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二十(經文卷四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真鑒述
蒲州萬固沙門妙峰福登校
庚二大衆領悟感謝。
此科通結前滿慈阿難等銷疑悟理也。
以答滿慈之後。
尚無領悟之文。
故知此科非單結阿難因緣之問也。
分二。
辛一領悟阿難及諸大衆。
聞佛示誨。
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身意輕安。
得未曾有。
示誨。
總承前正答滿慈。
及兼示阿難之文。
而言惑除者。
通指正答中萬法生續。
性相圓融。
轉難中何當複起。
何因有妄。
及兼示中頓棄因緣。
五重深惑皆除也。
心悟實相者。
按前文佛慈許說科中。
所謂真勝義性。
一乘寂滅場地。
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是則初句實相總名也。
次句實相果地也。
末句實相因地也。
法華以實相為體。
一乘因果為宗。
正孚斯義。
答中生續本空。
及性相無礙。
即寂滅場地。
不随分别。
及遠離憎愛。
即正修行處。
而實相炳然昭著矣。
通前更論。
有三處表顯實相一者。
十番示見之尾。
佛責聲聞不達實相。
則下談離二見妄。
及四科藏性。
即皆顯實相也。
二者。
七大之前。
許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則下談七大遍周及阿難承示開悟處。
皆顯實相也。
三者。
即此處經家叙衆已悟實相。
逆知說後二藏一大科中。
全以發揮實相如上所解也。
若揀差别。
則前二顯實相常遍。
後一顯實相圓融矣。
又當知就心性謂之如來知見。
統萬法謂之一乘實相。
是可見法華渾标名字。
此經方以釋義。
我故曰斯經乃法華之堂奧也。
輕安。
定相也。
定慧互倚。
故蹑慧成定。
頓銷粗重戲論。
得無分别。
回光湛然。
渾一實相。
法華所謂其心安如海是也。
極慶其聞所未聞。
故曰得未曾有。
滿慈至此方到究竟無疑惑地。
而阿難亦從此更不複疑因緣自然矣。
辛二感謝。
又二。
壬一感謝之儀重複悲淚。
頂禮佛足。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重複悲淚者。
以前悲淚雖多。
感悟猶淺。
此則所悟既徹。
而悲感益深。
故标重複耳。
壬二感謝之言。
又為二。
癸一稱贊善開無上大悲清淨寶王。
善開我心。
清淨。
即智也。
贊佛為證極悲智。
利樂無盡之寶王。
善開心者。
言我等惑妄重封。
權宗固閉。
佛善令其開通。
而豁然見谛也。
癸二詳申謝益
能以如是。
種種因緣。
方便提獎。
引諸沉冥。
出于苦海。
首三句。
申上善開之意。
如是指上之詞。
種種因緣者。
推妄發真微細因緣。
非世間和合粗相也。
方便。
即善巧也。
提。
謂提撕以警其迷執。
獎。
謂獎勸以振其疲怠。
末二句。
謝其深益。
引謂誘掖。
沈。
謂陷溺。
冥。
謂障蔽。
苦海。
謂憎愛二苦海也。
此固謝前。
而語意首标重複悲淚。
末望究竟出苦。
亦所以啟後修門矣。
自滿慈發問至此。
複為一周。
名無生無礙周。
良以阿難于三卷末。
承佛破妄顯真之示而開悟者但初悟所執之妄。
初見所遺之真。
故方謝其銷我倒想。
随請其更除細惑。
故四卷之初。
滿慈代舉生續圓融之二問。
而佛答初問。
則深窮萬法始于無明。
而本空無生。
答次問。
則圓彰性相是佛菩提知見。
而融徹無礙。
與夫三番轉難。
則審除細惑無餘。
而無生無礙之旨愈明矣。
故曰無生無礙周也。
奢摩他文齊此已盡。
又當知前周初明二執分别。
純屬悟境。
此周搜抉二執俱生。
兼啟修意。
良以細惑要因修所斷故。
又若結歸性定。
則前周中談空如來藏。
以直指自心本具妙定之體。
極顯其常住周遍。
此一周中談後二如來藏。
乃至圓融三藏。
以詳發自心本具妙定體用。
極顯其無礙圓融。
