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六(懸示下)卷七(經文卷一之一)

關燈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六(懸示下)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真鑒述 蒲州萬固沙門妙峰福登校 四義理分齊者。

    文之實曰義。

    事之主曰理。

    又義者。

    相也。

    理者。

    體也。

    由是聖人之設教也。

    理以統之。

    義以析之。

    理雖至一。

    而逐機遂有淺深。

    義雖成多。

    而歸理則無别體。

    是則諸經義理既有淺深。

    而明經者不辯别之。

    何以知其分齊之所詣乎。

    斯經義海所遵。

    即起信疏全文。

    夫賢首命世宗師。

    誠可尊尚。

    然彼文既具。

    何勞全錄。

    述略指廣可也。

    彼開有二。

    一約教通局。

    二約法生起。

    約教中。

    從淺向深。

    有五重。

    一約小教。

    單說人空。

    但依六識三毒。

    二約大乘始教。

    謂空宗。

    有遮無表。

    亦名分教。

    分者。

    限也。

    謂相宗有不成佛。

    三約終教。

    以終收始。

    說如來藏随緣成賴耶識。

    不但皆空。

    而一切皆如也。

    亦名實教。

    以實廢權。

    說一切衆生悉當作佛也。

    四約頓教。

    惟性無相。

    亦無漸次。

    诃教離念。

    即心即佛也。

    五約圓教。

    統一法界。

    性相圓融。

    身刹塵毛。

    重重即入也。

    此但略引。

    廣在彼文。

    若于五中顯此經之分齊。

    則經中所指根性。

    近具根中。

    遍為四科七大體性。

    即如來藏真如随緣所成。

    陀那細識。

    乃賴耶别名。

    而異生翻染小乘向大。

    皆當成佛。

    正屬終實之教。

    而歇即菩提。

    圓照法界。

    兼屬頓圓二教。

    若以教攝經。

    五惟後三攝此。

    若以經攝教。

    則此可全攝彼五。

    以不廢小教果法戒品。

    而兼存始教八識三空故也。

    二約法生起中。

    從本起末。

    亦有五重淺深。

    然所約者。

    即起信論文。

    而分屬者。

    亦不離于五教。

    但從深至淺别于前門耳。

    初惟一心為本源。

    即一真法界。

    該四法界。

    此圓教分齊也。

    二依一心開二門。

    即該二教。

    一心真如門。

    即頓教分齊也。

    始教中空宗。

    亦密說此門。

    二者心生滅門。

    即終教分齊。

    三依後門明二義。

    一覺義。

    二不覺義。

    四依後義生三細。

    一業相。

    二轉相。

    三現相。

    即始教相宗分齊。

    以彼宗不達此等與真如同依一心為源。

    故說真如不許随緣。

    生法惟齊業識。

    縱轉成智。

    亦終有為。

    而不同真。

    五依最後生六粗。

    一别境。

    二生受。

    三著受。

    四計名。

    五造業。

    六受報。

    第三。

    小教分齊。

    第五。

    人天分齊。

    此亦略引。

    廣在彼文。

    若于此五中。

    顯斯經深淺。

    則文既雜明真妄。

    而會妄歸真。

    從真起妄。

    與夫真妄和融等。

    參而詳之。

    大分實惟齊于心生滅門。

    不違前終教分齊。

    若更細研。

    會妄既皆歸于妙真如性。

    則亦兼齊于心真如門。

    亦不違前兼屬頓宗。

    從真既以起乎三細六粗。

    此正顯然齊于心生滅門。

    而為終實之意。

    然真妄會合。

    既以妙極于四法界心。

    三如來藏。

    則亦兼齊于一本源心。

    亦不違前兼合圓旨。

    是知斯經也。

    揆義取類殆于法華。

    圓覺。

    華嚴。

    同條共貫。

    其亦甚深無上之典。

    而表以佛頂。

    斯其至矣乎。

    義理分齊竟。

     五教所被機者。

    應分通局。

    即收揀也。

    但尋常揀去其非機。

