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八(經文卷一之二)

關燈
見内。

    何必朗見五髒。

    而後為見内乎。

    确論此計。

    仍歸最初在内之執。

    但惟脫前二謬為異。

    今立二難二答。

    即見其意。

    難曰。

    心既在内。

    如何不見藏腑。

    答曰。

    有藏則暗。

    故合眼雲雲。

    即脫前在内不見之謬矣。

    又難曰。

    既不見内。

    如何反見于外。

    答曰。

    有竅則明。

    故開眼雲雲。

    意謂不同藏腑之暗。

    何得一例不見乎。

    即脫前昧内知外之謬矣。

    名雖别列。

    實惟救前在内負堕之失。

    故佛下文惟破見内而已。

    科名破内外者。

    但取七名各别耳。

     辰三請決于佛 是義雲何。

    
因上三番負堕。

    故不敢同前決定也。

     卯二如來以不成見内為破。

    分二。

    辰一正破。

    又二。

    巳一破所見之暗。

    不成在内。

    又二。

    午一雙開對與不對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

    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

    
午二雙破兩途皆非。

    又二。

    未一對眼之非。

    又二。

    申一正言不成内 若與眼對。

    暗在眼前。

    雲何成内。

    
申二反顯不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

    無日月燈。

    此室暗中。

    皆汝焦腑。

    
若成内者。

    言若許眼前之暗。

    即是内之藏腑。

    即當不須合眼。

    但居無光暗室。

    則眼前之暗。

    皆是汝之焦腑。

    然豈有此理哉。

    焦腑者。

    三焦藏腑也。

     未二不對之非 若不對者。

    雲何成見。

    
巳二破能見之眼。

    不得返觀。

    又二。

    午一以合能而難開不能 若離外見。

    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

    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

    何不見面。

    
離外見者。

    即是合眼之時。

    内對所成。

    蓋縱許所對之暗。

    不是外對身外之暗。

    乃是内對身中藏腑之暗。

    即是眼能返觀矣。

    既能返觀。

    即當合眼開眼。

    二皆能之可也。

    今合眼見暗。

    獨能返觀身中。

    何不開眼見明。

    亦返觀面乎。

     午二雙破不見面與見面。

    又二。

    未一破不見面 若不見面。

    内對不成。

    
蹑上翻之雲。

    開眼既不能返觀于面。

    應知合眼亦不是返觀于身中矣。

     未二破見面。

    此中有四重過。

    就分為四。

    申一心眼在空過 見面若成。

    此了知心。

    及與眼根。

    乃在虛空。

    何成在内。

    
此中本計心仍在内。

    故今結難心并眼根俱不成在内。

    責其自語相違也。

     申二他成己身過 若在虛空。

    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

    亦是汝身。

    
在空離體。

    又見汝面。

    故非自體。

    此下仍補翻詞雲。

    汝若執言離體見面。

    不妨仍是自體。

    即當如來亦離汝體。

    亦見汝面。

    亦應是汝之身矣。

     申三身成不覺過 汝眼已知。

    身合非覺。

    
能見之眼。

    既離體而有知。

    所見之身離眼而自當無覺矣。

     申四轉成兩人過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

    應有二知。

    即汝一身。

    應成兩佛。

    
苟複執為兩覺。

    則一身豈有二知。

    豈成兩佛乎。

     辰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内者。

    無有是處。

    
單結見内。

    足見此計同在内矣。

    破内外科已竟。

     寅五破合處。

    分二。

    卯一阿難計随所合處。

    心則随有。

    本經謂趣外奔逸。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古德謂攀緣妄識。

    狀如野燒。

    忽起忽滅。

    豈可謂之真心。

    今阿難四番被斥。

    乃認随所合處。

    即是随所攀緣認為心處。

    正是奔逸昏擾。

    何異野燒。

    此光影門頭。

    了無實體。

    豈成心處。

    良由屢被挨拶。

    露出本相。

    然猶不覺其妄。

    亦曲盡迷态而已。

    又三。

    辰一謬引昔教 阿難言。

