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六(懸示下)卷七(經文卷一之一)

關燈
當伸。

    疏中為泯是非。

    舊解未善者。

    多惟不取而已。

    不複非之。

    然似是而非。

    人所難識者。

    恐人持疑不決。

    有礙取舍。

    今于最初略出其一。

    以例其餘。

    即如舊解茲題。

    抑揚發揮。

    似為言簡理盡。

    不知有二不便。

    礙佛深旨。

    一者疏略非體。

    蓋釋經者。

    先當尊經本文一一解釋之。

    如密因。

    即當說出是何等法。

    于本經中何文即是。

    一一釋畢。

    傥有餘意。

    更加發揮。

    方為善疏。

    今乃更不解釋密因等。

    隻管囫囵反覆拈弄。

    是乃論量文體。

    非解釋文體。

    安能令文義雙暢乎。

    此失猶輕。

    二者。

    昧旨屈經。

    謂彼注如來下。

    用宗門盡令把住。

    将密因等一并掃卻。

    方是無修無證至極之理。

    若是。

    則是第一義谛全居經外。

    特以下。

    用宗門回途放行。

    将密因等俯就衆生。

    依舊許其有修有證。

    順世權宜。

    皆悉建立。

    若是。

    則斯經宗趣。

    全成第二門頭。

    将佛圓實極旨。

    反出于金剛楞伽之下。

    斯由全未通曉密因了義為何等法。

    率爾莽論。

    屈經之甚。

    其失非小。

    今試明之。

    其曰如來果體。

    其體本然。

    何假密因。

    而不知此之密因。

    正是無修無證本然果體。

    其曰菩薩道用。

    其用無作。

    孰為萬行。

    而不知此之萬行。

    根于了義。

    修即無修。

    攝于楞嚴。

    動元不動。

    正是無作道用。

    如是而言。

    何假孰為。

    何異當面不識其人。

    而猶稱名非毀者乎。

    當知斯經非但理性為第一義。

    萬事萬法皆第一義。

    以一切事究竟堅固。

    皆超大小名相之外故也。

    安有第一義出于斯經之外者乎。

    諸注類此者甚多。

    後凡不取者。

    不遑廣辯也。

    題目已竟。

     ○二譯人分三○一主譯人 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天竺者。

    譯主生處也。

    西域國之總名。

    此雲月國。

    有聖賢繼化。

    如月照臨。

    地當閻浮中心。

    九萬餘裡。

    分畫五區。

    七十餘國。

    東西南北及中。

    皆名天竺。

    此師中天竺人。

    即生佛之地也。

    但此惟具總名。

    未詳何國。

    沙門。

    釋子通稱。

    此雲勤息。

    謂勤行善法。

    息滅惡事。

    又雲。

    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般剌密谛。

    此雲極量。

    譯主别名。

    天竺才智僧也。

    譯者。

    翻字。

    翻音。

    變梵語為華言也。

    蓋西梵語字。

    與此全殊。

    若觀梵本。

    非惟不知其語。

    兼亦不識其字。

    須先随其梵音。

    以此方之字易之。

    名為翻字。

    翻字之後。

    方可讀之。

    然但同咒。

    仍不知其為何等語。

    卻須兼通兩國言音者。

    一一變梵語為華言。

    謂之翻音。

    特科為主譯者。

    以此經未來。

    盛名先至。

    天台西向拜求一十八年。

    終未得見。

    彼國禁為國寶。

    師潛匿航海齊來。

    于唐中宗初年達廣州。

    适遇房相。

    請于制止寺譯成。

    速回以解責邊之難。

    國王因師潛過。

    罪責守邊官吏故也。

    夫冒禁艱苦。

    志益此方。

    功莫大焉。

    亦且通方智辯。

    總統譯場。

    以至功成身退。

    誠宜首标以重元勳也。

     ○二譯語人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烏苌國者。

    名義集中。

    烏仗那國訛雲烏場。

    與苌同音。

    疑是此國。

    此雲苑。

    古大國之苑囿也。

    北天竺國之别名。

    彌伽釋迦。

    此雲能降伏。

    譯語者。

    以密谛既總其事。

    而無專司。

    但稱為譯。