此即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圓真心。
不假修習。
如如本定。
三名中即妙奢摩他。
而徹悟此者。
即微密觀照也。
又此心此定一切衆生。
乃至權小。
悉不測知。
所以錯亂修習。
終無實果。
故于經題四實法中。
正屬如來密因也。
而舊注謂見道分者亦齊于此。
餘意在下周中。
說奢摩他。
令悟妙心本具圓定已竟。
戊二說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
此科次答阿難妙三摩提之請也。
蓋據經文于建立義門科下。
即親命名妙三摩提。
向後通一大科遍稱三摩提号。
或三摩地。
但梵音小異耳。
乃至二十五聖無不雲然。
故今首判屬之。
然舊注科為修道理雖不差。
義亦小濫。
按天台判圓住同于别地方謂真修。
而住前未全許為修也。
今圓通。
根之初解始得人空。
正在信位。
蓋是似修。
而未入真修。
舊注判此為修。
而判後為證。
豈此無位而後無修耶。
況此中明以前之性定妙心喻為華屋。
而圓通方喻入門。
足見升堂入室。
更在後修諸位也。
應知此科論修。
尚在修之初門。
論證。
不無證之初位。
以圓通功就。
亦信滿而入住也。
是則謂此科全該修位固不可。
而謂此科一無證位猶不可也。
是故今科按定屬三摩提。
而遵經标一門深入。
庶乎其離彼二過也。
不知具眼者以為何如。
分二。
己一選根直入。
前已屢明此經所以異于權小者。
惟在用根而不用識。
故前顯真。
始于根性。
今談修證。
惟選本根證入圓通也。
又分三。
庚一阿難說喻求門證入。
又四。
辛一述領佛旨。
又二。
壬一領開心之旨世尊。
我今雖承如是法音。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
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上言善開我心。
此方叙述心開之相。
亦總攝上科二周全分開示之力。
明心體圓融。
包含周遍。
今所述心遍十方。
即遍意。
含育寶刹。
即包意。
表其于此信解無疑。
成大開悟矣。
壬二領勸修之旨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
不逮修習。
逮。
及也。
述此。
乃見請修實為順佛之旨也。
辛二正喻須門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宿陸曰旅。
宿水曰泊。
春秋系王于天。
譯者準用指人主也。
迷心。
如常栖旅泊。
開心。
如忽賜華屋。
即喻上遍界含刹之心。
屋必得門可居。
心亦假門始入。
此方舉喻。
下科乃合喻而求門也。
辛三求佛指示。
二。
壬一普求入大之路惟願如來不舍大悲。
示我在會諸蒙暗者。
捐舍小乘。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蒙暗。
即宮牆外望。
畢。
竟也。
乃究竟必欲得之。
誓不中止也。
無餘涅槃者。
以小乘止斷四住見思。
尚餘五住。
如來權許有餘涅槃。
猶如化城。
今欲進趨五住究盡之寶所。
故求導師舊由之路也。
合前華屋。
正欲得門而入之矣。
壬二别求有學總持
令有學者。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得陀羅尼。
入佛知見。
别為有學而更請者。
正求初心方便。
要使具足五住無明者亦得入門也。
向下圓通先得人空。
道場方許一果。
蓋可見矣。
疇昔攀緣。
即無始來我法二執分别。
承前開示。
已悟知見。
而不能入者。
二執障之也。
故須攝伏之。
陀羅尼。
解見二卷。
一念總持三藏圓入之法也。
後文一念反聞。
不勞諸觀。
乃至寂滅現前。
知見即入矣。
辛四拜懇候教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在會一心。
伫佛慈旨。
庚二如來教示一門深入。
分四。
辛一分門以定二義。
又二。
壬一欲開修路。
