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十九(經文卷四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因緣
不狂自然。
頭本無妄。
何為狂走。
不狂自然者。
若不是狂出于自然也。
又說首二字颠倒。
應是狂不自然。
即反說因緣耳。
蓋此句先以翻成因緣。
下二句。
方蹑上诘問以破之也。
頭本無妄者。
即同頭本不失也。
末句正诘問也。
法合當雲。
若謂妄非自然而有因緣。
然性本不失。
何因緣而背馳乎。
雙拂二計一科已竟。
卯三蹑伸己意
若悟本頭。
識知狂走。
因緣自然。
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
即菩提心。
此即蹑上破辭。
而重伸己說歇即菩提之意。
首句是蹑上約頭雙拂。
而悟頭之非自然非因緣也。
次句。
是蹑上約狂雙拂。
而知狂之非自然非因緣也。
下二句接雲。
若如是解。
則二計俱為戲論。
而全無實義矣。
法合當雲。
若悟覺性本具。
又知無明本虛。
二計誠為戲論矣。
以上蹑前結束已定。
是故下。
就伸己意也。
如雲。
由是二俱戲論之故。
我故前說但使三種分别戲論之緣斷除。
即真菩提心矣。
良以法執未除者。
于三種相續。
不忘分别。
正是戲論。
前雲不随分别者。
所以止絕戲論耳。
戲論止。
而無明無依。
菩提離障。
不真何俟哉。
拂情伸意已竟。
寅二疊拂諸情。
分三。
卯一先出兩重生滅。
又二。
辰一約菩提出生滅菩提心生。
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
承上言三緣斷故以即菩提。
而不可更作生菩提想。
何以故。
若菩提心生。
則生滅心滅。
此則仍是生滅之心。
非真菩提心也。
辰二約自然出生滅
滅生俱盡。
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生滅心滅。
此亦生滅。
承上言不但此為生滅之心。
縱使滅生俱盡。
無功用道。
亦不可更生自然想。
何以故。
若自然心生。
則生滅心滅。
此亦全是生滅之心。
非真無功用道也。
此重更難察識。
故下偏喻之。
先出兩重生滅已竟。
卯二喻明自然非真
無生滅者。
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
稱本然性。
承上問言。
何為自然猶是生滅。
良以計無生滅為自然者。
蓋對彼生滅之不自然而立非真本有也。
若以喻明。
正如世間因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對此和合。
而遂将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則此本然二字。
元是對待翻顯增立之法。
豈本有哉。
本然即自然也。
卯三極盡妄情方是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離。
離合俱非。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本然即自然。
就喻而用也。
和合即因緣。
取類而稱也。
本然非然者。
本然與非本然也。
和合非合者。
和合與非和合也。
合然俱離者。
和合與非和合固俱離也。
本然與非本然亦俱離也。
若單遣。
則反淺于前句矣。
離合俱非者。
離與不離又複雙離之也。
此離合的合字。
不與和合的合字相幹。
蓋是對離說合。
故即不離也。
末二句。
方許其真無戲論矣。
蓋遣之又遣。
以至無遣。
方契真無功用道。
真菩提心也。
是由識知狂走。
則因不堕于二計。
覺悟本頭。
則果不堕于二計。
而真無功用即真因也。
真菩提心即真果也。
故知阿難此番之辯。
全辯因果也。
就喻拂情已竟。
醜二切責執吝。
分二。
寅一抑斥戲論。
又二。
卯一直斥耽著戲論。
舊說世尊教阿難曆劫勤修。
不可徒恃多聞。
如是。
則與前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意相矛盾。
若約對位淺深。
則博地凡夫。
豈得一超直入。
若約多聞寄斥。
則因緣六度。
甯免塵劫曝腮。
當知不舍戲論。
曆劫無功。
能舍戲論。
何須曆劫。
必謂舍戲論而又當曆劫。
則不藉劬勞之語。
終乖前後矣。
請詳今解。
本意自見。
複分為二。
辰一判果難成菩提涅槃。
尚在遙遠。
非汝曆劫辛勤修證。
首句。
智斷二果号也。
承上如雲。
據汝所執所問。
則極果尚在遙遠。
非汝曆劫辛勤所能修證。
意謂縱經塵劫修行。
亦終不能實證也。
此且斷定難成。
下科方出其所以也。
