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四(懸示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四(懸示上)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真鑒述
蒲州萬固沙門妙峰福登校
舊解徒知慕經圓妙。
不能曲順經文。
深研本有圓妙的旨。
而乃傍引他家仿佛圓妙之義以會釋之。
故不惟文義了不相合。
且将本經元來脈胳。
悉成紊亂。
而首尾不相通貫。
故今新疏。
但惟奉順佛經。
曲搜本意令其脈胳貫通。
則經中本有圓妙深意。
豈他家所能比拟。
故名正脈。
意在此也。
然解中判科釋意大異舊說。
恐聞者遽成驚怪。
或起嗤笑。
故于未解經前懸遠出示其中要義。
導人樂玩。
不緻廢擲也。
章門有二。
一申己解由。
二法古提綱。
今初申己解由者。
斯經流通震旦自唐及今。
千有餘載。
領其義理。
形于文辭者。
固不可勝紀。
而部帙名家。
幾滿十數。
天如取九家著作。
而會通去取。
補以己意。
目為十家會解。
自謂具衆美而斷猶豫。
義無不盡。
人亦服其該博。
而複樂其簡要。
切中時機。
是以交口贊善。
而競相講習。
自元末及今。
二百餘年。
海内慕楞嚴而講聽者。
惟知有會解。
而他非所尚。
故尋經旨者。
須從會解中通釋之。
有不通者。
則歸罪于經之玄奧難明。
罕有敢疑注家通達之未盡也。
間有略疑議者。
則叢口交謗。
如悖逆人。
此緣尊習之久。
恒物大情。
無怪其然也。
若是。
則解家已多。
而會家已定。
從之者又紛然。
宜無複解。
而今乃複為是解者。
必别有由。
不首申之。
何以導人進覽乎。
又分為四。
一曰制疏始終。
二曰略遮疑慢。
三曰較釋功過。
四曰略剖是非。
今初制疏始終者。
予初業儒。
不知佛法為何物。
時或加謗。
自業師香林公。
警以永嘉著作。
忽于如來若識久迷之父母。
大加痛悔。
即誓出家。
然未有深解也。
無何。
入京庠備員。
尋求竺典。
值友人西野郭居士。
惠以是解。
如不涉海而得摩尼。
欣慶無量。
于中恍惚有省解處。
而實不盡通達。
時詣青塔無紋師座下讨論之。
及遍曆暹公等。
諸師講肆。
兼同參輩相與折衷。
得味漸深。
嗜好無厭。
頗領萬法惟心之旨。
然智見多局促于會解注文。
無敢逾越也。
自是旁通于性相諸典。
放曠于法華義句。
華嚴疏鈔。
飽饫台首之宗。
樂其文義雙暢。
無少留難。
心光漸啟。
回視會解。
遂覺其識見未備。
臆說多恣。
與二大老之家法。
頗不相似。
自是儒業策之則意倦。
釋典對之則神清。
心專志定。
夢出家而生淨土者。
月常十餘番。
忽遭骨肉雕敗。
屢經喪葬。
乃至丁内艱時。
居士周姓者。
請鎮圓寺過夏。
與諸上人講四書。
時彰德古風上人。
出單傳門下。
嗣法小山。
谙練宗旨。
未出世為人。
遂強其交易而講。
再四乃可。
相與涵泳四家頌古。
三師評唱。
頗覺胸次豁然。
忘言絕思。
當下即是。
虛懷宴如。
山河人物。
俱如影象。
一日詣城中一勳舊曹公家東軒書舍中。
偶值無人。
攝念靜坐移時。
見架上會解一帙。
随取展玩。
不知是何境界。
忽然眼睛湛朗。
