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四(懸示上)

關燈
見見非見之迷悶。

    首言輪回世間皆由二種妄見。

    遂謂此見全體皆妄。

    且并将前十番顯見是心之文。

    皆總判為破妄見。

    而言同于七征種種逐破矣。

    諸師因此四惑橫于胸中。

    遂皆齊于舉拳類見章中。

    總皆标為破斥妄見。

    标雖标定。

    及至逐文詳釋。

    又見分明皆是顯見妙處。

    卻又順佛釋為顯見。

    遂令學者觀其标處。

    全是破見。

    看其釋處。

    卻是顯見。

    而标釋全不相應。

    破顯兩無決定。

    又據注。

    則心見宛有二法。

    考文。

    則心見本不曾分。

    此四惑。

    乃千載不決之疑根。

    今試與拔之。

    其一。

    破識而乃心目雙征者。

    非欲心目并破也。

    欲得其所執心處而破之。

    恐因心不可見而生逃遁。

    故帶目之可見有定在者以例顯之。

    令決說出心之定在。

    如目在面而已。

    觀佛結問雲。

    惟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結答雲。

    浮根四塵。

    隻在我面。

    如是識心。

    實居身内。

    由是如來既得心所在處。

    遂破心不在内等。

    更不提目。

    可見但是帶言例顯。

    本無并破之意。

    如必執言目當與心相次而破。

    則前言識在身内。

    即破不在身内。

    前言目在面上。

    亦應破其不在面上。

    然文中固無此言。

    而亦豈有此理乎。

    是則本此而為破見之由者。

    決是差誤無疑也。

    其二。

    佛引盲人矚暗。

    但顯眼無而見不曾無。

    足知見不是眼。

    既不是眼。

    便乃是心。

    所以酬當機索要妙明心也。

    非以破眼為正意。

    譬如珠在囊中。

    光透于外。

    愚者謂囊之光。

    棄而不取。

    智者為其倒囊顯珠。

    令取勿棄。

    是其正意惟在顯珠。

    豈在破囊無光哉。

    囊如眼。

    光如見。

    而珠如心。

    思之可見。

    是則但顯見性。

    非為破眼。

    而因之以成破見之惑者。

    是又一差誤矣。

    其三。

    佛言此見雖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

    非是月影。

    此之語意。

    元非貶詞。

    乃小抑大揚。

    勸人認取勿棄之意也。

    其言雖非妙精明心。

    小抑之也。

    蓋上文既已呼為見精明元。

    則是精明二字。

    已自現具。

    良以體極微細故曰精。

    用常湛靈故曰明。

    但以體中尚帶二種颠倒見妄不曾破除。

    精明未妙。

    故言雖非妙精明也。

    是惟表其已具精明。

    而但欠一妙。

    略以抑之。

    非深貶之也。

    然小抑之意。

    明其認取之後。

    尚當除妄以使精明。

    進極于妙而已。

    非舍此而别有妙精明也。

    下言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者。

    随即大揚之也。

    蓋第二月。

    非離月體。

    但惟被捏。

    似影而已。

    非如第三水月。

    真是虛影而非實體矣。

    此更仍表大勝前來識心。

    以彼正同水月虛而非實耳。

    是則喻中月無異體。

    捏之則為第二月。

    放之則為第一月。

    非有一體一影之差。

    法中心無異體。

    帶妄則為見精明元。

    除妄則為妙精明心。

    亦無一實一虛之别。

    蓋極令認取而勿疑也。

    如此領會。

    方得如來真實語意。

    以今方欲阿難等認取此見為心故也。

    諸師不達此意。

    才見雖非字面。

    便與種種明其是妄。

    似乎離此更别有真。

    所以舊注迷真為妄迷顯為破。

    且又言因見顯心。

    雖心見互顯。

    而正顯在心。

    宛然迷一體為二體矣。

    其四。

    佛明二種見妄者。

    以根中見性即黎耶體。

    而本經呼為陀那細識。

    楞伽言即如來藏心。

    以其真妄和合。

    一切淺智或迷為非真。

    或迷為純真。

    故佛常不開演。

