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八(經文卷一之二)

關燈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真鑒述 蒲州萬固沙門妙峰福登校 甲二正宗分。

    正宗者。

    序為始而流通為終。

    此處于兩楹中間。

    問答發揮經前正所尊尚之全意矣。

    又分二。

    乙一經中具示妙定始終。

    此與後科雖俱為正宗。

    而仍分正助。

    此科為正。

    後科為助也。

    正科中惟答當機之問定。

    故全經一定之始終。

    更無别意也。

    又分三。

    丙一阿難哀求。

    又分二。

    丁一哀求妙定 阿難見佛。

    頂禮悲泣。

    恨無始來。

    一向多聞。

    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

    妙奢摩他。

    三摩。

    禅那。

    最初方便。

    
頂禮悲泣。

    感謝救拔恩也。

    無始。

    遠叙多生。

    一向。

    極言偏習。

    道力。

    即指定力。

    特恨此之二過者。

    一以表己堕由。

    不是故起淫愛。

    但是力不勝邪。

    二以起下請定。

    此複有二。

    一者正恨偏聞。

    無大定力。

    二者兼悔小乘。

    摧魔力弱。

    故下請定。

    正所以改偏聞之轍。

    而必求佛定。

    正所以回小乘心也。

    殷勤下。

    正請定也。

    言十方如來者。

    求諸佛通修之法。

    此已檢于小道。

    又言得成菩提者。

    更求徹證極果之因。

    此複檢于權乘。

    以權教雖習大乘。

    終不能成無上菩提。

    菩提。

    此雲覺道。

    是佛三智圓滿。

    無上究竟之果。

    此但寄言簡别。

    而下方出其定名。

    妙之一字。

    仍簡不妙。

    而簡意更深。

    即題中首楞嚴内所解性意。

    圓意。

    大意。

    缺一即不為妙也。

    良以奢摩等三。

    是定之共名。

    諸乘皆有。

    不簡。

    則濫彼諸定故也。

    然更是阿難不達應修之定是何不共之名。

    故舉共名。

    而加以簡别。

    求佛克定開示。

    故佛下文依彼所簡。

    克取首楞嚴王以示之。

    大衆自然知彼首楞嚴定。

    即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也。

    然則首楞嚴王。

    豈非妙定不共之名耶。

    蓋共名大同。

    不簡則濫。

    不共之名元異。

    不用重簡。

    舊以楞嚴為總目。

    而以奢摩等為别名。

    蓋惟約合一為總。

    開三為别。

    固無所失。

    而不知此之共與不共更是深意。

    猶不可不知也。

    至于奢摩等三名。

    譯者不翻。

    固随尊重之例。

    五不翻中。

    尊重為一。

    然其深意。

    仍以此為殊勝之定。

    難以常途之義律而齊之。

    常途翻奢摩他為止。

    乃定之别名。

    以寂靜為義。

    三摩。

    略一提字。

    或是地字。

    或更加波字。

    或雲波底。

    或但雲三昧。

    皆梵音楚夏耳。

    然三字皆去聲讀之。

    此雲正定。

    或雲正受。

    圓覺疏翻為等至。

    等。

    謂平等任持。

    雙離沉掉也。

    至。

    謂到勝定。

    至勝位也。

    銷幻為義。

    禅那。

    此雲靜慮。

    即定慧雙融。

    而圓覺以寂滅為義。

    此等諸義。

    多皆取于修定功夫。

    性定義少。

    尚可通于諸乘。

    今此大定。

    義既殊常。

    故應不必泥此常途之義也。

    欲令義學者。

    詳佛答處以定其義。

    則萬無一失也。

    良以佛智鑒機。

    答處必與問處相應。

    若不相應。

    豈為契理契機之教。

    故我懸示中明會解問答不相應也。

    按佛答處。

    仍有總标别答之二。

    總标即首楞嚴王。

    文雲。

    有三摩提。

    名首楞嚴王。

    乃至妙莊嚴路。

    故知首楞嚴王即此三名之總目也。

    固應即取題中性定之義以釋之。

    決定無失。

    若按别答。

    更須有辯。

    詳辯之文。

    已現懸示。

    此惟略牒有三。

    第一不取天台止觀會釋。

    以彼雖依性谛。

    全取修成為定故。

    此則全取性定。

    略兼修成為義故。

    第二不取三名齊具為圓。

    惟依佛經。

    三名順序而答。

    以圓義别取三如來藏故。

    第三不盡局于常途譯釋。

    以須順佛下之答文。

    局則不盡相應故。

    了此三義。

    則知下解雖異舊聞。

    不成過咎也。

    今夫奢摩他者。

    按佛下答。

    蓋取本具不動搖不生滅周圓之心。

    開解照了為義。

    即正因佛性。

    略兼了因。

    為奢摩他體。

