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六(懸示下)卷七(經文卷一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第定。
終不許其為真。
豈存寂定意識。
方于斯識破之究竟無餘矣。
是則佛之破意。
不暇論于劣惡散亂。
乃直偏取于勝善寂定者而破之。
正恐其修大定者。
惑于似是之非。
而終不進悟于真心本定也。
嗟今之人。
取靜修行。
止念為定者。
未有能出此識之圈圚者也。
将謂斯定易成。
而生苟就之心。
豈知修時百計難成。
成之畢竟非實。
譬如結冰以作琉璃。
其難其僞。
類可知也。
奉勸慕楞嚴者。
順佛言而速疾舍之。
方于大定可希冀矣。
二者。
決定認取根性。
以衆生根性即是真心。
亦即自性本定。
此由衆生将全分如來藏性迷成十八界。
而其實體在六根中。
六塵但是根影。
而六識又是塵影。
衆生反認至虛識心。
而全昧至實根性。
颠倒莫此為甚。
且他經他論泛泛發明真心體相名義。
而不言衆生現前身中何者即是。
故衆生縱能舍乎分别粗心。
而亦多求乎玄妙義相。
慕于高遠境界。
遂拟真心為冥漠難知之境。
恍惚不定之相。
而或研思極精以體會之。
則依舊堕于微細意識。
而流于權小境界。
不自覺知矣。
惟斯經也。
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徑指六根。
安樂解脫。
寂靜妙常。
更無他物。
且其屈指飛光。
而不動搖之見性。
朗然現前。
擊鐘引夢。
而無生滅之聞根。
湛然常住。
此并當風指出。
非獨言句發揮。
且其仰瞻日月。
洞明四萬由旬。
遙聽雷霆。
周聞三百餘裡。
何況十番顯妙。
三指真實極為奇特。
若并收乎暗中之見。
靜裡之聞。
則廓爾無邊。
包含沙界。
悉是衆生現量。
非有待于六通。
且其一切諸色。
悉同燈上重輪。
一切諸聲。
皆類頭中虛響。
故知根性是萬物之實身。
萬物乃根性之幻影。
而重玄極妙之真心。
豈離見色聞聲之常性哉。
然雖至近至明。
可中難信難解。
不是幽微叵測。
但由日用不知。
故諸祖不肯道破。
如來常不開演。
良有以也。
問。
若此親切明白。
佛祖何故不常開演。
不肯道破。
答。
恐非機聞之。
真與非真。
二俱成迷故。
非真迷者。
聞之而不信其為真也。
謂有衆生冥搜玄妙而輕謾目前者。
聞說六根即是。
将謂見色但是尋常。
聞聲有何奇特。
既不委信。
必不認取。
如阿難五卷。
尚猶别請結元。
會解十家。
悉以顯見為破者是也。
不知元妙元明。
豈非正法眼藏。
本常本寂。
應即涅槃妙心。
當知離此性外。
尚無片事可得。
豈複别有玄妙哉。
真迷者。
聞之而倚真不複加修也。
謂有衆生自恃天真不求究竟者。
聞談根性現成。
或死守寂常本體。
而修證全捐。
或但住初解人空。
而得少為足。
不知根結未銷。
豈能脫情界而出諸苦。
生滅未滅。
安得超器界而證圓通。
太似守金礦而甘貧。
閉化城而迷寶。
又豈可哉。
以是真與非真。
二俱成迷。
故佛祖常不開演。
而幸遭斯典者。
速宜認取根性。
而更求解結。
方為得旨矣。
三者。
決定不用天台止觀。
以諸家判三觀處。
元是如來開示衆生本有真心。
性具妙定。
始自眼根指出。
展轉通貫萬法。
仍令圓悟萬有總一如來藏性。
顯其未及加修。
而人人早先具此楞嚴妙體。
但惟教其悟明此之性海。
以為後文圓通入處而已。
本不曾立觀門教修習也。
而諸家瞢然。
強安三觀。
若果元立三觀。
則是前文全說修門。
何阿難後又請修。
華屋之喻。
豈亦但喻修門。
而非喻藏性乎。
又豈所答一門深入。
卻又深入彼之修門。
而非入藏性乎。
是皆大不通也。
當知斯經所以大異于衆典者。
正以其指心在根。
斯定之所以大異于諸定者。
由說自性本定也。
若謂前文是說修門。
全障性定。
且又礙後耳門妙修無有用處。
