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十八(經文卷四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是空明。
空應自照。
雲何中宵雲霧之時。
不生光耀。
單舉日明以例餘六。
先緣後空。
各别難問也。
辭雖難問。
意則正明二皆不可指陳。
若彼下。
明非緣生也。
意言既是日明。
則當普天共成一日之體。
不應更見圓日。
若見圓日。
則自日之外。
雲何不是空體之明。
而顧獨謂明屬于日乎。
問。
此日為例。
而雲等皆依此成難也。
然日有圓體。
雲等不然。
或滿虛空。
其何成難。
答。
雲等雖無圓相。
而有高相。
準日當雲。
既是雲暗。
則當自地以上。
同為雲氣。
不應更見高雲。
若見高雲。
則自雲以下。
雲何不是空體之暗。
而顧獨謂暗屬于雲乎。
若是下。
非因定有也。
言非虛空一定恒有之相也。
其文易知。
未三直以釋難
當知是明。
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非日非空者。
非因緣也。
以雙難則互奪無定也。
不異空日者。
非不因緣也。
亦即非自然也。
以雙離則畢竟無體也。
問。
虛空譬性。
明等七相譬七大。
日等七緣譬于何法。
答七大循業而發。
則日等譬七大各所循之業也。
理實亦是衆生所惑。
生七大之緣也。
藏性。
即七大親因也。
問。
前破七大不由因緣。
今何複立。
答。
今言非日非空。
即是雙破。
豈雲立乎。
向下自顯。
問。
總标中惟空與相。
意取喻于藏性及七大也。
征釋中。
宜隻明其非空及不異空足矣。
何更加以七緣。
而言非日及不異日乎。
答。
若不加以日等。
有二不備。
一者顯妄不備。
蓋必二者皆非。
二者不異。
方顯宛轉虛妄。
無可指陳也。
若惟單就空言。
是尤有可指陳處也。
二者顯妙不備。
苟若但言非空。
而不言非日。
則但顯性無礙。
而不兼顯相無礙也。
若但言不異空。
而不言不異日。
則但顯不違性。
而不兼顯不壞相也。
又味此乃非一非異之旨。
試明之。
彼虛空惟是一味。
亦遍亦常。
七相各自差别。
不遍不常。
是虛空與七相非一也。
又虛空離彼七相。
則無自相。
七相離彼虛空。
則無自體。
是虛空與七相非異也。
又正由空非群相。
方能不拒諸相發揮。
是由非一故非異也。
又正由不礙諸相。
方見虛空體非群相。
是由非異故非一也。
由是。
則帝心理事事事二無礙玄門。
及下經文一多大小互現之要樞。
皆隐然開發矣。
一喻而盡妙如此。
學者加意研審可也。
舉喻已竟。
巳二法合。
分為二。
午一先伸釋疑兩途。
此科正以直釋滿慈之疑。
準常諸文。
舉喻法合兩楹之間。
自來未有如此文橫隔于中者。
惟見或安于舉喻之前。
即是法說。
或安于法合之後。
乃是銷歸所疑。
或是申其正義。
于義皆順。
今置于此。
難為順銷。
姑且曲從現文。
承前喻意。
以先釋所疑。
然後以法合喻。
合喻之後。
到銷疑科盡處。
别有虛科審定淆訛。
就分為二。
未一約相妄釋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
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承難釋中非日非空不異空日而言。
如雲。
由此明相之妄不可指陳而觀七大之相。
元亦至妄。
悉無指陳。
若乃妄謂有可指陳。
如執空花實有。
已為迷妄。
若複诘其淩滅。
是猶複邀空花。
而期其更結空果。
真可謂迷中之迷。
妄中之妄。
雲何诘其相淩滅乎。
淩滅該攝不容。
非局水火。
此即兼示已發現之相常自虛無。
說誰為礙。
奈何據今熾然陵滅。
宛然不容。
其故何也。
答下雲。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
