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十八(經文卷四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真鑒述
蒲州萬固沙門妙峰福登校
醜二兼釋轉難。
又二。
寅一滿慈執因疑果。
又二。
卯一蹑舉疑端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
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
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蹑前所辯為起疑之端。
首四句。
本同佛心也。
妙覺。
指衆生現具在纏之體。
而言本妙覺明者。
言其未生山河時。
本無不妙。
元無諸染法也。
覺無不明。
元無諸障礙也。
與如來心不增減者。
佛心不增于生心。
生心不減于佛心也。
次三句。
頓生諸妄也。
無狀。
即無端無故。
卯二正陳疑難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
有為習漏。
何當複生。
得妙空明覺者。
複其無物之本體。
還其圓照之本明也。
言其亦同衆生本妙覺明未生山河等法之前也。
末三句。
正疑諸妄于何時生也。
山河大地是世界。
有為是衆生。
習漏是業果。
言如來複還之真覺。
元無異于衆生未妄之真覺。
則衆生既從真而起妄。
如來豈不亦當從真而起妄乎。
圓覺中金剛藏全難有三。
此經亦具。
但問非一人。
今滿慈所問。
同彼第三。
難曰。
十方異生。
本成佛道。
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
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辭意全同。
均是執衆生因性之有始。
而疑如來果德之有終也。
答處再當配釋。
寅二佛分真妄喻釋。
據問意有兩種迷執。
俱當破斥。
一迷執妄法有始。
二迷執真覺有終。
今答不生不變。
皆惟且破後一有終之疑。
以後文另起何因有妄之問。
方破前一。
勿至混濫。
反誣經之重繁也。
又分二。
卯一喻妄不複生。
又二。
辰一喻無明本空。
無明為能生萬法之妄本。
未及論乎所生之萬法。
故取迷方之心喻之。
以迷心亦無相狀。
然意喻從初本空。
故終亦不複生也。
又二。
巳一舉喻辨定。
又二。
午一舉喻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為北。
聚落。
村居名也。
午二辯定。
又二。
未一辨始無所從。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
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
雲何因迷。
悟非生迷。
雲何因悟。
迷本無根者。
諸法展轉皆因無明。
而無明更無所因也。
又迷不自為生迷之根。
以原答因迷之難也。
悟非生迷者。
悟迷相反。
安得相生。
故亦不作生迷之根也。
問。
法中似從真心起妄。
喻中何不許悟生迷。
且迷方誰不先從于悟乎。
答。
法中正不許真能起妄。
惟說妄依真起。
如影依鏡現。
終非鏡自生也。
圭峰解圓覺種種幻化皆生覺心。
而辯其不說心生種種。
故知得失。
系于毫厘。
不可不辨。
且迷方者。
悟在他方。
迷在此方。
豈以他方之悟。
為此方之迷根乎。
理實入之忽迷。
初不得其起迷之本。
此亦可明妄之無始。
但不專重耳。
未二辯終不複起
佛言。
彼之迷人。
正在迷時。
焂有悟人。
指示令悟。
富樓那。
于意雲何。
此人縱迷。
于此聚落。
更生迷不。
不也。
世尊。
焂。
忽也。
縱迷者。
縱使先迷。
或久迷也。
問。
今有迷方者。
雖受指示。
亦有久久不悟者何也。
答。
此言悟者。
亦須于指示之後。
久久觀省。
忽于一朝。
四方朗然轉正。
始為悟也。
此等悟後。
豈得複迷。
指示。
正如教下說得人法二空。
比解分明。
猶自依然二執不脫。
觀省雲者。
正如宗下教人絕解。
久久反照參心。
忽然心空。
人法頓脫。
方為現量實悟。
永不複迷也。
舉喻辯定已竟。
巳二合法喻明。
又分為二。
午一總示合意富樓那。
十方如來。
亦複如是。
言如來亦同悟後不複更迷也。
午二詳盡合辭。
又二。
