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十九(經文卷四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如來位也。
亦就滿慈已齊七信。
進則二果可階。
故作斯判。
若約初心具頓根者。
則雖觀行位中。
圓伏五住。
一超直入。
是亦菩提勝淨明心。
曾無優劣。
幸勿退屈。
祖雲。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允合此中頓歇之意。
本周法界者。
但由歇而顯。
非由歇而始有也。
前雲。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即周法界意也。
不從人得者。
縱使從人指示。
而實理備吾身。
非從人與。
如燈傳點而已。
辰三責劬勞修證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藉者。
假也。
須也。
吳興曰。
骨間肉曰肯。
筋肉結處曰綮。
出莊子枝經肯綮之未嘗。
○依管見。
作勞筋苦骨。
克苦修行之意。
何藉者。
言不須作意苦求修證也。
良以頓人悟處高妙。
了達妄本空而真本有。
但息颠倒分别。
一念入無分别。
本空者無依而何所留。
本有者無覆。
而何所隐哉。
故不假于苦修證也。
此若滿慈意中無拟修之念。
則佛責何所謂乎。
然而欲希頓修者。
當先求于頓悟。
如其悟未大徹。
而妄撥事修。
自成陷墜。
亦愚惑之甚也。
慎之。
示令頓歇已竟。
卯三結喻推失。
又分三。
辰一本有不覺喻譬如有人。
于自衣中系如意珠。
不自覺知。
衣。
喻三緣颠倒分别。
三因微細流念。
及狂性根本無明重重包裹之相。
珠。
喻菩提勝淨明心。
由此枝末與根本無明重包重裹。
故雖有而不覺知也。
辰二迷之非失喻
窮露他方。
乞食馳走。
雖實貧窮。
珠不曾失。
纏空而乏于妙用為窮。
滞有而無所退藏曰露。
空有二皆邊地。
故如他方。
吳興曰。
求人天樂。
取偏小益。
猶乞食馳走。
○珠不曾失者。
萬妄交馳。
一真宛在。
猶雖貧珠在也。
辰三悟之非得喻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
緻大饒富。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吳興曰。
佛如智者。
教如示珠。
證理起用。
則緻大饒富也。
溫陵曰。
末二句喻妄息真現。
不勞修證也。
○緻大饒富。
喻本周法界。
末二句喻不從人得也。
此中問處。
原同圓覺經金剛藏雲。
若諸衆生本來成佛。
何故複有一切無明。
但一切意該本末。
而此經以末從本。
亦言諸妄悉無因而本空也。
問。
此之頓歇。
與耳根圓通同耶異耶。
答。
歇意同。
而就位有異也。
若博地凡夫。
名字位中。
聞斯法門。
悟徹真有妄空。
從耳門入流忘所。
即是不随世間分别。
三緣頓斷也。
若仍随分别。
三緣不斷。
何名入流忘所耶。
自此由忘而不生。
由不生而盡。
由盡而空。
由空而滅。
一路休歇。
自淺之深。
直至寂滅現前。
即是菩提勝淨明心現前矣。
此則全同也。
若滿慈七信位後。
根結已盡。
何用翻前又從耳門而入。
但從覺所覺空。
頓歇法執分别俱生。
至寂滅現前。
則勝淨明心亦現前矣。
蓋前位人法二執齊歇。
此位但歇法執。
故雲就位有異耳。
正答滿慈已竟。
癸二兼示阿難。
阿難本是當機。
以此疑接咐滿慈問中而起。
故曰兼示也。
分二。
子一阿難蹑佛語而執因緣。
此阿難第三翻疑因緣也。
最初第一于顯見超情科中。
疑見性不由因緣。
第二于圓彰七大科前。
疑萬法不由因緣。
今此第三。
乃疑證果成道何亦不屬因緣。
有果無因。
誠大可疑。
意蓋聞佛久排因緣。
而語中又帶因緣。
既說因緣。
又言何藉修證。
故起斯問。
是則前疑性相。
今疑因果矣。
分三。
醜一起問即時阿難在大衆中。
頂禮佛足。
起立白佛。
醜二正問。
又複曲分為四。
寅一蹑牒佛言世尊現說殺盜淫業。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心中達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從人得。
現說殺盜淫者。
依天如作略牒業果。
而意該世界衆生。
若是。
則業字應是等字之誤。
而緣字即是分别。
