上下也。
除此别無上下。
故曰無位。
中無定方者。
謂四隅之中也。
隅以兩方交接而得名。
既一隅而屬兩方。
故曰無定方也。
○當結雲。
因此所以界數惟四也。
巳二正勒涉數。
分二。
午一涉成本數四數必明。
與世相涉。
三四四三。
宛轉十二。
此為疊數之本。
故曰本數。
午二疊成滿數
流變三疊。
一十百千。
流者。
自一重流至三重也。
變者。
變少為多也。
吳興曰。
一十百千者。
通舉增數之法耳。
謂增一為十。
增十為百等。
今且以方涉世明三疊者。
第一約四方各論三世。
共成十二也。
第二于東方三世。
變一為十成三十。
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也。
第三于東方三十。
變十為百。
成三百。
三方亦爾。
四方各三百。
成千二百也。
以世涉方。
其例可解。
辰五總括始終
總括始終。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此中德字。
義當活看。
乃是用字能字之意。
蓋六根中三世四方。
即唯識色心假分位法。
名不相應行。
全依根中色心而立。
故六根之功用功能。
皆于自體所具三世四方無不圓滿。
自少增多。
顯其圓滿而已。
似不必強配法相。
以傷穿鑿。
況古德言。
西天傳來三疊注釋。
亦止增數而已。
如上嶽師所解也。
且此意但是欲令選根。
不得不明數量。
非是正修行處。
而修行正意。
惟在耳根圓通。
長水克意深釋。
畫圖示人。
乃謂修行意惟在此。
是雖别有理據。
而不知遮晦本修正意。
智者不應惑之可也。
又此千二百數。
但是統論凡夫所具。
未局此方。
故言各滿非即真性勝用。
且如下言此方衆生耳舌意現滿千二。
亦但比餘根稍圓而已。
豈即遍周法界。
如佛所證耶。
故知稱真聖人。
六根功德數當無量。
溫陵謂此但權依世論。
六解一忘。
則何數量可及。
斯為知言矣。
統論本所數量已竟。
卯二揀别随方數量。
此科是獨就娑婆而揀。
若依上科。
則不可揀别。
今因諸方互有優劣。
而娑婆三優三劣。
仍可獨推一根最優。
故須揀别。
分為二。
辰一。
總令克定。
阿難。
汝複于中克定優劣。
辰二别示具缺。
具則千二。
缺則八百。
分六。
巳一眼根缺如眼觀見。
後暗前明。
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左右旁觀。
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
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無德。
當知眼惟八百功德。
則師雲。
若一方三百。
前與左右合成九百。
義不通也。
當知四方各二百。
四隅四百。
今眼所見。
前及左右三方已成六百。
并前二隅二百。
共成八百。
惟後方二百。
及後二隅二百不見。
故雲三分之二也。
巳二耳根具
如耳周聽。
十方無遺。
動若迩遙。
靜無邊際。
當知耳根。
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有聲為動。
若者。
相似非實之辭。
迩。
近也。
動若迩遙者。
如世人聞聲。
必知遠近也。
就實而論。
如前經雲。
觀聽與聲俱無處所。
則迩遙亦屬情執非實。
故曰若也。
靜無邊際者。
如世人聞無聲之靜豈能度其遠近。
夫圓聽十方。
聞靜無際。
斯根所以最優也。
巳三鼻根缺
如鼻嗅聞。
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
而阙中交。
驗于鼻根。
三分阙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
阙于中交者。
如調适之息。
出盡少停。
後乃方入于少停時。
所謂阙中交也。
冬月驗之可見。
息既有阙功豈能全。
溫陵曰。
出能取香。
入能聞香。
出入之中無能。
故阙中交。
長水曰。
出入中交共成三分。
一分四百阙于中交。
故惟八百而已矣。
巳四舌根具
如舌宣揚。
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言有方分。
理無窮盡。
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孤山曰。
取能言說。
不論嘗味。
若取嘗味。
其功則劣。
以合中知故。
問。
宣揚二智。
智者能之愚者不能。
有能不能。
豈皆千二。
答。
愚者之言。
雖無出世之智。
而世間之智則有之。
況下文雲。
言有方分者詞或局也。
理無窮盡者。
義遍通也。
約此。
則世谛語言至粗淺者。
皆通至理。
如祖師聞淫詞而悟道出世智也。
孔子聽孺歌而警心。
世間智也。
若是。
則愚者之言亦具二智。
圓滿功德。
何所差别乎。
巳五身根缺
如身覺觸。
識于違順。
合時能覺。
離中不知。
離一合雙。
驗于身根。
三分阙一。
當知身惟八百功德。
孤山曰。
離一合雙者。
離中不知是阙一分。
合時能覺有違有順。
故具二分。
巳六意根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惟聖與凡。
無不包容。
盡其涯際。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默容者。
異前宣揚也。
彼是能議。
此是能思。
問。
約通達一切法者。
則能包容盡際。
而未通達者無有此能。
何均千二。
答。
意根本具此能。
而愚者不能引發。
非意根之罪也。
譬如剛刃本能解斷。
而拙工不能磨砺。
非刃之罪也。
今但約其本具。
故說一切圓滿備顯六根數量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二十
至下再明。
三。
巳一釋名
界為方位。
故以遷流不住為義。
界屬于處。
故以方位定在為義。
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
東北西北。
上下為界。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問。
世無可議。
界似不通。
器界不動。
可說東西等定位。
身常轉移。
何有定方。
答。