未一合無所從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
此迷即指無明。
言此無明既不以自體為本。
亦不以覺性為本。
無所從來。
徹底元空。
亦如迷方之迷心更無所因也。
未二合不複起
昔本無迷。
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
昔本無迷。
不可作衆生未妄以前解之。
即堕有始之過。
而順成佛果有終之難。
清涼雲。
由來未曾悟。
故說妄無始。
是也。
隻言自昔在迷時。
即無迷可得。
如迷方者。
正迷方時。
方實不移矣。
迷覺。
即前明覺。
似有迷覺者。
言當彼迷時。
似有能迷之妄心。
及所迷之妄覺。
如當迷方之時。
似有颠倒之迷心。
及移轉之方位也。
末二句。
承上言由此徹底虛無。
故不覺則已。
但一覺迷。
迷即頓滅。
以真性覺中本無無明也。
亦如迷方者。
但覺所迷之南。
本無有北。
則迷相頓滅。
以自來元無。
故滅無留滞也。
覺不生迷者。
言正當迷時。
已即無迷可得。
而況既覺之後。
豈複生于迷乎。
亦如惑南為北之時。
已即實無北相可得。
而況既悟是南之後。
安得北相複起南乎。
上二句。
迷時似有。
下二句。
悟後永無也。
圓覺答難處無此喻。
而釋無明處卻有此喻。
今喻無明。
義亦允當。
文雲。
種種颠倒。
猶如迷人。
四方易處等。
然彼猶兼喻身心。
此以下文。
更有空華以喻萬法。
故此專喻無明而已。
喻無明本空已竟。
辰二喻萬法現無。
據上文。
滿慈于萬法問生續之詳。
如來答無明為生續之本。
今佛上科先以喻明所答無明本來常空。
非研斷始空。
而此科更以喻明所問萬法現今即無。
非先無今有。
亦非今有後無。
圓覺答難處亦有此喻。
卻是翳比無明。
華比萬法。
空比真體。
彼文三節平渾。
今經前有迷方喻無明。
後有木金喻真體。
故此空華。
單喻萬法耳。
即前世界等三也。
分二。
巳一舉喻辨定。
又二。
午一舉喻亦如翳人。
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
華于空滅。
忽有愚人。
于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
首二句。
喻在凡時三種宛然。
次二句。
喻成佛時萬法寂爾。
末四句。
正喻疑佛何時起妄也。
午二辯定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
已是颠倒。
膎令更出。
斯實狂癡。
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空元二句。
喻萬法自來本空。
生滅但是妄見。
次二句。
喻實執佛滅萬法。
已是颠倒妄情。
又二。
寅一滿慈執因疑果。
又二。
卯一蹑舉疑端
若此妙覺。
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
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首四句。
本同佛心也。
妙覺。
指衆生現具在纏之體。
而言本妙覺明者。
言其未生山河時。
本無不妙。
元無諸染法也。
覺無不明。
元無諸障礙也。
與如來心不增減者。
佛心不增于生心。
生心不減于佛心也。
次三句。
頓生諸妄也。
無狀。
即無端無故。
山河大地。
有為習漏。
何當複生。
複其無物之本體。
還其圓照之本明也。
言其亦同衆生本妙覺明未生山河等法之前也。
末三句。
正疑諸妄于何時生也。
山河大地是世界。
有為是衆生。
習漏是業果。
言如來複還之真覺。
元無異于衆生未妄之真覺。
則衆生既從真而起妄。
如來豈不亦當從真而起妄乎。
圓覺中金剛藏全難有三。
此經亦具。
但問非一人。
今滿慈所問。
同彼第三。
難曰。
十方異生。
本成佛道。
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
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辭意全同。
均是執衆生因性之有始。
而疑如來果德之有終也。
答處再當配釋。
據問意有兩種迷執。
俱當破斥。
一迷執妄法有始。
二迷執真覺有終。
今答不生不變。
皆惟且破後一有終之疑。
以後文另起何因有妄之問。
方破前一。
勿至混濫。
反誣經之重繁也。
又分二。
卯一喻妄不複生。
又二。
辰一喻無明本空。