辰二出其所以
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
隻益戲論。
蓋言我所以斷汝曆劫難成極果者。
正以汝雖憶多經。
本皆離戲論。
而清淨诠了義之妙理。
汝反取之以資益戲論。
所以難成也。
意謂若能遠離戲論。
則歇即菩提。
尚不藉于劬勞。
亦何有于曆劫難成哉。
直斥耽著戲論竟。
卯二現證戲論無功。
又二。
辰一自全無力汝雖談說因緣自然。
決定明了。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言其若憑自己多聞。
全無道力可免淫術之難也。
辰二仗咒方免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
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
成精進林。
愛河幹枯。
令汝解脫。
夫乘佛咒力。
一時頓證三果。
超斷見惑八十八使。
進斷思惑欲界九品。
故曰成精進林。
勝多曰林。
以其進速而證多。
故以稱也。
報居不還。
不來欲界。
故曰愛河幹枯。
欲愛溺人。
無異瀑河。
故以喻也。
夫阿難固是權人。
登伽亦不定實。
但一見多聞無功。
示居初果。
一顯咒力功大。
速證第三。
義無不盡。
至于一期勝會。
見解俱圓。
本皆信位。
而但依小稱者。
取其名位勝。
而令凡小生敬羨耳。
抑斥戲論已竟。
寅二激修無漏。
又分二。
卯一正勸勤修無漏是故阿難。
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常不開演曰秘密。
不可思議曰妙嚴。
一日者。
翻上曆劫也。
無漏業者。
舍權歸實。
遠離戲論。
行起解絕。
入無分别。
即不漏落於戲論分别而已。
若以下文取之。
即須反聞自性。
所謂将心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也。
初不漏落于循聲。
以次而深。
重重脫之重重無漏矣。
憎愛。
現對摩登耶輸。
何須玄釋。
且阿難既示初果。
但就初果論之。
教載須陀洹人。
隔生多淫。
後有畫瓶之悔。
又羅漢斷愛。
而憎習全在。
如淨名會上。
天花著身是也。
夫憎習被縛。
如猕猴推粘求脫。
若是。
則潤生之根柢尚在。
何用他說。
況在淫室時。
既稱将壞戒體。
足顯救之遲而未必不壞也。
何待隔生。
至于遠離。
功亦非淺。
約戒。
則須身心俱斷。
先以絕愛。
斷性亦無。
後以絕憎。
約定慧。
則須寂照含空。
摩登在夢。
至此豈惟但無憎愛。
亦乃情器俱超。
而更妙能轉物矣。
卯二更舉劣機激責。
分三。
辰一單舉登伽破障如摩登伽。
宿為淫女。
由神咒力銷其愛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宿為淫女四字。
具含三障。
宿為業障也。
淫習。
煩惱障也。
女身。
報障也。
故下文銷其愛欲。
則煩惱障已破。
名之以性。
則業障已除。
作比丘尼。
則報障現轉。
顯咒力能破三障。
障消性顯。
故成性比丘尼也。
辰二兼與耶輸同益。
承上文所謂三障既開。
不證何俟。
故此科顯益又分二。
巳一開悟益與羅侯母耶輸陀羅。
同悟宿因。
知曆世因。
貪愛為苦。
女身之報。
全由欲愛深重。
今緣宿命開通。
洞知累劫苦本皆因貪愛。
而悔悟深切也。
巳二修證益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
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
激勸之旨。
偏屬此科。
前責阿難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令出二苦。
今舉劣機一念熏修。
即得出纏受記。
正相應也。
上二句。
二人之修也。
熏修無漏者。
乘悔悟心。
止貪愛水。
不外流逸。
一念回光湛居性定。
恒無漏落也。
下二句。
别言二人之證也。
出纏是登伽所證。
即出貪愛纏縛。
若約三果。
即如愛河幹枯之解。
授記。
是耶輸所得。
已證四果。
法華蒙記成佛。
号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進證應入住位矣。
兼與耶輸同益已竟。
辰三诘責阿難自欺
如何自欺。
尚留觀聽。
承上言耶輸女身。
已為劣弱。
而登伽淫女。
更是下劣。
此等劣機。
今尚以一念熏修。
即皆高證。
而汝以丈夫根智。
徒守多聞。
淹于下位。
自欺雲者。
蓋現見熏修有益而不修。
明知戲論無功而固執。
留者。
戀也。
觀聽。
即見聞也。
尚留觀聽者。
言尚戀見聞分别。
