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十八(經文卷四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下膎令二句。
直斷待華為愚。
喻冀佛起妄者決定是愚人也。
雲何下。
又反言以決其必為愚矣。
巳二合法釋明
佛言。
如汝所解。
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如汝所解者。
言此待花更生之人。
誠如汝言。
決愚非慧。
雲何下。
就言反诘也。
言汝既知于晴空而待花者乃為至愚。
雲何乃于如來妙明中。
而待生山河等法。
與彼愚人何異哉。
通前本末元空如此。
說何複起。
隻此二喻。
已足以通釋前難。
若但止此。
是惟達妄本空。
而猶未及明真本有。
故更說後之二喻也。
喻妄不複生已竟。
卯二喻真不複變。
理實不但成佛之後。
不複更變。
縱在迷時。
本體亦未嘗變。
豈成後而反變乎。
上二喻。
各喻各合。
此二喻。
總喻總合也。
蓋佛語錯綜自在耳。
又分二。
辰一總舉二喻又如金礦。
雜于精金。
其金一純。
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
金礦者。
蘊金之砂石也。
雜于精金者。
約金在礦時。
二物混和也。
一純者。
約出礦之後也。
更不雜者。
不複生礦也。
須知金之與礦二俱無始。
非金先礦後。
礦從金生。
故出礦之金。
不複生礦。
木灰無二。
不同金礦。
又以壞盡無還為相。
各有取意。
待合處自明也辰二總合二法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菩提者。
樹下所成。
無上智德。
取其無明夢破。
五住究盡。
翻轉一切煩惱。
出纏精真。
非比在纏所具。
蓋以完複本有如如智體。
亦為照體也。
涅槃者。
因窮果滿。
圓淨斷德。
取其遷流浪息。
二死永忘。
翻轉一切輪回。
究竟寶所。
非比中止化城。
蓋以完複本來如如理性。
亦即寂體也。
亦複如是者。
以前科二喻。
已喻妄不複生。
今此二喻。
當獨喻真不複變。
故惟重菩提涅槃之不變。
而不重煩惱生死之不生。
茲有二解。
随情去取。
一者别合。
謂各取類合也。
以菩提智光。
類于精金明淨。
故言菩提不複為煩惱。
亦猶精金不複重為礦也。
又以涅槃寂滅。
類于木灰燒盡。
故言涅槃不複成生死。
亦猶木灰不複重為木也。
二者總合。
謂就文合說也。
先合前喻雲。
菩提涅槃既出乎煩惱生死。
則一成永成。
不複更變。
亦由金之出礦。
一純永純。
不複更雜于礦也。
次合後喻雲。
煩惱生死既轉為菩提涅槃。
一滅永滅。
無複返還。
亦由木之成灰。
不複又成乎木也。
斯則後喻略涉于妄不複生。
似亦無傷。
二釋并通。
四喻圓覺具有。
取喻稍别迷方。
彼則通喻無明身心。
此則局喻無明。
空華。
同喻萬法。
金礦。
彼喻圓覺。
此則喻菩提。
或兼喻涅槃。
木灰。
彼喻幻妄。
此則喻生死。
或兼喻煩惱。
旨亦大同也。
是則妄本無生。
而非成佛始滅。
真本無變。
而非成佛始生。
故知衆生分中。
尚自無生無變。
何況成佛者。
反有生而有變乎。
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已竟。
子二說空不空藏。
以示圓融之故。
此答次問五大何得圓融之疑也。
夫空藏中破相顯性。
相既不有。
說誰無礙。
不空藏中從性起相。
相既宛然。
何得無礙。
是以前二藏中略開圓融之端。
而未竟無礙之說。
豈免滿慈之疑。
茲欲極彰無礙之由。
以銷執相之問。
須談空不空藏也。
蓋空即不空。
則性全即相。
而性固無礙。
不空即空。
則相全即性。
而相亦何所礙哉。
深研斯旨。
則向下微妙難解之文可領略矣。
分為二。
醜一正答次問。
又分為二。
寅一按定所疑。
富樓那。
又汝問言。
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陵滅。
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首四句雖牒問。
而圓融遍界。
猶是述己所說。
以下方是彼之所疑。
然去風加空。
通喻五大。
寅二正以開示。
又二。
卯一就後一藏以銷疑。
此蓋雙蹑前之二藏。
而繼以空不空藏。
銷前所疑。
用顯次第三藏也。
此中全由喻明性相。
而其疑得銷。
若不申明諸教性相迷悟分量。
則不知滿慈發疑之端。
拜佛釋疑之妙。
夫二無礙理。
人天小乘。
決定雙迷。
極至法相破相。
亦均未徹。
法相。
真不随緣。
相不即性。
破相。