非即指殺等業也。
此說極好。
以滿慈三業絕無。
豈佛更說令斷之乎。
寅二證成怪問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首二句。
證成佛言現說因緣。
下二句。
怪問既說因緣。
何又頓棄而言迷妄無因。
何藉修證。
以至多明今教不屬因緣耶。
寅三昔教有益
我從因緣。
心得開悟。
世尊。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今此會中大目犍連。
及舍利弗須菩提等。
從老梵志聞佛因緣。
發心開悟。
得成無漏。
首二句。
自受益也。
世尊下。
他受益也。
梵志者。
西竺出家者之通稱。
謂其有清淨志行者也。
經載目連等最初于途中相遇波離迦葉等。
聞說生滅四谛因緣。
開悟信從。
然後見佛。
成羅漢果也。
寅四今濫自然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則王舍城拘舍釯等所說自然。
成第一義。
觀今說二字。
即指現說無因本空。
歇即菩提。
何藉修證等語。
而為頓棄因緣之意。
不必取前文也。
外道自然。
如八萬劫後。
自然成道。
猶如縷丸。
極處停止。
皆自然不假修證之意也。
正問已竟。
醜三結問
惟垂大悲。
開發迷悶。
意謂約佛之言。
則仍帶因緣。
究佛之意。
則頓棄因緣。
今請決定仍是因緣耶。
必非因緣耶。
決一則不迷悶矣。
子二如來拂深情而責執吝。
又二。
醜一就喻拂情。
又二。
寅一拂情伸意。
又三。
卯一即喻揆情。
佛告阿難。
即如城中演若達多。
狂性因緣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緣自然。
理窮于是。
即喻者。
即取前喻。
揆情者。
揆度阿難兩種情執也。
如雲。
汝所謂因緣自然者。
今且就前狂喻以推之。
汝必謂狂性雲雲。
理窮于是者。
言汝不過執此為因緣為自然。
出此二途。
則情盡理窮也。
大意忖度阿難之意而先以按定。
下方破也。
此但說喻。
若約法中。
須得無明因緣滅除。
菩提自然而出。
若此。
則本空本有二意俱失。
全成兩種執情矣。
卯二雙拂二計。
又分為二。
辰一約頭雙拂。
約頭者。
法中蓋指菩提不堕二計也。
又二。
巳一拂自然阿難。
演若達多頭本自然。
本自其然。
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
怖頭狂走。
首二句。
标定頭為自然也。
本自其然者。
牒上句意。
猶言既是自然也。
無然非自者。
猶雲無非自然也。
言其常應自然而有。
不得驚其忽無而發狂也。
末二句。
即诘問其何故忽驚無頭而狂走乎。
因緣。
亦隻是故字意。
不取照鏡。
但表其既狂。
便不屬于自然而已。
法中謂本性若屬自然。
衆生即當常自見性。
不複有迷淪者。
今何故複有迷而馳背者乎。
可見菩提不屬于自然也。
大端破自然隻破自然。
切不可謂以因緣破自然。
交破即屬矯亂。
如前辯也。
巳二拂因緣。
又二。
午一對詞反诘若自然頭。
因緣故狂。
何不自然。
因緣故失。
文雖雙舉。
實惟獨重因緣。
語雖帶狂。
實惟獨約頭辯。
若自然頭者。
頭本先有也。
因緣故狂者。
照鏡因緣而遂怖無頭也。
若此。
則全非真因緣。
何以故。
若實因緣。
何不此頭元自然有。
照鏡因緣遂真失乎。
必真失其頭。
而後為真實因緣也。
法中如雲。
若菩提妙性先自然有。
而後假無明因緣背馳不見。
遂謂此性全屬因緣。
即當真失其性。
方信因緣不妄。
今何不由因緣真失乎。
诘令自審也。
午二正結其非
本頭不失。
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
何藉因緣。
首二句。
是申其正意。
以結定頭在不失。
而無端狂怖。
妄謂無頭而已。
末二句。
是出其非為因緣。
如雲。
正當妄怖無頭之時。
而本頭實無變易。
及覺有頭狂歇之後。
而此頭何假因緣。
法中合雲。
性本不失。
無端迷背。
似失而已。
然正當迷背似失之時。
而本性實無變易。
及見性破迷之後。
此性何假因緣哉。
此亦破因緣隻破因緣。
非以自然而破因緣也。
大約言此頭若是自然。
當無狂怖。
此頭若是因緣。
當須真失。
今由有怖。
故非自然。
又由無失。
故非因緣。
以法詳喻。
曆然可見。
但是雙非。
決無雙是。
若用互破。
則前堕是因緣。
後堕是自然。
故曰矯亂。
觀後文尚須重重遣盡。
豈此中反令雙非而翻成雙是乎。
