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十九(經文卷四之三)

關燈
而拟進修。

    滿慈依因緣舊宗。

    知苦因集。

    而後斷集脫苦等。

    緣覺是義更明。

    今聞諸妄起自無明。

    乃欲知無明所因。

    而克苦斷之。

    不知諸妄尚可推審其因。

    獨此一法無因可推審也。

    是知此問無明之因。

    不同前問萬法生續之因也。

    又此拟修。

    乃是意取。

    有三。

    一者。

    據佛前言由不勤求。

    理宜奮求修法。

    二者。

    據今自語未究聖乘。

    亦須究竟修之。

    三者。

    據後佛言何藉劬勞修證。

    故知意中必有奮修之念。

    佛方鑒機雲然也。

    又二。

    卯一推較本末。

    又二。

    辰一推本無二 富樓那言。

    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

    無二圓滿。

    
我與如來者。

    就己對佛推論。

    以例衆生諸佛無不皆然。

    見生佛本覺無不同也。

    寶覺圓明者。

    領前寶覺。

    而加圓明二義。

    圓。

    即前之富有财用意。

    明。

    即前之離垢光明意。

    真妙淨心者。

    領前真心。

    而加妙淨二義。

    不滞一相曰妙。

    不涉一塵曰淨。

    無二圓滿者。

    領前各各圓滿。

    而但加同佛之意。

    如雲在佛無增在生無減也。

     辰二較末懸殊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

    久在輪回。

    今得聖乘。

    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

    獨妙真常。

    
先以舉己久迷未複也。

    然遭無始之妄者。

    領初之忽生中意也。

    久在輪回者。

    領後之相續中意也。

    聖乘未竟者。

    領愛念小乘。

    得少為足之責也。

    孤山曰。

    未究竟。

    二意。

    就外現。

    則羅漢無明全在。

    就内秘。

    則菩薩有上地惑。

    故未究竟也。

    諸妄圓滅。

    即極果斷德。

    獨妙真常。

    即究竟智德。

    ○蓋世尊下。

    即說如來獨得滅妄純真。

    此領前辨果中妄不複生真不複變意耳。

     卯二索請妄因 敢問如來。

    一切衆生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

    受此淪溺。

    
承上問本既無二。

    我等從無二中。

    何故忽遭根本無明。

    自蔽妙淨圓明之寶覺。

    受此久在輪回。

    聖乘未竟之淪溺。

    竟與如來無妄純真者岐而為二乎。

    然淪溺二字皆取喻于水。

    淪者。

    水之旋複也。

    喻久在輪回。

    溺者。

    水之深處也。

    喻聖乘未竟。

    經說二乘堕無為深坑故也。

     寅二如來喻無因而示頓歇。

    分三。

    卯一喻明無因。

    又分四。

    辰一牒惑起問 佛告富樓那。

    汝雖除疑。

    餘惑未盡。

    吾以世間現前諸事。

    今複問汝。

    
汝雖除疑一句。

    是許其大疑已除。

    蓋據其推本無二。

    是信己本真。

    稱佛圓常。

    又己信佛永證。

    乃至萬法生續之疑。

    性相難融之惑。

    皆已破矣。

    餘惑未盡者。

    尚不達此無明無因。

    是以強索之也。

    現前諸事者。

    因現前諸事中偶有此一事也。

    蓋就事引喻。

    非假設之喻也。

     辰二舉喻辨定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

    演若達多。

    忽于晨朝。

    以鏡照面。

    愛鏡中頭。

    眉目可見。

    嗔責己頭。

    不見面目。

    以為魑魅。

    無狀狂走。

    于意雲何。

    此人何因。

    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

    是人心狂。

    更無他故。

    
溫陵曰。

    演若達多。

    此雲祠授。

    從神乞得故也。

    ○以為魑魅者。

    自以為魑魅而驚怪也。

    此中但取狂走。

    惟喻最初根本無明獨頭橫起。

    故說無因。

    若依舊注句句解配。

    則狂走最後。

    反喻粗惑。

    何得無因。

    無狀。

    同無故也。

    夫無狀無故。

    已自無因。

    而更問何因者。

    欲其自審也。

    故滿慈于喻了知不謬矣。

     辰三以法合喻。

    巳一舉法詳合。

    又分二。

    午一直标無因 佛言。

    妙覺明圓。

    本圓明妙。

    既稱為妄。

    雲何有因。

    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首二句。

    先舉無妄之體。

    以正顯妄本是無也。

    妙覺明圓者。

    以一覺字處于三義之中。

    顯覺體具乎三義也。

    無妄縛之曰妙。

    無妄蔽之曰明。

    無妄虧之曰圓。

    本圓明妙者。

    複表三義皆本具。

    而非假修證也。

    既稱下。

    明虛妄與有因展轉相違。

    蓋既妄則必無因。

    有因則必非妄。

    可見于妄而索因者。

    不達妄理者也。

     午二極明虛妄。

    又二。

    未一因空無始不可說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

    從迷積迷。

    以曆塵劫。

    雖佛發明。

    猶不能返。

    
起信論。

    無明與妄想皆是最初細惑。

    互相引發。

    凡有幾重。

    茲不繁叙。

    彼分二相稍殊。

    無明。

    最初癡相也。

    妄想迷中動相也。

    卻後凡迷真處便是無明。

    凡執似處便是妄想。

    雖常互為因緣。

    而實一虛妄。

    無别因也。

    今此妄想。

    即同論中。

    而迷字。

    即彼無明。

    首二句。

    正明因空而說妄想。

    自相成因。

    更無别因。

    次二句。

    正明無始而說無明。

    自相積集。

