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序
關燈
小
中
大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序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真鑒述
本元覺海。
在纏名如來藏心。
湛寂性天。
當體号首楞嚴定。
豈惟世出世間從來不動。
亦且情與無情法爾無生。
奈何華起翳睛。
夢沉長夜。
于不動中而見遷流動轉。
于無生内而受生死輪迥。
若是。
則豈但凡外狂走。
不能脫于瀑流。
是雖權小劬勞。
亦未免于細注。
率由未見天真之本定。
徒攻縛識之枯禅。
所謂生滅為因。
終無實果也。
故我釋尊。
因中悟此為密因。
果中證此為極果。
寂場海印。
非不欲普灌醍醐。
而夢夜昏狂。
要須待多方淘汰。
及其機熟。
仍示元心。
法華方以開端。
斯經乃以竟說。
多聞示堕。
警狂慧策力于深禅。
答定征心。
破凡小全迷于僞定。
是必僞定全舍。
而後大定可聞。
由是向六根而指見性。
令親驗乎不動之本真。
會四科而示藏心。
令備明乎常住之自體。
複通七大。
極顯周圓。
阿難遂以贊不動尊。
謝希有定。
是尚未及于請修。
而所謝首楞嚴王。
非指自性本定而何哉。
此方答慶喜會妄歸真。
顯空藏不變之體。
下乃酬滿慈從真起妄。
顯不空随緣之用。
又複雙明性相。
見空與不空二俱無礙。
而圓彰三藏之全體大用。
然後知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定體。
本自圓成。
徹法源不動不壞之楞嚴。
非由造作。
所謂奢摩他微密觀照。
發盡無餘。
回視強制識心。
思惟影相之定。
天淵未足為喻矣。
然而定雖本有。
根結未開。
體固無虧。
用終不發。
由是當機思契入而喻屋求門。
如來示決定而指根明結。
于中列數量所以令其選圓。
推攬塵所以明其可盡。
疑斷滅。
則擊鐘以驗其不滅。
疑别有。
則現佛以證其無他。
乃至绾巾而六結有倫。
冥授而諸門悉啟。
及敕文殊之推選。
獨取觀音之耳門。
蓋必寂滅之真體現前。
而後圓應之妙用備發。
真所謂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矣。
若夫道場三學。
秘咒四檀。
但為修圓通而障重者加行耳。
非别有異門也。
是則華屋之門方入。
而升堂入室。
不無所曆之位。
故當機繼是以請位焉。
佛乃揲加行圓通以為三漸。
束三漸以為幹慧。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由是生佛家而名十住。
行佛事而名十行。
攝歸三處名十向。
實證一真名十地。
以至等覺覆涅槃海。
即大寂滅海。
而生死永寂。
妙覺入莊嚴海。
即萬德果海。
而菩提永成。
顧謂歸無所得者。
明但複還乎本不動體。
而出現其本有家珍。
非從外得也。
豈同非因非果空無所獲哉。
斯乃依禅那以修進聖位。
而首楞嚴大定成始成終。
故結五名而囑其奉持焉。
至于七趣勸離。
五魔教識。
亦前文要義。
特重伸以加詳耳。
最後深慈。
曷有窮已乎。
是則斯經也。
一乘終實。
圓頓指歸。
語解悟。
則密因本具。
非假外求。
語修證。
則了義妙門。
不勞肯綮。
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要道。
無有越于斯門者矣。
夫何經本分明。
而注多鹵莽。
正脈既失。
本旨多乖。
後賢指摘成帙。
甚至但說本文。
學者莫決從違。
而臨文浩歎者多矣。
鑒長夜迷徒。
釋宗晚學。
賴聖賢加被。
發薄少善根。
偶窺華屋之門。
辄憫宮牆之望。
僭伸管見。
請正大方。
實非橫陳臆說而蔑先賢。
意惟曲順佛言而資後學。
知我罪我。
靡恤靡逃。
所冀暫結喜緣。
普碎阿鼻而成樂國。
傥開妙悟。
鹹歸大定而證菩提。
他日于諸佛會下。
甯非同行眷屬哉。
特撮略以冠篇端。
而其詳在懸示雲。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序 夫群生莫不有心。
而真心難悟。
修心莫不有定。
而性定難明。
故茲首楞嚴經者。
指真心而示性定也。
予也。
叨育潢流。
素餐屍位。
自弱冠來。
志尚禅宗。
潛心内典。
亦嘗耽玩斯經。
每病其注之未善。