    此則分職員名。

    專司其事也。

    亦雲度語。

    備通華梵。

    變梵成華。

    即是翻音者耳。

     ○三潤文人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融筆受 菩薩戒品。

    繁不能載。

    可通在家者受之。

    經中謂王臣受位。

    應先受此戒。

    則不惟戒神擁護。

    而守德防非。

    終成聖種矣。

    弟子者歸依三寶為大師也。

    前者。

    舊也。

    以下官名。

    乃其舊職。

    現已谪在廣州。

    但知南铨。

    故雲爾也。

    正議者。

    史稱正谏。

    言官之名。

    大夫者。

    可大扶樹人才之尊官也。

    同者。

    僚佐非一。

    與同協理也。

    中書門下。

    二俱内省。

    左右相府之名。

    然中書省。

    多掌王言。

    門下省。

    多出政事。

    融乃權兼兩省。

    故并書之。

    平章者。

    書雲。

    平章百姓。

    平。

    均也。

    章。

    顯也。

    謂均理政務。

    顯彰法度也。

    事。

    即政務法度等也。

    房融即房琯之父。

    父子俱相。

    而融事略出琯之傳文。

    謂相于武後末年。

    而貶于中宗神龍元年。

    舊紀翻譯時年。

    乃雲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譯。

    此或紀其開筆之時。

    非譯成之時也。

    筆受者。

    亦譯場中分職專司之名。

    秉筆确定文字者也。

    最初翻字。

    須知二合。

    三合。

    彈舌。

    引等。

    當以此方何字代之。

    至于翻音。

    則委問華梵。

    務使相當。

    然後下筆。

    皆為難事。

    帝王亦有親當此職者。

    至于潤文。

    古皆别立職員。

    若筆受者或成拙俗。

    而潤文者方潤色之。

    房相亦兼此職。

    故科名與經中互顯其功耳。

    夫請譯。

    筆受。

    潤文。

    而又奏入内庭。

    雖未即得頒布。

    後為神秀入内錄出。

    複得家藏原本。

    卒緻流通。

    然則融真大有功于斯經矣乎。

    釋譯人竟。

     ○三經文分三。

    甲一序分。

    夫序正流通三分。

    始于道安而證于親光。

    道安。

    秦僧未見西科。

    先科三分。

    人皆非之。

    後親光菩薩論至果然。

    解經通用。

    今初序者。

    頭緒引起之意。

    又分為二。

    乙一六種證信序。

    此序諸經通有。

    亦名通序。

    阿難于佛涅槃時請問。

    佛令安置諸經之前。

    證其有此方是佛經而生信受。

    否則多僞。

    不足信也。

    六種者。

    六成就也。

    謂一信。

    二聞。

    三時。

    四主。

    五處。

    六衆。

    阙一不可。

    故曰成就。

    今随文便。

    均于廣略。

    但分為三。

    丙一标信與聞 如是我聞。

    
如是者。

    略作指法之詞。

    我聞者。

    略明授受之本。

    溫陵謂如是之法。

    我從佛聞。

    是也。

    此緣結集時。

    阿難感變相好同佛。

    衆疑阿難成佛。

    釋迦再來。

    諸佛降附。

    唱此四字。

    三疑頓息。

    故必首标。

    然六成就中。

    如是二字。

    第一信成就也。

    乃是信順之詞。

    謂信者言如是。

    不信者言不如是也。

    若依理釋。

    謂聖人說法。

    但顯真如。

    唯如為是耳。

    若宗本經。

    一切事堅固為如。

    離無常見為是。

    蓋表信教信理之深。

    方成傳持之道。

    故曰信成就矣。

    我聞二字。

    第二聞成就也。

    我。

    即結集經主也。

    然是随世假我。

    及法身真我。

    非同凡夫外道所計。

    聞者。

    親說親聽。

    非展轉傳聞。

    所謂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不假音聞。

    教體何立。

    故曰聞成就也。

    達耳入心。

    記持無毫發之遺。

    文殊大不思議。

    阿難亦能憶持沙劫諸佛清淨法藏。

    今一佛四十年教。