所以修楞嚴者。
決定不用三觀也。
嗟今沿習既久。
而業楞嚴者。
無一人不搜索三觀。
似但借經為敲門瓦子。
而正惟發明天台止觀而已。
畢竟令觀意獨明。
而經意障盡矣。
何迷痼支離亦至于是哉。
痛刮洗之可也。
問。
經傳此土。
千五百年。
豈無一人見同于此。
而子獨異說。
太煞驚人。
恐多信之不及。
複有何說以安慰之乎。
答。
智者大師不及親見。
使其親見。
決不誤以說性為說觀。
亦決定不以己觀自滿。
而顧抑經同己。
不然。
何故虛心拜求一十八年乎。
是則過全歸于後人之混淆。
而大師無與也。
清涼圭峰于華嚴圓覺各專其業。
無暇詳釋于此。
至于宗門悟心大士。
非皆不知。
但緣經文指心在根。
太煞明白。
恐成世谛流布。
難以接人。
是則十成之語。
尤為傳宗者所忌。
故多默而不言。
縱有一二拈提。
随拈随掃。
終不令成诠釋。
觀靈源之诃弘覺範。
則其意可見。
又或前古說楞嚴者。
未必如今時盛宗三觀。
以掩佛說性之文。
故吾言未必盡異于古人。
特緣近古似量騰心。
雷同錯誤。
故獨顯吾言為特異耳。
彌天之罪。
安敢避哉。
問。
子疏何不忌于世谛流布。
答。
此有二意。
一者教須說到。
不同宗門。
何嫌流布。
二者祖庭秋晚。
現量證悟者無人可接。
秘之何益。
不如道破。
令其經耳成因也。
祖師末路評唱。
令其傳習。
亦此意也。
問。
不成現量證悟。
經傳何益。
答。
能令多分中上根人。
成真比量。
發大解悟。
與現量證悟作勝因緣。
然亦應有少分上上根人。
成現量證悟。
是不敢定也。
此由叔季之世。
故作是說。
若古宗門。
由聞經而悟入者何限哉。
四者。
決定推重耳根圓通。
問。
業楞嚴者。
誰不知此為最初方便。
何勞又推重之。
答。
是何言欤。
自近世盛宗三觀。
則人人惟知推重三觀。
謂其為楞嚴正修。
而解家拳拳插入。
諄諄發明。
至于耳門。
視為啟蒙初進之法。
随文略釋而已。
誰見其深研廣釋。
而極勸專修者哉。
且子謂人人皆知重此。
子必深達斯旨。
試指何處是圓通之文。
其人笑曰。
觀音自陳初于聞中等文。
以至文殊選擇之偈。
經有明文。
有何難見。
答。
此下智随言生解之知。
敢曰不難見哉。
若是中人之智。
自知從四卷後半。
第一決定義中。
所推不生滅圓湛之性。
即此聞根之性。
及第二義中。
指明根結。
密揀圓通。
乃至擊鐘引夢。
諸佛證明。
绾巾示結等文。
皆是說根性法門。
但未顯定何根為至圓而當專修也。
此猶中人所知。
若更有上智徹通之見。
當知破識之後所示見性。
即是首薦根性為真修之本。
而見聞無有異體。
故十番顯見。
亦是顯聞。
而語中亦帶聞字。
如阿難雲。
若此見聞必不生滅等是也。
但見精對境。
朗照萬象。
常住不動。
最易開悟。
故前文偏顯之。
聞性離相。
周聞十方。
越牖透垣。
最益修攝。
故後文偏用之。
是知自指見是心。
直至破非和合。
即是開示圓通中聞性之體。
豈有别體乎。
又極而言之。
此文之前。
最初破識。
即是徹去圓通之障。
以識心若不舍盡。
決不知别有根性。
根性猶然不知。
圓通何自而修哉。
此文之後。
四科七大。
乃至三如來藏。
十法界心。
無非根性之極量。
而非别有一性也。
修圓通者若不達此。
豈知反聞之中。
統該萬有。
極盡一真乎。
大抵開示本具藏性。
正為後圓通作入處耳。
不然。
後門所入之華屋。
更是何法乎。
是則未說圓通之前。
尚皆不出圓通之性。
而況既說圓通之後。
豈更有異法乎。
是故道場定慧。
是此無疑。
三漸反流。
離此何入。
初住十心。
明言一切圓通而等妙菩提。
亦但圓通究竟而已。
觀佛結雲。
此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
其意可見。
以三增進但牒圓通而已。
是斯經也。
前半全談藏性。
所以開發圓通。
後半全說圓通。
所以修證藏性。
