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四(懸示上)

關燈


    業緣飄鼓。

    是非莫逃。

    往往遭時貶罰。

    如妙喜石門等事迹相類者無數。

    豈盡滿于當時之人心耶。

    由此評量。

    則子之言豈為允當。

    大抵娑婆弊惡。

    常态如斯。

    今子獨推尊于古人。

    隻為其生不同時也。

    子若與彼同時。

    則無以異于今日。

    安能免于子之疑且慢耶。

     三曰較釋功過。

    其人聞說。

    顔色始定。

    愧謝予曰承教。

    非但不複疑慢于子。

    亦不自疑慢矣。

    但有一意。

    竊所未安。

    請更伸之。

    夫凡著述。

    因修者易。

    創始者難。

    諸師創始制疏。

    吾輩資之以曉解經義。

    佩德不少。

    聞子亦十年涵泳于注文之下。

    而後方起别見。

    則亦被諸師之澤不淺。

    今一旦悖之。

    揚己之智。

    以掩諸師之美。

    子其忍為之乎。

    予撫掌笑曰。

    子知其小。

    未明其大。

    且所謂揚己之智。

    掩諸師之美。

    二說皆非也。

    子惟感諸師資發之德。

    而蒙昧遮護。

    曾不念如來無量僧祇之至恩在所當報。

    不應以諸師為礙。

    而避過不敢也。

    故予凡有一隙之明。

    窺見佛經或隐覆。

    晦其妙旨。

    或支離。

    失其本意。

    則日夕不安。

    愧負佛恩。

    凡以乖佛法旨。

    則損道脈而誤衆生。

    豈忍坐視而不建白明正。

    其何以報佛至恩哉。

    念惟在此。

    非區區揚己之智也。

    且子謂掩諸師之美。

    此語尤非。

    予之作疏。

    諸師有毫發美處在會解者。

    則顯标字号而直書之。

    未嘗暗攘以為己有也。

    有不當者。

    則略之而不複言。

    此非掩其美也。

    泯其是非。

    不複為智者所指谪也。

    間有似是而非恐人不能決于取舍。

    或複大義所關。

    不得已而當辯者。

    但以舊注二字代其字号。

    不欲顯其人也。

    不如是。

    則終将掩佛旨而屈經義。

    子不忍掩諸師之美。

    甯忍晦如來之妙乎。

    當知違諸師之注。

    其過則淺。

    掩如來旨義。

    其過甚深。

    以即障衆生之智眼。

    塞學者之悟門。

    而辜盡佛恩故也。

    又護諸師之注。

    其功則小。

    闡如來本意。

    其功則大。

    以即開智眼。

    啟悟門。

    而真報佛恩也。

    且師之作養弟子。

    豈欲其智盡出于己之下乎。

    設有此心。

    即非明師。

    不足尊也。

    故宗門謂養子不及父。

    家門一世衰。

    又父聞子健。

    恨不殺身。

    凡以其心之公于為法。

    而不私于顯己也。

    縱予因初閱會解。

    于諸師亦有師資之分。

    而能增盛所傳。

    補全遺業。

    雖當仁不讓。

    略辯是非于一時。

    實幹蠱無愆。

    永泯瑕疵于百世。

    豈諸師本皆赤心為法之高賢。

    何至但私于顯己。

    而反不喜于光大其法乎。

    吾以是而自信諸師必不深咎于是疏矣。

    子将以為何如。

     四曰略剖是非者。

    其人至是乃驚惕曰。

    如來本意妙旨。

    豈容一毫隐屈。

    衆生智眼悟門安可一日不開。

    但以不敏。

    亦久聽習會解。

    殊不覺其有斯欠阙。

    而聞子作疏。

    實不信其能更增明。

    今承示此。

    實大驚惕。

    竊恐未必其然耶。

    子疏随文長廣。

    恐一時難遍。

    敢請略示大端。

    别其一二得失。

    使我信及。

    然後進領于全疏耳。

    予承斯問。

    斂袂凝神者久之。

    喟然歎曰。

    此其難言也哉。

    昔清涼申疏别意。

    亦表難言。

    其略曰。

    若是非混同。

    則掩明實而誤後學。

    若乖差指出。

    則黩心智而益是非。

    故撫心五頂。

    仰托三尊。

    不獲已而為也。

    吾不敢妄拟清涼。

    而籌慮難言。

    實類是矣。

    今亦仰憑三寶慈威。

    略申一二。

    夫舊解無乖。

    何勞改作。

