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十八(經文卷四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元不用天上之日。
故舊注非是。
申二就喻明妄。
又三。
酉一境先無憑一東一西。
先無準的。
準。
定也。
的。
實也。
一日而現東西。
二影誰為定實。
喻一處而現水火二大。
亦誰為定實耶。
先無者。
言不待分别。
已自先無定實矣。
酉二戒止難诘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
雲何各行。
各日既雙。
雲何現一。
權以一日喻一恒河。
此日是一。
雲何各行者。
喻恒河是一。
雲何雙現耶。
各日既雙。
雲何現一者。
喻水火既俱。
雲何恒河是一耶。
酉三分别愈妄
宛轉虛妄。
無可憑據。
此二句結破分别之愈妄。
要與上不應二字。
及先無二字。
俱相照應。
如雲。
何故不應難诘乎。
假使境有定實。
猶可容辯難。
今既境先無定無實。
而顧于無定實之境宛轉辯難。
則難愈多而愈入于虛妄矣。
如孤山雲。
同觀是一。
知二是虛。
各行既二。
驗一是妄。
然則一之與二孰可憑據哉。
但例恒河水火。
餘可類知。
方與俱現相應。
末後仍當合前難釋相妄之喻雲。
觀此諸大俱現。
無可憑據如此。
其與空日生明無可指陳者何以異乎。
喻明性相已竟。
辰二申義釋疑。
此科虛設于此。
無有現在經文。
其文即前觀相觀性兩條文也。
反覆詳玩。
決是此處申明正義。
結釋前疑之正文。
不知何緣錯簡。
隔于法合之前。
甚失語脈。
多繕寫者之誤也。
前為尊經。
曲順現文科釋。
然訛誤豈容不辨。
今請莫移其處。
但試将彼文。
接此無可憑據之後讀之。
自見意趣無邊。
略出三妙。
妙莫加焉。
一者。
舉喻法合。
中無所隔。
二者喻明性相。
随即申義釋疑。
結歸元問。
首尾應合。
收束得宜。
三者引起伏疑。
畢見下文來意。
置之彼處。
斯等意味悉皆失之。
智者幸惟審定。
就後一藏以銷疑竟。
卯二圓彰三藏以勸修。
由前次第三藏急于破迷成悟。
故俱就衆生迷境顯示。
未暇普收聖凡染淨二緣。
十界一如無二。
以畢彰藏心全體大用。
今既粗細二惑次第破盡。
妙明披露。
道眼近圓。
理宜罄竭諸佛之靈府。
而徹底顯示。
故此統會畢彰。
用顯圓融三藏也。
問。
前言引起伏疑。
可得聞欤。
答。
由前極談衆生現住迷境。
當體性相。
二俱無礙。
疑雲。
若爾。
即應不揀聖凡。
同見無礙。
今何我等動成有礙。
而如來獨得無礙耶。
于是如來應念各示其由。
所以複有後文之圓示也。
舊注既不辨訛誤。
複不推此來意。
緻令此處經文。
前無結歸。
而後無發起。
複何脈絡之可通哉。
閱斯文者。
幸研味之。
又分三。
辰一極顯圓融。
問。
七大結顯。
已判全體圓融。
而微妙開示下。
亦言極顯。
與斯何别乎。
答。
大不同也。
一者。
彼方各融一大。
縱窮七大。
亦止世間法耳。
茲則十界普融。
何可較量。
二者。
彼方融相入性。
未言融現一切無礙妙用。
亦難齊等。
且惟極顯空藏。
故佛但雲清淨本然。
辭意可見。
特以周遍深于四科。
又第一義空非同灰斷。
故表圓融耳。
又分為二。
巳一依迷悟心對辨緣起。
此中翻衆生之迷心。
成諸佛之智境。
全顯修成之意。
蓋衆生性雖本有。
若不依悟加修。
但發塵勞。
而無量自在無礙妙用皆不能發。
故圓乘。
悟前雖重本有。
而悟後須重修成也。
又二。
午一約染緣起。
出有礙由。
又二。
未一執成有礙。
又三。
申一以相隐性富樓那。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此密銷我等何得動成有礙之伏疑也。
色空傾奪有二釋。
一約最初釋。
色。
即結暗所成者。
空。
即晦昧所為者。
傾奪。
即妄發見取也。
蓋始由心動妄發終由見取成就也。
二約稍近釋。
則以字即執字。
法執也。
傾奪。
總作背趨之意。
凡外等背空而趨有。
是以色而傾奪于空也。
權小等背有而趨空。
是以空而傾奪于色也。