一經始終皆為圓通。
豈惟觀音數語。
文殊數偈而已哉。
至于破五陰。
辨五魔。
而猶節節警雲。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如是全經宗要。
而惟以一三觀蔽盡無餘。
烏忍于默而不言哉。
問。
圓通既稱初心方便。
過此必有别法。
乃為深修。
今何言其盡始終而更無别法乎。
此猶甚可疑也。
請明其故。
答。
諸家正同此惑。
而子之斯問。
亦緣舊習所染。
疑根未盡拔耳。
今與拔之。
其故皆由初心二字。
未明其對何法而說初心。
妄說三觀方為深法。
而經之初心。
必與三觀為初心也。
卻見佛前文所說奢摩等名數偶合。
如來藏義其相又似。
遂謂其必是三觀。
由是判前三藏為通請三觀。
深位妙修。
判後圓通為别請一門。
初心始入。
後學遵之。
以為确論。
誰敢動移。
不知斯判前則誣性為修。
後則貶深作淺。
而且初意未明。
淺深失序。
是大差誤。
非确論也。
茲當極伸正義。
令後學永無惑焉。
夫誣性為修。
前已極明。
義無不盡。
而後之貶深為淺者。
以前三如來藏。
若據理性。
則是徹法底源譬如太空。
豈有深淺可判。
若約當機領悟于此者。
不必論其宿根利鈍。
但惟取其多分而于天台六即位中。
多但超于理即。
正在名字即中。
以其未涉觀行故也。
至于圓通。
則由觀行即。
曆相似即。
而後達于分證即之初位。
據本經。
即當三十二應等神用現前。
據華嚴。
即當百佛世界中分身成道。
其視前位。
何異天淵。
今反謂其淺于前位。
則貶深作淺之過安可逃乎。
問。
若此而佛何謂之初心方便乎。
答。
我謂彼之初意不明者。
正當此際明之。
以此圓通功滿方于五十五位中。
初證一位。
對後五十四位。
此為初心。
豈對前文。
謬判三觀。
而與其作初心乎。
且此初心遙應妙覺乃為究竟。
大經雲。
初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難。
又此初住名發心住。
故經又雲。
從初發心。
即成正覺。
若是則此之初心。
良非淺淺。
我謂圓通徹究竟位。
亦非無見而雲然也。
夫何謬謂三觀在前而反深。
圓通在後而反淺。
豈不大失其淺深之序耶。
奉勸求大定者。
博究精研耳門修法而力行之。
無使毫發濫于三觀。
則圓通方可希冀矣。
問。
智者為一宗祖師。
三觀為圓頓修法。
今言依之則障盡全經。
修之當莫濫絲發。
然則天台立觀。
不合圓頓教旨耶。
請言何教所收。
答。
此更别有二意。
人所難知。
非謂三觀不合圓頓。
一者。
佛談性具三藏。
本不曾立乎三觀。
而注家錯引三觀以會釋之。
不辨明。
則以修障性。
故不得不辨。
二者。
反聞修法。
不用覺觀思惟。
而三觀豈能不用。
濫之則須廢反聞。
故不得不禁。
是三觀非不合于圓頓教旨。
但不合于楞嚴修門耳。
當知每于一教攝多法門。
所以法門無量。
豈因門之不同。
而遂謂教之亦異乎。
問。
二門均是圓頓深教。
亦有優劣否耶。
答。
子謂天台何如二十五聖。
曰。
大師必不自欺。
自言方在五品。
安得遽齊諸大聖耶。
曰。
文殊獨選耳門。
則二十四聖修門皆不能齊。
豈一天台修門所能齊乎。
且經旨觀旨。
多種不同。
而舊注混同。
曾無皂白。
無怪其以彼而濫此也。
今與略分析之。
有四不同。
一者。
此經首破識心。
令終不用。
不識天台初談三觀亦先破識而教其不用否耶。
然藏中曾見天台家所傳心印。
首先不許揀去六識而别求真心。
是與經旨大相反矣。
此其一不同也。
二者。
此經次示根中性體即妙明真心。
不識天台指示真心。
亦言惟汝六根更無他物否耶。
縱其所立三谛。
仿佛似于三藏而其當風指出。
初未薦乎六精。
此其二不同也。
三者。
此經起修。
了揀諸門。
惟選耳根一門深入。
不識天台三觀。
起修下手。
亦專一門否耶。
蓋彼泛立三谛。
起三止觀。
而所示真心。
初不指在根中。
何有專門。
