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十九(經文卷四之三)

關燈


    向使堕于一色。

    豈有遍現之用乎。

    故蹑空藏為不空之由。

     未二正明不空。

    又二。

    申一牒舉藏心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承上由心寂體遍非諸法。

    故即如來藏雲雲。

    元明。

    對上本妙。

    重一明字。

    元。

    亦本也。

    元明者。

    本明照用。

    有涵具之意。

    而複系之以心妙者見用但體含。

    仍非滞有之用也。

     申二一切皆即。

    非但即于四聖。

    亦并即于六凡。

    然即者。

    無施不可之意。

    非便指于已現之用也。

    此下法相皆同空藏。

    但改即字。

    其餘悉準上知。

    分二。

    酉一即世間。

    又分為二。

    戌一攝即七大 即心。

    即空。

    即地。

    即水。

    即風。

    即火。

    
戌二攝即四科 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

    即聲香味觸法。

    即眼識界。

    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酉二即出世間。

    又四。

    戌一即緣覺法 即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即老死盡。

    
戌二即聲聞法 即苦。

    即集。

    即滅。

    即道。

    即智。

    即得。

    
戌三即菩薩法 即檀那。

    即屍羅。

    即毗釯耶。

    即羼提。

    即禅那。

    即般剌若。

    即波羅密多。

    
戌四即如來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羅诃。

    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

    即樂。

    即我。

    即淨。

    
以十界諸法。

    離此心無片事可得。

    故惟據藏心之體。

    便即十界之體。

    随所現而無不可者。

    所以直指人心者。

    信手拈來。

    無有不是。

    乃至心佛俱即也。

    法界觀立理與事非異者。

    義允合也。

    圓具不空已竟。

     午三融空不空。

    上非與即。

    皆對十界為言。

    今此不複更陳十界。

    但與拂融即非二字。

    則空與不空。

    合一圓融不可思議矣。

    故此科。

    應是圓具空不空藏。

    而省略文也。

    分為二。

    未一承上起下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承上不空遍即諸法。

    故不堕于一法。

    由遍即而又不堕。

    故為融拂之由。

     未二會歸極則。

    又分二。

    申一牒舉藏心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蹑上二科之本妙元明。

    以雙标妙明二字。

    泯合一心。

    寂照融一。

    張下圓中之本。

    複系之以心元者。

    兼明其本來元具。

    非假于修成作為者也。

     申二即非圓融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此中渾含世出世間。

    一切融會。

    離即離非。

    雙遮前之二藏。

    以顯此之一心圓神不滞之體。

    固不定屬于即。

    亦不定屬于非。

    故曰離即離非也。

    下句非即二字。

    本是非二字。

    而翻說非即耳。

    文之巧也。

    是即是非者。

    雙照前之二藏。

    以顯此之一心随宜自在之用。

    全非而即。

    全即而非。

    所謂能即能非也。

    故曰是即非即。

    大約對萬法而獨顯心。

    是圓融極至耳。

    所以直指人心者。

    有曰。

    若要直捷會。

    一切總不是。

    若要委悉會。

    一切無不是。

    而法界觀。

    立非異即非一。

    非一即非異。

    義允合也。

    舊注引淨明遣盡之說。

    方是空藏中一切皆非意耳。

    管見非之。

    當矣。

    夫顯心之談。

    妙極于此。

    問答原意。

    宜此重伸。

    良以義廣言長。

    忘其最初本意。

    則始終語脈不可通矣。

    原夫佛酬阿難妙定之請。

    舍置權小所修。

    示以諸佛本定。

    然斯定所以迥異者。

    以是全彰自性本妙圓定。

    釋者不可多用修意。

    以仍濫于常途也。

    況此奢摩他中。

    純談本定。

    曲顯性真。

    而說修之意絕少。

    從初三卷直指藏心本定之體。

    顯次第空藏也。

    而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常住不滅。

    斯則頓意成矣。

    而圓意猶未彰也。

    問。

    七大何說圓融。

    答。

    彼約周遍說也。

    複次滿慈頓興二難。

    為後二藏之發起。

    于是答萬法雲何生續。

    則略彰藏心随染緣之用。

    顯次第不空藏也。

    斯則體用略備。

    圓意已露。

    而猶未具彰也。

    複答五大不合相容。

    且示性相二無礙理。

    顯次第空不空藏也。

    斯則且彰無礙。

    釋彼有礙之疑而已。

    至于即性之相。

    無量不思議業用。

    即相之性。

    混融不思議妙體。

    未極顯也。

    更因當機之伏疑。

    而與之備談染緣淨緣。

    四義四相。

    則一切圓用方以盡彰。

    又與開二合二。

    雙拂雙融而三一妙體方以極顯。

    然用須證而後發。

    故略帶修成。

    體則本來現成。

    故仍彰不變。

    縱因修顯。

    亦非修生。

    所謂是了因之所了。

    非生因之所生矣。

    是則後之圓融三藏。

    收前次第三藏。

    而自心本具圓定。

    方以極顯而無以複加矣。

    閱斯文者。

    幸加意焉。

    極顯圓融已竟。

