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四(懸示上)

關燈
中。

    無别分析。

    是也。

    此皆法相不明。

    混濫之極。

    差錯非小。

    無暇并明。

    今且明不知破識之故。

    舊注又曰阿難厭多聞而欣妙定。

    如來欲談是義。

    先诘妄緣。

    故問發心見相之由。

    為止散入寂之本。

    若觀先诘妄緣。

    似知破識。

    而末言為止散入寂之本。

    則亦知之未的也。

    良以如來破識。

    非徒止其緣境散心。

    入于寂定而已。

    其曰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又曰諸修學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

    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妄想。

    誤為真實。

    是豈但以止散入寂為是乎。

    當知佛意要明此識不論散亂寂定。

    全不是心。

    但是塵影。

    無自體性。

    欲修奢摩等。

    最初要須舍盡此心而不用。

    然佛所以必取發心出家之識而破之者。

    别有深故。

    自古未明。

    良以此識勝善劣惡之用最多。

    破劣惡則必留勝善。

    破勝善豈複存于劣惡哉。

    且此識勝善之用略有五種。

    一者緣佛色相心。

    二者緣佛聲教心。

    三者聞法領悟心。

    四者止散入寂心。

    五者界外取證心。

    此等勝善識心。

    佛于斯經總皆破盡。

    故此首破出家所發之心者。

    即破第一緣佛色相心也。

    下文雲。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即破第二緣佛聲教心也。

    又下文阿難不舍悟佛現說法音。

    佛告此法亦緣。

    乃至緣聲之心離聲無性。

    即破第三聞法領悟心也。

    又下文雲。

    縱滅一切見聞。

    乃至猶為分别影事。

    即破第四止散入寂心也。

    又下文雲。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乃至皆由執此誤為真實。

    即破第五界外取證心也。

    此五尚皆破除。

    而其他劣惡者安有遺餘哉。

    然此更要知佛破意。

    不是為此五用有過差處而破之也。

    蓋五用仍是勝善功德。

    有何過差。

    但人認此發用之識為真實本心。

    方為大過。

    以無邊生死。

    皆為錯認。

    此識為心故也。

    觀佛呵雲。

    咄。

    阿難。

    此非汝心。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

    乃至認賊為子。

    故受輪轉。

    方是如來破之本意。

    但所以必帶五用而破之者有二意。

    一者離用則識無相。

    從何施破。

    二者五用是此識勝善功能。

    恐人重此功能。

    遂執吝此識不能舍盡。

    故但從此五施破。

    此而不吝。

    則妄識舍盡無餘矣。

    以是意甚深難識。

    故舊注不達。

    見佛首從見相發心破之。

    便向發心處求覓過差。

    而雲見相實有等。

    豈知破意不在執相為有。

    但在執識為心耳。

    是則佛本決定分明全分破除此心。

    無毫發姑息遲留之意。

    其奈衆生無始劫來執為己心。

    除此更不知其别有真心。

    極為難舍。

    雖以如來極力破奪。

    猶不能生決定信。

    成決定舍。

    而往複狐疑。

    執吝猶豫者。

    紛紛皆是。

    其他不足為怪。

    至于楞嚴解主。

    以著述之才。

    積禅講之習。

    發心會解。

    何止三二十年。

    到此見佛破得此心太甚。

    反乃救之曰。

    原夫妄無自性。

    全體即真。

    所謂破無所破。

    無明即明。

    乃至世尊前雲。

    衆生不知真心。

    用諸妄想。

    今雲執此妄想。

    誤為真實。

    然則妄想果非真心耶。

    當知法無得失。

    迷悟在人。

    若利根惑薄者。

    了達妄想之體。

    直下便是真心等。

    此一段言語。

    縱有理據。

    不應此處發之。

    置之此處。

    壞盡楞嚴旨趣。

    以衆生到此。

    正當執吝狐疑。