    今經以無遮大悲。

    引權入實。

    始而憫衆生迷此性之非真也。

    乃于破識之後。

    極力十番顯其為真。

    令其認取領荷。

    勿孤負也。

    終而恐衆生迷此性為純真也。

    卻于顯真之後。

    略出二妄。

    示其非真。

    令其覺悟破除。

    勿眠伏也。

    是則先顯其真。

    既不令其迷真為妄。

    後除其妄。

    又不令其執妄為真。

    斯可真與非真二迷雙脫。

    而後之破除。

    初不礙于前之顯示。

    夫何舊注因其後之略破。

    遂以昧其前之極顯。

    而總以判為破妄見。

    是畢竟堕于非真之迷。

    而孤負己靈甚矣。

    豈非又一大錯哉。

    是則諸師千載于一見性。

    或标釋兩不相同。

    或心見析為二體。

    遂令破顯無定。

    而真妄難憑者。

    皆由此四惑以為根柢。

    今既各明其故。

    而疑根已拔。

    則顯見為心之旨。

    庶可以決定無疑哉。

    總上方知破識破盡。

    決定是妄。

    顯根顯極。

    決定是真。

    非有猶豫兩持不決之意。

    然猶未知此與奢摩他等有何幹涉乎。

    要須說出此意。

    方是破識顯根之故。

    然前于問答迷中。

    奢摩他内。

    已略出之。

    今複重申。

    正以妙奢摩等。

    惟明自性本有定體。

    而識無本定。

    争奈當機堅執。

    故須破盡。

    令舍之也。

    根具本定。

    争奈當機全迷。

    故須極顯。

    令取之也。

    仍更當知用識用根。

    乃權實之所由分。

    蓋迷識為心。

    更别無心。

    即是權教。

    覺識非心。

    别有真心。

    即是實教。

    問權實之分。

    有多因緣。

    豈獨系于用識用根之别哉。

    答。

    權實之分。

    縱有多緣。

    而心為其總。

    心是。

    則無所不是。

    心非。

    則無所不非。

    且衆生從無始來。

    将全法界性海迷成識海。

    又轉識海而生七浪。

    即前七轉識也。

    于前七中。

    動身發語惟是第六。

    故凡夫小乘。

    豈但迷性海識海而兩皆不知。

    亦且于前七轉識中。

    上不知有第七。

    下不知辨前五。

    惟計第六為自心相。

    故佛出世間。

    豈不直欲人人皆悟前七非真。

    而直窮識海以還複性海耶。

    其奈衆生。

    從迷積迷。

    以曆塵劫。

    卒不可頓覺之也。

    故華嚴會上。

    直談緣起即是性起。

    正明識海即是性海。

    而二乘在座如盲如聾。

    況凡夫乎。

    佛亦無可奈何。

    直得俯就機宜從實施權。

    且不改其錯認之心。

    将錯就錯。

    于人天小乘教中但立六識為心。

    故小乘七十五法中。

    心法惟一也。

    然此心之用。

    略分有五。

    一惡。

    二善。

    三不動。

    四小果。

    五大因。

    故佛于不能頓悟性海之人。

    但就此心差别之用。

    漸次轉之。

    從劣向勝。

    一者說人乘。

    及欲界天乘。

    且轉此心之惡。

    令遷于善。

    俾其離三塗苦。

    得人天樂。

    二者說上二界天乘。

    且轉此心之散動。

    令歸不動。

    俾其離下界劣福報。

    得上界增上福報。

    三者說聲聞緣覺乘。

    且轉此心之著有。

    令悟人空理。

    俾其離三有障。

    證界外小果。

    四者立始教大乘。

    且轉此心愛念小乘。

    令回向大。

    俾其舍小果。

    成大因。

    以權教大乘定慧之體。

    仍用六識。

    所謂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雖轉賴耶。

    終無實果也。

    故自阿含以後。

    般若以前。

    皆權用此識為心。

    乃總屬于權。

    而一切非實。

    所謂心非而無所不非也。

    直至法華會上。

    方總廢前權乘。

    而立一實教。

    然當改革之初。

    頗費斷疑生信之力。

    不暇細論權實二心。

    但且除其三乘之名。

    廢其權許之果而已。

    斯經在法華之後。

    大疑已銷。

    正信已定。

    卻當改其權乘心行。