辰二約狂雙拂。
約狂者。
法中蓋指無明不堕二計也。
分二。
巳一拂自然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際。
狂何所潛。
本狂自然者。
若狂本出于自然也。
本有狂怖者。
言即當本來常有狂怖也。
末二句诘問可知。
若以合法。
則未狂之語。
法喻難齊。
良以喻中真有未狂之際。
法中實無未妄之時。
若爾。
當堕無明有始之過。
隻可義取之雲。
清淨本然之中。
妄何所潛。
如諸祖謂空劫以前。
亦是義立而已。
巳二拂
亦就滿慈已齊七信。
進則二果可階。
故作斯判。
若約初心具頓根者。
則雖觀行位中。
圓伏五住。
一超直入。
是亦菩提勝淨明心。
曾無優劣。
幸勿退屈。
祖雲。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允合此中頓歇之意。
本周法界者。
但由歇而顯。
非由歇而始有也。
前雲。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即周法界意也。
不從人得者。
縱使從人指示。
而實理備吾身。
非從人與。
如燈傳點而已。
假也。
須也。
吳興曰。
骨間肉曰肯。
筋肉結處曰綮。
出莊子枝經肯綮之未嘗。
○依管見。
作勞筋苦骨。
克苦修行之意。
何藉者。
言不須作意苦求修證也。
良以頓人悟處高妙。
了達妄本空而真本有。
但息颠倒分别。
一念入無分别。
本空者無依而何所留。
本有者無覆。
而何所隐哉。
故不假于苦修證也。
此若滿慈意中無拟修之念。
則佛責何所謂乎。
然而欲希頓修者。
當先求于頓悟。
如其悟未大徹。
而妄撥事修。
自成陷墜。
亦愚惑之甚也。
慎之。
示令頓歇已竟。
又分三。
辰一本有不覺喻
于自衣中系如意珠。
不自覺知。
喻三緣颠倒分别。
三因微細流念。
及狂性根本無明重重包裹之相。
珠。
喻菩提勝淨明心。
由此枝末與根本無明重包重裹。
故雖有而不覺知也。
乞食馳走。
雖實貧窮。
珠不曾失。
滞有而無所退藏曰露。
空有二皆邊地。
故如他方。
吳興曰。
求人天樂。
取偏小益。
猶乞食馳走。
○珠不曾失者。
萬妄交馳。
一真宛在。
猶雖貧珠在也。
所願從心。
緻大饒富。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佛如智者。
教如示珠。
證理起用。
則緻大饒富也。
溫陵曰。
末二句喻妄息真現。
不勞修證也。
○緻大饒富。
喻本周法界。
末二句喻不從人得也。
此中問處。
原同圓覺經金剛藏雲。
若諸衆生本來成佛。
何故複有一切無明。
但一切意該本末。
而此經以末從本。
亦言諸妄悉無因而本空也。
問。
此之頓歇。
與耳根圓通同耶異耶。
答。
歇意同。
而就位有異也。
若博地凡夫。
名字位中。
聞斯法門。
悟徹真有妄空。
從耳門入流忘所。
即是不随世間分别。
三緣頓斷也。
若仍随分别。
三緣不斷。
何名入流忘所耶。
自此由忘而不生。
由不生而盡。
由盡而空。
由空而滅。
一路休歇。
自淺之深。
直至寂滅現前。
即是菩提勝淨明心現前矣。
此則全同也。
若滿慈七信位後。
根結已盡。
何用翻前又從耳門而入。
但從覺所覺空。
頓歇法執分别俱生。
至寂滅現前。
則勝淨明心亦現前矣。
蓋前位人法二執齊歇。
此位但歇法執。
故雲就位有異耳。
正答滿慈已竟。
阿難本是當機。
以此疑接咐滿慈問中而起。
故曰兼示也。
分二。
子一阿難蹑佛語而執因緣。
此阿難第三翻疑因緣也。
最初第一于顯見超情科中。
疑見性不由因緣。
第二于圓彰七大科前。
疑萬法不由因緣。
今此第三。
乃疑證果成道何亦不屬因緣。
有果無因。
誠大可疑。
意蓋聞佛久排因緣。
而語中又帶因緣。
既說因緣。
又言何藉修證。
故起斯問。
是則前疑性相。
今疑因果矣。
分三。
醜一起問
頂禮佛足。
起立白佛。
又複曲分為四。
寅一蹑牒佛言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心中達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從人得。
依天如作略牒業果。
而意該世界衆生。
若是。
則業字應是等字之誤。
而緣字即是分别。
非即指殺等業也。
此說極好。
以滿慈三業絕無。
豈佛更說令斷之乎。
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證成佛言現說因緣。
