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五(懸示中)

關燈
非他造。

    轉心豈不即無。

    然則無粗無細。

    一切皆心。

    任聖任凡。

    更無别物。

    而直指人心豈有過于斯經者哉。

    是知佛為直指人心。

    故說斯經。

     八雙示二門者。

    謂平等方便二門。

    圓實教家方能具足。

    何為平等。

    一心萬法。

    本元無差。

    平等一相。

    所謂真妄虛實邪正是非等一切差别之相悉不可得。

    良以一法界内。

    惟有一真是實。

    諸妄本空乃至一塵。

    一毛。

    一念。

    一刹那。

    無非法界全體。

    而何法不是真性。

    何法不遍十方。

    若有一法非性。

    便是真性不遍。

    不遍即非真性。

    亦是妄體不空。

    不空即不成妄。

    若有一法不遍十方。

    便不即性。

    設許即性。

    而不遍十方。

    便是理有分限。

    其過無窮。

    或曰。

    若是。

    則無聖凡。

    無迷悟。

    并諸因果一切都無。

    安得不犯撥無因果之邪見。

    答。

    撥無者。

    斷見為主。

    永礙修證。

    斯蓋達理平等為主。

    大益圓頓修證。

    安可與撥無者同日而語也。

    何為方便。

    于諸法中。

    分真分妄辯正辯邪。

    許破許顯。

    有修有證等。

    良以真雖本有。

    而迷之已久不方便顯之。

    則終不能見。

    妄雖本空。

    而執之已深。

    不方便破之。

    則終不能覺。

    又縱了見分明。

    若不作方便。

    舍妄從真。

    亦終不入。

    所以初心必從是入也。

    或曰。

    此則真妄條然。

    虛實迥别。

    諸法差别。

    灼然非一。

    何以異于權宗。

    答。

    若但執此方便誤為真實。

    畢竟真妄不融。

    因果永異。

    是即權宗。

    此則不然。

    明知萬法。

    惟是一心。

    一味平等。

    而巧從方便。

    舍妄從真。

    及至深心。

    普融一味。

    是為圓家善巧方便。

    非同權宗之誤住方便也。

    如經後初住文雲。

    以真方便。

    發此十心。

    故知方便之語。

    非定屬權宗也。

    問。

    斯經雙含二門。

    何文即是請試明之。

    答。

    阿難權聖。

    請處施設。

    即以具足斯旨。

    故既陳三名以請大定。

    而複懇最初方便。

    是其所志。

    固期于圓修大定。

    而起修方便。

    亦彼所克意而最重者也。

    故佛酬此三名之請。

    具用乎方便平等二門。

    然或雙用。

    或各用。

    在文可見。

    彼奢摩他中。

    二門雙用也。

    謂先用方便門決擇真妄。

    文始于征破識心。

    而終于非不和合。

    其中于識。

    決定破其為妄心。

    而令其舍之。

    于見。

    決定顯其為真心。

    而令其取之。

    了無平等之相。

    故屬方便門也。

    此則真妄既分。

    真體既露。

    若局此真體獨在于根。

    不與萬法平等普融。

    則何以發明圓理而成圓修耶。

    故後用平等門普融真妄。

    文始于會通四科。

    終于普責思議。

    其中四科七大。

    會之則同歸藏心。

    六塵尚然。

    六識何擇。

    所謂真則同真。

    無一法而不是于真也。

    十惑三續。

    起之則同成妄有。

    三細尚然。

    六粗何擇。

    所謂妄則同妄。

    無一法而不是于妄也。

    至于相妄本無陵滅。

    不傾奪。

    則諸礙何成。

    性真先非水火。

    能合融。

    則萬用齊妙。

    由此蹑示藏心之于萬法。

    非則俱非。

    而何分染淨。

    即則俱即。

    豈揀聖凡。

    如是乃至雙即雙離。

    所謂融則同融。

    無一法而可分于真妄。

    故屬平等門也。

    無前門。

    則真妄混淆。

    何以克體見真。

    無後門。

    則真妄永隔。

    何以悟圓入妙。

    故示悟性定。

    必二門雙具也。

    至于三摩禅那。

    則二門各專用焉。

    三摩提中。

    專用方便。

    蓋指結處獨取六根。

    選門時更專一耳。

    既不平等。

    全屬方便。

    義顯然也。

    禅那中。

    專用平等。

    十信之初。

    便言中中流入。

    十向以去。

    無非法法雙融。

    既不偏取。

    全歸平等。

    義尤著也。

    是則方便擇從入之妙門。

    平等趣圓融之極果。

    二門必相資以有成。

    通達此者。

    豈複有矛盾之疑哉。

    今佛為雙示此之二門。

    故說斯經。

     九極勸實證者。

    為三種人懈怠。

    一者。

    好務多聞。

    不求實證。