則傾奪二字即其故也。
是知淩滅不容。
病根在于衆生無始妄習傾奪。
非彼妄相真有是也。
其猶月運岸移。
惑本在于雲駛舟行之妄見。
非彼月岸真有是也。
又如夢見水火。
執為實有。
便見淩滅。
才知是夢。
便可橫身直過。
尚無燒溺。
豈有淩滅。
是知今之熾然宛然。
實由堅執之久。
而忘執之功未至耳。
傾奪之義。
請觀下文自見。
未二約性真釋
觀性元真。
惟妙覺明。
妙覺明心。
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承标列中虛空體非群相而言。
如雲。
由此虛空廓然迥無諸相。
而觀七大之性。
元亦純真。
先非水火。
水火尚無。
說誰不相容乎。
理實滿慈之疑。
隻消此科便釋盡矣。
而必兼前相妄者。
以難況易也。
意謂直約已發現之相。
尚無指陳。
不可淩滅。
何況未發現之性。
迥非水火。
豈應問其不相容乎。
意令滿慈非惟悟性之無礙。
兼亦并悟相之無礙矣。
所謂問一得二也。
午二後合前文兩喻。
又分二。
未一合标列性相喻真妙覺明。
亦複如是。
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
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
則有俱現。
此科羅合喻中兩科。
首二句。
合略标中體非群相。
合詳列中彼太虛空。
真妙覺明者。
元真之妙覺明心也。
冥含萬有。
不滞一相之體耳。
汝以下。
合略标中不拒發揮。
合詳列中日照則明等七相也。
前五句。
各明各現也。
謂諸大現不同時。
各各自現也。
首八字。
先别舉空也。
明之一字。
即是循業之意。
亦應兼于神通。
即自在業力也。
汝以空明者。
即是循發空之業也。
大則如大千空劫。
及諸舜若多。
小則如鑿井出土等。
皆衆生循空業而發空相。
所謂以空明而有空現也。
極論小乘涅槃。
亦此類耳。
次十二字。
後總例四大也。
略釋水火。
巨則如大千火壞火現。
水壞水現。
細則如執鏡火現。
執珠水現。
乃至神通所現。
不假鏡珠。
皆是也。
大約是言諸大異時獨現而已。
末二句。
俱明俱現也。
所謂俱現之相者有二類。
一者同時異處。
如吹火者。
口中現風。
薪中現火。
鼓熾同時。
而口薪異處也。
神通。
如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等。
燒注同時。
而上下異處也。
如此之類。
意淺易知。
詳下喻意不專為此也。
二者同時同處互呈齊現之相。
如一恒河。
人見水現。
鬼見火現也。
如一娑婆。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
乃至一切四土皆同一處。
而各見懸殊。
此皆相之俱現也。
神通如應身是一。
而能令見者千差。
圓音是一。
能令聽者萬别。
乃至一多大小。
同時同處。
炳然俱現者。
不可勝舉也。
問。
下文說相為妄。
何至引不思議神用為釋乎。
答。
正以相本無有定實。
故稱為妄。
亦正由相妄。
方有不測之神用。
向使相本定實。
則衆生法執為本然。
諸聖神通非性分也。
但業報依通者實未達此。
所以力盡則失也。
故惟實聖性發神用。
方能通達相妄以盡其妙耳。
明此。
則下之二種緣起。
皆可識其故矣。
末當結雲。
此與虛空體非群相。
而不拒七相之發揮者。
何以異乎。
未二合難釋相妄喻。
又分為二科。
申一征舉影喻雲何俱現。
富樓那。
如一水中。
現于日影。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
則各有日随二人去。
相之各現。
不足以表其宛轉虛妄。
而俱現之相方可以表之。
故單承俱現以合相妄之喻。
雲何俱現。
合前喻中于意雲何之征也。
下釋複用喻者。
以俱現之妄。
難為法說。
故複用水日雙現之喻以釋明之。
是謂以喻合喻也。