    何有差遺。

    聖人境界。

    非比世間。

    若約中道理釋。

    則以無我之真我。

    不聞而能聞也。

     丙二時主及處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

    隻桓精舍。

    
一時者。

    第三時成就也。

    蓋世事合會。

    尚待昌期。

    大法弘宣。

    豈違嘉運。

    故須良時方能成就。

    取其師資道合。

    始終說聽之時。

    以佛說法。

    殊方紀曆。

    不可對同。

    故總雲一時。

    若約理。

    則心境。

    理智。

    凡聖。

    本始。

    一如之時也。

    佛者。

    第四主成就也。

    簡略梵語。

    具雲佛陀耶。

    此雲覺者。

    餘教不錄。

    惟約當宗。

    則始覺與本覺證齊。

    而成究竟覺。

    又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前三惟約自覺。

    後三兼利他。

    而自覺揀凡。

    覺他揀小。

    圓滿揀因也。

    約人。

    即娑婆教主。

    中天竺迦毗羅國淨飯王太子。

    出家成果。

    十種通号之一。

    别号釋迦牟尼。

    非此大聖。

    孰能演斯大法。

    故曰主成就也。

    在室下。

    第五處成就也。

    孤山曰。

    室羅筏訛雲舍衛。

    此雲豐德。

    城中财寶。

    五欲。

    多聞。

    解脫。

    四皆豐足。

    故以名也。

    隻陀。

    波斯匿王太子之名。

    此雲戰勝。

    桓。

    即林也。

    園地本屬太子而給孤長者以金布買之。

    少分未滿太子感動止之。

    并施桓垣。

    故特标之。

    精舍。

    即給孤所建。

    華飾工巧。

    純一清淨。

    無諸喧雜也。

    太子喜施。

    感同長者。

    故祇樹給園或并稱。

    或标首。

    即今王像與給孤并坐。

    而世以為土地二郎。

    真可笑也。

    斯經非此勝地何以說之。

    故曰處成就也。

    凡佛說處。

    各随所見。

    凡小見處穢土。

    菩薩不離塵寰。

    見處淨界。

    但諸經随宗。

    文有隐顯而已。

    此經悲接凡小意多。

    故不明淨相也。

     丙三廣列聽衆。

    第六衆成就也。

    座無知音。

    說将誰聽。

    今機感盈前。

    不得不說。

    故雲然也。

    分二。

    丁一。

    兼本迹以詳列二乘。

    歎德依乘。

    惟迹無本。

    今名列二乘。

    德乃菩薩。

    本迹雙彰也。

    分四。

    戊一。

    據迹标數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據此則惟彰迹。

    大有三義。

    一數多。

    二名重。

    三德隆。

    比丘。

    此翻亦三。

    一乞士。

    二破惡。

    三怖魔。

    長水曰。

    千二百五十者。

    陳那等五人。

    三迦葉兼徒一千。

    舍利目連各兼徒一百。

    耶舍長者五十人。

    經略五人。

    得果感恩。

    常随助化之衆也。

     戊二彰本歎德。

    此科全以彰本。

    蓋法華以前。

    未經開迹顯本。

    惟歎聲聞之迹。

    今以開顯。

    無複餘乘。

    即惟歎其内秘菩薩之德。

    故下更不詳歎菩薩。

    略顯而已。

    又分二。

    己一總名似同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此是果名。

    二乘久擅斯名。

    今舉之以歎菩薩秘德。

    故似同而實大不同。

    蓋二乘無漏。

    方超三有。

    菩薩無漏。

    更越三空。

    大者。

    依涅槃作十地大人修大行以證大果。

    不同二乘。

    但取名重德隆為大。

    阿羅漢。

    三義亦别。

    二乘應供。

    止于天上人間。

    菩薩應供。

    通于世出世間。

    二乘無生。

    分段方脫。

    菩薩無生。

    變易亦離。

    二乘殺賊。

    四住方窮。

    菩薩殺賊。

    五住垂盡。

     己二别德迥異。

    上科德之總相。

    實雖異而名猶似同。

    此則德之别相。

    顯然菩薩作略。