    正緣未的。

    故此重煩。

    但願深諒予心。

    萬不獲已。

    非敢逞是非之惡念也。

    能少加察。

    脫有相契合處。

    則将慶幸無以為喻矣。

    今略開三條。

    以見大意。

     第一多種不相應迷。

    此複有二。

    一者問答不相應。

    阿難最初問妙奢摩他。

    三摩禅那。

    譯人全存梵語。

    未翻華言。

    意令智者據經前後本文。

    兼較他文同異。

    量定其意耳。

    今據阿難明叙。

    所恨多聞緻誤。

    已彰舍解求定之情。

    又惟特請佛所修持。

    亦顯厭權就實之意。

    則知所請。

    決是一乘圓融妙定也。

    諸師以平日所知圓定。

    無有過于天台三止觀者。

    又複眩于經未來時。

    梵僧懸記止觀同于楞嚴之語。

    主乎先入之見。

    辄謂所請決不出此。

    且以止順于定。

    而又偏取三止釋之。

    此即一大迷也。

    蓋凡問處。

    隐略未彰。

    不可造次臆斷。

    須察下文如來答處。

    反推之而意可得也。

    以如來鑒機。

    必問答相應。

    而不相悖也。

    今阿難所問。

    果即天台三止。

    則如來下答辭義。

    須即與三止功夫相似。

    而注家仍當指結何處是體真止。

    何處是方便随緣止。

    何處是息二邊分别止。

    今細揀經文。

    了無如是義相。

    而注家亦不更銷歸前問。

    至于征心顯見諸文。

    亦不明其與三止有何幹涉。

    豈問處原是三止。

    而答處全不相應。

    則是如來錯答問端。

    何以為鑒機之教。

    又即使如來所答全與三止相應。

    當亦堕于天台所檢過中。

    以彼明言止觀偏取。

    如隻翼單輪。

    不能遠到。

    豈佛會問答。

    反出天台之下耶。

    此更不通之甚也。

     二者科釋不相應迷。

    此則不但迷于經文。

    即于自所科釋。

    亦多自相矛盾。

    如舊解雖不細分小科。

    亦略分于三大科。

    一曰見道。

    二曰修道。

    三曰證道。

    初科既雲見道。

    即應未及說于修道。

    而修道須有待于下科。

    及至釋文。

    往往搜尋三觀。

    應當即是修道。

    其實經文元無如是語脈。

    隻是文外強判。

    而順文豈有教人修三觀之語。

    縱取一二相似之文附會說之。

    殊無情謂。

    近亦有不撥見道之科。

    而卻開大段以硬派為三觀者。

    不思見道者。

    開悟理性之謂也。

    三觀者。

    修進功夫之事也。

    既說止觀。

    即是修道。

    何須判成見道分哉。

    又若此處早是修道。

    即是如來但教衆生從三觀而修。

    至下耳根圓通又何用哉。

    客曰。

    吳興有通請别請之判。

    前之三觀。

    恐是應其通請。

    深心所修。

    後之圓通。

    應其别請。

    初心方便耳。

    答。

    審如是。

    即應通前俱科為修分。

    而于修分複分為兩科。

    一應通請之修。

    二應别請之修。

    方成彼說。

    何為同是修義。

    而乃一科為見道。

    一科為修道乎。

    且既分乎淺深二修。

    則初心者必先修圓通。

    後修三觀。

    敢問修圓通者。

    至何位次始是深心。

    方可修三觀乎。

    今據菩薩自叙。

    從初入流。

    乃至寂滅現前。

    了無接修三觀之相。

    而如來乃謂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按位當至七信。

    齊小羅漢。

    而菩薩聞所聞盡似當此位。

    又曰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按位當至八九信位。

    已超小乘無學。

    而菩薩空所空滅似當此位。

    又雲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按位當至十信滿心。

    後判無生忍位。

    按位即當初住。

    而菩薩寂滅現前即此位也。

    是尚未至于深心乎。

    何亦不見接修三觀之語。

    豈更在于後位方修耶。

    然菩薩此位。

    已超世出世間。

    發三科無邊妙用。

