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八(經文卷一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tyle="color:#333399">未三破遍體
若遍體者。
同前所挃。
前是四支共一體。
此是一心滿四支。
故言同前一體成難也。
未四破不遍體
若不遍者。
當汝觸頭。
亦觸其足。
頭有所覺。
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當汝二句同時齊觸也。
頭有二句。
言當一處覺。
一處不覺。
方為不遍。
今汝不然者。
言今齊觸齊覺。
何為不遍乎。
辰二結破
是故應知随所合處心則随有。
無有是處。
無是處者。
承上結雲。
來既無從。
豈有随合之相。
體尚無定。
豈成随有之義。
可見悉無是處也。
破合處竟。
寅六破中間。
分二。
卯一阿難計心在根塵之中。
又二。
辰一阿難泛說中間。
又二。
巳一謬引昔教。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
世尊亦言。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實相者。
性宗空宗所說。
曲直不同。
大約說一心萬法。
不依妄執。
直談真實本相而已。
不在内不在外者。
真心實相也。
缺不在中間者。
今欲立心在中間故也。
論三不在。
真妄皆可發明。
若說妄心。
是明無體意。
實不在也。
若說真心。
是明周遍意。
反顯無所不在。
不滞在一處也。
今阿難混濫。
偏引真說以附會己之妄意。
意謂不在内者。
不在根也。
不在外者。
不在塵也。
可謂謬引矣。
巳二檢前立中
如我思惟。
内無所見。
外不相知。
内無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
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
複内無見。
當在中間。
首三句。
檢定第一第二之謬計。
領旨知非也。
長水謂不字是又字。
極是。
與下重申中身心相知。
最相應合。
次四句。
重申二義不成。
皆所以檢去前之内外而不用。
末三句。
蹑上内外不成之義。
泛言立中。
意取根塵兩楹中間。
特未分明耳。
辰二如來确定中相。
以彼說中不明故也。
又分二。
巳一雙征兩在佛言。
汝言中間。
中必不迷。
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為在。
為複在處。
為當在身。
處者。
身外境界也。
巳二雙示不成。
又二。
午一在身不成若在身者。
在邊非中。
在中同内。
午二在處不成
若在處者。
為有所表。
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
表為中時。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
心應雜亂。
表者。
标竿也。
修房舍者。
必立之以表中位也。
首三句。
雙征也。
次二句。
雙破皆不得成中也。
何以故下。
單以征釋表則無定。
辰三阿難别出己見。
又分為二科。
巳一異佛現說阿難言。
我所說中。
非此二種。
巳二同佛昔說
如世尊言。
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
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
則為心在。
阿難所引。
是佛相宗随順世間之談。
不了義也。
此經于後十八界中。
一一破其相妄。
惟顯性真。
方是奢摩他。
今阿難求此。
而仍引權說以證心處。
正是多聞人循名昧義之狀耳。
眼有分别者。
言眼有知覺也。
此句但是定眼根在内而已。
以其既有知。
則必屬内身故也。
色塵無知者。
此句乃定色塵在外而已。
以其既無知。
則必屬外境故也。
末二句。
言根塵内外相對。
而識在中間作用分别。
故即指為心在之處。
此方分明說出根塵之中矣。
卯二如來以兼二不兼二為破。
分二。
辰一正破。
又二。
巳一雙開兩途佛言。
汝心若在根塵之中。
此之心體。
為複兼二。
為不兼二。
兼。
猶連屬也。
二者。
根與塵也。
如言汝心在根塵之中。
其體與根塵之二。
相連屬耶。
不相連屬耶巳二雙示俱非。
分二。
午一兼二非中若兼二者。
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
成敵兩立。
雲何為中。
首二句。
标定也。
物。
即塵也。
體。
即根也。
雜亂者。
言混合其心。
不得成中也。
後三句。
釋明也。
物非者。
塵非有知也。
體知者。
根是有知也。
成敵兩立者。
言汝心若與根塵連屬為體。
則半有知。
半無知。
對敵而立。
堕成二邊。
豈得為中。
午二不兼更非
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無體性。
中何為相。
兼二不成者。
言心體與根塵二法全不連屬也。
非知不知者言此心體既非根之有知。
又非塵之不知也。