又二。
癸一标所為之機。
又分二。
子一令在會者安心。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佛慈雖雲普為。
而二乘猶為當機。
故特舉之。
意兼有學。
非獨無學也。
回小向大。
即二乘發菩提心。
未自在者。
即不得其門而入者也。
子二令當來者發心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
末法衆生發菩提心。
此衆生不獨凡外。
亦兼小乘。
與上科互影略也。
此科通結前滿慈阿難等銷疑悟理也。
以答滿慈之後。
尚無領悟之文。
故知此科非單結阿難因緣之問也。
分二。
辛一領悟
聞佛示誨。
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身意輕安。
得未曾有。
總承前正答滿慈。
及兼示阿難之文。
而言惑除者。
通指正答中萬法生續。
性相圓融。
轉難中何當複起。
何因有妄。
及兼示中頓棄因緣。
五重深惑皆除也。
心悟實相者。
按前文佛慈許說科中。
所謂真勝義性。
一乘寂滅場地。
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是則初句實相總名也。
次句實相果地也。
末句實相因地也。
法華以實相為體。
一乘因果為宗。
正孚斯義。
答中生續本空。
及性相無礙。
即寂滅場地。
不随分别。
及遠離憎愛。
即正修行處。
而實相炳然昭著矣。
通前更論。
有三處表顯實相一者。
十番示見之尾。
佛責聲聞不達實相。
則下談離二見妄。
及四科藏性。
即皆顯實相也。
二者。
七大之前。
許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則下談七大遍周及阿難承示開悟處。
皆顯實相也。
三者。
即此處經家叙衆已悟實相。
逆知說後二藏一大科中。
全以發揮實相如上所解也。
若揀差别。
則前二顯實相常遍。
後一顯實相圓融矣。
又當知就心性謂之如來知見。
統萬法謂之一乘實相。
是可見法華渾标名字。
此經方以釋義。
我故曰斯經乃法華之堂奧也。
輕安。
定相也。
定慧互倚。
故蹑慧成定。
頓銷粗重戲論。
得無分别。
回光湛然。
渾一實相。
法華所謂其心安如海是也。
極慶其聞所未聞。
故曰得未曾有。
滿慈至此方到究竟無疑惑地。
而阿難亦從此更不複疑因緣自然矣。
又二。
壬一感謝之儀
頂禮佛足。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以前悲淚雖多。
感悟猶淺。
此則所悟既徹。
而悲感益深。
故标重複耳。
又為二。
癸一稱贊善開
善開我心。
即智也。
贊佛為證極悲智。
利樂無盡之寶王。
善開心者。
言我等惑妄重封。
權宗固閉。
佛善令其開通。
而豁然見谛也。
種種因緣。
方便提獎。
引諸沉冥。
出于苦海。
申上善開之意。
如是指上之詞。
種種因緣者。
推妄發真微細因緣。
非世間和合粗相也。
方便。
即善巧也。
提。
謂提撕以警其迷執。
獎。
謂獎勸以振其疲怠。
末二句。
謝其深益。
引謂誘掖。
沈。
謂陷溺。
冥。
謂障蔽。
苦海。
謂憎愛二苦海也。
此固謝前。
而語意首标重複悲淚。
末望究竟出苦。
亦所以啟後修門矣。
自滿慈發問至此。
複為一周。
名無生無礙周。
良以阿難于三卷末。
承佛破妄顯真之示而開悟者但初悟所執之妄。
初見所遺之真。
故方謝其銷我倒想。
随請其更除細惑。
故四卷之初。
滿慈代舉生續圓融之二問。
而佛答初問。
則深窮萬法始于無明。
而本空無生。
答次問。
則圓彰性相是佛菩提知見。
而融徹無礙。
與夫三番轉難。
則審除細惑無餘。
而無生無礙之旨愈明矣。
故曰無生無礙周也。
奢摩他文齊此已盡。
又當知前周初明二執分别。
純屬悟境。
此周搜抉二執俱生。
兼啟修意。
良以細惑要因修所斷故。
又若結歸性定。
則前周中談空如來藏。
以直指自心本具妙定之體。
極顯其常住周遍。
此一周中談後二如來藏。
乃至圓融三藏。