心竅劃開。
于如來所說。
周回曲折。
無不洞見。
譬如平日在一大宅中。
幽房暗室。
曲巷回廊。
東西莫辨。
前後難明。
今乃忽如升一最高之台。
展目之間。
于中纖悉委曲。
無不備見。
諸注有謬戾本經。
如執繩墨較曲直。
分寸難隐。
于是悲欣交集。
就經展拜。
如親對如來。
身毛皆豎。
自誓畢竟出家。
願祈壽年。
注經遺世矣。
數日間。
值潞安庠生韓子希曾。
酷好楞嚴二十年。
遍曆講師。
無悅其意者。
遂至予前。
申數難。
悉與通釋。
韓已異之。
及予反難。
韓遂瞢然莫曉。
一詞莫措。
乃大驚服。
拜請裹糧謀住。
欲延歲月。
以遍讨精微。
予知其大家。
有太行禅窦可以靜居。
以遂出家注經之事。
即吐其意。
令先回俟之。
韓不勝慶幸。
予次年如約。
至即下發。
誓閱教十年。
以利其器。
時萬曆四年丙子冬十月也。
因韓子問答。
成楞嚴通會四卷。
寫本未刊。
功多閱教。
越四載。
南遊不果。
回住北董鎮。
又二載。
為李通府荊山公。
請住法住寺。
建華藏閣居之。
複越四載。
念十年之約已滿。
猶未注疏。
躊躇間。
寺衆多病不安。
予祝雲。
願我一身代之。
随即病。
逾半月垂危。
眷屬圍視。
予在昏沉中。
覺有人提臂警雲。
佛來矣。
予驚起。
跪西仰視。
提警者。
觀音也。
見佛立于中。
二大士夾于左右。
皆黃金色。
光明晃朗。
各丈餘。
予即知其接引往生。
遽雲。
往生至願。
奈楞嚴舊注雜亂。
未注疏耳。
聞佛琅然語雲。
誠然雜亂。
語畢。
即見三聖皆回身西去。
猶瞻望後身金背。
及青螺後發。
渺然漸遠。
随開目。
身汗如雨。
鹹問慰之。
予備述所見。
仍曰。
予已給假注經。
且得不死。
汝等勿慮也。
衆鹹念佛。
聲動屋宇。
時萬曆丙戌夏六月也。
尋漸平複。
寺衆果自予寝病時頓安。
予感斯瑞。
大警。
至冬十月。
禮忏禱觀音加被。
遂命筆科經。
至歲終而科成。
次年春。
安慶賢王招住城西南隅報恩堂。
栖遲十載。
其間人事。
及内外講期。
一切不廢。
而注經朝夕亦無少辍。
至萬曆丙申冬而疏成。
次年丁酉仲春。
沈藩國主命五台蘆芽山飯僧。
遂于蘆芽過夏。
而制斯懸判。
因紀歲月。
以見著疏之始終焉。
二略遮疑慢者。
非敢要人之敬信也。
良以三疑在念。
七慢存心。
極能礙人之虛懷。
阻人之納善。
于斯疏釋。
必不能随喜覽受。
而或别生譏議。
何以成結緣之益乎。
故略遮之。
以勸随喜耳。
予注疏時。
經日既久。
難盡隐密。
風聞而交謗者。
不可勝紀。
亦有面斥之者。
其略雲。
斯經古人已解。
多學悟兼濟之大人。
言從證據。
理出自心。
故曰後有作者。
未之或過也。
子何人。
而敢是非古人。
譬始操斧者。
辄笑公輸。
才調音者。
遽陵師曠。
豈免智者之笑。
而末學弗從。
将贻愧之無已。
請依予言。
速已之為愈也。
予徐謂曰。
古人解盡。
後人但宜遵之。
而不容複解。
此誠至教。
予當叩謝。
但有一問。
敢對長者申之乎。
即今會解中十家。
皆出一時耶。
亦有先後耶。
彼曰。
世代相次。
前後千年。
安謂一時。
予曰。
既有先後。
則最初第一家解者應為古人。
即應解盡。
而第二家正當後解之時。
全是今人笑古人解之未盡。
即應智者譏之。
末學悖之。
何亦并行而不悖乎。