而耽著戲論也。
當知阿難此番辯問。
最有關要。
良以前既排盡因緣。
後複将談修證。
若一向有修有證。
則違前自言。
若一向非因非緣。
則廢後修證。
此誠聖言宛似互違。
而不可不辯也。
今明真本無變。
猶夫頭本無失。
而何有實修實證。
固非一向堕于因緣也。
又明妄之現迷。
猶夫狂之現起。
而豈終無修無證。
亦非一向堕于自然也。
由是則知斯經無修無證。
固不礙于有修證。
而有修有證。
仍不礙于無修證也。
前後之文。
無複矛盾之可議矣。
其旨亦甚微妙也哉。
問答辯劾已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十九
頭本無妄。
何為狂走。
若不是狂出于自然也。
又說首二字颠倒。
應是狂不自然。
即反說因緣耳。
蓋此句先以翻成因緣。
下二句。
方蹑上诘問以破之也。
頭本無妄者。
即同頭本不失也。
末句正诘問也。
法合當雲。
若謂妄非自然而有因緣。
然性本不失。
何因緣而背馳乎。
雙拂二計一科已竟。
識知狂走。
因緣自然。
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
即菩提心。
而重伸己說歇即菩提之意。
首句是蹑上約頭雙拂。
而悟頭之非自然非因緣也。
次句。
是蹑上約狂雙拂。
而知狂之非自然非因緣也。
下二句接雲。
若如是解。
則二計俱為戲論。
而全無實義矣。
法合當雲。
若悟覺性本具。
又知無明本虛。
二計誠為戲論矣。
以上蹑前結束已定。
是故下。
就伸己意也。
如雲。
由是二俱戲論之故。
我故前說但使三種分别戲論之緣斷除。
即真菩提心矣。
良以法執未除者。
于三種相續。
不忘分别。
正是戲論。
前雲不随分别者。
所以止絕戲論耳。
戲論止。
而無明無依。
菩提離障。
不真何俟哉。
拂情伸意已竟。
分三。
卯一先出兩重生滅。
又二。
辰一約菩提出生滅
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
而不可更作生菩提想。
何以故。
若菩提心生。
則生滅心滅。
此則仍是生滅之心。
非真菩提心也。
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生滅心滅。
此亦生滅。
縱使滅生俱盡。
無功用道。
亦不可更生自然想。
何以故。
若自然心生。
則生滅心滅。
此亦全是生滅之心。
非真無功用道也。
此重更難察識。
故下偏喻之。
先出兩重生滅已竟。
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
稱本然性。
何為自然猶是生滅。
良以計無生滅為自然者。
蓋對彼生滅之不自然而立非真本有也。
若以喻明。
正如世間因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對此和合。
而遂将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則此本然二字。
元是對待翻顯增立之法。
豈本有哉。
本然即自然也。
和合非合。
合然俱離。
離合俱非。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就喻而用也。
和合即因緣。
取類而稱也。
本然非然者。
本然與非本然也。
和合非合者。
和合與非和合也。
合然俱離者。
和合與非和合固俱離也。
本然與非本然亦俱離也。
若單遣。
則反淺于前句矣。
離合俱非者。
離與不離又複雙離之也。
此離合的合字。
不與和合的合字相幹。
蓋是對離說合。
故即不離也。
末二句。
方許其真無戲論矣。
蓋遣之又遣。
以至無遣。
方契真無功用道。
真菩提心也。
是由識知狂走。
則因不堕于二計。
覺悟本頭。
則果不堕于二計。
而真無功用即真因也。
真菩提心即真果也。
故知阿難此番之辯。
全辯因果也。
就喻拂情已竟。
分二。
寅一抑斥戲論。
又二。
卯一直斥耽著戲論。
舊說世尊教阿難曆劫勤修。
不可徒恃多聞。
如是。
則與前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意相矛盾。
若約對位淺深。
則博地凡夫。
豈得一超直入。
若約多聞寄斥。
則因緣六度。
甯免塵劫曝腮。
當知不舍戲論。
曆劫無功。
能舍戲論。
何須曆劫。
必謂舍戲論而又當曆劫。
則不藉劬勞之語。
終乖前後矣。
請詳今解。
本意自見。
複分為二。
辰一判果難成
尚在遙遠。
非汝曆劫辛勤修證。
智斷二果号也。
承上如雲。
據汝所執所問。
則極果尚在遙遠。
非汝曆劫辛勤所能修證。
意謂縱經塵劫修行。
亦終不能實證也。
此且斷定難成。
下科方出其所以也。
隻益戲論。