    此謂揀擇乎當機也。

    通被者。

    以終實教意明一切衆生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斯經既說得成菩提之法。

    而何人不當被哉。

    如經雲。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用諸妄想。

    又雲。

    一切衆生。

    業種自然。

    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

    不成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

    緣覺。

    諸天。

    外道。

    魔王。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等。

    由此而推佛心。

    豈不普欲衆生。

    用真心。

    舍妄想。

    以盡明乎二種根本哉。

    問。

    若此無所揀擇。

    而衆生有不信順者。

    豈亦當被乎。

    答。

    有例亦當被也。

    如常不輕強為不信順者授記。

    縱因謗堕獄仍成法華遠劫因緣。

    如是。

    則無一人而非此經之當機。

    通之至也。

    何為而複有局被乎。

    以通中攝生雖廣。

    論益則多遠因緣。

    而非近益。

    若惟取于随聞而益。

    機理相契。

    如彼啐啄同時。

    則不得不局取之而不容濫收也。

    然此中有二。

    準知。

    一者據文考證。

    二者以意推度。

    今初據文考證者。

    斯經阿難當機。

    即以示在聲聞之位。

    而切詳如來節節叙其所為者。

    多為接引小乘。

    回小入大。

    經雲。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等是也。

    于中自有四類。

    一為有學聲聞。

    經雲。

    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

    又雲。

    亦令将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是也。

    二為無學聲聞。

    經雲。

    告富樓那。

    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是也。

    三并為緣覺。

    經雲。

    哀愍會中緣覺聲聞。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是也。

    四并為定性。

    經雲。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是也。

    問。

    定性必不信順。

    何收局擇之中。

    答。

    現在會中。

    随請随聽。

    非畢竟退席者。

    故亦正當機也。

    良以此等小乘。

    曆劫遭苦。

    求出無要。

    展轉拙修。

    勤苦無量。

    最以動佛慈愍。

    況皆智勝遺塵。

    世世與佛俱生。

    多系親因。

    豈惟慶喜。

    觀經題名救護親因。

    其意可見。

    近被法華。

    始知信求。

    故斯等顯當正為之機也。

    其次以意推度者。

    經中雖未明言直指。

    以意度之。

    小乘初回向大之心。

    佛尚諄諄為彼發揮入大之門。

    其有純淨大根。

    了無小乘種習。

    佛必更為之深也。

    但為急救小根。

    故逐節先言為小。

    而為大之意。

    俱含于一切之中。

    如經雲。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等。

    又雲。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

    末法衆生發菩提心。

    開無上乘妙修行路等。

    又雲。

    亦為未來一切衆生。

    為出世因。

    作将來眼。

    夫既屢言一切衆生。

    而又言末世發菩提者。

    則知不止獨為小乘一類。

    而并為大心凡夫。

    及始教入位者也。

    此中則應具于六類。

    謂權乘二。

    而圓實四也。

    權乘二者。

    謂大乘法相宗人。

    動執法相。

    而不能以性相融。