何況今十家之解皆并行之乎。
何又反謂會解最後者為獨善乎。
昔清涼謂聖旨深遠。
總遮斯難。
子其未究彼文。
良以法義無盡。
佛語甚深。
若一人解之即盡。
何謂法無盡而語甚深乎。
彼引身因各說。
佛許無差。
此據圓通異門。
佛明不别。
由此無礙義推。
則雖百論并陳。
何妨随見以共光法施乎。
子但究其義之短長。
稽其理之當否。
不應以古人已解而為拒也。
彼複救之曰。
諸家解雖疊出。
異說多岐。
是非未定。
容許會通。
今已經天如集諸說而辨别之。
去取精當。
至論已定。
況今宗習已久。
帖然不疑。
何複為此惑亂人心乎。
答。
長水作義海時。
前已有數家之解。
而長水命名義海。
豈不自以為收衆流而集統要乎。
且海之取象。
尚表其諸義大備。
無複遺餘矣。
況入藏已久。
誰不習定。
何後世複有會解方為定論乎。
是義海未必收義之盡也。
夫會解曾不以義海為足。
而複敢更解。
今何遽以會解為足。
而不敢更解乎。
且子謂人已習定。
帖然不疑。
自子言之耳。
此前已有管見。
指谪數條而非議之。
已成傳誦。
近聞南都有三槐師者。
非之為甚。
每講全不從于會解。
惟說本文。
人不盡非。
從之者衆。
又聞蘇州有人。
未詳字号。
廣辯諸注之非。
已刊而未見大行。
他如月川之别眼。
澄印之懸鏡。
皆各出己見。
而非有局于會解。
但皆少分自在之說。
未據全文而大翻舊案。
近亦有士大夫奉内教而具眼目者。
往往愛經之無上而患注之未善。
是足驗佛法深遠。
妙義難窮。
豈一會解所能發盡。
特子之智。
出會解之下。
而無超拔之見。
豈可強人人皆如子乎。
彼更怫然不悅曰。
古人著述者。
皆有悟證。
或原是聖流。
故宜遵之。
今子一介凡夫。
别無異行。
傳聞不滿人心者未必全無。
而顧為此不思議事。
我終不之信也。
予曰。
雖佛至聖。
亦不能令人盡信。
同世興謗者無數。
況異時而異地者乎。
子如不信。
一任不信。
而謂我非聖。
無異行。
且不盡滿人心迹。
此數語未足與議也。
子豈謂古之聖智者。
皆存聖凡之見。
而亦必為顯異之行以悚動于世乎。
且佛以四聖真實之語。
不但說人人皆當作佛。
而更明衆生本來是佛。
有不能信領者。
則責之曰。
薄德少福人。
不自信作佛。
故祖師門下。
患人高推聖境。
自輕退屈。
極力以鏟斯惡見。
每每抑古揚今。
信口道一句子。
便謂超佛越祖之談。
意在聖凡情盡。
魔佛一如。
甚至呵佛罵祖。
豈得己哉。
第緣人人為聖凡之見所覆。
猥鄙陋弱。
無丈夫氣。
則何以負荷祖佛事業。
故為是越格之激揚也。
是則丈夫兒。
尚當自信是佛作佛。
而順佛語以發經本旨。
吾何以非聖為歉哉。
子又疑我無諸異行。
豈知牛頭馬祖。
未悟時各标異行。
而悟後無不改轍。
乃知不必異行中求。
一帶祖門。
皆重平實。
饑餐困睡。
悉謂玄微。
運水搬柴。
鹹推妙用。
且九峰謂紙衣舍利無數。
不如當時道得一句。
黃檗見羅漢神通。
悔不打折胫骨。
古人惟重智徹般若。
而駭于異行神通者。
庸夫之見也。
且衆生善根。
悉不可測。
祖師警人疑慢。
亦雲。
吾早曾經多劫修。
不比等閑相诳惑。
子無宿命神通。
隻是仿佛見聞人之現生事迹。
安知人億劫之修哉。
如來金口。
親謂信般若者。
已于百千佛所種諸善根。
況斯經醍醐至味。