方談相性二空。
有遮無表。
終未顯談即性。
何能盡發無礙之旨。
今斯圓旨。
語四科。
則全相皆性。
語七大。
則全性皆相。
且一一遍周。
無障無礙。
是尚遠越大乘之始教。
而滿慈依小乘法執舊見。
堅謂諸大本來相礙。
若如來藏空。
可說無礙。
今雲備具諸大。
即當相礙。
豈有無礙之理。
斯則豈惟不達已發之相為無礙。
兼亦尚疑未發之性為有礙矣。
而如來釋疑。
非但隻釋未發之性為無礙。
而兼亦詳釋已發之相尚無礙。
而況未發之性何得有礙乎。
故此科說性無礙。
其文最少。
釋相無礙。
其詞最多。
一以銷難況易。
一以發後圓修。
此意難辨。
至文再當示之。
又分二。
辰一喻明性相。
又二。
巳一舉喻。
又分二。
午一标列性相喻。
又曲分為二。
未一總以略标富樓那。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吳興曰。
譬前如來藏性本非七大。
而不拒彼七大發生。
○若更照後文配之。
則虛空譬如來藏。
體非群相譬先非水火。
不拒發揮。
譬各現俱現也。
當知二俱是妙。
既曰先非諸大。
則非滞有。
而溺有者自成有礙。
既曰不拒發揮。
則非滞空。
而淪空者自失家珍也。
未二征起詳列
所以者何。
富樓那。
彼太虛空。
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霁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征意非推其故。
但欲演略成詳耳。
然彼太虛空一句。
即是體非群相。
而下即不拒發揮之詳也。
明等七者為相。
日等七者為緣。
虛空為親因。
明暗清濁為對。
餘不必強對。
然七相雖不配合七大。
而亦略應其數。
氣凝。
如煙霧之聚。
霾字從狸。
起于山獸騰踏。
令土蔽空。
或合風雨缤紛而下。
謂之霾。
水澄成映。
如海晴湛之時。
虛空交映。
朗然澄徹也。
午二難釋相妄喻。
上科但雙喻性相。
而未喻相妄。
此科難釋。
方顯相妄。
然此妄字。
但是無有定實之意。
非如妄心妄想。
及貪嗔等妄也。
又分三。
未一總舉雙征于意雲何。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
為因彼生。
為複空有。
殊方。
且作同時各處而言。
蓋虛空無量。
此方明而彼方暗。
乃至霾映。
各現不同也。
有為者。
以其不遍不常。
異虛空無為之體故也。
彼字。
總指日等七緣。
對空雙诘。
正令指陳也。
未二單舉别難
若彼所生。
富樓那。
且日照時。
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
直斷待華為愚。
喻冀佛起妄者決定是愚人也。
雲何下。
又反言以決其必為愚矣。
如汝所解。
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言此待花更生之人。
誠如汝言。
決愚非慧。
雲何下。
就言反诘也。
言汝既知于晴空而待花者乃為至愚。
雲何乃于如來妙明中。
而待生山河等法。
與彼愚人何異哉。
通前本末元空如此。
說何複起。
隻此二喻。
已足以通釋前難。
若但止此。
是惟達妄本空。
而猶未及明真本有。
故更說後之二喻也。
喻妄不複生已竟。
理實不但成佛之後。
不複更變。
縱在迷時。
本體亦未嘗變。
豈成後而反變乎。
上二喻。
各喻各合。
此二喻。
總喻總合也。
蓋佛語錯綜自在耳。
又分二。
辰一總舉二喻
雜于精金。
其金一純。
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
蘊金之砂石也。
雜于精金者。
約金在礦時。
二物混和也。
一純者。
約出礦之後也。
更不雜者。
不複生礦也。
須知金之與礦二俱無始。
非金先礦後。
礦從金生。
故出礦之金。
不複生礦。
木灰無二。
不同金礦。
又以壞盡無還為相。
各有取意。
待合處自明也
樹下所成。
無上智德。
取其無明夢破。
五住究盡。
翻轉一切煩惱。
出纏精真。
非比在纏所具。
蓋以完複本有如如智體。
亦為照體也。
涅槃者。
因窮果滿。
圓淨斷德。
取其遷流浪息。
二死永忘。
翻轉一切輪回。
究竟寶所。
非比中止化城。
蓋以完複本來如如理性。
亦即寂體也。
亦複如是者。
以前科二喻。
已喻妄不複生。
今此二喻。
當獨喻真不複變。
故惟重菩提涅槃之不變。
而不重煩惱生死之不生。
茲有二解。
随情去取。
一者别合。
謂各取類合也。
以菩提智光。
類于精金明淨。
故言菩提不複為煩惱。
亦猶精金不複重為礦也。
又以涅槃寂滅。
類于木灰燒盡。
故言涅槃不複成生死。
亦猶木灰不複重為木也。
