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六(懸示下)卷七(經文卷一之一)

關燈
種智。

    舍利弗。

    此雲鹙子。

    鹙乃水鳥。

    是其母名。

    母辯流曆。

    似鹙之目。

    故連母為名。

    雲是鹙之子也。

    摩诃。

    此雲大。

    同前大意。

    目犍連。

    此雲采菽氏。

    姓也。

    名拘律陀。

    此雲無節樹。

    世惟省文。

    召姓而已。

    神通第一者也。

    拘絺羅。

    此雲大膝。

    鹙子母舅。

    富樓那。

    此雲滿願。

    父名也。

    彌多羅尼。

    此雲慈女。

    母名也。

    略雲滿慈子。

    連父母彰名。

    說法第一者也。

    須菩提。

    此雲善吉。

    亦雲空生。

    解空第一者也。

    深本已證青龍佛位。

    優波尼沙陀。

    此雲塵性。

    因觀塵空得道。

    此中譯名。

    并宗長水。

    等則該多。

    不能盡列。

    上首者。

    千二百衆之所推讓。

    動靜遵從。

    不敢先越者也。

     戊四更盡勝劣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

    并其初心。

    同來佛所。

    
辟支。

    譯兼二類。

    一雲獨覺。

    出無佛世。

    寂居觀化。

    自悟者也。

    一雲緣覺。

    出有佛世。

    奉教觀十二緣得道者也。

    上與長水解同。

    今佛在世。

    應惟緣覺。

    或他方獨覺發通。

    能遠赴佛會。

    亦兼有也。

    無學者。

    果滿取證。

    無複前進也。

    初心。

    總該二乘有學。

    未至無學者也。

    同來佛所者。

    以此二衆臨期方來。

    不比常随衆也。

    此中辟支迹勝聲聞。

    初心劣前四果。

    故科名盡勝劣矣。

    兼本迹以詳列二乘竟。

     丁二兼時會以略顯二衆。

    又分二。

    戊一标自恣。

    顯有菩薩。

    又二。

    己一時會先在衆。

    又曲分三。

    庚一時會誠求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十方菩薩。

    咨決心疑。

    欽奉慈嚴。

    将求密意。

    
首二句雖标比丘。

    但為表時。

    帶言之耳。

    十方下。

    乃是正叙菩薩。

    以上比丘既詳。

    菩薩未叙故也。

    屬者。

    當也。

    遇也。

    休夏者。

    佛制夏月護生避嫌。

    九旬禁足安居。

    不令乞食。

    自恣者。

    期滿解制。

    即孤山所指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也。

    考劾九旬德業。

    自疑己過者。

    自請問佛。

    自不知過者。

    恣任僧舉也。

    十方者。

    不止此界。

    菩薩。

    解現題目中。

    咨。

    請問也。

    決。

    求斷也。

    心疑者。

    細心深疑。

    求佛剖斷也。

    蓋菩薩迹勝道深。

    不待人舉。

    自請而已。

    上皆标時會。

    末二句乃是誠求。

    欽。

    敬。

    奉。

    侍瞻也。

    佛有攝受之慈。

    折伏之嚴。

    并行不背。

    将求者。

    機感初動也。

    密意者。

    秘密深法也。

     庚二如來妙應 即時如來敷坐宴安。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敷坐宴安者。

    展坐具而安處也。

    深奧者。

    超過權小終實妙理。

    為此經類引。

    即應密意之求也。

     庚三會衆蒙益 法筵清衆。

    得未曾有。

    
清衆者。

    超塵入理。

    心境湛然。

    意兼合會。

    不止菩薩。

    得未曾有者。

    聞所未聞。

    歡喜踴躍意。

    時會先在衆已竟。

     己二音感後至衆 迦陵仙音。

    遍十方界。

    恒沙菩薩。

    來聚道場。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迦陵頻伽。

    此雲妙聲鳥。

    在殼發聲。

    已踰衆鳥。

    佛音似之。

    仙。

    亦超世神化之名。

    稱美佛音。

    非取道教。

    遍十方界者。

    目連昔曾試佛音聲。

    過無量世界。

    還同座前。

    此經凡聖根塵。

    即性皆周。

    無明覆者。

    自不能聞。

    如日大明。

    瞽不自見。

    恒沙菩薩者。

    以恒河沙記菩薩之數。

    言至多也。

    恒之一字。

    亦訛梵語。

    正雲殑伽。

    此雲天堂來。

    狀其來處最高耳。

    菩薩心聞無覆。

    故尋佛妙音而來聚聽。

    道場者。

    随相即說法之處。

    約理乃一乘寂滅場地。

    溫陵曰。

    文殊師利。

    此雲妙德。

    楞嚴會上為擇法眼。

    故居上首也。

    亦雲妙吉祥等。

    過去佛号。

    龍種尊王。

    現在北方。

    歡喜寶積。

    未來當成。

    名曰普現。