    乃性具即定之慧也。

    問。

    既取自心。

    便檢功夫。

    何又号為定慧。

    答。

    圓實了義。

    萬德皆具自性海中。

    不取修得。

    故佛亦呼奢摩他微密觀照。

    是知觀照之名雖同。

    微密之揀自别。

    斯蓋取開解為觀照。

    不取修習為觀照也。

    定慧類此可知。

    三摩提者。

    按佛下答。

    蓋即蹑前開解性定而契入之。

    行起解絕。

    寂定為義。

    亦即于正因佛性。

    略兼緣因。

    為三摩提體。

    乃性具即慧之定也。

    以此中聞性。

    即前文開解見性。

    亦即前三如來藏性實體。

    蹑此以成金剛三昧故也。

    禅那者。

    按佛下答。

    蓋即于契入之後。

    深位之中。

    雙蹑前之定慧中中流入。

    曆位漸證。

    至于究竟為義。

    亦即于正因佛性。

    略兼緣了二因。

    為禅那體。

    乃性具雙融之定慧也。

    須從幹慧以後。

    方屬禅那。

    以第三漸次。

    方始結言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而末叙阿難頓悟禅那修進聖位故也。

    最初方便。

    舊惟據諸圓通中有最初入道方便之語。

    而一往指定耳門為最初方便。

    古今雖皆遵信不疑。

    今更有說。

    智者裁之。

    若果此處方是定之最初。

    則如來即應于此處方出楞嚴總名。

    方說奢摩他等。

    則前之諸文。

    但是談理。

    皆非說定。

    今既從前一半經文皆說大定。

    何至中間方為最初。

    當知三名下。

    開解處。

    契入處。

    修證處應皆各有最初方便。

    但前後隐而中間獨顯著耳。

    然更知仍有兩重。

    謂初方便。

    與最初方便也。

    如奢摩他中。

    以悟見是心為初方便。

    至後圓彰三藏。

    方為極顯。

    故此顯見方是初方便也。

    而以了識非心為最初方便。

    以若不知妄識非心。

    終不能認見為心。

    故破識為最初方便也。

    三摩提中。

    以反聞自性為初方便。

    以聞所聞盡。

    便出耳門。

    至後四不思議方為極則。

    故此但為初心。

    以入道場為最初方便。

    此中有三。

    一持四重戒。

    二入道場。

    三持咒。

    而道場中所生定慧。

    依舊是耳門三昧。

    故此持戒等三事。

    更為圓通之最初方便也。

    禅那中。

    以十信為初方便。

    以十心方成初住。

    且佛言以真方便發此十心。

    故知乃是後深位之初方便耳。

    以幹慧地為最初方便。

    以須二執幹枯。

    純是智慧。

    方可進發十心。

    問。

    何不取三漸次。

    答。

    前二漸次。

    依舊是道場中戒。

    第三漸次。

    依舊是耳根圓通。

    佛但牒言。

    故非禅那中事也。

    廣在懸示中辯。

    若如是知。

    非惟備達一切初機用心下手功夫。

    前所謂耳根為最初方便者。

    亦未曾遺。

    且皆備在經之明文。

    實非意外穿鑿。

    幸兼取之。

    三名系全經迷悟之要。

    舊解全殊不得不少加辨别。

    故涉文長。

    幸勿厭繁。

     丁二大衆欣聞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

    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

    退坐默然。

    承受聖旨。

    
此定初門破識指根。

    固即權教菩薩迷境。

    及其深處。

    雖等覺亦所應聞。

    故與二乘同樂聞也。

    等者。

    所以等人天雜趣也。

    阿難哀求已竟。

     丙二如來委示。

    分二。

    丁一正說經。

    分三。

    戊一說奢摩他。

    令悟妙心本具圓定。

    此科正答阿難第一妙奢摩他之請。

    妙心。

    即近具根中。

    遠為一切諸法實體。

    乃至圓具三如來藏。

    本來不動周圓自性定也。

    令于是心開悟分明。

    信解真正。

    即是奢摩他微密觀照。

    經文自此至四卷前半。

    引諸沉冥。

    出于苦海。

    即舊解判為見道分者也。

    問。

    此既判為奢摩他。

    而修證二分。

    莫非即三摩禅那耶。

    曰。

    然。

    曰。

    古人立見道而後修道。

    修道而後證道。

    似深有理。

    何必改取定之三名判之。

    有何發明。

    而為是悖古違今之判耶。

    答。

    有四發明。

    優于舊判。

    故特改之。

    一者。

    顯經惟定。

    蓋經始終惟說一首楞嚴大定。

    今以三名判盡正宗。

    足顯始終惟是一定。

    舊判泛明三分。

    定意湮晦。

    豈不令人忘其為說定耶。

    二者。

    遵經明言。

    蓋舊判理雖不差。

    其奈但是随己所見取義别判。

    非經文現有明言。

    今經三處顯然各有單标三名。

