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五(懸示中)

關燈
心者。

    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

    兼此大衆。

    無不疑惑。

    大衆。

    應即凡。

    外。

    權。

    小。

    相宗。

    果中雖八識齊轉。

    而因中修定。

    全取第六。

    是由所依之心。

    既皆生滅而非真實。

    故其所修之定。

    有入住出。

    入之則有。

    出之即無。

    境靜則順。

    境動則違。

    在定縱經多劫。

    必以靜而礙動。

    出定略涉須臾。

    必以動而礙靜。

    凡外定銷。

    必成堕落。

    小雖不堕。

    了無進益。

    權雖略進。

    亦不遠到。

    推其病本。

    皆由最初但順所迷生滅之心。

    強制令定。

    而曾不悟本有不動之心故也。

    是故斯經。

    阿難首請如來大定。

    而佛即先以征破識心。

    以不舍此生滅迷心。

    終不能修如來真實大定。

    然于征破之初。

    即許之曰。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等。

    此即真實大定之名。

    向下即征破識心。

    可見欲修此真實大定。

    須先舍此生滅不實之心。

    而别取真實心也。

    其别取真實之心。

    即下破識之後。

    指與根中見聞等性。

    然此性。

    屈指飛光。

    分明顯出本來不動之體。

    豈假強制而後定哉。

    觀河無老。

    分明驗出不滅之常。

    豈有堕落斷滅之憂哉。

    八還封辨。

    分明見得無還之妙。

    豈有出定喪失之理哉。

    人能灼見此本具之性。

    守之即為真實大定。

    何假多術。

    故四卷末擊鐘驗聞之後。

    乃曰。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則汝根塵識心。

    應念銷落。

    乃至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五卷諸佛證明六根之後。

    偈中即許用根而修者。

    為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也。

    直至耳根圓通。

    觀音自稱如幻聞熏金剛三昧。

    文殊亦言。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此對凡外權小依識心所修之定不成實果。

    而今經所依根性幻修之定。

    能成真實圓通。

    以登無上知覺。

    而必教其舍彼而取此也。

    二為教彼大心凡夫。

    能解大乘深旨。

    知真本有。

    達妄本空。

    自恃天真。

    耽著多懶。

    無休歇志。

    不勤定力。

    屈于欲魔。

    無力敵苦。

    終無受用。

    故勸其修首楞大定以取實果。

    如經教阿難雲。

    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偈又雲。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蓄聞成過誤。

