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四(懸示上)

關燈
之。

    今請不必诤此意是否。

    但問此之三觀。

    當在何時修耶。

    為複預于圓通前修耶。

    正當圓通中修耶。

    更于圓通後修耶。

    若于圓通前修。

    則前文即是修道。

    何判見道。

    又三觀應是初心方便。

    圓通當是深心。

    何圓通又名初心方便。

    若複正當圓通中修。

    則聞性本取其體無分别。

    但一反聞。

    單刀直入。

    故首廢六識。

    不用覺觀思惟。

    偈雲。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若加以三觀。

    則依舊思惟覺觀。

    安能離于六識。

    然則如來首破六識是不當也。

    若于圓通後修。

    則其謬當如前深淺位中所辯。

    是則三時既皆無有用處。

    何得誣佛意中有同天台之三觀耶。

    又彼智臣真解王意。

    不差不謬。

    則王當更無改令。

    即應佛于後文請修之時。

    惟指前文三觀令修。

    何必别說反聞為修法耶。

    今既别說而不用三觀。

    足驗前但開示性具理體。

    非含三觀。

    而諸師豈真輪王之智臣哉。

    客曰。

    既全談性具之理。

    而非談三觀。

    如來何故自呼為奢摩他。

    而又明其是微密觀照耶。

    答。

    我非撥其畢竟不是止觀。

    以阿難原本問定。

    而如來原本答定。

    則夫止觀定慧何違于經。

    但此中說定說觀。

    名似同于常途。

    而義實迥别。

    天台三觀。

    實非其類。

    故今反複但明其不是天台止觀而已。

    非并其本定本觀而總非之也。

    良以奢摩他微密觀照。

    若以天台觀意會釋。

    則甚為障隔經之本旨。

    請申明之。

    一者以修障性。

    蓋經初三卷半文。

    佛本發揮性定。

    而諸注竟以天台修意會釋之。

    則何能使人頓領性定。

    而識取本有家珍耶。

    客曰。

    天台三觀。

    專明性具圓理。

    極斥權乘偏漸。

    何言其屬權宗而全堕修成耶。

    吾未之聞也。

    答。

    我亦非是斥天台為權乘。

    而責其偏堕于修成。

    蓋此師于如來禅中。

    亦比他家殊勝。

    所說觀門。

    義亦圓妙。

    雅合性宗。

    但較之今經。

    旨趣迥别。

    良以台宗三谛。

    三觀。

    三止。

    敵體相對而立。

    至于本具理體。

    全在三谛境中。

    而三止。

    三觀。

    但是依性所修之定。

    非即說性為定也。

    今經最初三卷半文。

    發揮自性本具圓融不動之體即是奢摩他定。

    而領悟照見于此者。

    即是微密觀照。

    故此中語解語悟則誠有之。

    而修習全未涉也。

    今注家鹵莽。

    不加研究。

    而竟以修習止觀之意判之。

    則學者何由而知其為性定哉。

    客曰。

    承斯指示。

    研味經文。

    是誠說性而未說修。

    然則三如來藏。

    作天台之三谛可乎。

    答。

    谛者。

    理也。

    境也。

    若謂為三谛。

    則猶近之而不甚遠。

    以谛境原拟性具之理而立。

    如人為父母畫像。

    必相似焉。

    至于三止三觀。

    則是依谛理所起修習功夫。

    如對畫像祭祀恭敬思想。

    今經所示三如來藏。

    乃如父母現在生活本身。

    尚非畫像可以全同。

    至于祭拜思敬。

    有何幹涉耶。

    客曰。

    三谛固說性具之理。

    三如來藏亦說性具之理。

    何得三谛但如畫像。

    而三如來藏便如本身耶。

    答。

    子如不達此意。

    則孤負楞嚴多矣。

    夫三谛。

    但是大師為行人懸拟自心微妙圓融之相。

    立真。

    立俗。

    立中。

    而體會須用三觀三止。

    想像思修。

    久久方到不思議境。

    是其初門若離六識覺觀思惟。

    莫可措心也。

    今三如來藏全不同此。

    以其的實本體。

    即是衆生現前六根中見色聞聲無分别體。

    故佛最初開示。

    首先破除六識。

    不用一切思惟懸想之心。

    次乃即于現前眼根中。

