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八(經文卷一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者。
合前即喻反難科也。
汝亦如是者。
言汝所計身中之心。
亦如此在堂不見如來而反能見外者無以異也。
一句合定。
向下詳以發明矣。
午二詳申其謬。
又分二。
未一在内不見謬。
又曲分二。
申一正難當見汝之心靈。
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
實在身内。
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
先見身中。
後觀外物。
一切明了者。
言凡心所在之處。
必能明了不昧也。
了知内身者。
言當先見髒腑也。
頗字。
詳經乃是多意。
言依汝所計。
心在身中。
即當世間多有衆生。
先見髒腑。
後觀外物。
今何無有此等一人。
惟就凡夫任運而論。
不取聖人及禅定所見。
縱此二種更别有理。
亦非心在身中。
且心在之處。
即當明了。
同彼見外。
仍當更真。
何待于聖人及禅定而後見乎。
申二以淺況深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爪生發長。
筋轉脈搖。
誠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心肝脾胃。
深處也。
容許不見。
爪等最淺。
何亦不知乎。
爪發。
皆取膚中生處。
非外相也。
未二昧内知外謬
必不内知。
雲何知外。
設救之雲。
心在髒腑。
重重包裹。
如何見内。
此是必不内知。
準此即應并外不見。
良以重重包裹。
既不同前戶牖開豁。
雲何得遠瞻見。
今見不知内。
而反惟知外。
是與在堂不見如來而反見林泉者無異。
豈不謬乎。
有雲眼即戶牖。
便成心在頭中。
豈成心在身中。
午三遂與決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
無有是處。
言汝知在堂不見如來。
能見林泉。
無有是處。
即應悟知心在身中。
不見身内。
反見身外者。
亦無有是處也。
隻此一破初聞。
有緣者即當驚悟絕倒。
非佛妙典。
何嘗聞于他教有說心不在于身中者乎。
奇哉。
真師子吼也。
此中執内而疑尚未盡者。
更合第四釋之。
餘疑無不盡矣。
破在内竟。
寅二破在外。
分二。
卯一阿難引燈在室外為喻。
又三。
辰一轉成謬悟阿難稽首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悟知者。
于不見身内。
悟知不在身内。
于了見身外。
悟知必在身外。
奪内執外。
凡情必然。
辰二征引燈喻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
然于室中。
是燈必能先照室内。
從其室門。
後及庭際。
一切衆生。
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
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從譬如。
至後及庭際。
是先用異喻。
以反顯不同。
所以自翻前執之非也。
一切下。
至不能照室。
方用同喻。
證明心在身外也。
辰三自決同佛
是義必明。
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
得無妄耶。
皆決定之辭也。
無妄者。
言不同前在内之虛妄矣。
卯二如來以身心相知為破。
心在身外。
身當無知。
故以相知斥破其謬矣。
分二。
辰一先以喻明。
分二。
巳一如來喻明外不相幹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
适來從我室羅筏城。
循乞抟食。
歸隻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
一人食時。
諸人飽不。
循乞。
乃提獎次日之事。
抟食者。
有形段可抟取者也。
四食中揀非觸思識也。
宿齋者。
本日止齋也。
喻意但取諸人既分彼此。
便不相知。
若心在身外。
便同兩人。
亦分彼此。
當不相知矣。
此用異喻。
反顯決不同此也。
巳二阿難于喻了知不迷
阿難答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
雖阿羅漢。
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
能令衆飽。
辰二正與決破。
又曲分為三。
巳一合喻無幹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
實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
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
心不能知。
順彼執外。
蹑前異喻。
而反合無幹。
言當同羅漢。
互不相飽巳二驗非無幹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
汝眼見時。
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
雲何在外。
兜羅。
此雲細香。
惟西竺有此綿。
佛手柔軟似之。
夫眼見。
是身之知。
心分别。
是心之知。
二知同時。
曾無兩體。
即此相知。
何有在外之相。
午三遂與決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
無有是處。
破在外已竟
寅三破根裡。
破心在眼根之執也。
俗書雲。
晝則神遊于目。
似此執也。
分二。
卯一阿難以琉璃合眼為喻。
分四。
辰一悟前轉計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見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
不相離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處。
知在一處者。
方明非前内外兩處也。
辰二承征指處
佛言。
處今何在。
阿難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
潛伏根裡。
辰三引喻琉璃
猶如有人。
取琉璃鹵。
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
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
随即分别。
以能合琉璃。
喻如眼根。
以所合兩眼。
喻如心體。
琉璃不礙眼見。
如眼根不礙心見。
随見随分别者。
領前身心相知之旨。
脫在外過也。
辰四脫前二謬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
不見内者。
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
無障礙者。
潛根内故。
惟一在根之義。
雙脫前在内不見。
昧内知外。
二謬之過也。
如雲既惟在根。
宜其不見于内也。
既惟在根。
宜其獨見于外也。
何謬之有。
卯二如來以法喻不齊為破。
分二。
辰一正破。
又分二。
巳一正辨不齊。
又三。
午一先以按定法喻。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潛根内者。
猶如琉璃。
午二喻中實見琉璃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
當見山河。
見琉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當以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午三法中不能見眼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當見山河。