此其三不同也。
四者。
耳根之修。
一反聞間。
行起解絕。
頓離分别。
初無多事。
最為簡易。
豈有繁難。
不識天台觀門。
亦如耳門之簡易否耶。
蓋彼立三谛。
而起三止三觀以修之。
已自先成九法。
及說三觀。
複各為三。
所謂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無不空等。
亦成九法。
合滿十八法數。
是雖成熟終歸一心。
而本其造端。
以較之惟一反聞者其繁其簡。
宛爾天殊。
此其四不同也。
問。
經前三藏具含十界。
豈不繁難。
答。
彼是廣談性理。
開其知解。
雖博非繁。
及至行起。
便乃解絕。
惟一反聞。
具收衆妙。
汝應以此行。
對彼行。
而辨其繁簡。
何乃取解而難行乎。
此固舊注混濫之故習也。
今更相對顯之。
經以三藏開解。
而從一門起修。
天台以三谛開解。
而從止觀起修。
則經之三藏。
正對天台三谛。
經之耳門。
正對天台止觀。
何得仍前錯誤。
而以三藏對三止觀乎。
通前四義了揀。
則台宗與經旨元不多同。
但惟所立三谛。
略仿佛于三藏。
而注家又複不知以谛對藏。
同是明理性而開知解。
固乃錯對止觀。
而以性為修。
謬謂意旨全同。
安得不晦其本旨。
而礙後之妙修乎。
若必謂斯經全是三觀。
則如來說法。
當不及于天台。
何以故。
破識指根迂遠。
而不如天台直切徑談故。
四科七大。
十惑三續。
乃至三如來藏。
皆但泛論性相。
而不如天台分明判分止觀故。
起修下手偏局耳門。
不如天台完全具十八法數故。
修楞嚴者。
不如舍經而但習天台止觀。
乃為捷徑。
何必于落落不合文中。
搜索一二相似之處。
以強明止觀乎。
是則以經文而發明止觀。
既不如止觀詳暢。
以觀文而強合經文。
豈能令經旨顯現哉。
是必晦其本意無疑矣。
我故謂止觀若不舍盡。
則圓通決不發明。
亦猶識心若不舍盡。
而根性決不顯現耳。
又二宗修法相乖。
亦系根識之别。
蓋經旨首破六識。
正由反聞時要須全離覺觀。
台宗不簡識心。
正由作觀時不免起于思惟。
故修圓通者。
稍涉台觀。
即依舊堕于識而障乎根。
則夫經前破識指根之文。
豈不俱成無用乎。
具金剛眼睛者。
幸一辨之。
近于宗鏡錄四十四卷中。
見其極明六根中性。
即本來心。
且取前之見性。
後之聞性。
同一圓通。
悉歸宗鏡。
何曾說前破妄見。
後但淺修哉。
又何曾說中間有三觀為深法哉。
斯可極證吾疏。
而并可以驗古人不盡同于十家之見也。
幸檢閱之。
是則攝前多義。
而但成四決定義。
已極簡要若更束之。
則但成十字。
前二攝盡經義。
成舍識從根四字。
舍識易知。
從根者。
前半從根悟入。
後半從根修證而已。
後二攝盡疏義。
成揀止觀重圓通六字。
蓋舊注全重台宗止觀。
今疏揀明。
全非台宗止觀。
舊注既重止觀。
必輕忽于圓通。
今疏既揀去止觀。
全推重于圓通。
極勸專修而已。
然推重專修。
非己私意。
釋迦。
文殊。
及十方如來明命特旨也。
請反複研味文殊之偈。
當自見之。
又複當知此中揀止觀者。
但揀其非台宗止觀而已。
非謂圓通全非止觀。
當知圓通仍是不涉思惟最簡妙之止觀。
大非台宗可比。
疏中備明此意。
今特為近習多濫台宗。
故不如但順經文。
呼為圓通。
不必釋成止觀為得矣。
皈敬三寶請求加被偈 稽首本師說法主 異口同音諸世尊 佛頂顯密首楞嚴 即非十界如來藏 圓通本尊觀自在 各入圓明衆聖賢 三尊威力默加持 秘旨微言令開發 注釋不違于本意 始終語脈得融通 契機契理契佛心 于佛智海同涓滴 傥獲管窺符聖意 流通緣具速傳持 見聞現未結良因 同證聞熏不思議 标科法式 此疏既有勾本全科。
又有随疏半科。
講者于勾本展轉分至有綴腳處。
即當入文。
不必重念随文科。
但母科下多有疏文。
以叙前後連合脈絡。
若無标法。
必至遺忘反複。
今當于未講前。
将勾本。
疏本。
對察。
但凡母科有疏文者。
二本各用紅筆标之。