無明為能生萬法之妄本。
未及論乎所生之萬法。
故取迷方之心喻之。
以迷心亦無相狀。
然意喻從初本空。
故終亦不複生也。
又二。
巳一舉喻辨定。
又二。
午一舉喻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為北。
村居名也。
又二。
未一辨始無所從。
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
雲何因迷。
悟非生迷。
雲何因悟。
諸法展轉皆因無明。
而無明更無所因也。
又迷不自為生迷之根。
以原答因迷之難也。
悟非生迷者。
悟迷相反。
安得相生。
故亦不作生迷之根也。
問。
法中似從真心起妄。
喻中何不許悟生迷。
且迷方誰不先從于悟乎。
答。
法中正不許真能起妄。
惟說妄依真起。
如影依鏡現。
終非鏡自生也。
圭峰解圓覺種種幻化皆生覺心。
而辯其不說心生種種。
故知得失。
系于毫厘。
不可不辨。
且迷方者。
悟在他方。
迷在此方。
豈以他方之悟。
為此方之迷根乎。
理實入之忽迷。
初不得其起迷之本。
此亦可明妄之無始。
但不專重耳。
彼之迷人。
正在迷時。
焂有悟人。
指示令悟。
富樓那。
于意雲何。
此人縱迷。
于此聚落。
更生迷不。
不也。
世尊。
忽也。
縱迷者。
縱使先迷。
或久迷也。
問。
今有迷方者。
雖受指示。
亦有久久不悟者何也。
答。
此言悟者。
亦須于指示之後。
久久觀省。
忽于一朝。
四方朗然轉正。
始為悟也。
此等悟後。
豈得複迷。
指示。
正如教下說得人法二空。
比解分明。
猶自依然二執不脫。
觀省雲者。
正如宗下教人絕解。
久久反照參心。
忽然心空。
人法頓脫。
方為現量實悟。
永不複迷也。
舉喻辯定已竟。
又分為二。
午一總示合意
十方如來。
亦複如是。
又二。
未一合無所從
性畢竟空。
言此無明既不以自體為本。
亦不以覺性為本。
無所從來。
徹底元空。
亦如迷方之迷心更無所因也。
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
不可作衆生未妄以前解之。
即堕有始之過。
而順成佛果有終之難。
清涼雲。
由來未曾悟。
故說妄無始。
是也。
隻言自昔在迷時。
即無迷可得。
如迷方者。
正迷方時。
方實不移矣。
迷覺。
即前明覺。
似有迷覺者。
言當彼迷時。
似有能迷之妄心。
及所迷之妄覺。
如當迷方之時。
似有颠倒之迷心。
及移轉之方位也。
末二句。
承上言由此徹底虛無。
故不覺則已。
但一覺迷。
迷即頓滅。
以真性覺中本無無明也。
亦如迷方者。
但覺所迷之南。
本無有北。
則迷相頓滅。
以自來元無。
故滅無留滞也。
覺不生迷者。
言正當迷時。
已即無迷可得。
而況既覺之後。
豈複生于迷乎。
亦如惑南為北之時。
已即實無北相可得。
而況既悟是南之後。
安得北相複起南乎。
上二句。
迷時似有。
下二句。
悟後永無也。
圓覺答難處無此喻。
而釋無明處卻有此喻。
今喻無明。
義亦允當。
文雲。
種種颠倒。
猶如迷人。
四方易處等。
然彼猶兼喻身心。
此以下文。
更有空華以喻萬法。
故此專喻無明而已。
喻無明本空已竟。
據上文。
滿慈于萬法問生續之詳。
如來答無明為生續之本。
今佛上科先以喻明所答無明本來常空。
非研斷始空。
而此科更以喻明所問萬法現今即無。
非先無今有。
亦非今有後無。
圓覺答難處亦有此喻。
卻是翳比無明。
華比萬法。
空比真體。
彼文三節平渾。
今經前有迷方喻無明。
後有木金喻真體。
故此空華。
單喻萬法耳。
即前世界等三也。
分二。
巳一舉喻辨定。
又二。
午一舉喻
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
華于空滅。
忽有愚人。
于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
喻在凡時三種宛然。
次二句。
喻成佛時萬法寂爾。
末四句。
正喻疑佛何時起妄也。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
已是颠倒。
膎令更出。
斯實狂癡。
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喻萬法自來本空。
生滅但是妄見。
次二句。
喻實執佛滅萬法。
已是颠倒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