以詳發自心本具妙定體用。
極顯其無礙圓融。
此即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圓真心。
不假修習。
如如本定。
三名中即妙奢摩他。
而徹悟此者。
即微密觀照也。
又此心此定一切衆生。
乃至權小。
悉不測知。
所以錯亂修習。
終無實果。
故于經題四實法中。
正屬如來密因也。
而舊注謂見道分者亦齊于此。
餘意在下周中。
說奢摩他。
令悟妙心本具圓定已竟。
此科次答阿難妙三摩提之請也。
蓋據經文于建立義門科下。
即親命名妙三摩提。
向後通一大科遍稱三摩提号。
或三摩地。
但梵音小異耳。
乃至二十五聖無不雲然。
故今首判屬之。
然舊注科為修道理雖不差。
義亦小濫。
按天台判圓住同于别地方謂真修。
而住前未全許為修也。
今圓通。
根之初解始得人空。
正在信位。
蓋是似修。
而未入真修。
舊注判此為修。
而判後為證。
豈此無位而後無修耶。
況此中明以前之性定妙心喻為華屋。
而圓通方喻入門。
足見升堂入室。
更在後修諸位也。
應知此科論修。
尚在修之初門。
論證。
不無證之初位。
以圓通功就。
亦信滿而入住也。
是則謂此科全該修位固不可。
而謂此科一無證位猶不可也。
是故今科按定屬三摩提。
而遵經标一門深入。
庶乎其離彼二過也。
不知具眼者以為何如。
分二。
己一選根直入。
前已屢明此經所以異于權小者。
惟在用根而不用識。
故前顯真。
始于根性。
今談修證。
惟選本根證入圓通也。
又分三。
庚一阿難說喻求門證入。
又四。
辛一述領佛旨。
又二。
壬一領開心之旨
我今雖承如是法音。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
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此方叙述心開之相。
亦總攝上科二周全分開示之力。
明心體圓融。
包含周遍。
今所述心遍十方。
即遍意。
含育寶刹。
即包意。
表其于此信解無疑。
成大開悟矣。
不逮修習。
及也。
述此。
乃見請修實為順佛之旨也。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宿水曰泊。
春秋系王于天。
譯者準用指人主也。
迷心。
如常栖旅泊。
開心。
如忽賜華屋。
即喻上遍界含刹之心。
屋必得門可居。
心亦假門始入。
此方舉喻。
下科乃合喻而求門也。
二。
壬一普求入大之路
示我在會諸蒙暗者。
捐舍小乘。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即宮牆外望。
畢。
竟也。
乃究竟必欲得之。
誓不中止也。
無餘涅槃者。
以小乘止斷四住見思。
尚餘五住。
如來權許有餘涅槃。
猶如化城。
今欲進趨五住究盡之寶所。
故求導師舊由之路也。
合前華屋。
正欲得門而入之矣。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得陀羅尼。
入佛知見。
正求初心方便。
要使具足五住無明者亦得入門也。
向下圓通先得人空。
道場方許一果。
蓋可見矣。
疇昔攀緣。
即無始來我法二執分别。
承前開示。
已悟知見。
而不能入者。
二執障之也。
故須攝伏之。
陀羅尼。
解見二卷。
一念總持三藏圓入之法也。
後文一念反聞。
不勞諸觀。
乃至寂滅現前。
知見即入矣。
五體投地。
在會一心。
伫佛慈旨。
分四。
辛一分門以定二義。
又二。
壬一欲開修路。
又二。
癸一标所為之機。
又分二。
子一令在會者安心。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而二乘猶為當機。
故特舉之。
意兼有學。
非獨無學也。
回小向大。
即二乘發菩提心。
未自在者。
即不得其門而入者也。
末法衆生發菩提心。
亦兼小乘。
與上科互影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