臨講時。
分科至勾本有紅标處。
便唱此科下有疏文。
疏中雲雲。
講畢
終不許其為真。
豈存寂定意識。
方于斯識破之究竟無餘矣。
是則佛之破意。
不暇論于劣惡散亂。
乃直偏取于勝善寂定者而破之。
正恐其修大定者。
惑于似是之非。
而終不進悟于真心本定也。
嗟今之人。
取靜修行。
止念為定者。
未有能出此識之圈圚者也。
将謂斯定易成。
而生苟就之心。
豈知修時百計難成。
成之畢竟非實。
譬如結冰以作琉璃。
其難其僞。
類可知也。
奉勸慕楞嚴者。
順佛言而速疾舍之。
方于大定可希冀矣。
二者。
決定認取根性。
以衆生根性即是真心。
亦即自性本定。
此由衆生将全分如來藏性迷成十八界。
而其實體在六根中。
六塵但是根影。
而六識又是塵影。
衆生反認至虛識心。
而全昧至實根性。
颠倒莫此為甚。
且他經他論泛泛發明真心體相名義。
而不言衆生現前身中何者即是。
故衆生縱能舍乎分别粗心。
而亦多求乎玄妙義相。
慕于高遠境界。
遂拟真心為冥漠難知之境。
恍惚不定之相。
而或研思極精以體會之。
則依舊堕于微細意識。
而流于權小境界。
不自覺知矣。
惟斯經也。
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徑指六根。
安樂解脫。
寂靜妙常。
更無他物。
且其屈指飛光。
而不動搖之見性。
朗然現前。
擊鐘引夢。
而無生滅之聞根。
湛然常住。
此并當風指出。
非獨言句發揮。
且其仰瞻日月。
洞明四萬由旬。
遙聽雷霆。
周聞三百餘裡。
何況十番顯妙。
三指真實極為奇特。
若并收乎暗中之見。
靜裡之聞。
則廓爾無邊。
包含沙界。
悉是衆生現量。
非有待于六通。
且其一切諸色。
悉同燈上重輪。
一切諸聲。
皆類頭中虛響。
故知根性是萬物之實身。
萬物乃根性之幻影。
而重玄極妙之真心。
豈離見色聞聲之常性哉。
然雖至近至明。
可中難信難解。
不是幽微叵測。
但由日用不知。
故諸祖不肯道破。
如來常不開演。
良有以也。
問。
若此親切明白。
佛祖何故不常開演。
不肯道破。
答。
恐非機聞之。
真與非真。
二俱成迷故。
非真迷者。
聞之而不信其為真也。
謂有衆生冥搜玄妙而輕謾目前者。
聞說六根即是。
将謂見色但是尋常。
聞聲有何奇特。
既不委信。
必不認取。
如阿難五卷。
尚猶别請結元。
會解十家。
悉以顯見為破者是也。
不知元妙元明。
豈非正法眼藏。
本常本寂。
應即涅槃妙心。
當知離此性外。
尚無片事可得。
豈複别有玄妙哉。
真迷者。
聞之而倚真不複加修也。
謂有衆生自恃天真不求究竟者。
聞談根性現成。
或死守寂常本體。
而修證全捐。
或但住初解人空。
而得少為足。
不知根結未銷。
豈能脫情界而出諸苦。
生滅未滅。
安得超器界而證圓通。
太似守金礦而甘貧。
閉化城而迷寶。
又豈可哉。
以是真與非真。
二俱成迷。
故佛祖常不開演。
而幸遭斯典者。
速宜認取根性。
而更求解結。
方為得旨矣。
三者。
決定不用天台止觀。
以諸家判三觀處。
元是如來開示衆生本有真心。
性具妙定。
始自眼根指出。
展轉通貫萬法。
仍令圓悟萬有總一如來藏性。
顯其未及加修。
而人人早先具此楞嚴妙體。
但惟教其悟明此之性海。
以為後文圓通入處而已。
本不曾立觀門教修習也。
而諸家瞢然。
強安三觀。
若果元立三觀。
則是前文全說修門。
何阿難後又請修。
華屋之喻。
豈亦但喻修門。
而非喻藏性乎。
又豈所答一門深入。
卻又深入彼之修門。
而非入藏性乎。
是皆大不通也。
當知斯經所以大異于衆典者。
正以其指心在根。
斯定之所以大異于諸定者。
由說自性本定也。
若謂前文是說修門。
全障性定。
且又礙後耳門妙修無有用處。
所以修楞嚴者。
決定不用三觀也。
嗟今沿習既久。
而業楞嚴者。
無一人不搜索三觀。
似但借經為敲門瓦子。
而正惟發明天台止觀而已。
畢竟令觀意獨明。
而經意障盡矣。