    取之分科。

    則是遵佛明言。

    判佛文義有何差忒。

    三者。

    問答相應。

    蓋阿難曆舉三名。

    而佛答須要三名下落。

    舊判隻明見修證意。

    而于三名竟不結歸。

    全無下落。

    今判按次以答三名。

    豈不與問甚相應耶。

    四者。

    不遺舊意。

    蓋今判不但隻分三名。

    仍帶開悟契入曆證之語。

    何曾遺于見修證之舊意耶。

    分為二科。

    己一初銷倒想。

    說空如來藏。

    初銷倒想者。

    取阿難謝佛之語也。

    蓋倒想不銷。

    何能正見分明。

    決擇真妄。

    如來藏。

    特用本文名言。

    亦即自心本體。

    便當依此分科。

    更不别立谛等外名。

    懸示中已經詳辯。

    然大科下。

    既以具示三如來藏。

    而又含次第圓彰之别。

    今于次第中。

    即應首示空如來藏。

    此空非斷無。

    非滅色。

    非相外等空。

    以此中顯一切法不動不壞。

    純是藏性真如。

    更無纖毫外法。

    如金獅子。

    不镕不毀。

    全相皆金。

    更無雜質。

    所謂彌滿清淨。

    中不容他。

    蓋取即相皆性。

    純真為空。

    乃第一義空也。

    此依心真如門。

    會妄歸真。

    令其知真本有而已。

    問。

    此中破妄亦多。

    何非達妄本空。

    答。

    大凡破妄。

    有畢竟破。

    破至全無。

    畢竟不用也。

    此如說钰石非金。

    有不畢竟破。

    即因顯破也。

    本為欲顯其真。

    奈彼有所覆障。

    故須破其覆障。

    方顯其真。

    此如說肁中有沙。

    意欲其銷出真金也。

    今此科中。

    畢竟破意極少。

    而不畢竟破最多。

    大抵全為顯示一切事究竟堅固本定是其正意。

    而破妄非其正意。

    故他家于顯見中。

    廣立破斷。

    破常。

    破身。

    破境。

    無數頭緒。

    而正意反晦矣。

    曰。

    經文現破。

    争不發揮。

    曰。

    非禁發揮。

    但勿判為科目。

    以掩其正意耳。

    分二。

    庚一如來破妄顯真。

    此中于識全破其妄。

    于根多顯其真。

    少破其妄。

    于陰。

    入。

    處。

    界。

    一一破妄顯真。

    于七大全顯其真。

    蓋惟破識是畢竟破。

    餘皆不畢竟破也。

    又二。

    辛一。

    斥破所執妄心。

    以開奢摩他路。

    阿難初雖率諸小乘哀求妙定。

    争奈實行聲聞。

    徒慕佛乘别有妙定。

    而實不知妙定非是識心所修。

    兼亦不知識心之外别有真心。

    即是本具奢摩他體。

    豈惟聲聞不知。

    一切凡外權小。

    皆如生盲。

    不能達于妙奢摩邊際者。

    皆由但知此識為心。

    而更不知别有心也。

    被此識塞斷奢摩他路。

    故佛欲示妙奢摩他。

    必須首破此心以開其路也。

    蓋令其先悟此識非心。

    方知别尋真性。

    然後指以真心。

    方可達于妙奢摩他之邊際矣。

    故此破識乃奢摩他最初方便。

    破至全無。

    修習時畢竟不用也。

    分三。

    壬一取心判決。

    又曲分為二。

    癸一但取能發之心 佛告阿難。

    汝我同氣。

    情均天倫。

    當初發心。

    于我法中見何勝相。

    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白佛。

    我見如來三十二相。

    勝妙殊絕。

    形體映徹。

    猶如琉璃。

    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何以故。

    欲氣粗濁。

    腥臊交遘。

    膿血雜亂。

    不能發生勝淨妙明。

    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

    從佛剃落。

    
深重恩愛。

    約舍。

    雖全該于父母妻子。

    約下文自釋。

    則男女欲愛為重。

    三十二相。

    始于頂肉髻。

    終于足平滿。

    勝者。

    諸天輪王所不能及。

    妙者。

    端嚴美麗。

    燦若芬花。

    殊絕者。

    無比不思議也。

    映徹者。

    金色而明透也。

    淨者。

    離諸染穢。

    明者。

    一一分明。

    紫金光聚者。

    佛身光明無量。

    含之則融于一體。

    放之。

    則無數妙色無邊利益。

    備在觀佛三昧海經。

    此中思惟二字。

    即是能發之心。

    乃意識計度分别。

    下所破者。

    破此而已。

    然如來索問此心。

    非是責其發心之非。

    彼緣佛相而發心。

    按法華仍是成佛緣種。

    何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