    以至微塵紀劫。

    終不得其因之始相。

    末二句。

    雙承妄想自因。

    而無明無始。

    雖佛八音四辯。

    亦不能逆推而說其本始之因。

    故曰猶不能返。

    良以妄體本空。

    無可說矣。

     未二妄空無生不可取 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

    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

    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

    如寤時人。

    說夢中事。

    心縱精明。

    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首二句。

    非是明其因迷生迷也。

    因迷因悟。

    上文已經雙破。

    此是一翻一正。

    如是迷因。

    指法之詞。

    因迷自有者。

    正因迷惑。

    不達無因。

    所以常自成有也。

    蓋為迷妄因為有。

    故并妄體亦皆成有故也。

    下二句。

    翻迷成悟也。

    識迷無因者。

    達得迷無生因也。

    妄無所依者。

    自見諸妄悉皆本空也。

    蓋為達妄因為無故并妄體亦空故也。

    次二句。

    結成無生。

    言識得無因。

    不但隻達妄空。

    亦達最初即未曾生。

    而卻後将何所滅乎。

    後引夢喻以明不可取也。

    得菩提者。

    即如寤時人醒夢之後也。

    宣說無明。

    即如說夢中事也。

    雖有大智。

    不能取無明确實之體相。

    即如心縱精明。

    不能取夢中物也。

    大約亦同不可說意。

    特以取字别上說字。

    以妄體别上妄因耳。

    舉法詳合已竟。

     巳二取喻帖合 況複無因。

    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

    豈有因緣。

    自怖頭走。

    忽然狂歇。

    頭非外得。

    縱未歇狂。

    亦何遺失。

    
首二句。

    牒法也。

    況字。

    以上夢喻。

    況下本喻。

    如雲。

    隻此夢喻已足顯其妄性無生。

    況複雲雲。

    首句牒妄因本空。

    次句牒妄體亦空也。

    如彼下四句。

    帖喻妄因本空。

    忽然下四句。

    帖喻妄體亦空。

    設使其頭真有得失。

    不名為狂。

    帖喻法中設使妙覺真有得失。

    不名為妄。

    今乃歇非外得。

    未歇無失。

    帖喻法中悟非外得。

    迷非真失。

    可見妄體本來無有也。

    以法合喻已竟。

     辰四結成無因 富樓那。

    妄性如是。

    因何為在。

    
性。

    即體也。

    言妄之自己體性本來如是。

    尚不可得。

    況更索其因哉。

    喻明無因已竟。

     卯二示令頓歇。

    圓頓教中。

    知真本有。

    何勞起修。

    達妄本空。

    不須強斷。

    而強修強斷者。

    盡屬怖頭狂走。

    妙在歇狂。

    當下即是。

    然歇狂正是無修之修。

    亦非同撥無放逸之流也。

    分三。

    辰一示無修之修。

    又三。

    巳一略除妄緣 汝但不随分别世間。

    業果。

    衆生。

    三種相續。

    
詳但之一字。

    即所以止其意中奮修之念。

    如雲。

    汝究妄因。

    将欲得其本因。

    而苦修以斷之也。

    今即悟其無因本空。

    何必乃爾。

    汝但雲雲。

    分别二字至重。

    應是緣粗境之粗惑。

    總該法執。

    對三種相續為三分别。

    故下科呼為三緣也。

    不随二字。

    便是頓修頓斷功夫。

    蓋二乘我執已盡。

    尚猶不了法空。

    于三相續而分别心外實有。

    長纏理障。

    今教其于承示悟空之後。

    但惟息此三種緣念分别而一切不随。

    即是頓斷法執也。

    良以彼之三種相續。

    本無因而末全空。

    但惟依此随念分别。

    故常不即空。

    今惟不随。

    彼自無依。

    不空何待。

    此誠頓悟家最為省力之修也。

    思之。

    夫觀三種相續。

    文取初問科中之語。

    則知此之頓修。

    全藉初問中生續皆空以張其本也。

     巳二妄因自絕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上句牒上科意也。

    蓋上科不随三種分别。

    即是斷三緣也。

    而粗惑粗境已盡。

    三因。

    乃帶細境之細惑。

    即三細中流注細念。

    所以為前粗惑境之深因。

    故亦對境成三。

    不生者。

    良以粗念除而功熟。

    細念亦随盡也。

     巳三妄本亦盡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

    狂性自歇。

    
心中演若狂性者。

    借喻直指根本無明。

    良以前演若狂走之狂本喻根本無明故也。

    歇者。

    息也。

    滅也。

    由前達空之後。

    粗細二念俱忘。

    則根本無明豈能獨存。

    亦泯然而息滅矣。

    然歇字雙含伏斷兩意。

    若約伏意。

    則十信滿心圓伏無明。

    若約斷意。

    則等覺後心永斷無明也。

     辰二示無證之證 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前皆滅妄。

    此科證真也。

    菩提。

    智果之号。

    本覺出纏。

    三智圓滿之相。

    勝淨明心。

    極果之體。

    合名體而兼舉也。

    勝者。

    超過一切。

    無比無上之意。

    淨者。

    煩惱不能染。

    明者。

    無明不能昏也。

    權小菩提。

    下對凡外亦稱淨明。

    而非勝淨明也。

    心之一字。

    亦顯唯心。

    非别有也。

    此亦雙含發心究竟二種菩提。

    承前圓伏無明。

    此為發心菩提。

    初住位也。

    雖斷一證一。

    而圓融該徹四十二地。

    即成正覺。

    克肖究竟也。

    承前永斷無明。

    此為究竟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