末二句。
言體性尚無憑何立中乎。
正破竟。
辰二結破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
無有是處。
破中間竟
寅七破無著。
分為二。
卯一阿難以不著諸物為心。
又二。
辰一引佛昔教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昔見佛。
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
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俱無所在。
覺知等。
正此妄心。
上文中間被破。
故此方取三處都無耳。
辰二釋成請決
一切無著。
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
名為心不。
首二句。
是阿難自意釋成。
非佛本旨。
佛言三不在者。
正前二義中無體義也。
而阿難證成無著為心。
是謂心有體。
但無著而已。
然詳此語意。
雖不覺妄心無體。
而已逼成無處。
蓋既謂無著。
何有處乎。
妄計辭窮。
自至此耳。
此有伏難。
難曰。
佛之征處。
本顯無處。
今已無處。
何得又破。
答曰。
佛之征處。
固顯無處。
佛顯無處。
令悟無體。
今證無著即為心體。
是雖無處。
而執有體。
所以破也。
末二句。
不敢自決之意。
卯二如來以諸物有無為破。
此轉約物體以破心體也。
分為二科。
辰一正破。
又分二。
巳一雙征有無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别心性俱無在者。
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
為在為無。
推征物體有無也。
世間虛空。
物在之處也。
水陸飛行。
分物之類也。
諸所二句。
總結釋成也。
末二句。
牒言汝謂不著諸物者。
則彼物體是有耶是無耶。
巳二雙示不成。
又二。
午一無尚不成無則同于龜毛兔角。
雲何不著
龜毛兔角。
假設明無體也。
言諸物若本畢竟無體。
則汝謂心無所著。
不著于何者乎。
此是諸物無體。
不成無著之義矣。
午二有豈能成。
又二。
未一标定有不著者。
不可名無。
翻上若言諸物有體。
我但不著。
次一句即斷定雲。
若此。
不可名為無著也。
未二釋成
無相則無。
非無即相。
相有則在。
雲何無著。
釋此承上當用何以故征起。
下方釋之。
首二句。
無與有相翻也。
如雲。
無相則畢竟無物。
非無即當成有相矣。
第三句。
言有相與有著相因。
如雲。
才言有相。
早已著矣。
雲何得無著乎。
在字作著字讀之。
此是諸物有體。
不成無著之義。
正破竟。
辰二結破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
無有是處。
夫七處皆非。
則妄情已盡。
而世人計心之住處者。
不出于此。
至此。
則平日所恃以為心者。
杳無住處可跟究矣。
若此體察功夫。
初聞者其亦知珍重乎。
然詳此七番。
确定成處者。
惟四處而已。
謂一内。
二外。
三根裡。
及第六根塵之中。
是也。
第四還在内。
第五乃無定處。
第七并處亦無也。
又一四引衆同計。
二三己意推度。
後三引教謬釋。
有此差别。
智者辨之。
密示妄識無處已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八
同前所挃。
此是一心滿四支。
故言同前一體成難也。
當汝觸頭。
亦觸其足。
頭有所覺。
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頭有二句。
言當一處覺。
一處不覺。
方為不遍。
今汝不然者。
言今齊觸齊覺。
何為不遍乎。
無有是處。
承上結雲。
來既無從。
豈有随合之相。
體尚無定。
豈成随有之義。
可見悉無是處也。
破合處竟。
分二。
卯一阿難計心在根塵之中。
又二。
辰一阿難泛說中間。
又二。
巳一謬引昔教。
世尊。
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
世尊亦言。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性宗空宗所說。
曲直不同。
大約說一心萬法。
不依妄執。
直談真實本相而已。
不在内不在外者。
真心實相也。
缺不在中間者。
今欲立心在中間故也。
論三不在。
真妄皆可發明。
若說妄心。
是明無體意。
實不在也。
若說真心。
是明周遍意。
反顯無所不在。
不滞在一處也。
今阿難混濫。
偏引真說以附會己之妄意。
意謂不在内者。
不在根也。
不在外者。
不在塵也。
可謂謬引矣。
内無所見。
外不相知。
内無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
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
複内無見。
當在中間。
檢定第一第二之謬計。
領旨知非也。
長水謂不字是又字。
極是。
與下重申中身心相知。
最相應合。
次四句。