能信解之。
與衆發明。
吾豈敢以自輕哉。
子不能自信信人。
終至于慢人自慢。
是誠大可惜也。
且人事是非難定。
人言真僞無憑。
祖師處世
不能曲順經文。
深研本有圓妙的旨。
而乃傍引他家仿佛圓妙之義以會釋之。
故不惟文義了不相合。
且将本經元來脈胳。
悉成紊亂。
而首尾不相通貫。
故今新疏。
但惟奉順佛經。
曲搜本意令其脈胳貫通。
則經中本有圓妙深意。
豈他家所能比拟。
故名正脈。
意在此也。
然解中判科釋意大異舊說。
恐聞者遽成驚怪。
或起嗤笑。
故于未解經前懸遠出示其中要義。
導人樂玩。
不緻廢擲也。
章門有二。
一申己解由。
二法古提綱。
今初申己解由者。
斯經流通震旦自唐及今。
千有餘載。
領其義理。
形于文辭者。
固不可勝紀。
而部帙名家。
幾滿十數。
天如取九家著作。
而會通去取。
補以己意。
目為十家會解。
自謂具衆美而斷猶豫。
義無不盡。
人亦服其該博。
而複樂其簡要。
切中時機。
是以交口贊善。
而競相講習。
自元末及今。
二百餘年。
海内慕楞嚴而講聽者。
惟知有會解。
而他非所尚。
故尋經旨者。
須從會解中通釋之。
有不通者。
則歸罪于經之玄奧難明。
罕有敢疑注家通達之未盡也。
間有略疑議者。
則叢口交謗。
如悖逆人。
此緣尊習之久。
恒物大情。
無怪其然也。
若是。
則解家已多。
而會家已定。
從之者又紛然。
宜無複解。
而今乃複為是解者。
必别有由。
不首申之。
何以導人進覽乎。
又分為四。
一曰制疏始終。
二曰略遮疑慢。
三曰較釋功過。
四曰略剖是非。
今初制疏始終者。
予初業儒。
不知佛法為何物。
時或加謗。
自業師香林公。
警以永嘉著作。
忽于如來若識久迷之父母。
大加痛悔。
即誓出家。
然未有深解也。
無何。
入京庠備員。
尋求竺典。
值友人西野郭居士。
惠以是解。
如不涉海而得摩尼。
欣慶無量。
于中恍惚有省解處。
而實不盡通達。
時詣青塔無紋師座下讨論之。
及遍曆暹公等。
諸師講肆。
兼同參輩相與折衷。
得味漸深。
嗜好無厭。
頗領萬法惟心之旨。
然智見多局促于會解注文。
無敢逾越也。
自是旁通于性相諸典。
放曠于法華義句。
華嚴疏鈔。
飽饫台首之宗。
樂其文義雙暢。
無少留難。
心光漸啟。
回視會解。
遂覺其識見未備。
臆說多恣。
與二大老之家法。
頗不相似。
自是儒業策之則意倦。
釋典對之則神清。
心專志定。
夢出家而生淨土者。
月常十餘番。
忽遭骨肉雕敗。
屢經喪葬。
乃至丁内艱時。
居士周姓者。
請鎮圓寺過夏。
與諸上人講四書。
時彰德古風上人。
出單傳門下。
嗣法小山。
谙練宗旨。
未出世為人。
遂強其交易而講。
再四乃可。
相與涵泳四家頌古。
三師評唱。
頗覺胸次豁然。
忘言絕思。
當下即是。
虛懷宴如。
山河人物。
俱如影象。
一日詣城中一勳舊曹公家東軒書舍中。
偶值無人。
攝念靜坐移時。
見架上會解一帙。
随取展玩。
不知是何境界。
忽然眼睛湛朗。
心竅劃開。
于如來所說。
周回曲折。
無不洞見。
譬如平日在一大宅中。
幽房暗室。
曲巷回廊。
東西莫辨。
前後難明。
今乃忽如升一最高之台。
展目之間。
于中纖悉委曲。
無不備見。
諸注有謬戾本經。
如執繩墨較曲直。
分寸難隐。
于是悲欣交集。