    而授以圓實心要。

    法華雲。

    今所應作。

    惟佛智慧。

    是也。

    故今經最初破識心者。

    改權乘心行也。

    顯見性者。

    授圓實心要也。

    舊注于破識處。

    公然救起。

    則永固權乘心行。

    于顯見處。

    迷為破見。

    則塞絕圓實心宗。

    破顯雙迷。

    而斯經妙旨全成霭昧。

    然則衆生決定正信何由而成。

    分明道眼何自而開耶。

    此新疏不得已而作也。

    此意更合後畢竟廢立科觀之。

    而義無不盡矣。

    然又當知所顯根性即是識海。

    本不異于性海。

    而但帶無明。

    如二月被捏。

    衆生舍此。

    無由見性。

    故此顯示根性。

    非但隻為經初要義。

    而全經始終皆以此為要義。

    故開示時從眼根而開。

    修入時從耳根而入。

    諸佛異口同說。

    生死輪轉。

    解脫涅槃。

    同是六根。

    更非他物。

    偈中結雲。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夫陀那。

    即業識别名。

    然則根中妙性。

    豈粗淺之法哉。

    第以微細之真體。

    和合瀑流之妄習。

    若欲開演。

    既須顯其真。

    又須破其非真。

    而淺智聞之。

    必成狐疑錯亂。

    難悟易迷。

    故甯常不開演也。

    今經為引權入實。

    不得已而一開演之。

    其初。

    十番極顯其真。

    其次。

    二見略破其非真。

    果然諸注不達。

    全迷顯真。

    而總标破妄。

    破顯既以無定。

    真妄竟以難憑。

    于見于心。

    一異莫決。

    竟皆堕于非真之迷。

    而卒不敢領見為心矣。

    聖言懸記。

    豈有毫發之虛設哉。

     三者結略指廣。

    夫經初略以舉上二迷。

    實經旨中最大關要。

    尚皆未明。

    其餘節節。

    巨細差殊。

    豈能盡舉。

    疏中于是非易了者。

    默密改正。

    不複對辯。

    具眼者泾渭自分。

    亦有是非淆亂。

    不容隐默者。

    辯正現于疏中。

    略其大節。

    如垂手倒正之訛。

    五重結歸之謬。

    進退合明之錯。

    不曆僧祇之疑。

    忽生相續之無分。

    三細六粗之倒亂。

    四義三藏之無歸。

    二決定義。

    未達不出前二根本。

    别索結元。

    豈知即是不領六根。

    知見二字。

    非惟不直釋為六根。

    而注文空有真妄之偏堕。

    偈文則真妄空有之俱非。

    豈有長行偈頌之照應哉。

    六解一亡。

    與舒結倫次。

    非惟分答不明。

    而佛言有次。

    注言無次不達豎論非橫。

    豈有經文注文之一旨哉。

    二十四聖。

    謬分大小。

    二十四門。

    橫執淺深。

    耳根聞性。

    非惟不知即前三藏之心。

    而三空六結悉未明也。

    三決定義。

    但了戒詳。

    而不知道場定慧即耳根圓通也。

    衆生颠倒。

    不知由見思而結業為因也。

    世界颠倒。

    不知自遠塵而迫近成果也。

    亦是由離知而合著成苦也。

    三種漸次。

    不知但加戒。

    而仍是圓通。

    住前十心。

    妄撥孤山注。

    而謬非初住。

    仍未了十心即五根五力。

    十住。

    全生入佛家。

    十行。

    不出六度。

    十向。

    豈越三處四加。

    乃心佛之即非。

    十地。

    但理性之顯發。

    凡此。

    悉不與舊解雷同。

    皆其大段總意。

    其餘科斷之差殊。

    字句之别異。

    殆不可盡述。

    是在智者之疏觀。

    而必無遺照矣。

    當知重疏之作。

    端為惜佛旨之榛蕪。

    愍後學之蔽塞。

    深有不忍秘吝所知。

    而竟負佛恩之加被。

    故不避譏诮而重制斯疏焉。

    非敢沽名長慢。

    強倒是非。

    以自贻生死之長患也。

    所冀知音冥契。

    心一見同者。

    願相印證。

    而高智異見。

    不盡投合者。

    幸教示之勿吝耳。

    申己解由已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