何迷痼支離亦至于是哉。
痛刮洗之可也。
問。
經傳此土。
千五百年。
豈無一人見同于此。
而子獨異說。
太煞驚人。
恐多信之不及。
複有何說以安慰之乎。
答。
智者大師不及親見。
使其親見。
決不誤以說性為說觀。
亦決定不以己觀自滿。
而顧抑經同己。
不然。
何故虛心拜求一十八年乎。
是則過全歸于後人之混淆。
而大師無與也。
清涼圭峰于華嚴圓覺各專其業。
無暇詳釋于此。
至于宗門悟心大士。
非皆不知。
但緣經文指心在根。
太煞明白。
恐成世谛流布。
難以接人。
是則十成之語。
尤為傳宗者所忌。
故多默而不言。
縱有一二拈提。
随拈随掃。
終不令成诠釋。
觀靈源之诃弘覺範。
則其意可見。
又或前古說楞嚴者。
未必如今時盛宗三觀。
以掩佛說性之文。
故吾言未必盡異于古人。
特緣近古似量騰心。
雷同錯誤。
故獨顯吾言為特異耳。
彌天之罪。
安敢避哉。
問。
子疏何不忌于世谛流布。
答。
此有二意。
一者教須說到。
不同宗門。
何嫌流布。
二者祖庭秋晚。
現量證悟者無人可接。
秘之何益。
不如道破。
令其經耳成因也。
祖師末路評唱。
令其傳習。
亦此意也。
問。
不成現量證悟。
經傳何益。
答。
能令多分中上根人。
成真比量。
發大解悟。
與現量證悟作勝因緣。
然亦應有少分上上根人。
成現量證悟。
是不敢定也。
此由叔季之世。
故作是說。
若古宗門。
由聞經而悟入者何限哉。
四者。
決定推重耳根圓通。
問。
業楞嚴者。
誰不知此為最初方便。
何勞又推重之。
答。
是何言欤。
自近世盛宗三觀。
則人人惟知推重三觀。
謂其為楞嚴正修。
而解家拳拳插入。
諄諄發明。
至于耳門。
視為啟蒙初進之法。
随文略釋而已。
誰見其深研廣釋。
而極勸專修者哉。
且子謂人人皆知重此。
子必深達斯旨。
試指何處是圓通之文。
其人笑曰。
觀音自陳初于聞中等文。
以至文殊選擇之偈。
經有明文。
有何難見。
答。
此下智随言生解之知。
敢曰不難見哉。
若是中人之智。
自知從四卷後半。
第一決定義中。
所推不生滅圓湛之性。
即此聞根之性。
及第二義中。
指明根結。
密揀圓通。
乃至擊鐘引夢。
諸佛證明。
绾巾示結等文。
皆是說根性法門。
但未顯定何根為至圓而當專修也。
此猶中人所知。
若更有上智徹通之見。
當知破識之後所示見性。
即是首薦根性為真修之本。
而見聞無有異體。
故十番顯見。
亦是顯聞。
而語中亦帶聞字。
如阿難雲。
若此見聞必不生滅等是也。
但見精對境。
朗照萬象。
常住不動。
最易開悟。
故前文偏顯之。
聞性離相。
周聞十方。
越牖透垣。
最益修攝。
故後文偏用之。
是知自指見是心。
直至破非和合。
即是開示圓通中聞性之體。
豈有别體乎。
又極而言之。
此文之前。
最初破識。
即是徹去圓通之障。
以識心若不舍盡。
決不知别有根性。
根性猶然不知。
圓通何自而修哉。
此文之後。
四科七大。
乃至三如來藏。
十法界心。
無非根性之極量。
而非别有一性也。
修圓通者若不達此。
豈知反聞之中。
統該萬有。
極盡一真乎。
大抵開示本具藏性。
正為後圓通作入處耳。
不然。
後門所入之華屋。
更是何法乎。
是則未說圓通之前。
尚皆不出圓通之性。
而況既說圓通之後。
豈更有異法乎。
是故道場定慧。
是此無疑。
三漸反流。
離此何入。
初住十心。
明言一切圓通而等妙菩提。
亦但圓通究竟而已。
觀佛結雲。
此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
其意可見。
以三增進但牒圓通而已。
是斯經也。
前半全談藏性。
所以開發圓通。
後半全說圓通。
所以修證藏性。
一經始終皆為圓通。
豈惟觀音數語。
文殊數偈而已哉。
至于破五陰。
辨五魔。
而猶節節警雲。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如是全經宗要。