    方搖未穩之際。

    那堪複聞雪上加霜之語。

    引人多少猶豫。

    長人多少迷情。

    蓋如來從經初費了許多氣力。

    七番破其無處。

    觌面呵為非心。

    極力表其無體。

    今乃公抗。

    出其全體。

    又言便是真心。

    豈不令人依舊成決是真心之見乎。

    且阿難往複強騰疑辯。

    到此方才得個默然自失。

    将有撒手放舍消息。

    末世伶利衆生。

    聞經到此。

    亦同此意。

    若聞此語。

    甯不依然把住。

    不肯撒手。

    将謂如來破斥亦是假意。

    此識元來即是真心。

    凡遇順經言破斥者。

    便以此言遮救。

    豈但不成決定舍。

    将複還成決定執矣。

    甯不壞盡如來之本意乎。

    客曰。

    識心若果全妄。

    畢竟當破。

    後經四科七大。

    何又許其同是如來藏心。

    答。

    天如疑根。

    正在于此。

    良由方便平等二門未通達也。

    方便者。

    決擇意也。

    平等者。

    普融意也。

    經初破識全妄。

    而戒其勿用者。

    方便門決擇意也。

    經後許識亦真。

    而同稱藏性者。

    平等門普融意也。

    順佛旨而不失其序。

    則二門可互相資。

    違佛旨而矯拂雜亂。

    則二門乃互相背。

    客曰。

    何謂順旨則互相資。

    答。

    識雖藏心。

    而為生死根本。

    不破除。

    則錯亂修習。

    蒸沙作飯。

    故破除所以為入圓方便。

    又識雖妄本。

    豈外唯心所現。

    不融入。

    則心外有法。

    聖性不通。

    故融入所以令方便不泥。

    斯則前後皆但順奉佛言。

    各成妙旨。

    豈不互相資乎。

    客曰。

    何謂違旨則互相背。

    答。

    如佛正當決擇之時。

    則取後平實之意以抗之曰。

    同為藏心。

    豈果是妄。

    何必破除。

    則妄本堅而真修永塞矣。

    準此。

    則至後如來融入之時。

    亦可取前方便之意以抗之曰。

    生死根本。

    豈真藏心。

    何以普收。

    則方便泥而圓旨永隔矣。

    是則撥佛前後妙旨。

    全成自語相違。

    豈不互相背乎。

    當知平等普融。

    收發須盡。

    方便決擇取舍須嚴。

    後之普收。

    初不礙于前之破斥。

    豈可因後疑前。

    而不決定依佛破斥乎。

    若必執後藏心。

    而疑前非決定破。

    則水火二大亦是藏心。

    崇水事火者。

    即應非決定外道。

    豈可修楞嚴者亦許其崇水事火耶。

    是則水火雖藏心。

    而崇之事之。

    決堕于邪見。

    而不成正覺。

    固決定當破斥也。

    亦猶六識雖藏心。

    而用之修之。

    決滞于生死。

    而不成菩提。

    亦決定當破斥也。

    子何惑乎。

    客曰。

    識雖藏心。

    修終不用。

    後經身子等何複依之成六種圓通乎。

    答。

    此亦諸家蓄疑之一端也。

    既經文殊揀除。

    何勞更問。

    如其不了。

    可尋後偈文。

    及彼處疏文研之。

    無不明矣。

     二者顯見不決定。

    蓋破識之後。

    佛本顯見為心。

    而舊注皆雲。

    前文已破妄心。

    此下乃破妄見。

    以顯為破。

    此非小迷。

    故須辯之。

    夫如來既破阿難素所堅執之識以為非心。

    則阿難卻問如來何者是寂常妙明之心。

    而如來此時。

    要須有個是心的還他。

    方才了事。

    不然。

    即當索之無休。

    何緣又起破斥。

    且他将舊執一時放下。

    單單索要那個是心。

    卻破他個甚麼。

    若說此時該破。

    則是連問答說話的次序也不知道。

    安能發揮佛意。

    且佛本于眼根中指與他一段見性。

    表其有眼無眼。

    或明或暗。

    其體恒存。

    即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

    不同前心離塵便無自體。

    末後又申其正義而判定雲。

    是心非眼。

    以衆生平日隻知此見是眼。

    不知是心。

    所謂迷己為物。

    如來斬新指出向他道。

    你問何者是心。

    此之見性。

    即是汝心。

    你如何一向隻作眼解。