就經展拜。
如親對如來。
身毛皆豎。
自誓畢竟出家。
願祈壽年。
注經遺世矣。
數日間。
值潞安庠生韓子希曾。
酷好楞嚴二十年。
遍曆講師。
無悅其意者。
遂至予前。
申數難。
悉與通釋。
韓已異之。
及予反難。
韓遂瞢然莫曉。
一詞莫措。
乃大驚服。
拜請裹糧謀住。
欲延歲月。
以遍讨精微。
予知其大家。
有太行禅窦可以靜居。
以遂出家注經之事。
即吐其意。
令先回俟之。
韓不勝慶幸。
予次年如約。
至即下發。
誓閱教十年。
以利其器。
時萬曆四年丙子冬十月也。
因韓子問答。
成楞嚴通會四卷。
寫本未刊。
功多閱教。
越四載。
南遊不果。
回住北董鎮。
又二載。
為李通府荊山公。
請住法住寺。
建華藏閣居之。
複越四載。
念十年之約已滿。
猶未注疏。
躊躇間。
寺衆多病不安。
予祝雲。
願我一身代之。
随即病。
逾半月垂危。
眷屬圍視。
予在昏沉中。
覺有人提臂警雲。
佛來矣。
予驚起。
跪西仰視。
提警者。
觀音也。
見佛立于中。
二大士夾于左右。
皆黃金色。
光明晃朗。
各丈餘。
予即知其接引往生。
遽雲。
往生至願。
奈楞嚴舊注雜亂。
未注疏耳。
聞佛琅然語雲。
誠然雜亂。
語畢。
即見三聖皆回身西去。
猶瞻望後身金背。
及青螺後發。
渺然漸遠。
随開目。
身汗如雨。
鹹問慰之。
予備述所見。
仍曰。
予已給假注經。
且得不死。
汝等勿慮也。
衆鹹念佛。
聲動屋宇。
時萬曆丙戌夏六月也。
尋漸平複。
寺衆果自予寝病時頓安。
予感斯瑞。
大警。
至冬十月。
禮忏禱觀音加被。
遂命筆科經。
至歲終而科成。
次年春。
安慶賢王招住城西南隅報恩堂。
栖遲十載。
其間人事。
及内外講期。
一切不廢。
而注經朝夕亦無少辍。
至萬曆丙申冬而疏成。
次年丁酉仲春。
沈藩國主命五台蘆芽山飯僧。
遂于蘆芽過夏。
而制斯懸判。
因紀歲月。
以見著疏之始終焉。
二略遮疑慢者。
非敢要人之敬信也。
良以三疑在念。
七慢存心。
極能礙人之虛懷。
阻人之納善。
于斯疏釋。
必不能随喜覽受。
而或别生譏議。
何以成結緣之益乎。
故略遮之。
以勸随喜耳。
予注疏時。
經日既久。
難盡隐密。
風聞而交謗者。
不可勝紀。
亦有面斥之者。
其略雲。
斯經古人已解。
多學悟兼濟之大人。
言從證據。
理出自心。
故曰後有作者。
未之或過也。
子何人。
而敢是非古人。
譬始操斧者。
辄笑公輸。
才調音者。
遽陵師曠。
豈免智者之笑。
而末學弗從。
将贻愧之無已。
請依予言。
速已之為愈也。
予徐謂曰。
古人解盡。
後人但宜遵之。
而不容複解。
此誠至教。
予當叩謝。
但有一問。
敢對長者申之乎。
即今會解中十家。
皆出一時耶。
亦有先後耶。
彼曰。
世代相次。
前後千年。
安謂一時。
予曰。
既有先後。
則最初第一家解者應為古人。
即應解盡。
而第二家正當後解之時。
全是今人笑古人解之未盡。
即應智者譏之。
末學悖之。
何亦并行而不悖乎。
何況今十家之解皆并行之乎。
何又反謂會解最後者為獨善乎。
昔清涼謂聖旨深遠。
總遮斯難。
子其未究彼文。
良以法義無盡。
佛語甚深。
若一人解之即盡。
何謂法無盡而語甚深乎。
彼引身因各說。
佛許無差。
此據圓通異門。
佛明不别。
由此無礙義推。