水喻如來藏性。
影喻七大之相。
兩人各行。
喻循俱明之業。
東西各随之日影。
喻俱現之大相。
此方平平舉喻。
未說其為虛妄也。
詳經本隻用水中日影。
以水影一體。
明性相不二
空應自照。
雲何中宵雲霧之時。
不生光耀。
單舉日明以例餘六。
先緣後空。
各别難問也。
辭雖難問。
意則正明二皆不可指陳。
若彼下。
明非緣生也。
意言既是日明。
則當普天共成一日之體。
不應更見圓日。
若見圓日。
則自日之外。
雲何不是空體之明。
而顧獨謂明屬于日乎。
問。
此日為例。
而雲等皆依此成難也。
然日有圓體。
雲等不然。
或滿虛空。
其何成難。
答。
雲等雖無圓相。
而有高相。
準日當雲。
既是雲暗。
則當自地以上。
同為雲氣。
不應更見高雲。
若見高雲。
則自雲以下。
雲何不是空體之暗。
而顧獨謂暗屬于雲乎。
若是下。
非因定有也。
言非虛空一定恒有之相也。
其文易知。
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非因緣也。
以雙難則互奪無定也。
不異空日者。
非不因緣也。
亦即非自然也。
以雙離則畢竟無體也。
問。
虛空譬性。
明等七相譬七大。
日等七緣譬于何法。
答七大循業而發。
則日等譬七大各所循之業也。
理實亦是衆生所惑。
生七大之緣也。
藏性。
即七大親因也。
問。
前破七大不由因緣。
今何複立。
答。
今言非日非空。
即是雙破。
豈雲立乎。
向下自顯。
問。
總标中惟空與相。
意取喻于藏性及七大也。
征釋中。
宜隻明其非空及不異空足矣。
何更加以七緣。
而言非日及不異日乎。
答。
若不加以日等。
有二不備。
一者顯妄不備。
蓋必二者皆非。
二者不異。
方顯宛轉虛妄。
無可指陳也。
若惟單就空言。
是尤有可指陳處也。
二者顯妙不備。
苟若但言非空。
而不言非日。
則但顯性無礙。
而不兼顯相無礙也。
若但言不異空。
而不言不異日。
則但顯不違性。
而不兼顯不壞相也。
又味此乃非一非異之旨。
試明之。
彼虛空惟是一味。
亦遍亦常。
七相各自差别。
不遍不常。
是虛空與七相非一也。
又虛空離彼七相。
則無自相。
七相離彼虛空。
則無自體。
是虛空與七相非異也。
又正由空非群相。
方能不拒諸相發揮。
是由非一故非異也。
又正由不礙諸相。
方見虛空體非群相。
是由非異故非一也。
由是。
則帝心理事事事二無礙玄門。
及下經文一多大小互現之要樞。
皆隐然開發矣。
一喻而盡妙如此。
學者加意研審可也。
舉喻已竟。
分為二。
午一先伸釋疑兩途。
此科正以直釋滿慈之疑。
準常諸文。
舉喻法合兩楹之間。
自來未有如此文橫隔于中者。
惟見或安于舉喻之前。
即是法說。
或安于法合之後。
乃是銷歸所疑。
或是申其正義。
于義皆順。
今置于此。
難為順銷。
姑且曲從現文。
承前喻意。
以先釋所疑。
然後以法合喻。
合喻之後。
到銷疑科盡處。
别有虛科審定淆訛。
就分為二。
未一約相妄釋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
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如雲。
由此明相之妄不可指陳而觀七大之相。
元亦至妄。
悉無指陳。
若乃妄謂有可指陳。
如執空花實有。
已為迷妄。
若複诘其淩滅。
是猶複邀空花。
而期其更結空果。
真可謂迷中之迷。
妄中之妄。
雲何诘其相淩滅乎。
淩滅該攝不容。
非局水火。
此即兼示已發現之相常自虛無。
說誰為礙。
奈何據今熾然陵滅。
宛然不容。
其故何也。
答下雲。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
則傾奪二字即其故也。
是知淩滅不容。
病根在于衆生無始妄習傾奪。
非彼妄相真有是也。
其猶月運岸移。
惑本在于雲駛舟行之妄見。
非彼月岸真有是也。