萬曆壬辰。
妙峰登上人來自上黨。
告餘曰。
登遇僧交光。
諱真鑒。
京都人也。
蚤歲為弟子員。
因閱楞嚴有悟。
遂從釋專其學。
在纏名如來藏心。
湛寂性天。
當體号首楞嚴定。
豈惟世出世間從來不動。
亦且情與無情法爾無生。
奈何華起翳睛。
夢沉長夜。
于不動中而見遷流動轉。
于無生内而受生死輪迥。
若是。
則豈但凡外狂走。
不能脫于瀑流。
是雖權小劬勞。
亦未免于細注。
率由未見天真之本定。
徒攻縛識之枯禅。
所謂生滅為因。
終無實果也。
故我釋尊。
因中悟此為密因。
果中證此為極果。
寂場海印。
非不欲普灌醍醐。
而夢夜昏狂。
要須待多方淘汰。
及其機熟。
仍示元心。
法華方以開端。
斯經乃以竟說。
多聞示堕。
警狂慧策力于深禅。
答定征心。
破凡小全迷于僞定。
是必僞定全舍。
而後大定可聞。
由是向六根而指見性。
令親驗乎不動之本真。
會四科而示藏心。
令備明乎常住之自體。
複通七大。
極顯周圓。
阿難遂以贊不動尊。
謝希有定。
是尚未及于請修。
而所謝首楞嚴王。
非指自性本定而何哉。
此方答慶喜會妄歸真。
顯空藏不變之體。
下乃酬滿慈從真起妄。
顯不空随緣之用。
又複雙明性相。
見空與不空二俱無礙。
而圓彰三藏之全體大用。
然後知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定體。
本自圓成。
徹法源不動不壞之楞嚴。
非由造作。
所謂奢摩他微密觀照。
發盡無餘。
回視強制識心。
思惟影相之定。
天淵未足為喻矣。
然而定雖本有。
根結未開。
體固無虧。
用終不發。
由是當機思契入而喻屋求門。
如來示決定而指根明結。
于中列數量所以令其選圓。
推攬塵所以明其可盡。
疑斷滅。
則擊鐘以驗其不滅。
疑别有。
則現佛以證其無他。
乃至绾巾而六結有倫。
冥授而諸門悉啟。
及敕文殊之推選。
獨取觀音之耳門。
蓋必寂滅之真體現前。
而後圓應之妙用備發。
真所謂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矣。
若夫道場三學。
秘咒四檀。
但為修圓通而障重者加行耳。
非别有異門也。
是則華屋之門方入。
而升堂入室。
不無所曆之位。
故當機繼是以請位焉。
佛乃揲加行圓通以為三漸。
束三漸以為幹慧。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由是生佛家而名十住。
行佛事而名十行。
攝歸三處名十向。
實證一真名十地。
以至等覺覆涅槃海。
即大寂滅海。
而生死永寂。
妙覺入莊嚴海。
即萬德果海。
而菩提永成。
顧謂歸無所得者。
明但複還乎本不動體。
而出現其本有家珍。
非從外得也。
豈同非因非果空無所獲哉。
斯乃依禅那以修進聖位。
而首楞嚴大定成始成終。
故結五名而囑其奉持焉。
至于七趣勸離。
五魔教識。
亦前文要義。
特重伸以加詳耳。
最後深慈。
曷有窮已乎。
是則斯經也。
一乘終實。
圓頓指歸。
語解悟。
則密因本具。
非假外求。
語修證。
則了義妙門。
不勞肯綮。
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要道。
無有越于斯門者矣。
夫何經本分明。
而注多鹵莽。
正脈既失。
本旨多乖。
後賢指摘成帙。
甚至但說本文。
學者莫決從違。
而臨文浩歎者多矣。
鑒長夜迷徒。
釋宗晚學。
賴聖賢加被。
發薄少善根。
偶窺華屋之門。
辄憫宮牆之望。
僭伸管見。
請正大方。
實非橫陳臆說而蔑先賢。
意惟曲順佛言而資後學。
知我罪我。
靡恤靡逃。
所冀暫結喜緣。
普碎阿鼻而成樂國。
傥開妙悟。
鹹歸大定而證菩提。
他日于諸佛會下。
甯非同行眷屬哉。
特撮略以冠篇端。
而其詳在懸示雲。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序 夫群生莫不有心。
而真心難悟。
修心莫不有定。
而性定難明。
故茲首楞嚴經者。
指真心而示性定也。
予也。
叨育潢流。
素餐屍位。
自弱冠來。
志尚禅宗。
潛心内典。
亦嘗耽玩斯經。
每病其注之未善。
萬曆壬辰。
妙峰登上人來自上黨。
告餘曰。
登遇僧交光。
諱真鑒。
京都人也。
蚤歲為弟子員。
因閱楞嚴有悟。
遂從釋專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