    大乘破相宗人。

    觸言賓無。

    而不達藏性妙者。

    此正欠明斯經十大因緣。

    安得不正以為之。

    圓實者。

    上根凡夫。

    複無權乘種習。

    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者也。

    此根更為純淨。

    佛正為之。

    不言可知。

    問。

    彼既知權小非真。

    純發大心。

    不勞破顯。

    斯經何所益于彼乎。

    答。

    既曰上根凡夫。

    明是立志雖大。

    發心雖普。

    而未得開悟之要訣。

    證入之妙門。

    斯經直指雙示等因緣。

    豈不正為之乎。

    此中自有四類。

    謂帶過三。

    而無過一也。

    帶過。

    即前第九因緣中三人也。

    一恃他加被。

    二恃聞忽定。

    三恃性忘修者也。

    無過一者。

    即無前三過者也。

    雖求加而務親證。

    雖多聞而恒在定。

    雖悟性而極精修。

    隻欠徹悟而證入。

    此最上第一妙根。

    極為當機者也。

    若聞斯經。

    真如時雨化禾。

    春雷躍鯉。

    莫之能禦也。

    此雖至勝。

    通前五種。

    皆是大乘當機。

    舊于前五皆揀非機。

    不知據明言二乘顯然。

    正是當機。

    而大根何反非機。

    若曲揀其病。

    則斯經正是應病之藥。

    豈不機教相對。

    若避病而不敢治。

    安稱良藥。

    何況二乘深病。

    尚起其危。

    而大乘微恙。

    豈不一劑而愈哉。

    故經明叙二乘當機。

    而不顯标大乘者。

    正表難治者尚能治之。

    而易治者不待言也。

    是故通前共有十類。

    均是當機。

    且觀音自陳本行。

    文殊亦表同修。

    而偈雲。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入。

    是則三世大乘通依之正軌。

    而十類未足多也。

    教所被機竟。

     六能诠教體者。

    賢首疏起信論。

    略作四門。

    清涼疏華嚴。

    承演十門。

    亦不過開四而已。

    長水著楞嚴義海。

    亦承用賢首略門。

    今亦從略。

    列彼四門。

    一随相門。

    此依長水複為二。

    一。

    但取能诠體。

    謂聲。

    名。

    句。

    文。

    假實相資。

    不可偏廢。

    以佛在。

    聲多。

    佛滅。

    紙墨之教。

    名句文多也。

    然亦附六塵同為教體。

    不獨聲等。

    二。

    合用所诠體。

    以徒文無義。

    非教。

    故文義相從而不相離。

    方成教體。

    二唯識門。

    攝前之境。

    以從于心。

    亦二。

    一。

    本影相對。

    謂說者淨識所現文義。

    為本質教。

    聽者識上文義相現。

    是影相教也。

    二。

    說聽全收。

    可知。

    清涼承演本影相對。

    四句分四教。

    謂小惟本。

    始本影。

    終惟影。

    頓雙非也。

    又承演說聽全收。

    八句分二教。

    以生佛相收屬同教。

    而生佛相在屬别教。

    意顯圓融不礙。

    方為甚深惟識。

    三歸性門。

    惟依賢首雲。

    此識無體。

    惟是真如。

    故下文雲。

    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

    乃至惟是一心。

    故名真如。

    清涼引唯識釋勝流真如所流教法最為殊勝故也。

    予謂淨名言無離文字而說解脫。

    亦此門意耳。

    四無礙門。

    賢首謂于前三門心境理事同一緣起。

    混融無礙交徹相攝以為教體。

    以一心法有二門。

    皆各攝一切法故。

    予謂以生滅門收随相惟識。

    以真如門先收歸性。

    卻前門成心境無礙。

    而後門成理事無礙矣。

    清涼承演理事與事事二無礙門。

    末乃歸于海印三昧。

    亦極盡無礙之旨。

    以收屬當經耳。

    今斯經既正屬于終實。

    而兼涉圓頓。

    則于賢首清涼所判全門教體皆允協也。

    能诠教體竟。

     七宗趣通别者。