正以汝雖憶多經。
本皆離戲論。
而清淨诠了義之妙理。
汝反取之以資益戲論。
所以難成也。
意謂若能遠離戲論。
則歇即菩提。
尚不藉于劬勞。
亦何有于曆劫難成哉。
直斥耽著戲論竟。
又二。
辰一自全無力
決定明了。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全無道力可免淫術之難也。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
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
成精進林。
愛河幹枯。
令汝解脫。
一時頓證三果。
超斷見惑八十八使。
進斷思惑欲界九品。
故曰成精進林。
勝多曰林。
以其進速而證多。
故以稱也。
報居不還。
不來欲界。
故曰愛河幹枯。
欲愛溺人。
無異瀑河。
故以喻也。
夫阿難固是權人。
登伽亦不定實。
但一見多聞無功。
示居初果。
一顯咒力功大。
速證第三。
義無不盡。
至于一期勝會。
見解俱圓。
本皆信位。
而但依小稱者。
取其名位勝。
而令凡小生敬羨耳。
抑斥戲論已竟。
又分二。
卯一正勸勤修無漏
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不可思議曰妙嚴。
一日者。
翻上曆劫也。
無漏業者。
舍權歸實。
遠離戲論。
行起解絕。
入無分别。
即不漏落於戲論分别而已。
若以下文取之。
即須反聞自性。
所謂将心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也。
初不漏落于循聲。
以次而深。
重重脫之重重無漏矣。
憎愛。
現對摩登耶輸。
何須玄釋。
且阿難既示初果。
但就初果論之。
教載須陀洹人。
隔生多淫。
後有畫瓶之悔。
又羅漢斷愛。
而憎習全在。
如淨名會上。
天花著身是也。
夫憎習被縛。
如猕猴推粘求脫。
若是。
則潤生之根柢尚在。
何用他說。
況在淫室時。
既稱将壞戒體。
足顯救之遲而未必不壞也。
何待隔生。
至于遠離。
功亦非淺。
約戒。
則須身心俱斷。
先以絕愛。
斷性亦無。
後以絕憎。
約定慧。
則須寂照含空。
摩登在夢。
至此豈惟但無憎愛。
亦乃情器俱超。
而更妙能轉物矣。
分三。
辰一單舉登伽破障
宿為淫女。
由神咒力銷其愛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具含三障。
宿為業障也。
淫習。
煩惱障也。
女身。
報障也。
故下文銷其愛欲。
則煩惱障已破。
名之以性。
則業障已除。
作比丘尼。
則報障現轉。
顯咒力能破三障。
障消性顯。
故成性比丘尼也。
承上文所謂三障既開。
不證何俟。
故此科顯益又分二。
巳一開悟益
同悟宿因。
知曆世因。
貪愛為苦。
全由欲愛深重。
今緣宿命開通。
洞知累劫苦本皆因貪愛。
而悔悟深切也。
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
偏屬此科。
前責阿難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令出二苦。
今舉劣機一念熏修。
即得出纏受記。
正相應也。
上二句。
二人之修也。
熏修無漏者。
乘悔悟心。
止貪愛水。
不外流逸。
一念回光湛居性定。
恒無漏落也。
下二句。
别言二人之證也。
出纏是登伽所證。
即出貪愛纏縛。
若約三果。
即如愛河幹枯之解。
授記。
是耶輸所得。
已證四果。
法華蒙記成佛。
号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進證應入住位矣。
兼與耶輸同益已竟。
尚留觀聽。
已為劣弱。
而登伽淫女。
更是下劣。
此等劣機。
今尚以一念熏修。
即皆高證。
而汝以丈夫根智。
徒守多聞。
淹于下位。
自欺雲者。
蓋現見熏修有益而不修。
明知戲論無功而固執。
留者。
戀也。
觀聽。
即見聞也。
尚留觀聽者。
言尚戀見聞分别。
而耽著戲論也。
當知阿難此番辯問。
最有關要。
良以前既排盡因緣。
後複将談修證。
若一向有修有證。
則違前自言。
若一向非因非緣。
則廢後修證。
此誠聖言宛似互違。
而不可不辯也。
今明真本無變。
猶夫頭本無失。
而何有實修實證。
固非一向堕于因緣也。
又明妄之現迷。
猶夫狂之現起。
而豈終無修無證。
亦非一向堕于自然也。
由是則知斯經無修無證。
固不礙于有修證。
而有修有證。
仍不礙于無修證也。
前後之文。
無複矛盾之可議矣。
其旨亦甚微妙也哉。
問答辯劾已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