重申二義不成。
皆所以檢去前之内外而不用。
末三句。
蹑上内外不成之義。
泛言立中。
意取根塵兩楹中間。
特未分明耳。
以彼說中不明故也。
又分二。
巳一雙征兩在
汝言中間。
中必不迷。
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為在。
為複在處。
為當在身。
身外境界也。
又二。
午一在身不成
在邊非中。
在中同内。
為有所表。
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
表為中時。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
心應雜亂。
标竿也。
修房舍者。
必立之以表中位也。
首三句。
雙征也。
次二句。
雙破皆不得成中也。
何以故下。
單以征釋表則無定。
又分為二科。
巳一異佛現說
我所說中。
非此二種。
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
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
則為心在。
是佛相宗随順世間之談。
不了義也。
此經于後十八界中。
一一破其相妄。
惟顯性真。
方是奢摩他。
今阿難求此。
而仍引權說以證心處。
正是多聞人循名昧義之狀耳。
眼有分别者。
言眼有知覺也。
此句但是定眼根在内而已。
以其既有知。
則必屬内身故也。
色塵無知者。
此句乃定色塵在外而已。
以其既無知。
則必屬外境故也。
末二句。
言根塵内外相對。
而識在中間作用分别。
故即指為心在之處。
此方分明說出根塵之中矣。
分二。
辰一正破。
又二。
巳一雙開兩途
汝心若在根塵之中。
此之心體。
為複兼二。
為不兼二。
猶連屬也。
二者。
根與塵也。
如言汝心在根塵之中。
其體與根塵之二。
相連屬耶。
不相連屬耶
分二。
午一兼二非中
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
成敵兩立。
雲何為中。
标定也。
物。
即塵也。
體。
即根也。
雜亂者。
言混合其心。
不得成中也。
後三句。
釋明也。
物非者。
塵非有知也。
體知者。
根是有知也。
成敵兩立者。
言汝心若與根塵連屬為體。
則半有知。
半無知。
對敵而立。
堕成二邊。
豈得為中。
非知不知。
即無體性。
中何為相。
言心體與根塵二法全不連屬也。
非知不知者言此心體既非根之有知。
又非塵之不知也。
末二句。
言體性尚無憑何立中乎。
正破竟。
無有是處。
分為二。
卯一阿難以不著諸物為心。
又二。
辰一引佛昔教
世尊。
我昔見佛。
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
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俱無所在。
正此妄心。
上文中間被破。
故此方取三處都無耳。
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
名為心不。
是阿難自意釋成。
非佛本旨。
佛言三不在者。
正前二義中無體義也。
而阿難證成無著為心。
是謂心有體。
但無著而已。
然詳此語意。
雖不覺妄心無體。
而已逼成無處。
蓋既謂無著。
何有處乎。
妄計辭窮。
自至此耳。
此有伏難。
難曰。
佛之征處。
本顯無處。
今已無處。
何得又破。
答曰。
佛之征處。
固顯無處。
佛顯無處。
令悟無體。
今證無著即為心體。
是雖無處。
而執有體。
所以破也。
末二句。
不敢自決之意。
此轉約物體以破心體也。
分為二科。
辰一正破。
又分二。
巳一雙征有無
汝言覺知分别心性俱無在者。
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
為在為無。
世間虛空。
物在之處也。
水陸飛行。
分物之類也。
諸所二句。
總結釋成也。
末二句。
牒言汝謂不著諸物者。
則彼物體是有耶是無耶。
又二。
午一無尚不成
雲何不著
假設明無體也。
言諸物若本畢竟無體。
則汝謂心無所著。
不著于何者乎。
此是諸物無體。
不成無著之義矣。
又二。
未一标定
不可名無。
我但不著。
次一句即斷定雲。
若此。
不可名為無著也。
非無即相。
相有則在。
雲何無著。
下方釋之。
首二句。
無與有相翻也。
如雲。
無相則畢竟無物。
非無即當成有相矣。
第三句。
言有相與有著相因。
如雲。
才言有相。
早已著矣。
雲何得無著乎。
在字作著字讀之。
此是諸物有體。
不成無著之義。
正破竟。
無有是處。
則妄情已盡。
而世人計心之住處者。
不出于此。
至此。
則平日所恃以為心者。
杳無住處可跟究矣。
若此體察功夫。
初聞者其亦知珍重乎。
然詳此七番。
确定成處者。
惟四處而已。
謂一内。
二外。
三根裡。
及第六根塵之中。
是也。
第四還在内。
第五乃無定處。
第七并處亦無也。
又一四引衆同計。
二三己意推度。
後三引教謬釋。
有此差别。
智者辨之。
密示妄識無處已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