    賢首釋雲。

    當部所崇曰宗。

    宗之所歸曰趣。

    清涼以宗為語之所尚。

    而趣同賢首。

    二師皆具通局兩門。

    通指一大時教。

    局謂專取本經。

    通中遍約諸教。

    開門頗多。

    不能繁引。

    今但自約總意取之。

    夫五時之教。

    權實可以略分。

    權乘多重修成。

    動張因果。

    則因即宗而果即趣也。

    圓實多重性具。

    首明悟入。

    則悟即宗而入即趣也。

    斯經若泛就圓實一類之教以取宗趣。

    則亦以悟明心地為宗。

    而證入果地為趣。

    斯亦略盡其概矣。

    然二師局門。

    義亦浩繁。

    今局斯經本載文義而取宗趣。

    亦略出其少分。

    須分總别。

    總。

    謂以圓定為宗。

    極果為趨也。

    良以阿難所請妙奢摩他等。

    而如來所示三如來藏心。

    即性具圓融大定。

    豈非一經之所宗乎。

    阿難所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

    而世尊結示。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即十方佛究竟極果。

    豈非一經之所趣乎。

    問。

    此與權乘因果何别。

    答。

    所示大定。

    但取性具。

    全由悟門。

    而所取極果。

    亦但擇一妙門。

    一超直入。

    所謂是了因之所了。

    非生因之所生。

    較之權乘。

    天淵不同矣。

    問。

    後曆證之位何所用乎。

    答。

    但顯圓融。

    不礙行布。

    實非三祇漸證。

    豈不聞利根一生事辦。

    兼之經終。

    五陰破後初住方成。

    如來明許從互用中超諸位盡。

    深研此意。

    可自見矣。

    若更詳盡别意。

    應有六對。

    謂破顯。

    偏全。

    悟入。

    體用。

    行位。

    分滿也。

    皆先宗而後趣。

    又皆蹑前對之趣。

    作後對之宗。

    而複起其趣也。

    一破顯者。

    征破識心為宗顯發根性為趣。

    言委曲破盡識心。

    意在令其舍識心。

    而發明六根中性也。

    二偏全者。

    偏指根性為宗。

    全彰三藏為趣。

    此即蹑前顯發根性中先惟種種偏明見精圓妙者。

    意在從近至遠。

    全彰四科七大為空藏。

    十惑三續為不空藏。

    四義三藏為空不空藏也。

    三悟入者。

    圓悟華屋為宗。

    得門深入為趣。

    此亦蹑前全彰三藏即是圓悟華屋。

    言所以必求圓悟華屋者。

    意在得圓根一門。

    從初入流。

    直至寂滅現前也。

    四體用者。

    證圓通體為宗。

    發圓通用為趣。

    此亦蹑前一門深入。

    即證得圓通之體。

    然必證此體者。

    意在發圓通三十二應等大自在用也。

    五行位者。

    運圓定行為宗。

    曆圓因位為趣。

    此亦蹑前圓通大用。

    正圓定作略。

    然此作略有二。

    一。

    能利衆生。

    二。

    能取佛果。

    前三十二應。

    但彰利生用。

    而影取果用。

    今言運圓定行者。

    蹑其取果用也。

    言必運其圓定之行者。

    意在遍曆圓因五十五位也。

    六分滿者。

    曆分證聖位為宗。

    取圓滿菩提為趣。

    此亦蹑圓因之位。

    即分證位。

    言必曆分證之位者。

    意在圓滿無上菩提也。

    達此由悟而入。

    由入而深。

    由深而極。

    一經趣進。

    了然在目。

    圓融次第。

    二無礙矣。

    宗趣通别竟。

     八科判援引者。

    詳古人立科判以解經。

    極為成式。

    猶公輸之規矩準繩。

    數萬言經。

    舍科判而逐文汗漫釋之。

    何異舍規矩準繩。

    而取方圓平直。

    未之或中也。

    大約其用有四。

    一者本有科。

    說主于本文中自分者也。

    如五陰六入等現具經文。

    解時須順分之。

    二者分文科。

    謂文句繁長。

    若不詳其文勢而分截之。

    則易成攙亂。

    故前後節斷。

    令其分劑分明。

    不相逾越。

    亦可名分劑科。

    譬一統分十三省。