    法華會上是佛祖師。

    華嚴表根本智。

    而為諸佛之師。

    今在此經。

    作擇法眼。

    蓋不舍因門。

    影響輔化。

    權稱上首而已。

    标自恣顯有菩薩已竟。

     戊二标齋供。

    顯有人天。

    天雖不顯。

    而理亦應有。

    旁證諸經皆有。

    而正取流通中顯陳八部。

    故科兼之。

    曲分二。

    己一國王齋供 時波斯匿王。

    為其父王諱日營齋。

    請佛宮掖。

    自迎如來。

    廣設珍羞無上妙味。

    兼複親延諸大菩薩。

    
孤山曰。

    波斯匿。

    此雲勝軍。

    溫陵曰。

    即舍衛國王也。

    ○過去龍光佛世。

    位登四地。

    亦大權也。

    諱日者。

    忌諱之日。

    人子于親終之日。

    言之即恸。

    故隐諱而不敢言。

    世教每歲茲辰。

    服食俱變。

    示恸如初而已。

    内教令其作冥福以資之。

    今其父王諱日。

    适當自恣。

    故修齋所以資親也。

    宮掖者。

    内庭左右。

    如人肘掖。

    珍羞者。

    貴重食品也。

    延。

    亦迎請也。

    請佛以下。

    有六重見敬之至。

    謂其處則内。

    其迎則親。

    其設則廣。

    其羞則珍。

    其味則妙。

    其伴則同。

    伴同者。

    謂敬伴同主。

    非急于主緩于伴者也。

     己二臣民齋供 城中複有長者居士。

    同時飯僧。

    伫佛來應。

    佛敕文殊。

    分領菩薩及阿羅漢。

    應諸齋主。

    
長者。

    齒德爵祿兼隆。

    臣之屬也。

    居士者。

    愛談名言。

    清淨自居。

    似非有位。

    隐者類耳。

    同時飯僧者。

    感佛化儀。

    依教行施也。

    然臣民惟伫于佛者。

    敬先專主。

    主臨而伴必至也。

    佛敕分應者。

    令無分别。

    獲福平等。

    若能等心而施。

    則雖佛滅後。

    福亦無不等矣。

    六種證信序已竟。

     乙二示堕發起序。

    此序諸經各别。

    又名别序。

    以諸經各有事緣引起。

    故各不同。

    如大彌陀以色引。

    法華以光引之類是也。

    今經以示堕淫室為發起之端。

    示堕者。

    以阿難秘德。

    同前上首。

    非實聲聞。

    故誤堕淫室。

    但是示現以引發大教而已。

    且此經欲明恃多聞而不習定者。

    無力以敵欲魔。

    何能超越生死。

    故以多聞之人示堕發起。

    正勸多聞者策力于大定耳。

    然必用阿難者。

    一以多聞第一。

    固見其聞不足恃。

    二以是佛堂弟。

    亦見其他不足恃也。

    此處既以顯洩阿難為大權菩薩。

    知之即已。

    至後文中。

    但依所現聲聞見解發揮。

    方能激引真實凡小。

    良以深位假示淺位。

    必能曲盡淺位情态。

    如執迷謬辯。

    感悟流涕。

    皆所以盡其情态。

    而旁發諸真實者之心曲。

    令生慶快感悟耳。

    不必又一一明其非真。

    緻多猶豫也。

    分三。

    丙一誤堕因緣。

    因緣有四。

    缺一不堕。

    就分四。

    丁一别請遠遊 惟有阿難。

    先受别請。

    遠遊未還。

    不遑僧次。

    
阿難此雲慶喜。

    佛成道日。

    淨飯王弟斛飯王複報生子。

    淨飯賜名慶喜。

    是佛堂弟。

    先受别請者。

    先于自恣以前。

    早受别種事緣所請矣。

    遑。

    暇也。

    次。

    列也。

    夫既遠遊未還。

    故不暇在此自恣赴齋之列也。

    非此遠遊。

    何以緻堕。

    故此為第一緣也。

     丁二無侶獨歸 既無上座。

    及阿阇黎。

    途中獨歸。

    
上座者。

    佛言上更無人名上座。

    又以曆夏淺深。

    分上中下座。

    曆四十夏者推為上座。

    阿阇黎。

    此雲軌範。

    能糾正弟子行者。

    律制一僧遠出。

    必以二師翊從。

    所以嚴行止也。

    今乃缺二師為侶。

    所以為誤堕之第二緣也。

     丁三無供循乞 其日無供。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

    于所遊城。

    次第循乞。

    
其日無供者。

    止宿之處。

    無人獻齋也。

    使其有供。

    食之徑行。

    應無堕事。

    所以為第三緣也。

    應器即缽。

    應己食量而大小耳。

     丁四欲行等慈。

    發心平等行乞。

    不擇淨穢也。

    使其但依聲聞常法。

    惟乞淨家。

    亦應無堕。

    故此第四緣更為誤堕之要也。

    又分二。

    戊一正行等慈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無問淨穢。

    刹利尊姓。

    及旃陀羅。

    方行等慈。

    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初求者。

    阿難前來未發此心。

    今方始求也。

    檀越。

    此雲施主。

    言最後者。

    謂從來無善心行施者也。

    梵語刹利。

    即華言尊姓。