何不見眼。
正辨不齊一科已竟
巳二雙開兩破
若見眼者。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
雲何說言。
此了知心。
潛在根内。
如琉璃合。
見即眼不随心。
不見即不合喻。
二俱堕矣。
辰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
如琉璃合。
無有是處。
破根裡竟
寅四破内外。
又分為二。
卯一阿難以見明暗分外内。
又三。
辰一承前轉計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辰二正分内外。
又分為二科。
巳一先伸藏暗竅明是衆生身。
腑髒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巳二證成見外見内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由有竅則明。
故開眼見明。
方能見外。
由有藏則暗。
故合眼見暗。
即為
合前即喻反難科也。
汝亦如是者。
言汝所計身中之心。
亦如此在堂不見如來而反能見外者無以異也。
一句合定。
向下詳以發明矣。
又分二。
未一在内不見謬。
又曲分二。
申一正難當見
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
實在身内。
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
先見身中。
後觀外物。
言凡心所在之處。
必能明了不昧也。
了知内身者。
言當先見髒腑也。
頗字。
詳經乃是多意。
言依汝所計。
心在身中。
即當世間多有衆生。
先見髒腑。
後觀外物。
今何無有此等一人。
惟就凡夫任運而論。
不取聖人及禅定所見。
縱此二種更别有理。
亦非心在身中。
且心在之處。
即當明了。
同彼見外。
仍當更真。
何待于聖人及禅定而後見乎。
爪生發長。
筋轉脈搖。
誠合明了。
如何不知。
深處也。
容許不見。
爪等最淺。
何亦不知乎。
爪發。
皆取膚中生處。
非外相也。
雲何知外。
心在髒腑。
重重包裹。
如何見内。
此是必不内知。
準此即應并外不見。
良以重重包裹。
既不同前戶牖開豁。
雲何得遠瞻見。
今見不知内。
而反惟知外。
是與在堂不見如來而反見林泉者無異。
豈不謬乎。
有雲眼即戶牖。
便成心在頭中。
豈成心在身中。
無有是處。
能見林泉。
無有是處。
即應悟知心在身中。
不見身内。
反見身外者。
亦無有是處也。
隻此一破初聞。
有緣者即當驚悟絕倒。
非佛妙典。
何嘗聞于他教有說心不在于身中者乎。
奇哉。
真師子吼也。
此中執内而疑尚未盡者。
更合第四釋之。
餘疑無不盡矣。
破在内竟。
分二。
卯一阿難引燈在室外為喻。
又三。
辰一轉成謬悟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于不見身内。
悟知不在身内。
于了見身外。
悟知必在身外。
奪内執外。
凡情必然。
譬如燈光。
然于室中。
是燈必能先照室内。
從其室門。
後及庭際。
一切衆生。
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
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至後及庭際。
是先用異喻。
以反顯不同。
所以自翻前執之非也。
一切下。
至不能照室。
方用同喻。
證明心在身外也。
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
得無妄耶。
無妄者。
言不同前在内之虛妄矣。
心在身外。
身當無知。
故以相知斥破其謬矣。
分二。
辰一先以喻明。
分二。
巳一如來喻明外不相幹
是諸比丘。
适來從我室羅筏城。
循乞抟食。
歸隻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
一人食時。
諸人飽不。
乃提獎次日之事。
抟食者。
有形段可抟取者也。
四食中揀非觸思識也。
宿齋者。
本日止齋也。
喻意但取諸人既分彼此。
便不相知。
若心在身外。
便同兩人。
亦分彼此。
當不相知矣。
此用異喻。
反顯決不同此也。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
雖阿羅漢。
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
能令衆飽。
又曲分為三。
巳一合喻無幹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
實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
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
心不能知。
蹑前異喻。
而反合無幹。
言當同羅漢。
互不相飽
汝眼見時。
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
雲何在外。
此雲細香。
惟西竺有此綿。
佛手柔軟似之。
夫眼見。
是身之知。
心分别。
是心之知。
二知同時。
曾無兩體。
即此相知。
何有在外之相。
無有是處。
破心在眼根之執也。
俗書雲。
晝則神遊于目。
似此執也。
分二。
卯一阿難以琉璃合眼為喻。
分四。
辰一悟前轉計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見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
不相離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處。
方明非前内外兩處也。
處今何在。
阿難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
潛伏根裡。
取琉璃鹵。
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
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
随即分别。
喻如眼根。
以所合兩眼。
喻如心體。
琉璃不礙眼見。
如眼根不礙心見。
随見随分别者。
領前身心相知之旨。
脫在外過也。
不見内者。
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
無障礙者。
潛根内故。
雙脫前在内不見。
昧内知外。
二謬之過也。
如雲既惟在根。
宜其不見于内也。
既惟在根。
宜其獨見于外也。
何謬之有。
分二。
辰一正破。
又分二。
巳一正辨不齊。
又三。
午一先以按定法喻。
如汝所言。
潛根内者。
猶如琉璃。
當見山河。
見琉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當以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當見山河。
何不見眼。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
雲何說言。
此了知心。
潛在根内。
如琉璃合。
不見即不合喻。
二俱堕矣。
如琉璃合。
無有是處。
又分為二。
卯一阿難以見明暗分外内。
又三。
辰一承前轉計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又分為二科。
巳一先伸藏暗竅明
腑髒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故開眼見明。
方能見外。
由有藏則暗。
故合眼見暗。
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