     辰二普責思議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

    以所知心。

    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首二句責界内凡夫。

    三有。

    即欲有色有無色有也。

    出世間。

    即三有外也。

    不責偏教菩薩者。

    舉正為而略兼為耳。

    以所下二句。

    見不可思也。

    以者。

    用也。

    所知心。

    凡小各所證之理性也。

    以彼證非妙。

    未離能所。

    各以本智為能知。

    各據證境為所知。

    今即以此所智心境比類推度。

    謂佛無上菩提亦同此也。

    然佛無上菩提。

    是佛圓修圓發證極妙覺。

    即前淨緣起中四義四相。

    具足本始之究竟。

    彰顯全體之妙用。

    應即十十玄門法界無障礙智。

    亦即不思議解脫。

    如來自言。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者。

    此也。

    此誠非識所知。

    非心所測。

    豈可用所知心以妄測度哉。

    正所謂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也。

    末二句。

    見不可議也。

    用世語言。

    如陵滅不容之語。

    因緣和合之言。

    是也。

    入者。

    參雜于中也。

    佛知見者。

    法華标名。

    而未釋義。

    疏家随自意明。

    如三智五眼。

    多從證得。

    豈定合于佛意。

    斯經佛口親談如來藏心。

    發揮本有。

    乃至末後極顯圓融三藏語竟。

    乃責凡小用世語言。

    入佛知見。

    是則顯然以圓融三藏為佛知見複何疑哉。

    又特取于生佛本來不變妙心。

    不獨取于證得。

    然則學者宜應惟佛是遵可也。

    問。

    菩提既取于修成。

    則知見安知不獨取于證得者乎。

    答。

    此處縱不信其決定重本來心。

    到五卷初。

    佛釋根塵縛脫。

    明指根性即是知見。

    文雲。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可見佛于斯經。

    前後發揮衆生根性。

    即是開示佛之知見。

    不爾。

    但取佛所證得。

    與衆生何關。

    而必欲開示之乎。

    是則法華标名而未釋義者。

    于斯經方釋其義矣。

    我故常曰斯經為法華堂奧者以此耳。

    又當知菩提知見皆可互通。

    此處菩提。

    即是證得知見。

    此處知見。

    即是真性菩提。

    因佛于菩提取無上者。

    既分屬于修成。

    故須知見但取于本來耳。

    智者善須甄别。

    思議分言。

    亦互影耳。

    普責思議已竟。

     辰三結喻推失。

    又二。

    巳一喻智最要。

    又分二。

    午一舉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

    終不能發。

    
四皆絲屬之樂。

    琴今七弦。

    瑟今二十五弦。

    箜篌今十四弦。

    琵琶今四弦。

    古之弦數不同。

    不繁引也。

    喻圓具三藏之妙性。

    即寶覺真心也。

    妙音。

    喻妙用。

    即前一為無量等也。

    妙指。

    喻妙智。

    所謂如如真智。

    即前妙明不滅不生能合如來藏者也。

    發字。

    喻中即謂發音。

    法中即謂發用。

    所謂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猶發音也。

     午二法合 汝與衆生亦複如是。

    寶覺真心。

    各各圓滿。

    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首二句。

    總與合定。

    向下詳開合文。

    寶覺真心。

    合琴等也。

    世之所稱為寶者。

    略有三義。

    一離垢穢。

    二具光明。

    三富财用。

    今以本覺不變之體。

    即離垢義。

    圓照之相。

    即光明義。

    随緣之用。

    即财富義。

    故稱寶覺也。

    真心。

    檢非緣慮等心。

    然覺以照體言。

    心以總相稱也。

    不偏滞曰圓。

    無缺減曰滿。

    各各圓滿。

    言人人皆本具。

    合雖有妙音也。

    以下合無指不發。

    有二釋。

    一者補缺釋。

    以喻中缺有妙指能發妙音。

    今度反顯必有。

    則如我二句作法說。

    正合之也。

    海印。

    即佛心常住三昧。

    按指發光。

    即動成妙用也。

    二者局喻釋。

    以喻中但說無指不發。

    而總合又但言汝與衆生故也。

    按指發光。

    但作重以喻明。

    以按指喻舉心以發光喻塵勞起也。

    正以不具妙智。

    故但發塵勞。

    不發妙用。

    正合無妙指不發妙音也。

    海印者。

    應是佛手印文。

    不指佛心三昧。

    及大用等釋也。

    舉心塵起。

    若克取前文。

    實即傾奪而随為色空耳。

     巳二責其不求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

    愛念小乘。

    得少為足。

    
此出其不發妙用之由。

    而激勸其求也。

    上文直言不發妙用。

    而實未明言由無妙智。

    至此方說出也。

    無上覺道。

    即佛智果。

    所謂發妙用之妙智也。

    若因果地而尋求因地。

    即根中不生滅性。

    佛初以之合如來藏者也。

    小乘無志上求佛果。

    故不勤求于此。

    所以妙用終不發也。

    末二句。

    又出不求之故。

    皆由愛小而失大也。

    愛念其功省而利近。

    得少為足者。

    但以六通十八變等化城僞寶為足矣。

    蓋激其速回小以取大也。

    正答次問已竟。

     醜二兼釋轉難。

    分二。

    寅一滿慈索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