    諸省又各分為若幹府。

    諸府又各分為若幹州縣等。

    從寬至狹。

    自少成多。

    各有統系。

    故舉州縣。

    則知其屬于何府。

    舉府。

    則知其屬于何省。

    而各有界限。

    不相混濫矣。

    然不同上之本有。

    此疏家因文分屬而立。

    如本疏所立十番顯見等科是也。

    三者約義科。

    謂文中所诠之義。

    有相對待應合者。

    如身心包遍依正之類。

    文中不甚顯著。

    則約義分之。

    令其顯現。

    如身心蕩然等文中所分之科是也。

    四者生起科。

    謂說主語脈次第生起文義。

    譬如樹株。

    初以一本。

    或分二支。

    或三四支等。

    是為大支。

    諸大支複各出諸中支。

    而中支又各出諸小支等。

    雖至最小之支。

    仍可尋知自何大支而出。

    若非科文明其來處。

    安可尋究乎。

    此如天親判金剛二十七疑。

    本經如答五大圓融科中。

    舊解全失語脈。

    不相接續。

    新疏出其伏疑。

    加以脈絡之科。

    方知來意是也。

    然制科最不宜行輩錯亂。

    譬如人家宗派。

    一祖元所生者。

    或三子。

    或五子。

    其子各所生者。

    或多或少。

    皆是孫輩。

    不得僭子。

    而孫所生者。

    又是曾孫。

    不得僭孫。

    天台。

    賢首。

    清涼。

    能曲盡其妙。

    近世如要解等。

    全不谙此。

    于一輩間。

    動分十七八科。

    或二三十科。

    及細察其所分。

    則高祖與子孫。

    乃至曾玄。

    皆同列為一輩。

    全無尊卑統屬。

    何取于分也。

    今疏痛懲此弊。

    所分之科。

    務令自大降小。

    從少增多。

    慮古科但以疏為次第。

    無字号以别之。

    而講者多迷。

    乃以十幹。

    十二支。

    置于圈内。

    題于科頭。

    如甲為父。

    則乙為子。

    丙為孫。

    則丁為曾孫。

    令其行輩炳然。

    不相僭亂。

    凡于大科盡處。

    則結雲某大科已竟。

    則永無迷科尋覓之勞。

    後之刊者。

    務請屈從。

    無以為異常而不用也。

    援引有四。

    一經論。

    二本經。

    三祖語。

    四舊注。

    疏中為避繁文。

    所引經論及本經。

    多撮要略。

    而全文極少。

    祖語亦然。

    至于諸師舊注。

    倘于佛旨有未順者。

    則或默然不從。

    或顯然辯正。

    皆非作意而樂于為此。

    蓋必不得已而後如是也。

    外此而一字一句符文順義者。

    則必不敢遺。

    必不敢隐。

    至于道場表法。

    說咒利益。

    與夫十二類生十習六交等文。

    既不勞于異說。

    多全取于諸師舊注。

    皆以顯題字号。

    全文不無。

    亦有于繁雜處而少加裁省者。

    必不損其本意。

    于文盡處。

    若更加以本疏之文。

    則以一圈隔之。

    令其有所别也。

    科判援引竟。

     九通釋名題。

    十别解文義。

    此之二門。

    不煩預贅。

    入疏方陳。

    順古十門。

    但标虛目。

     今更總束前文。

    直出斯經要義。

    以見其特異于諸經諸論。

    而獨為顯了親切也。

    其目有四。

     一者。

    決定不用識心。

    以其與大定為生冤家。

    衆生于斯少有執吝。

    則于真心大定終不可見。

    何況能成。

    以此識詐現心相。

    而實非心。

    詐現定相。

    而實無定。

    卒以障盡真心本定。

    令凡外權小如生盲也。

    他經他論。

    雖亦說其為妄。

    而其言總略。

    實未至于善惡并遣。

    動靜雙祛。

    故衆生雖賤乎劣惡思惟。

    而猶貴乎勝善思惟。

    雖舍夫散亂意識。

    而仍取夫寂定意識。

    既全執似。

    必不識真。

    而真心本定何由見哉。

    惟斯經也。

    悟佛法音。

    尚猶斥其非實。

    豈留勝善思惟。

    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