    不解是心。

    你從今當知此見是心。

    非是眼也。

    夫前破彼識非心。

    今顯此見是心。

    一非一是。

    敵體相翻。

    一破一顯詞旨灼異。

    極為分明順暢。

    亦是問答相應自然語勢。

    何故千有餘年。

    諸師齊言此處是破妄見。

    且凡有破。

    因有執也。

    如前識心。

    因人知之分明。

    執之堅固。

    故方種種破斥。

    奪其固執。

    今此見性。

    阿難示同聲聞。

    平日并不知此見是心。

    誰生執著。

    卻破他個甚麼。

    甚無謂也。

    此方于根中指出見體。

    合下共有十大段文。

    極顯見性不動不滅不還等。

    如來真慈。

    隻要當機者舍前所執妄識。

    取此新顯見性而執持之。

    認為真實本心。

    蓋惟恐其不肯執持。

    豈有破意哉。

    請觀下文。

    阿難尚猶重重不肯認取。

    一則曰。

    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一則曰。

    見必我真。

    我今身心複是何物。

    一則曰。

    與先梵志冥谛真我有何差别。

    此等疑情。

    翻複不定。

    如來方與重重決疑。

    重重顯妙。

    責其不領勸其執認之不暇。

    尚敢少加破斥哉。

    如是展轉十番。

    俱是顯示見性之意。

    而諸注總皆迷為破見。

    而雲下文七征八辨。

    重重逐破者此也。

    又且詳辯先破妄心。

    後破妄見之故。

    出其三義。

    其一。

    謂心是妄元。

    複是人執之本。

    須先破之。

    而不知人執之本在于第七。

    今破前六。

    與彼何幹。

    其二。

    謂心屬王數。

    通乎三性。

    故在前破。

    見惟眼根。

    但屬無記。

    故在後破。

    此已似将如來所顯見精。

    迷指浮塵色法。

    故反劣于六識心王。

    不知如來所顯根中妙性。

    乃陀那細識。

    即如來藏心。

    豈反劣于六識哉。

    近見書冊本中。

    複将眼根誤成眼識。

    若是識字。

    過犯無邊。

    蒙昧者尚不知其為誤。

    亦可歎哉。

    其三。

    謂今破妄見。

    則引盲人矚暗等以彰見性不滅。

    乃至舉手飛光。

    皆顯性無搖動。

    此意似謂妄見與見性為二法。

    于妄見則破之。

    于見性則彰其不滅。

    顯其不動。

    細察如來于盲人矚暗章中。

    隻是于眼根中指出見性。

    而明其于眼根及明暗了不相幹。

    全體是心而已。

    更無二法。

    将指那一句是說妄見。

    為當破。

    那一句是說見性。

    别為勝法而當彰顯乎。

    既謂矚暗飛光皆是顯見。

    則盡其文而皆顯意矣。

    更取何處為破見乎。

    且不動既是顯見。

    則不滅不還等八大科文皆是顯見。

    而補注憑何又将八還辨見。

    類同七征逐破之文乎。

    将恐其意即以顯為破耶。

    然破如彈劾奸邪。

    顯如舉薦賢德。

    世間豈有舉薦即是彈劾者乎。

    通上三義觀之。

    則其法相不明。

    破顯混濫。

    謬亂顯然。

    有何難見。

    似此注文。

    前後極多。

    不勝其辯。

    見解如此。

    安望其發明楞嚴之奧旨乎。

    然則斯經受屈久矣。

    故不得不略明也。

    詳其緻惑之由。

    其略有四。

    一者破識之初。

    因雙征心目。

    遂謂佛意并破心目。

    上既破心。

    次當破目。

    而謂目即見。

    故因佛舉拳類見。

    遂言從此皆是破見也。

    二者。

    佛引盲人矚暗。

    發明見不是眼。

    恰似破目。

    遂謂此是破見無疑。

    三者佛将顯見無還。

    而先抑揚之雲。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

    非是月影。

    夫初聞雖非妙心。

    便即不敢認見為心。

    又聞如第二月。

    遂疑此見全妄。

    将謂此見之外。

    别有真心。

    借見顯之而已。

    因是遂有心見互顯。

    正顯在心之說。

    四者。

    十番顯見之後。

    佛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