    豎指伸拳。

    觌面指出朗然湛然無分别見性為心。

    又複曲指飛光。

    顯其本不動等。

    皆是令其當面親見自心。

    故阿難初悟自叙。

    如失乳兒。

    複見慈母。

    豈不同于父母現在。

    親身相見。

    何勞畫像思想哉。

    若舍父母現身不行禮敬。

    反拜畫像。

    是大颠倒。

    是則以三如來藏為三谛尚猶不可。

    何況迷為三止觀乎。

    客曰。

    三如來藏。

    是展轉入于深妙圓融之極理。

    何得言最初所示見性即是其體乎。

    予笑曰。

    子之迷根。

    其在是乎。

    諸師正由高推後之藏心。

    而不達其即前初示見根等性。

    體無有二。

    直謂離根性而别有。

    所以修時更不用根性。

    卻拟藏性立三谛而起三觀以為圓妙。

    不知依舊落于識心覺觀思惟之境。

    失盡經旨。

    孤盡佛心。

    今請以喻明之。

    譬如金獅子。

    被泥所塗。

    金體全隐。

    忽有智者。

    欲以金體顯示于人。

    将其眼睛擦透。

    露出金色。

    則人莫不喜躍。

    更求擦之。

    由是漸次大開。

    全體光明。

    熾然照耀。

    然終與初擦眼金無有異色。

    亦無異體。

    由斯喻以詳經旨。

    炳然可見。

    則知三如來藏雖極開顯圓融全體大用。

    其與初顯根中見性安有二體。

    特以言不頓彰。

    取次發揮。

    從微至著。

    亦如擦金然也。

    又當知見聞等性但是藏心之偏名。

    而實無偏體。

    如祖師直指人心。

    亦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

    确然是斯旨也。

    故佛答請修。

    教其旋倒聞根。

    所聞根性。

    即是三如來藏性。

    豈有異體耶。

    客曰。

    若是。

    則三谛尚非。

    三觀有何交涉。

    而梵僧何以預傳斯經同于天台三觀。

    答。

    此有兩意推度。

    一者西天東土。

    人智昏明。

    亦多仿佛。

    焉知梵僧不惑于似是而非耶。

    二者彼或但謂略同天台三谛。

    則其言非謬。

    豈必謂其全同三觀乎。

    特是後人承虛接響。

    而謬成三觀耳。

    非梵僧之過也。

    客曰。

    阿難問成佛妙定。

    佛答必是圓定。

    則奢摩他。

    三摩。

    禅那。

    須是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方始為圓。

    今何三名各開。

    安得為圓定耶。

    答。

    舊見溺人。

    原本非淺。

    何怪子之深惑耶。

    良以前人性修既不能分。

    而堅謂決同天台三觀。

    又見斯定亦有三名。

    更不研審甄别其文其義為同與否。

    但見一名。

    辄補為三。

    強謂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隻欲附會台宗圓妙之像而已。

    迹此而論。

    不但不知斯定所以為圓之本旨。

    而台宗應亦未通達也。

    蓋台宗三觀。

    要如摩醯天眼。

    不縱不橫。

    方始為圓。

    蓋三皆頓具。

    而無前後。

    故非縱。

    三皆互攝。

    而不并列。

    故非橫。

    今處處兼齊。

    不明統攝。

    全堕于橫。

    是則台宗尚未徹知。

    安望其明斯經旨耶。

    且台宗中三觀。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乃大師親口自說。

    非假傍人注釋。

    今據如來親口。

    并不曾說奢摩他等三名有斯義焉。

    是皆後人不達斯定圓旨。

    全不系于三名互具。

    妄拟台定而立斯見也。

    客曰。

    斯定取何意為圓極耶。

    答。

    三如來藏。

    顯然明白。

    先由次第開顯。

    後乃統示圓彰。

    皆其性本具足。

    非由修習而然。

    若就此而明其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非縱非橫。

    極為允當。

    而圓融極旨。

    亦未有過于此者。

    何得舍斯義而謬取三名兼具為圓耶。

    客曰。