而惟以一三觀蔽盡無餘。
烏忍于默而不言哉。
問。
圓通既稱初心方便。
過此必有别法。
乃為深修。
今何言其盡始終而更無别法乎。
此猶甚可疑也。
請明其故。
答。
諸家正同此惑。
而子之斯問。
亦緣舊習所染。
疑根未盡拔耳。
今與拔之。
其故皆由初心二字。
未明其對何法而說初心。
妄說三觀方為深法。
而經之初心。
必與三觀為初心也。
卻見佛前文所說奢摩等名數偶合。
如來藏義其相又似。
遂謂其必是三觀。
由是判前三藏為通請三觀。
深位妙修。
判後圓通為别請一門。
初心始入。
後學遵之。
以為确論。
誰敢動移。
不知斯判前則誣性為修。
後則貶深作淺。
而且初意未明。
淺深失序。
是大差誤。
非确論也。
茲當極伸正義。
令後學永無惑焉。
夫誣性為修。
前已極明。
義無不盡。
而後之貶深為淺者。
以前三如來藏。
若據理性。
則是徹法底源譬如太空。
豈有深淺可判。
若約當機領悟于此者。
不必論其宿根利鈍。
但惟取其多分而于天台六即位中。
多但超于理即。
正在名字即中。
以其未涉觀行故也。
至于圓通。
則由觀行即。
曆相似即。
而後達于分證即之初位。
據本經。
即當三十二應等神用現前。
據華嚴。
即當百佛世界中分身成道。
其視前位。
何異天淵。
今反謂其淺于前位。
則貶深作淺之過安可逃乎。
問。
若此而佛何謂之初心方便乎。
答。
我謂彼之初意不明者。
正當此際明之。
以此圓通功滿方于五十五位中。
初證一位。
對後五十四位。
此為初心。
豈對前文。
謬判三觀。
而與其作初心乎。
且此初心遙應妙覺乃為究竟。
大經雲。
初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難。
又此初住名發心住。
故經又雲。
從初發心。
即成正覺。
若是則此之初心。
良非淺淺。
我謂圓通徹究竟位。
亦非無見而雲然也。
夫何謬謂三觀在前而反深。
圓通在後而反淺。
豈不大失其淺深之序耶。
奉勸求大定者。
博究精研耳門修法而力行之。
無使毫發濫于三觀。
則圓通方可希冀矣。
問。
智者為一宗祖師。
三觀為圓頓修法。
今言依之則障盡全經。
修之當莫濫絲發。
然則天台立觀。
不合圓頓教旨耶。
請言何教所收。
答。
此更别有二意。
人所難知。
非謂三觀不合圓頓。
一者。
佛談性具三藏。
本不曾立乎三觀。
而注家錯引三觀以會釋之。
不辨明。
則以修障性。
故不得不辨。
二者。
反聞修法。
不用覺觀思惟。
而三觀豈能不用。
濫之則須廢反聞。
故不得不禁。
是三觀非不合于圓頓教旨。
但不合于楞嚴修門耳。
當知每于一教攝多法門。
所以法門無量。
豈因門之不同。
而遂謂教之亦異乎。
問。
二門均是圓頓深教。
亦有優劣否耶。
答。
子謂天台何如二十五聖。
曰。
大師必不自欺。
自言方在五品。
安得遽齊諸大聖耶。
曰。
文殊獨選耳門。
則二十四聖修門皆不能齊。
豈一天台修門所能齊乎。
且經旨觀旨。
多種不同。
而舊注混同。
曾無皂白。
無怪其以彼而濫此也。
今與略分析之。
有四不同。
一者。
此經首破識心。
令終不用。
不識天台初談三觀亦先破識而教其不用否耶。
然藏中曾見天台家所傳心印。
首先不許揀去六識而别求真心。
是與經旨大相反矣。
此其一不同也。
二者。
此經次示根中性體即妙明真心。
不識天台指示真心。
亦言惟汝六根更無他物否耶。
縱其所立三谛。
仿佛似于三藏而其當風指出。
初未薦乎六精。
此其二不同也。
三者。
此經起修。
了揀諸門。
惟選耳根一門深入。
不識天台三觀。
起修下手。
亦專一門否耶。
蓋彼泛立三谛。
起三止觀。
而所示真心。
初不指在根中。
何有專門。
此其三不同也。
四者。
耳根之修。
一反聞間。
行起解絕。
頓離分别。
初無多事。
最為簡易。
豈有繁難。
不識天台觀門。
亦如耳門之簡易否耶。
蓋彼立三谛。
而起三止三觀以修之。