下二句。
怪問既說因緣。
何又頓棄而言迷妄無因。
何藉修證。
以至多明今教不屬因緣耶。
心得開悟。
世尊。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今此會中大目犍連。
及舍利弗須菩提等。
從老梵志聞佛因緣。
發心開悟。
得成無漏。
自受益也。
世尊下。
他受益也。
梵志者。
西竺出家者之通稱。
謂其有清淨志行者也。
經載目連等最初于途中相遇波離迦葉等。
聞說生滅四谛因緣。
開悟信從。
然後見佛。
成羅漢果也。
則王舍城拘舍釯等所說自然。
成第一義。
即指現說無因本空。
歇即菩提。
何藉修證等語。
而為頓棄因緣之意。
不必取前文也。
外道自然。
如八萬劫後。
自然成道。
猶如縷丸。
極處停止。
皆自然不假修證之意也。
正問已竟。
開發迷悶。
則仍帶因緣。
究佛之意。
則頓棄因緣。
今請決定仍是因緣耶。
必非因緣耶。
決一則不迷悶矣。
又二。
醜一就喻拂情。
又二。
寅一拂情伸意。
又三。
卯一即喻揆情。
即如城中演若達多。
狂性因緣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緣自然。
理窮于是。
即取前喻。
揆情者。
揆度阿難兩種情執也。
如雲。
汝所謂因緣自然者。
今且就前狂喻以推之。
汝必謂狂性雲雲。
理窮于是者。
言汝不過執此為因緣為自然。
出此二途。
則情盡理窮也。
大意忖度阿難之意而先以按定。
下方破也。
此但說喻。
若約法中。
須得無明因緣滅除。
菩提自然而出。
若此。
則本空本有二意俱失。
全成兩種執情矣。
又分為二。
辰一約頭雙拂。
約頭者。
法中蓋指菩提不堕二計也。
又二。
巳一拂自然
演若達多頭本自然。
本自其然。
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
怖頭狂走。
标定頭為自然也。
本自其然者。
牒上句意。
猶言既是自然也。
無然非自者。
猶雲無非自然也。
言其常應自然而有。
不得驚其忽無而發狂也。
末二句。
即诘問其何故忽驚無頭而狂走乎。
因緣。
亦隻是故字意。
不取照鏡。
但表其既狂。
便不屬于自然而已。
法中謂本性若屬自然。
衆生即當常自見性。
不複有迷淪者。
今何故複有迷而馳背者乎。
可見菩提不屬于自然也。
大端破自然隻破自然。
切不可謂以因緣破自然。
交破即屬矯亂。
如前辯也。
又二。
午一對詞反诘
因緣故狂。
何不自然。
因緣故失。
實惟獨重因緣。
語雖帶狂。
實惟獨約頭辯。
若自然頭者。
頭本先有也。
因緣故狂者。
照鏡因緣而遂怖無頭也。
若此。
則全非真因緣。
何以故。
若實因緣。
何不此頭元自然有。
照鏡因緣遂真失乎。
必真失其頭。
而後為真實因緣也。
法中如雲。
若菩提妙性先自然有。
而後假無明因緣背馳不見。
遂謂此性全屬因緣。
即當真失其性。
方信因緣不妄。
今何不由因緣真失乎。
诘令自審也。
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
何藉因緣。
是申其正意。
以結定頭在不失。
而無端狂怖。
妄謂無頭而已。
末二句。
是出其非為因緣。
如雲。
正當妄怖無頭之時。
而本頭實無變易。
及覺有頭狂歇之後。
而此頭何假因緣。
法中合雲。
性本不失。
無端迷背。
似失而已。
然正當迷背似失之時。
而本性實無變易。
及見性破迷之後。
此性何假因緣哉。
此亦破因緣隻破因緣。
非以自然而破因緣也。
大約言此頭若是自然。
當無狂怖。
此頭若是因緣。
當須真失。
今由有怖。
故非自然。
又由無失。
故非因緣。
以法詳喻。
曆然可見。
但是雙非。
決無雙是。
若用互破。
則前堕是因緣。
後堕是自然。
故曰矯亂。
觀後文尚須重重遣盡。
豈此中反令雙非而翻成雙是乎。
約狂者。
法中蓋指無明不堕二計也。
分二。
巳一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際。
狂何所潛。
若狂本出于自然也。
本有狂怖者。
言即當本來常有狂怖也。
末二句诘問可知。
若以合法。
則未狂之語。
法喻難齊。
良以喻中真有未狂之際。
法中實無未妄之時。
若爾。
當堕無明有始之過。
隻可義取之雲。
清淨本然之中。
妄何所潛。
如諸祖謂空劫以前。
亦是義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