    的據佛心。

    約何義而立三名乎。

    答。

    粗據問處三名。

    似乎無異衆典。

    克求答處三義。

    自見宛爾迥殊。

    當知如來約取大定者初中後三時而立此三名耳。

    謂約最初開解本具性定為奢摩他。

    約中間入此性定為三摩提。

    約最後住持修證性定為禅那。

    客曰。

    定之圓旨。

    既惟在于三如來藏。

    今經奢摩他中獨有三藏。

    應惟奢摩他獨具圓意。

    後二名中無有三藏。

    後應不圓。

    答。

    諸家之解。

    前後不相通者。

    正同子之所惑。

    将謂後之所談。

    全非前之所示。

    不知奢摩中。

    是教悟此本有三如來藏。

    三摩提中。

    是教入此本有三如來藏。

    禅那中。

    是教住持修證此本有三如來藏。

    始終通一藏性。

    豈前有而後無耶。

    若後之所入所證非前藏性。

    則入證之前。

    何勞廣陳藏性。

    而解悟之後。

    所入所證更是何性乎。

    大抵舊之解家。

    于經後分多不顧前。

    如談三藏。

    已早不達其即前初示之根性。

    及說圓通。

    何曾明其但入藏性。

    及陳諸位。

    又豈知其牒圓通而修證藏性乎。

    不思阿難既以華屋喻前藏性。

    則圓通所以進華屋之門。

    而五十五位。

    所以升華屋之堂。

    而入華屋之室也。

    豈離前華屋而他有所适哉。

    是則始終既惟一藏性則始終惟一圓融性定而已。

    何謂前圓而後不圓乎。

    辯不相應已竟。

     二者多種不決定迷。

    此複有二。

    一者破識不決定。

    夫一大時教。

    權實攸分。

    全系于用識與不用識也。

    正以衆生背涅槃而永沉生死。

    全由身心二皆錯認。

    故圓覺雲。

    妄認五蘊四大以為身相。

    緣塵分别以為心相。

    是雖二皆錯誤。

    然身之錯認。

    人或易曉。

    心之錯認。

    人所難知。

    故六識非心。

    豈惟界内人天所不覺知。

    雖出世二乘亦未了達。

    至于權教菩薩。

    雖知别有賴耶。

    而所取以為觀慧之體者。

    亦不能外此六識。

    所謂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終不能取常住果。

    是以權教極果。

    但齊圓之二行。

    故斯楞嚴妙旨。

    豈惟深處難信難解。

    即此最初破識一節。

    即展轉猶豫不能成決定信。

    展轉迷混不能成分明解也。

    客曰。

    習楞嚴者。

    誰不知其最初破識。

    何有難信難解之相。

    答。

    子若深信朗解。

    何不覺舊注之非。

    曰。

    請示之。

    曰。

    如佛問阿難最初緣何發心。

    而阿難答以緣佛相好發心。

    是佛但欲取其緣相之識。

    破其非心而已。

    非責其不當執相好為實有也。

    舊注辄斷之曰。

    見相實有。

    生滅宛然。

    緣此發心。

    安趨常果。

    此若是佛本意。

    則佛向下即當破三十二相不是如來。

    仍戒不當執為實有。

    不當緣此發心。

    此注方為不謬。

    今向下了無此意。

    豈非大錯。

    又引後文以生滅心為因不獲常果證之。

    不知彼文正惟斥乎用識之非。

    豈是責其執相之過。

    是其前後總迷。

    盡将破識之旨轉為破相之宗。

    豈非迷混。

    何曾朗解破識非心之正意乎。

    會解列此注于前。

    而亦不言其非。

    後乃補曰。

    阿難見相。

    乃緣塵分别之見。

    其所發心。

    即妄想攀緣之心。

    後文七征八辯。

    重重逐破者此也。

    夫既知破心。

    便非破相。

    何又并取破相之注乎。

    是雖似知。

    而亦未的。

    故為是兩岐之不決也。

    豈非猶豫而未成真信乎。

    且又不當将前在面之眼。

    誤濫後之見性。

    而謂八還辯見。

    亦同七征逐破。

    且又将見性坐以緣塵分别之名。

    卻不知緣塵分别。

    獨識有之。

    而佛所顯見性。

    乃白淨無記。

    并無緣塵分别之用。

    如佛雲。

    但如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