    将心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是則前之一義。

    勸彼自恃餘乘癡定。

    不知決擇真實。

    而枉費勤苦者。

    山林下多有斯人。

    後之一義。

    勸彼自恃大乘狂慧。

    不知以定收功。

    而孤負利根者。

    宗教下多見是等。

    均為要義。

    舊注多明後義。

    少申前義。

    而不知前義不明。

    則非惟林下人固守僞定不思改革。

    而宗教下決擇未審。

    承激勸而辄用識心之定者亦有之矣。

    故知前義為尤要也。

    宜珍玩之。

    佛為勸此二種人修真實大定。

    故說斯經。

     七直指人心者。

    良以吾釋号萬法惟心之宗。

    雙開宗教二門。

    接引群品。

    令悟一心而成道。

    意無不同。

    夫何直指人心獨屬宗門。

    意顯教家為曲指也。

    夫曲指。

    則必假言诠。

    廣列義相。

    備明理事真妄。

    詳開次第圓融。

    令人尋言生解。

    轉悟于心。

    縱有無言放光等事。

    皆可诠表注釋。

    亦同有言也。

    如佛說華嚴等一切權實法門。

    而菩薩等各随淺深悟解者是也。

    直指。

    則多離言诠。

    玄示玄提。

    一錐一劄。

    石火電光。

    瞬目便過。

    終不與人說破。

    但令當機不涉言詞。

    自于身中親自見得。

    便是入手時節。

    縱有一言半語施設。

    要須言外知歸。

    非取名味。

    亦同無言也。

    如佛末後拈花。

    了無言說。

    而大迦葉破顔獨領者是也。

    是宗則一味離言。

    教則一味用言。

    故直指獨屬宗門而不屬教也。

    今斯經雙兼直曲二指。

    非一于純用言诠。

    故有直指人心之處。

    不可屈抑之而不加表顯也。

    彼于征破妄心之後。

    阿難求示妙明心時。

    此正索要真心之處。

    意同神光求達摩安心時節。

    此時佛若廣列言诠。

    表顯義門。

    或舉三大。

    或陳四德。

    表顯相狀。

    或說同于虛空。

    或說周于沙界。

    此即令人懸空想像。

    高推佛有。

    終不知我今現前身中何者即是。

    斯則但是曲指而非直指。

    今佛也不列義門。

    也不談相狀。

    就于阿難現前身中。

    六根門頭。

    指出眼中見性。

    是心非眼。

    分明說與此即真心。

    不可更迷為眼根也。

    然猶似口行人事。

    至于次科。

    顯其不動。

    則屈指開合。

    飛光左右。

    審問阿難。

    令分動靜。

    阿難此時分明于自身中見得有本具不動之妙性。

    元與搖動之身境了不相幹。

    故随即滿口承當。

    動靜二皆不屬。

    更無疑滞。

    夫如來屈指飛光。

    已離言诠而示。

    阿難親見不動。

    已離思惟而領。

    但如來多卻分明審問。

    令分動靜。

    阿難多卻分明說見。

    雙離動靜。

    是皆兼于曲指曲領。

    故令人昧卻同宗之妙用。

    直指之玄機。

    向使如來但屈指飛光。

    而不形審問。

    阿難即禮拜默領。

    而不更說破。

    管取人天百萬。

    不知下落。

    則何異于拈花微笑耶。

    或曰。

    宗師所示。

    決是純真無妄之心。

    統攝無餘之體。

    今茲見性。

    佛自明言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

    豈即純真。

    而況偏局眼根。

    不該萬相。

    豈成全體。

    若是。

    則非即宗門所示之心。

    顧謂直指人心。

    未敢聞命也。

    答。

    如是見解。

    敢保老兄非惟不谙宗通。

    恐亦未知教意也。

    夫佛言雖非妙精明心者。

    但表衆生分上真妄和合。

    精明未妙。

    非謂離此别有妙精明也。

    觀其喻第二月。

    足顯非是二體。

    但多一捏影而已。

    理實惟佛具妙精明。

    自佛以下。

    皆同具此真妄和合之心。

    何況一切初心。

    離此憑何指示乎。

    且此性近具根中。

    而遠為四科七大之體。

    以至三如來藏亦不外是。

    經既呼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何異于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誰謂偏局眼根。

    而不該萬相乎。

    且聖性雖雲通十八界。

    而塵為根影。

    識又塵影。

    獨六根之性乃為實體。

    故宗家門庭雖别。

    而所示多不出于六根門頭。

    如二祖初悟。

    謂了了常知。

    從意根入也。

    豎指伸拳。

    密澄其見也。

    棒從忍痛。

    發覺身根也。

    喝至耳聾。

    令從聞入也。

    是雖變态無端。

    而究實令衆生自于身中親切見性。

    其得于見聞覺知之根者良多也。

    良由衆生從無始來。

    已将清淨純真之心。

    迷成十八界相。

    而實體宛在根中。

    如金在礦。

    初不相離。

    何處更有純真之心。

    若舍根性而指心。

    猶舍礦而尋金。

    非善示衆生之性者也。

    但宗家示而不說。

    務令自悟。

    斯則别為一類之機。

    要從此無言得入者也。

    教家說而不示。

    令依言解。

    斯則亦别為一類之機。

    要從有言得入者也。

    楞嚴兼示兼說。

    既令親見。

    而又令從言加解。

    是乃普為群機。

    慈悲特煞。

    所謂落草之談也。

    豈惟是指見處為然哉。

    前示妄心。

    亦舉拳引推。

    令其現前。

    而後觌面喝之。

    後示聞性。

    乃敕擊鐘。

    令其親驗。

    而後責之。

    此特雙取說示。

    而有似宗門直指類耳。

    若并論言诠心性。

    則斯經始終純指人心。

    無别餘事。

    請試言之。

    阿難最初請妙奢摩他等。

    求定力也。

    佛不直談定力。

    而即破妄心以指真心。

    顯真心即大定之全體也。

    滿慈次問生續性相。

    辯萬法也。

    佛不但說萬法。

    而與談心生滅門。

    及如來藏心。

    顯萬法即一心之大用也。

    及其說契入也。

    則選以聞根。

    助以心咒。

    示心之顯密相資也。

    說曆位也。

    則本以類生。

    轉成聖位。

    示心之染淨相翻也。

    叙七趣。

    而表其根于心之内分外分。

    辯五魔則明其由于心之邪解邪悟。

    他如餘經談世界生起也。

    多言起于增上業力。

    則人謂感雖由己。

    而體終心外物耳。

    斯經則明風即心之生搖。

    地即心之立礙等。

    既離心了無一法。

    悟心豈不全空。

    餘經談地獄三塗也。

    多但歸于惡業招感。

    則人謂招雖在我。

    而設立有鬼神耳。

    斯經則言火即淫心之研磨。

    冰即貪心之吸縮等。

    唯心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