    我嘗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

    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首二句。

    見法不自生也。

    次二句。

    見心不自生也。

    正顯二皆互倚妄現。

    俱無生體。

    心法皆空也。

    今阿難失旨。

    反證緣心有體有處。

    在彼心法偶合之處。

    可謂迷之甚矣。

     辰二指體标處 我今思惟。

    即思惟體。

    實我心性。

    随所合處。

    心則随有。

    
随合随有。

    乃是随其攀緣何法之時。

    即作心在之處。

    今世人妄謂想千裡便到千裡。

    想萬裡便到萬裡。

    即同此見。

    猶作真心開示于人。

    誠為可憐。

    觀此。

    宜當知非矣。

    此計雖亦甚妄。

    而比前乃無定處矣。

     辰三總脫前過 亦非内外中間三處。

    
中。

    謂根裡。

     卯二如來以無從來無定體為破。

    無從來。

    則不能随合。

    無定體。

    則豈能随有。

    分二。

    辰一正破。

    又三。

    巳一牒其所計而定有體 佛告阿難。

    汝今說言。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随所合處。

    心随有者。

    是心無體。

    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

    則十九界因七塵合。

    是義不然。

    
汝今下。

    牒計中文略而意具。

    是心下定有體者。

    詳下破意。

    須成有體而後可施破也。

    首二句。

    反言以決其必有體也。

    下乃防其謬執而已。

    恐彼謬雲。

    雖無體而不防能合。

    即拶之雲。

    若無體雲雲。

    十八界外更加一界。

    六塵外更加一塵。

    是皆無體虛名。

    同于龜毛兔角。

    憑何以論合乎。

    此科所以為下二破張本。

    故下二科。

    皆首标有體以起也。

     巳二約無從來以破随合。

    又二。

    午一正審從來 若有體者。

    如汝以手自挃其體。

    汝所知心。

    為複内出。

    為從外入。

    若複内出。

    還見身中。

    若從外來。

    先合見面。

    
首句。

    标有體以起也。

    教其以自手挃自身。

    則知覺之體。

    宛然現于所挃之處。

    于是即诘此知覺之心從何而來。

    蓋必因挃始來。

    方成随合也。

    下難意顯二皆不見。

    則是無所從矣。

    尚無從來之相。

    豈能随合其處乎 午二因救轉辯。

    又曲分為二科。

    未一阿難救見為眼 阿難言。

    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

    為見非義。

    
為見非義者。

    言将心責其令見。

    非心義也。

     未二如來辯眼無見 佛言。

    若眼能見。

    汝在室中。

    門能見不。

    則諸已死。

    尚有眼存。

    應皆見物。

    若見物者。

    雲何名死。

    
若眼下。

    心眼相俱破也。

    乃是用喻。

    以顯能見唯心。

    以阿難喻心。

    以門喻眼。

    喻中。

    門雖通見。

    須有門内之人而後有見。

    非人而門豈能見乎。

    法中。

    眼雖通見。

    須有俱眼之心而後能見。

    非心而眼豈能見乎。

    則諸下。

    離心獨眼破也。

    乃是即事以驗徒眼不見。

    可見知見皆屬于心。

    豈可妄分見屬于眼乎。

    約無從來以破随合已竟。

     巳三約無定體以破随有。

    又二。

    午一先開四相 阿難。

    又汝覺了能知之心。

    若必有體。

    為複一體。

    為有多體。

    今在汝身。

    為複遍體。

    為不遍體。

    
午二一一推破。

    分四。

    未一破一體 若一體者。

    則汝以手挃一支時。

    四支應覺。

    若鹹覺者。

    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

    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一體者。

    四支共一心體也。

    四支應覺者。

    言手足鹹皆覺也。

    下即難于鹹覺矣。

    挃應無在者。

    言當不覺挃在何處。

    方是鹹覺而成一體之義矣。

    末三句。

    申正義以破之也。

    若挃有所者。

    若但覺一支有挃也。

    一體不成者。

    不成四支共一心體矣。

     未二破多體 若多體者。

    則成多人。

    何體為汝。

    
一人惟有一心。

    故多心即成多人。

    何體為汝者。

    以衆體各分一心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