已自先成九法。
及說三觀。
複各為三。
所謂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無不空等。
亦成九法。
合滿十八法數。
是雖成熟終歸一心。
而本其造端。
以較之惟一反聞者其繁其簡。
宛爾天殊。
此其四不同也。
問。
經前三藏具含十界。
豈不繁難。
答。
彼是廣談性理。
開其知解。
雖博非繁。
及至行起。
便乃解絕。
惟一反聞。
具收衆妙。
汝應以此行。
對彼行。
而辨其繁簡。
何乃取解而難行乎。
此固舊注混濫之故習也。
今更相對顯之。
經以三藏開解。
而從一門起修。
天台以三谛開解。
而從止觀起修。
則經之三藏。
正對天台三谛。
經之耳門。
正對天台止觀。
何得仍前錯誤。
而以三藏對三止觀乎。
通前四義了揀。
則台宗與經旨元不多同。
但惟所立三谛。
略仿佛于三藏。
而注家又複不知以谛對藏。
同是明理性而開知解。
固乃錯對止觀。
而以性為修。
謬謂意旨全同。
安得不晦其本旨。
而礙後之妙修乎。
若必謂斯經全是三觀。
則如來說法。
當不及于天台。
何以故。
破識指根迂遠。
而不如天台直切徑談故。
四科七大。
十惑三續。
乃至三如來藏。
皆但泛論性相。
而不如天台分明判分止觀故。
起修下手偏局耳門。
不如天台完全具十八法數故。
修楞嚴者。
不如舍經而但習天台止觀。
乃為捷徑。
何必于落落不合文中。
搜索一二相似之處。
以強明止觀乎。
是則以經文而發明止觀。
既不如止觀詳暢。
以觀文而強合經文。
豈能令經旨顯現哉。
是必晦其本意無疑矣。
我故謂止觀若不舍盡。
則圓通決不發明。
亦猶識心若不舍盡。
而根性決不顯現耳。
又二宗修法相乖。
亦系根識之别。
蓋經旨首破六識。
正由反聞時要須全離覺觀。
台宗不簡識心。
正由作觀時不免起于思惟。
故修圓通者。
稍涉台觀。
即依舊堕于識而障乎根。
則夫經前破識指根之文。
豈不俱成無用乎。
具金剛眼睛者。
幸一辨之。
近于宗鏡錄四十四卷中。
見其極明六根中性。
即本來心。
且取前之見性。
後之聞性。
同一圓通。
悉歸宗鏡。
何曾說前破妄見。
後但淺修哉。
又何曾說中間有三觀為深法哉。
斯可極證吾疏。
而并可以驗古人不盡同于十家之見也。
幸檢閱之。
是則攝前多義。
而但成四決定義。
已極簡要若更束之。
則但成十字。
前二攝盡經義。
成舍識從根四字。
舍識易知。
從根者。
前半從根悟入。
後半從根修證而已。
後二攝盡疏義。
成揀止觀重圓通六字。
蓋舊注全重台宗止觀。
今疏揀明。
全非台宗止觀。
舊注既重止觀。
必輕忽于圓通。
今疏既揀去止觀。
全推重于圓通。
極勸專修而已。
然推重專修。
非己私意。
釋迦。
文殊。
及十方如來明命特旨也。
請反複研味文殊之偈。
當自見之。
又複當知此中揀止觀者。
但揀其非台宗止觀而已。
非謂圓通全非止觀。
當知圓通仍是不涉思惟最簡妙之止觀。
大非台宗可比。
疏中備明此意。
今特為近習多濫台宗。
故不如但順經文。
呼為圓通。
不必釋成止觀為得矣。
皈敬三寶請求加被偈 稽首本師說法主 異口同音諸世尊 佛頂顯密首楞嚴 即非十界如來藏 圓通本尊觀自在 各入圓明衆聖賢 三尊威力默加持 秘旨微言令開發 注釋不違于本意 始終語脈得融通 契機契理契佛心 于佛智海同涓滴 傥獲管窺符聖意 流通緣具速傳持 見聞現未結良因 同證聞熏不思議 标科法式 此疏既有勾本全科。
又有随疏半科。
講者于勾本展轉分至有綴腳處。
即當入文。
不必重念随文科。
但母科下多有疏文。
以叙前後連合脈絡。
若無标法。
必至遺忘反複。
今當于未講前。
将勾本。
疏本。
對察。
但凡母科有疏文者。
二本各用紅筆标之。
臨講時。
分科至勾本有紅标處。
便唱此科下有疏文。
疏中雲雲。
講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