    謂王種也。

    上至刹利。

    則貴而淨者無遺也。

    旃陀羅。

    此雲屠者。

    殺生之家。

    西域最鄙賤之。

    不得與良家共居。

    行持标幟。

    人亦避之。

    下至旃陀。

    則賤而穢者無遺也。

    又言不擇微賤者。

    以雖貴賤兼舉。

    而志普賤穢。

    是今平等之新意也。

    末三句。

    又明其志願之普而大也。

    意令無功德者亦成無量功德矣。

     戊二表等慈由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

    诃須菩提。

    及大迦葉。

    為阿羅漢。

    心不均平。

    欽仰如來開闡無遮。

    度諸疑謗。

    
已知者。

    淨名會上早已知也。

    世尊者。

    總具十号之德。

    而為天上人間所尊敬也。

    故上開十号。

    而世尊總之者義為長也。

    诃。

    斥責也。

    蓋如來不以淨名之诃為非。

    即知如來亦诃。

    不必更诃。

    況淨名顯洩彼是金粟如來。

    其與釋迦何别乎。

    須菩提舍貧乞富。

    意在與續善根。

    恐将堕落。

    且無減克之難。

    大迦葉舍富乞貧。

    意在憐其久苦。

    與植樂因。

    且避趨富之議。

    是以無學尊位。

    而為此不平之行。

    故佛斥責其非也。

    開闡無遮者。

    懲上二人各有遮限。

    今開發闡明無遮限之普心也。

    度諸疑謗者。

    度彼疑謗衆生令免疑謗。

    蓋偏貧多緻疑。

    而偏富多緻謗也。

    誤堕因緣竟。

     丙二正堕淫室。

    又三。

    丁一加意嚴戒 經彼城隍。

    徐步郭門。

    嚴整威儀。

    肅恭齋法。

    
隍。

    即城外無水之池。

    郭門。

    城門也。

    齋法者。

    臨齋法則也。

    所以加意嚴戒者。

    蓋由發心既不擇于淨穢。

    須倍加矜持。

    方期無礙矣。

     丁二力不勝邪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

    經曆淫室。

    遭大幻術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

    攝入淫席。

    
次。

    即處也。

    謂次第所經之處也。

    幻術。

    尋常以變化虛僞物像為術。

    此則但是迷惑。

    令人失其本心。

    不覺随從而已。

    摩登伽。

    此雲本性。

    此女多劫與阿難有淫愛之緣。

    别有登伽經。

    載之頗詳。

    今更遇惑。

    業習使然也。

    娑毗迦羅。

    此雲金頭。

    縛指而食半米。

    為苦行者也。

    所傳咒術稱梵天者。

    妖術僞稱也。

    攝入淫席者。

    由阿難具佛二十相好。

    色美如銀。

    登伽起愛。

    咒巾覆食與之。

    以咒力故。

    阿難不覺随入淫席也。

    此事菩薩行之。

    方能無礙。

    而阿難示在聲聞初果。

    彰顯力弱。

    故不能勝邪也。

     丁三戒體垂危 淫躬撫摩。

    将毀戒體。

    
戒體。

    即護戒心。

    以初果道共戒力。

    故身雖近而心未動。

    然曰将毀。

    亦既險矣。

    故科垂危。

    有以将毀歸屬登伽。

    回護阿難。

    不知示現何所不可。

    安用回護。

    又若不垂危。

    何須救之。

    正堕淫室竟。

     丙三如來救脫。

    又三。

    丁一速歸衆随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

    齋畢旋歸。

    王及大臣長者居士。

    俱來随佛。

    願聞法要。

    
知彼術加者。

    以佛眼鑒徹。

    無遠不在目前。

    資中曰。

    如來常儀。

    齋畢說法。

    今既速歸必有所為。

    故衆随而來也。

     丁二說咒遣救 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有佛化身。

    結跏趺坐。

    宣說神咒。

    敕文殊師利将咒往護。

    
于時者。

    當将毀未毀之時。

    不先不後也。

    頂即肉髻。

    百寶。

    表萬用具含。

    無求不應。

    見攝受之慈。

    無畏。

    表群邪并伏。

    無惡不摧。

    見折伏之威。

    然從頂放光。

    而又以化佛轉說。

    即環師所謂無為心佛。

    無上心法是也。

    且從頂發揮。

    表尊中之尊。

    密中之密也。

    蓮座化佛。

    亦明其為因果要用。

    跏趺者。

    疊足而坐。

    具詳止觀。

    神咒具四悉檀。

    含精微之妙理。

    有不測之威力也。

    必敕文殊者。

    非根本大智。

    無以濟多聞之實用也。

     丁三破邪救歸 惡咒銷滅。

    提獎阿難。

    及摩登伽。

    歸來佛所。

    
以神咒力。

    邪咒既銷。

    阿難如從夢醒。

    登伽淫心頓歇。

    宿善根發。

    證前三果。

    發心出家。

    故亦同來耳。

    登伽權實未定。

    随作無不可也。

    序分已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