蓋前連三細。
後截六粗。
故分初近耳。
二義并通。
申二全性皆相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
周遍法界。
此是真如随緣與妄心相應。
而普成諸色空境界也。
申三結成諸礙
是故于中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于中者。
即于色空法界中也。
澄。
即靜也。
動靜交礙。
明暗互防。
于諸礙中略舉此四。
如是乃至地空不容。
水火陵滅。
皆例而知也。
執成有礙已竟。
未二原始要終
衆生迷悶。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有世間相。
此科撮文的指迷來之要。
重結上文也。
省略釋之。
迷悶。
即所起之惑。
内含三細。
及前四粗。
此亦連最初而釋。
若取淺近。
截流而談。
則下界與三塗有念為迷。
上界與二乘無念為悶。
所謂有念無念。
同歸迷悶也。
更通。
背覺合塵。
即所造之業。
違逆性真。
謂之背覺。
親順妄法。
名為合塵。
内含趣有趣空種種著相颠倒。
塵勞世間。
即所招之苦。
内含色空明暗一切障礙境界。
即第六粗。
末當結雲。
汝等所以動成有礙者。
由此自迷自背之故耳。
豈性相之過哉。
約染緣起以出有礙之由已竟。
午二約淨緣起。
出無礙由。
此密銷如來獨得無礙之伏疑也。
分二。
未一融成無礙。
又曲分三。
申一以性融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翻上以相隐性也。
當機者。
既疑如來何以獨得無礙。
佛因自陳無礙之由。
故首言我以也。
以猶用也。
妙明不滅不生者。
即揀别不用緣塵生滅識心。
所用者。
即經前指示六根中見聞覺知無分别不動之體。
融徹四科七大。
如來藏常住周圓妙真如性也。
合。
即融也。
如來藏。
即前随為色空遍成生滅有礙之相者也。
意言我所以得一切無礙者。
豈有他術乎。
但惟用彼六根中圓湛不生滅性。
以融彼遍成色空生滅之如來藏而已。
然合之為言。
即脫塵旋根。
不外流逸之意。
宜莫過于耳根圓通矣。
申二全相皆性
而如來藏惟妙覺明。
圓照法界。
此科即當理法界。
言如來藏迷時。
縱成色空生滅。
而妄本常空。
相非實有。
今由以妙明常住之性融之。
而生滅妄相了不可得。
惟一妙淨本覺湛明之性。
圓融照了。
遍周法界。
所謂以如如智。
契如如理。
住持大光明藏。
亦即觀音寂滅現前無生忍位。
不見少法生滅。
但彼言寂。
此言照也。
此是圓教信滿入住以去之深心。
元不用天上之日。
故舊注非是。
又三。
酉一境先無憑
先無準的。
定也。
的。
實也。
一日而現東西。
二影誰為定實。
喻一處而現水火二大。
亦誰為定實耶。
先無者。
言不待分别。
已自先無定實矣。
雲何各行。
各日既雙。
雲何現一。
此日是一。
雲何各行者。
喻恒河是一。
雲何雙現耶。
各日既雙。
雲何現一者。
喻水火既俱。
雲何恒河是一耶。
無可憑據。
要與上不應二字。
及先無二字。
俱相照應。
如雲。
何故不應難诘乎。
假使境有定實。
猶可容辯難。
今既境先無定無實。
而顧于無定實之境宛轉辯難。
則難愈多而愈入于虛妄矣。
如孤山雲。
同觀是一。
知二是虛。
各行既二。
驗一是妄。
然則一之與二孰可憑據哉。
但例恒河水火。
餘可類知。
方與俱現相應。
末後仍當合前難釋相妄之喻雲。
觀此諸大俱現。
無可憑據如此。
其與空日生明無可指陳者何以異乎。
喻明性相已竟。
此科虛設于此。
無有現在經文。
其文即前觀相觀性兩條文也。
反覆詳玩。
決是此處申明正義。
結釋前疑之正文。
不知何緣錯簡。
隔于法合之前。
甚失語脈。
多繕寫者之誤也。
前為尊經。
曲順現文科釋。
然訛誤豈容不辨。
今請莫移其處。
但試将彼文。
接此無可憑據之後讀之。
自見意趣無邊。
略出三妙。
妙莫加焉。
一者。
舉喻法合。
中無所隔。
二者喻明性相。
随即申義釋疑。
結歸元問。
首尾應合。
收束得宜。
三者引起伏疑。
畢見下文來意。
置之彼處。
斯等意味悉皆失之。