    皆非二乘所可同者。

    故曰迥異。

    又二。

    庚一。

    德體超異 佛子住持。

    善超諸有。

    能于國土。

    成就威儀。

    
首二句。

    内心肖佛也。

    佛子者。

    已付家業。

    真是佛子。

    非滞草庵者也。

    而口生法化。

    是其子義。

    住持者。

    住法王家。

    持如來藏。

    此則明其證真之深。

    諸有者。

    略言三有。

    廣開二十五有。

    即三界受生之處。

    超者。

    不為諸有生緣所縛也。

    小乘超之。

    則須出三界外。

    不敢複居。

    非善超也。

    今菩薩常不離三界。

    即于生死無幹。

    所謂善超也。

    此則明其脫妄之妙。

    次二句。

    外貌亦肖佛也。

    有中形外。

    自然之理。

    國土。

    同居土也。

    成就威儀者。

    身具相好。

    業攝律儀也。

    能于二字乃有二意。

    一特表意。

    以今示現聲聞之迹。

    似不能具相好。

    盡律儀。

    而内秘實能。

    二承上意。

    以小乘不善超有。

    果成。

    則灰身滅智。

    出三界外。

    不能居土具儀也。

    今由善超。

    不離三界。

    故能居土現儀耳。

    此科為下諸用張本。

    故曰德體。

     庚二德用超異。

    上雖内外充裕。

    但是自利之體。

    向下方顯利他之用。

    又分二。

    辛一上助佛化 從佛轉輪。

    妙堪遺囑。

    
從佛者。

    非但随從侍衛而已。

    乃依而不違其軌轍也。

    轉。

    有流行不滞之相。

    輪。

    有摧碾運動之功。

    蓋佛之法輪。

    能摧碾衆生粗細煩惱。

    運出衆生生死險道。

    佛能轉之。

    菩薩亦依其軌轍而轉之。

    妙堪遺囑者。

    以聲聞人願行非妙。

    但取速滅。

    如世老人。

    不堪寄囑。

    今實菩薩。

    又已從轉法輪。

    故智悲雙妙。

    堪承遺囑也。

    遺囑。

    謂佛入滅時。

    囑累菩薩弘法度生耳。

     辛二下度衆生。

    又分三。

    壬一盡本界 嚴淨毗尼。

    弘範三界。

    
毗尼。

    此雲善治。

    亦即雲律。

    戒之總名。

    嚴淨作三分别。

    嚴謂止持。

    止諸惡也。

    淨謂作持。

    作諸善也。

    又嚴以禁身口。

    淨以制心意。

    又于事戒則嚴。

    于道戒則淨也。

    弘。

    開擴也。

    範。

    師範也。

    三界者。

    欲界。

    色界。

    無色界也。

    娑婆敝惡。

    戒律宜扶。

    涅槃雲。

    戒是汝等大師。

    故此亦歎其戒德師範人天。

    小乘于戒有缺漏。

    未至嚴淨。

    豈能弘範。

    當知惟菩薩能之。

     壬二盡十方 應身無量。

    度脫衆生。

    
緣感則應。

    随類化身。

    如觀音三十二應。

    無刹不現。

    度脫衆生者。

    說法令其度煩惱河。

    脫淪溺苦。

    如舟師度人也。

    在法華。

    乃普現色身三昧。

    此經即圓通妙用。

    似為定德所攝。

     壬三盡未來 拔濟未來。

    越諸塵累。

    
拔者。

    挽之令起。

    濟者。

    接之使過。

    未來者。

    後世無量劫中也。

    越。

    超出也。

    塵累者。

    八萬四千塵勞。

    累墜有情于生死苦域者也。

    言菩薩挽拔接濟未來無量有情。

    使皆超出八萬四千塵勞。

    不使累墜于生死苦域矣。

    此非遺教結集。

    不能令法久住。

    利益無窮。

    似屬慧德攝。

    彰本歎德竟。

     戊三略舉上首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連。

    摩诃拘絺羅。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

    優波尼沙陀等。

    而為上首。

    
大智者。

    前示聲聞。

    智慧第一。

    則但盡生空智品。

    冠絕小乘。

    今既開顯。

    應是圓照法界之大智。

    且其深本已證金龍佛位。

    何非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