又如夢見水火。
執為實有。
便見淩滅。
才知是夢。
便可橫身直過。
尚無燒溺。
豈有淩滅。
是知今之熾然宛然。
實由堅執之久。
而忘執之功未至耳。
傾奪之義。
請觀下文自見。
惟妙覺明。
妙覺明心。
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如雲。
由此虛空廓然迥無諸相。
而觀七大之性。
元亦純真。
先非水火。
水火尚無。
說誰不相容乎。
理實滿慈之疑。
隻消此科便釋盡矣。
而必兼前相妄者。
以難況易也。
意謂直約已發現之相。
尚無指陳。
不可淩滅。
何況未發現之性。
迥非水火。
豈應問其不相容乎。
意令滿慈非惟悟性之無礙。
兼亦并悟相之無礙矣。
所謂問一得二也。
又分二。
未一合标列性相喻
亦複如是。
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
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
則有俱現。
首二句。
合略标中體非群相。
合詳列中彼太虛空。
真妙覺明者。
元真之妙覺明心也。
冥含萬有。
不滞一相之體耳。
汝以下。
合略标中不拒發揮。
合詳列中日照則明等七相也。
前五句。
各明各現也。
謂諸大現不同時。
各各自現也。
首八字。
先别舉空也。
明之一字。
即是循業之意。
亦應兼于神通。
即自在業力也。
汝以空明者。
即是循發空之業也。
大則如大千空劫。
及諸舜若多。
小則如鑿井出土等。
皆衆生循空業而發空相。
所謂以空明而有空現也。
極論小乘涅槃。
亦此類耳。
次十二字。
後總例四大也。
略釋水火。
巨則如大千火壞火現。
水壞水現。
細則如執鏡火現。
執珠水現。
乃至神通所現。
不假鏡珠。
皆是也。
大約是言諸大異時獨現而已。
末二句。
俱明俱現也。
所謂俱現之相者有二類。
一者同時異處。
如吹火者。
口中現風。
薪中現火。
鼓熾同時。
而口薪異處也。
神通。
如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等。
燒注同時。
而上下異處也。
如此之類。
意淺易知。
詳下喻意不專為此也。
二者同時同處互呈齊現之相。
如一恒河。
人見水現。
鬼見火現也。
如一娑婆。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
乃至一切四土皆同一處。
而各見懸殊。
此皆相之俱現也。
神通如應身是一。
而能令見者千差。
圓音是一。
能令聽者萬别。
乃至一多大小。
同時同處。
炳然俱現者。
不可勝舉也。
問。
下文說相為妄。
何至引不思議神用為釋乎。
答。
正以相本無有定實。
故稱為妄。
亦正由相妄。
方有不測之神用。
向使相本定實。
則衆生法執為本然。
諸聖神通非性分也。
但業報依通者實未達此。
所以力盡則失也。
故惟實聖性發神用。
方能通達相妄以盡其妙耳。
明此。
則下之二種緣起。
皆可識其故矣。
末當結雲。
此與虛空體非群相。
而不拒七相之發揮者。
何以異乎。
又分為二科。
申一征舉影喻
富樓那。
如一水中。
現于日影。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
則各有日随二人去。
不足以表其宛轉虛妄。
而俱現之相方可以表之。
故單承俱現以合相妄之喻。
雲何俱現。
合前喻中于意雲何之征也。
下釋複用喻者。
以俱現之妄。
難為法說。
故複用水日雙現之喻以釋明之。
是謂以喻合喻也。
水喻如來藏性。
影喻七大之相。
兩人各行。
喻循俱明之業。
東西各随之日影。
喻俱現之大相。
此方平平舉喻。
未說其為虛妄也。
詳經本隻用水中日影。
以水影一體。
明性相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