    狂慧無歸。

    大似說食不飽。

    數貨常貧。

    佛以阿難當機。

    而種種激勸多聞無力。

    如第四卷重問因緣。

    其文炳然。

    前已引明矣。

    二者。

    因聞諸聖深慈大力。

    必救衆生。

    遂恃他力。

    但求加被。

    怠于自修。

    不求親證。

    此亦用阿難表顯。

    雖以如來為兄。

    而身心亦不相代。

    豈能惠賜三昧。

    要當自勤修證。

    然後諸聖可加。

    如雨露但潤有根之木也。

    三者。

    圓頓機根。

    見理高妙。

    自恃天真。

    不假修證。

    玩留惡習。

    了不依佛方便證入之門。

    不揣道情未堅。

    力不敵苦。

    大事忽臨。

    手足何措。

    反贻權證者之笑矣。

    為斯等故。

    最初即以無力抗邪者發起大教。

    便有激勸修證之旨。

    及破同分見妄之尾。

    極勸證取。

    方為遠離。

    發明性相之末。

    責不勤求。

    故無妙指。

    如是乃至曲開巧修之門。

    詳列曆證之位。

    皆導其進于深證。

    抵于實果而後已。

    且其所立二漸。

    即所謂别信并圓五品位矣。

    三漸。

    複是别之三賢。

    圓之十信。

    過于羅漢遠矣。

    所謂彈指超無學也。

    向下立幹慧以收前中十信。

    開十心以成後之一住。

    皆所以撮合淺位。

    促入深心。

    令速登分證也。

    以此中十信。

    即分證之初心耳。

    尚不令淹滞于相似。

    豈容前種人徒聞無證哉。

    至于十住。

    似華嚴十地證同。

    是雖二經并同圓極。

    決無優劣殊位。

    而聖意錯綜自在。

    善巧導物。

    恐是前後合開之意。

    阙疑在後解文中。

    俟來哲更酌量之。

    又于十住既以促入真修。

    而後之諸位。

    或恐即以促入後心。

    其夾持速證。

    務臻極果之意于茲立位可以觀其概矣。

    是尚恐其暫息中途。

    甯許有當機者一無所證乎。

    是則佛為極勸實證。

    故說此經。

     十嚴護邪思者。

    良以娑婆世界。

    欲坑深廣。

    見網重繁。

    極難穎脫。

    是故衆生善根積集。

    雖亦不無。

    而習氣幽綿。

    卒難淨盡。

    往往利根聰慧之流。

    銳氣苦辛之輩。

    亦能醉心法喜。

    凝神禅悅。

    而中途隳廢者。

    不為貪愛淪溺。

    而即為邪妄支岐。

    甚哉。

    見思之為害深矣。

    釋迦慈重。

    偏愍斯流。

    故于是經從初至末。

    自狹向寬。

    而所以塞絕愛坑以破裂邪網者。

    意無不至矣。

    初欲談大定。

    而知淫愛為定門之冤賊。

    故起教以聖弟誤堕淫室為緣。

    發心以相好不由淫欲為念。

    即以警聰敏者防欲箭而避淫坑也。

    及其圓發三藏。

    而定體已彰之後。

    遂以切責曆劫多聞不如一日修無漏定以離憎愛之苦。

    意明淫心固為亂定之冤賊。

    而大定亦為破欲之将軍。

    與其怖欲魔而沉湎于聞。

    孰若拜禅将以剿絕于欲哉。

    又于諸聖圓通之後。

    文殊偈選之中。

    深責阿難強記。

    不免邪思。

    欲漏不除。

    蓄聞成過。

    又于華屋得門之後。

    道場請式之前。

    四律縛其賊首。

    三學搗其巢穴。

    壇制峻其堤防。

    咒心絕其種類。

    是皆所以驅邪思使無所容。

    而護正覺令無所擾也。

    及其談證位也。

    漸階。

    則首申戒品。

    以止絕諸非。

    入位。

    則畢護定心。

    以住持正慧。

    遂令四十一心。

    心心斷惑。

    五十五位。

    位位證真。

    而始終無退屈也。

    如是乃至備明七趣。

    則示以三惡劇苦。

    令其慎惡因而勿犯也。

    示以四善終淪。

    令其舍樂果而勿貪也。

    詳辯五魔。

    則警覺外魔窺伺。

    戒其勿縱邪解以招緻也。

    闡揚内魔伏藏。

    戒其勿起邪悟以引發也。

    最後重明五陰無非妄想。

    始終警戒邪思。

    故知如來為此嚴護邪思。

    故說斯經。

     通上十義論之雲。

    究廢立。

    則超權入實。

    開知見。

    則自心即佛。

    達實相。

    則萬法即心。

    了相常。

    則本無生滅。

    入佛慧。

    則果終圓極。

    得真定。

    則不勞把捉。

    直指心。

    則親見本真。

    明二門。

    則性修無礙。

    期實證。

    則不止半途。

    護邪思。

    則永無破壞。

    然前四與六七。

    極顯性具。

    五與後三。

    曲遂修成。

    而節節皆圓實宗殊勝了義。

    誠所謂莫大之因緣。

    豈同區區逐節無謂之語哉。

    具眼者味之。

    所為因緣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