此有二說。
一者假借。
謂借器界東西等以明身中東西等也。
此則在身惟左右前後等。
如溫陵所解是矣。
二者就實。
謂身外可見轉移。
身中豈覺轉移。
如世界非真不動。
當亦有轉動時。
雜華明世界遊行往來。
過百千萬世界。
而世界中人但見不動不移。
豈能覺哉。
當知身中亦有定位。
界外亦見轉移。
何用情計乎。
流數有三。
身中貿遷。
世界相涉。
蓋言理中本無衆生。
迷而後有。
一切衆生皆由諸妄交織而成。
下二句方以确指世界。
身中二字。
足顯惟屬根身。
貿者。
有無交易也。
遷者。
彼此互到也。
如世行商。
貿遷諸貨也。
相涉者。
即交織不離之義。
下文自明言此世界相涉。
乃織妄相成中之一法耳。
夫織妄貿遷。
相涉。
皆同一意。
但上通而下局焉。
織妄舊局根塵。
非也。
分二。
巳一去留界數。
世數惟三。
而界數有十不将界數去留成四。
不能與世涉成十二也。
又分為二。
午一去六留四
定位可明。
世間隻目東西南北。
中無定方。
上下無位者。
指著上下。
皆是四方之上下也。
除此别無上下。
故曰無位。
中無定方者。
謂四隅之中也。
隅以兩方交接而得名。
既一隅而屬兩方。
故曰無定方也。
○當結雲。
因此所以界數惟四也。
分二。
午一涉成本數
與世相涉。
三四四三。
宛轉十二。
故曰本數。
一十百千。
自一重流至三重也。
變者。
變少為多也。
吳興曰。
一十百千者。
通舉增數之法耳。
謂增一為十。
增十為百等。
今且以方涉世明三疊者。
第一約四方各論三世。
共成十二也。
第二于東方三世。
變一為十成三十。
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也。
第三于東方三十。
變十為百。
成三百。
三方亦爾。
四方各三百。
成千二百也。
以世涉方。
其例可解。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義當活看。
乃是用字能字之意。
蓋六根中三世四方。
即唯識色心假分位法。
名不相應行。
全依根中色心而立。
故六根之功用功能。
皆于自體所具三世四方無不圓滿。
自少增多。
顯其圓滿而已。
似不必強配法相。
以傷穿鑿。
況古德言。
西天傳來三疊注釋。
亦止增數而已。
如上嶽師所解也。
且此意但是欲令選根。
不得不明數量。
非是正修行處。
而修行正意。
惟在耳根圓通。
長水克意深釋。
畫圖示人。
乃謂修行意惟在此。
是雖别有理據。
而不知遮晦本修正意。
智者不應惑之可也。
又此千二百數。
但是統論凡夫所具。
未局此方。
故言各滿非即真性勝用。
且如下言此方衆生耳舌意現滿千二。
亦但比餘根稍圓而已。
豈即遍周法界。
如佛所證耶。
故知稱真聖人。
六根功德數當無量。
溫陵謂此但權依世論。
六解一忘。
則何數量可及。
斯為知言矣。
統論本所數量已竟。
此科是獨就娑婆而揀。
若依上科。
則不可揀别。
今因諸方互有優劣。
而娑婆三優三劣。
仍可獨推一根最優。
故須揀别。
分為二。
辰一。
總令克定。
汝複于中克定優劣。
具則千二。
缺則八百。
分六。
巳一眼根缺
後暗前明。
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左右旁觀。
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
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無德。
當知眼惟八百功德。
若一方三百。
前與左右合成九百。
義不通也。
當知四方各二百。
四隅四百。
今眼所見。
前及左右三方已成六百。
并前二隅二百。
共成八百。
惟後方二百。
及後二隅二百不見。
故雲三分之二也。
十方無遺。
動若迩遙。
靜無邊際。
當知耳根。
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若者。
相似非實之辭。
迩。
近也。
動若迩遙者。
如世人聞聲。
必知遠近也。
就實而論。
如前經雲。
觀聽與聲俱無處所。
則迩遙亦屬情執非實。
故曰若也。
靜無邊際者。
如世人聞無聲之靜豈能度其遠近。
夫圓聽十方。
聞靜無際。
斯根所以最優也。
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
而阙中交。
驗于鼻根。
三分阙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
如調适之息。
出盡少停。
後乃方入于少停時。
所謂阙中交也。
冬月驗之可見。
息既有阙功豈能全。
溫陵曰。
出能取香。
入能聞香。
出入之中無能。
故阙中交。
長水曰。
出入中交共成三分。
一分四百阙于中交。
故惟八百而已矣。
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言有方分。
理無窮盡。
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取能言說。
不論嘗味。
若取嘗味。
其功則劣。
以合中知故。
問。
宣揚二智。
智者能之愚者不能。
有能不能。
豈皆千二。
答。
愚者之言。
雖無出世之智。
而世間之智則有之。
況下文雲。
言有方分者詞或局也。
理無窮盡者。
義遍通也。
約此。
則世谛語言至粗淺者。
皆通至理。
如祖師聞淫詞而悟道出世智也。
孔子聽孺歌而警心。
世間智也。
若是。
則愚者之言亦具二智。
圓滿功德。
何所差别乎。
識于違順。
合時能覺。
離中不知。
離一合雙。
驗于身根。
三分阙一。
當知身惟八百功德。
離一合雙者。
離中不知是阙一分。
合時能覺有違有順。
故具二分。
惟聖與凡。
無不包容。
盡其涯際。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異前宣揚也。
彼是能議。
此是能思。
問。
約通達一切法者。
則能包容盡際。
而未通達者無有此能。
何均千二。
答。
意根本具此能。
而愚者不能引發。
非意根之罪也。
譬如剛刃本能解斷。
而拙工不能磨砺。
非刃之罪也。
今但約其本具。
故說一切圓滿備顯六根數量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