二者總合。
謂就文合說也。
先合前喻雲。
菩提涅槃既出乎煩惱生死。
則一成永成。
不複更變。
亦由金之出礦。
一純永純。
不複更雜于礦也。
次合後喻雲。
煩惱生死既轉為菩提涅槃。
一滅永滅。
無複返還。
亦由木之成灰。
不複又成乎木也。
斯則後喻略涉于妄不複生。
似亦無傷。
二釋并通。
四喻圓覺具有。
取喻稍别迷方。
彼則通喻無明身心。
此則局喻無明。
空華。
同喻萬法。
金礦。
彼喻圓覺。
此則喻菩提。
或兼喻涅槃。
木灰。
彼喻幻妄。
此則喻生死。
或兼喻煩惱。
旨亦大同也。
是則妄本無生。
而非成佛始滅。
真本無變。
而非成佛始生。
故知衆生分中。
尚自無生無變。
何況成佛者。
反有生而有變乎。
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已竟。
以示圓融之故。
此答次問五大何得圓融之疑也。
夫空藏中破相顯性。
相既不有。
說誰無礙。
不空藏中從性起相。
相既宛然。
何得無礙。
是以前二藏中略開圓融之端。
而未竟無礙之說。
豈免滿慈之疑。
茲欲極彰無礙之由。
以銷執相之問。
須談空不空藏也。
蓋空即不空。
則性全即相。
而性固無礙。
不空即空。
則相全即性。
而相亦何所礙哉。
深研斯旨。
則向下微妙難解之文可領略矣。
分為二。
醜一正答次問。
又分為二。
寅一按定所疑。
又汝問言。
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陵滅。
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而圓融遍界。
猶是述己所說。
以下方是彼之所疑。
然去風加空。
通喻五大。
又二。
卯一就後一藏以銷疑。
此蓋雙蹑前之二藏。
而繼以空不空藏。
銷前所疑。
用顯次第三藏也。
此中全由喻明性相。
而其疑得銷。
若不申明諸教性相迷悟分量。
則不知滿慈發疑之端。
拜佛釋疑之妙。
夫二無礙理。
人天小乘。
決定雙迷。
極至法相破相。
亦均未徹。
法相。
真不随緣。
相不即性。
破相。
方談相性二空。
有遮無表。
終未顯談即性。
何能盡發無礙之旨。
今斯圓旨。
語四科。
則全相皆性。
語七大。
則全性皆相。
且一一遍周。
無障無礙。
是尚遠越大乘之始教。
而滿慈依小乘法執舊見。
堅謂諸大本來相礙。
若如來藏空。
可說無礙。
今雲備具諸大。
即當相礙。
豈有無礙之理。
斯則豈惟不達已發之相為無礙。
兼亦尚疑未發之性為有礙矣。
而如來釋疑。
非但隻釋未發之性為無礙。
而兼亦詳釋已發之相尚無礙。
而況未發之性何得有礙乎。
故此科說性無礙。
其文最少。
釋相無礙。
其詞最多。
一以銷難況易。
一以發後圓修。
此意難辨。
至文再當示之。
又分二。
辰一喻明性相。
又二。
巳一舉喻。
又分二。
午一标列性相喻。
又曲分為二。
未一總以略标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譬前如來藏性本非七大。
而不拒彼七大發生。
○若更照後文配之。
則虛空譬如來藏。
體非群相譬先非水火。
不拒發揮。
譬各現俱現也。
當知二俱是妙。
既曰先非諸大。
則非滞有。
而溺有者自成有礙。
既曰不拒發揮。
則非滞空。
而淪空者自失家珍也。
富樓那。
彼太虛空。
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霁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但欲演略成詳耳。
然彼太虛空一句。
即是體非群相。
而下即不拒發揮之詳也。
明等七者為相。
日等七者為緣。
虛空為親因。
明暗清濁為對。
餘不必強對。
然七相雖不配合七大。
而亦略應其數。
氣凝。
如煙霧之聚。
霾字從狸。
起于山獸騰踏。
令土蔽空。
或合風雨缤紛而下。
謂之霾。
水澄成映。
如海晴湛之時。
虛空交映。
朗然澄徹也。
上科但雙喻性相。
而未喻相妄。
此科難釋。
方顯相妄。
然此妄字。
但是無有定實之意。
非如妄心妄想。
及貪嗔等妄也。
又分三。
未一總舉雙征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
為因彼生。
為複空有。
且作同時各處而言。
蓋虛空無量。
此方明而彼方暗。
乃至霾映。
各現不同也。
有為者。
以其不遍不常。
異虛空無為之體故也。
彼字。
總指日等七緣。
對空雙诘。
正令指陳也。
富樓那。
且日照時。
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