    豈天台所說三觀。

    尚非此等菩薩所能修乎。

    而今之習三觀者。

    皆初住以上之菩薩耶。

    是大不通也。

    客救曰。

    彼所謂通者。

    通十方可修也。

    所謂别者。

    别對此方之機也。

    答曰。

    諸門通對十方之機。

    文殊皆了揀。

    令人舍之。

    耳門别對此方之機。

    文殊獨選。

    令人取之。

    今三觀若是十方通修之法。

    非是此方對機之門。

    即屬文殊所揀。

    應舍之而不必修。

    且如來何于最初即以詳說不對機宜之法乎。

    是又不通也。

    又救曰。

    彼言通者。

    非通他世界也。

    或但通此娑婆深淺位人均可修之。

    而言别者。

    但局初心也。

    答曰。

    若依此方論通。

    則仍是耳門。

    良以如來密指耳根為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文殊明選耳門。

    亦雲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下複顯其三世如來通修之法。

    又揀諸門雲。

    非是常修學。

    淺深同說法。

    反顯耳門乃是通常可修之法。

    淺深同用之門。

    誰謂圓通但局淺位。

    而非深位之所修耶。

    又三觀即通淺位可修。

    是亦初心方便。

    何必又指示于耳門。

    且耳門是深淺通修之法。

    經有明文。

    而三觀通于淺深。

    楞嚴中何文可證耶。

    當知迷性定為止觀。

    而輕圓通為淺修者。

    皆此等判辭以為迷根矣。

    痛宜刮洗之。

    然複有兩種不分辨。

    一者說理說行不分辨。

    蓋如來破妄心。

    指妙見。

    四科明性常住。

    七大顯性周圓。

    又十惑三續之本虛。

    四義四相之元妙。

    如是乃至圓彰三藏。

    是皆但以談吾心本具之妙理。

    而實未及開行門。

    立觀法也。

    何諸注競判三止觀耶。

    然則理性與觀行尚無分辯。

    安望其發經幽旨哉。

    二者教悟教修不分辨。

    蓋凡理性不明。

    解悟未發。

    則方與種種斷疑。

    重重啟悟。

    頗費巧辯。

    委曲誘引。

    而當機方且半疑半信。

    忽悟忽迷。

    又且轉辯轉深。

    愈窮愈妙。

    直至四卷半文。

    此理方得圓明。

    初成解悟。

    是則以上經文。

    方以教其解悟。

    而實未及張設觀門。

    教其進修。

    注家何敢擅專。

    亂指觀門令其修習乎。

    且佛意必待圓解既開。

    正信已定。

    當機自請修進之門。

    方以别指耳門為入此理之妙門。

    仍更推選叮囑。

    戒其不可雜修諸餘方便。

    今何于未指耳門之前。

    亂立三觀。

    以雜亂人心耶。

    若此。

    而不謂之公抗佛言。

    謬傳佛旨。

    吾不信矣。

    譬如國王将有事于東征。

    遣一使臣宣傳敕命。

    召令諸将聚集阙下。

    聽候指示廟算神謀。

    以決東征之勝。

    使臣妄傳諸将。

    即時起行。

    速往西征。

    久之。

    王問使臣。

    諸将何以不至。

    使臣對以彼日傳命。

    即令速往西征久矣。

    王大震怒。

    深怪使臣錯傳所命。

    此亦如是。

    佛欲專令行人修耳根圓通。

    如王将有事于東征也。

    乃先開其妙解。

    令悟本理。

    以為圓通入處。

    如王先欲宣示廟算神謀。

    決東征之勝。

    注家于未說圓通之前。

    辄立三觀。

    令其修習。

    如使臣妄傳所命。

    令其速往西征也。

    由是觀之。

    其為錯誤妄傳也必矣。

    大抵既釋佛經。

    即宜确尊佛語。

    佛本不曾顯立觀門令人修習。

    何緣妄為指授。

    更不阙疑耶。

    客曰。

    諸師剖判三觀。

    亦惟據己見得此處可為空觀。

    即判為空觀等。

    亦如王索先陀。

    智臣了達。

    奉之不錯。

    何必如來顯言止觀而後為觀耶。

    答。

    審如是。

    則是佛雖不曾顯立。

    而實意含。

    諸師智臣能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