則雖百論并陳。
何妨随見以共光法施乎。
子但究其義之短長。
稽其理之當否。
不應以古人已解而為拒也。
彼複救之曰。
諸家解雖疊出。
異說多岐。
是非未定。
容許會通。
今已經天如集諸說而辨别之。
去取精當。
至論已定。
況今宗習已久。
帖然不疑。
何複為此惑亂人心乎。
答。
長水作義海時。
前已有數家之解。
而長水命名義海。
豈不自以為收衆流而集統要乎。
且海之取象。
尚表其諸義大備。
無複遺餘矣。
況入藏已久。
誰不習定。
何後世複有會解方為定論乎。
是義海未必收義之盡也。
夫會解曾不以義海為足。
而複敢更解。
今何遽以會解為足。
而不敢更解乎。
且子謂人已習定。
帖然不疑。
自子言之耳。
此前已有管見。
指谪數條而非議之。
已成傳誦。
近聞南都有三槐師者。
非之為甚。
每講全不從于會解。
惟說本文。
人不盡非。
從之者衆。
又聞蘇州有人。
未詳字号。
廣辯諸注之非。
已刊而未見大行。
他如月川之别眼。
澄印之懸鏡。
皆各出己見。
而非有局于會解。
但皆少分自在之說。
未據全文而大翻舊案。
近亦有士大夫奉内教而具眼目者。
往往愛經之無上而患注之未善。
是足驗佛法深遠。
妙義難窮。
豈一會解所能發盡。
特子之智。
出會解之下。
而無超拔之見。
豈可強人人皆如子乎。
彼更怫然不悅曰。
古人著述者。
皆有悟證。
或原是聖流。
故宜遵之。
今子一介凡夫。
别無異行。
傳聞不滿人心者未必全無。
而顧為此不思議事。
我終不之信也。
予曰。
雖佛至聖。
亦不能令人盡信。
同世興謗者無數。
況異時而異地者乎。
子如不信。
一任不信。
而謂我非聖。
無異行。
且不盡滿人心迹。
此數語未足與議也。
子豈謂古之聖智者。
皆存聖凡之見。
而亦必為顯異之行以悚動于世乎。
且佛以四聖真實之語。
不但說人人皆當作佛。
而更明衆生本來是佛。
有不能信領者。
則責之曰。
薄德少福人。
不自信作佛。
故祖師門下。
患人高推聖境。
自輕退屈。
極力以鏟斯惡見。
每每抑古揚今。
信口道一句子。
便謂超佛越祖之談。
意在聖凡情盡。
魔佛一如。
甚至呵佛罵祖。
豈得己哉。
第緣人人為聖凡之見所覆。
猥鄙陋弱。
無丈夫氣。
則何以負荷祖佛事業。
故為是越格之激揚也。
是則丈夫兒。
尚當自信是佛作佛。
而順佛語以發經本旨。
吾何以非聖為歉哉。
子又疑我無諸異行。
豈知牛頭馬祖。
未悟時各标異行。
而悟後無不改轍。
乃知不必異行中求。
一帶祖門。
皆重平實。
饑餐困睡。
悉謂玄微。
運水搬柴。
鹹推妙用。
且九峰謂紙衣舍利無數。
不如當時道得一句。
黃檗見羅漢神通。
悔不打折胫骨。
古人惟重智徹般若。
而駭于異行神通者。
庸夫之見也。
且衆生善根。
悉不可測。
祖師警人疑慢。
亦雲。
吾早曾經多劫修。
不比等閑相诳惑。
子無宿命神通。
隻是仿佛見聞人之現生事迹。
安知人億劫之修哉。
如來金口。
親謂信般若者。
已于百千佛所種諸善根。
況斯經醍醐至味。
能信解之。
與衆發明。
吾豈敢以自輕哉。
子不能自信信人。
終至于慢人自慢。
是誠大可惜也。
且人事是非難定。
人言真僞無憑。
祖師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