智者幸惟審定。
就後一藏以銷疑竟。
由前次第三藏急于破迷成悟。
故俱就衆生迷境顯示。
未暇普收聖凡染淨二緣。
十界一如無二。
以畢彰藏心全體大用。
今既粗細二惑次第破盡。
妙明披露。
道眼近圓。
理宜罄竭諸佛之靈府。
而徹底顯示。
故此統會畢彰。
用顯圓融三藏也。
問。
前言引起伏疑。
可得聞欤。
答。
由前極談衆生現住迷境。
當體性相。
二俱無礙。
疑雲。
若爾。
即應不揀聖凡。
同見無礙。
今何我等動成有礙。
而如來獨得無礙耶。
于是如來應念各示其由。
所以複有後文之圓示也。
舊注既不辨訛誤。
複不推此來意。
緻令此處經文。
前無結歸。
而後無發起。
複何脈絡之可通哉。
閱斯文者。
幸研味之。
又分三。
辰一極顯圓融。
問。
七大結顯。
已判全體圓融。
而微妙開示下。
亦言極顯。
與斯何别乎。
答。
大不同也。
一者。
彼方各融一大。
縱窮七大。
亦止世間法耳。
茲則十界普融。
何可較量。
二者。
彼方融相入性。
未言融現一切無礙妙用。
亦難齊等。
且惟極顯空藏。
故佛但雲清淨本然。
辭意可見。
特以周遍深于四科。
又第一義空非同灰斷。
故表圓融耳。
又分為二。
巳一依迷悟心對辨緣起。
此中翻衆生之迷心。
成諸佛之智境。
全顯修成之意。
蓋衆生性雖本有。
若不依悟加修。
但發塵勞。
而無量自在無礙妙用皆不能發。
故圓乘。
悟前雖重本有。
而悟後須重修成也。
又二。
午一約染緣起。
出有礙由。
又二。
未一執成有礙。
又三。
申一以相隐性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色空傾奪有二釋。
一約最初釋。
色。
即結暗所成者。
空。
即晦昧所為者。
傾奪。
即妄發見取也。
蓋始由心動妄發終由見取成就也。
二約稍近釋。
則以字即執字。
法執也。
傾奪。
總作背趨之意。
凡外等背空而趨有。
是以色而傾奪于空也。
權小等背有而趨空。
是以空而傾奪于色也。
蓋前連三細。
後截六粗。
故分初近耳。
二義并通。
周遍法界。
而普成諸色空境界也。
日明雲暗。
即于色空法界中也。
澄。
即靜也。
動靜交礙。
明暗互防。
于諸礙中略舉此四。
如是乃至地空不容。
水火陵滅。
皆例而知也。
執成有礙已竟。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有世間相。
重結上文也。
省略釋之。
迷悶。
即所起之惑。
内含三細。
及前四粗。
此亦連最初而釋。
若取淺近。
截流而談。
則下界與三塗有念為迷。
上界與二乘無念為悶。
所謂有念無念。
同歸迷悶也。
更通。
背覺合塵。
即所造之業。
違逆性真。
謂之背覺。
親順妄法。
名為合塵。
内含趣有趣空種種著相颠倒。
塵勞世間。
即所招之苦。
内含色空明暗一切障礙境界。
即第六粗。
末當結雲。
汝等所以動成有礙者。
由此自迷自背之故耳。
豈性相之過哉。
約染緣起以出有礙之由已竟。
出無礙由。
此密銷如來獨得無礙之伏疑也。
分二。
未一融成無礙。
又曲分三。
申一以性融相
當機者。
既疑如來何以獨得無礙。
佛因自陳無礙之由。
故首言我以也。
以猶用也。
妙明不滅不生者。
即揀别不用緣塵生滅識心。
所用者。
即經前指示六根中見聞覺知無分别不動之體。
融徹四科七大。
如來藏常住周圓妙真如性也。
合。
即融也。
如來藏。
即前随為色空遍成生滅有礙之相者也。
意言我所以得一切無礙者。
豈有他術乎。
但惟用彼六根中圓湛不生滅性。
以融彼遍成色空生滅之如來藏而已。
然合之為言。
即脫塵旋根。
不外流逸之意。
宜莫過于耳根圓通矣。
圓照法界。
言如來藏迷時。
縱成色空生滅。
而妄本常空。
相非實有。
今由以妙明常住之性融之。
而生滅妄相了不可得。
惟一妙淨本覺湛明之性。
圓融照了。
遍周法界。
所謂以如如智。
契如如理。
住持大光明藏。
亦即觀音寂滅現前無生忍位。
不見少法生滅。
但彼言寂。
此言照也。
此是圓教信滿入住以去之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