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1927)
關燈
小
中
大
一決定性的影響。
我們的美國同行們,基于美國當地的情況而通過反對非專業人員精神分析的決議,在我看來是行不通的,因為它不能影響控制情境的任何因素,這樣做無異于強行壓抑。
假如公衆不支持反對非專業者的精神分析的運動,如果阻止非專業者的精神分析不成功,那麼給他們以訓練的機會,承認他們的存在這一事實,豈不更有利?或許這對他們能産生一些影響,也不一定。
另外,如果 向他們提供允許他們成為醫學專家的機會和有被邀合作的可能性,他們怎麼會沒有興緻提高自身的倫理和理智的水平呢? 1927年6月于維也納 *** 【注釋】 [1][德語&ldquoMitleid&rdquo,具有&ldquo令人同情苦難&rdquo的意思。
] [2][&ldquoSchauspiel&rdquo是一個表達&ldquo戲劇表演&rdquo的普通德語單詞。
弗洛伊德在此用連字号将其分開&ldquoSchau-spiel&rdquo,成為兩個組成部分:&ldquoSchau&rdquo意指&ldquo表演”&ldquoSpiel&rdquo意指&ldquo戲劇&rdquo。
弗洛伊德後來在《作家與白日夢》(1908)一文中談到這個問題,并且多年以後在《超越快樂原則》(1920)一書第二章又論述了這個問題。
] [3][有關希臘悲劇中主角,弗洛伊德在其《圖騰與禁忌》(1912~1913)的第四篇第七節中有過專門讨論。
] [4]&ldquo否認&rdquo系精神分析防禦機制之一,指自我對本我本能要求的絕棄機制。
&mdash&mdash中譯者 [5][弗洛伊德首次發表抨擊《哈姆雷特》的觀點,是在《釋夢》(第五章,第四節(二),标準版,第4卷,第264頁以下)一書中。
] [6]萊辛,《艾米麗雅·加羅蒂》,第四幕,第七場。
[7][此戲的作者是奧地利小說家和劇作家赫爾曼·巴爾(HermannBahr,1863~1934年),1905年首次公演。
劇中故事情節描繪的是一個具有&ldquo雙重人格&rdquo(dualpersonality)的女主角。
盡管經過百般努力,但她還是難以擺脫一個靠強力占有她的男人的依戀(這種依戀建立在對她肉體的感覺之上)。
&mdash&mdash1942年英譯本删掉了其中的一段。
] [8]見弗洛伊德的《釋夢》。
[9][指榮格。
] [10][見本卷卷首。
] [11][()括号的數字是該文所引1903年版《格拉迪沃》的頁數。
] [12][有關格拉迪沃這一名字的解釋詳見第50頁(指标準版第9卷頁碼,下同&mdash&mdash中譯者)。
] [13][原文是&ldquo奧古斯特&rdquo(August)和&ldquo格萊特&rdquo(Grete),在維多利亞時代後期的英語中常有用這兩個姓的情侶。
] [14]見《格拉迪沃》第51頁。
[15][19世紀後半期一位著名的動物學家。
] [16][Albergodelsole,意為&ldquo太陽旅館&rdquo。
] [17]第二人稱單數形式。
到目前為止,在漢諾德與格拉迪沃的談話中,他一直使用第二人稱單數形式,部分原因可能是這個代詞是古典用法。
然而,現在他開始發現他與之交談的是一位現代德國姑娘。
他感到第二人稱單數似乎顯得太熟悉,太親密了。
而格拉迪沃在她談話的整個過程中,卻一直在使用第二人稱單數形式。
[18][&ldquoSie&rdquo,德語第三人稱複數形式,通常用在正式場合來代替第二人稱單數du。
] [19][字面的意思是&ldquo炸魚&rdquo。
德語中的俚語,意指&ldquo少女&rdquo或&ldquo少年&rdquo。
] [20][由此開始,她又恢複使用&ldquo你&rdquo這個第二人稱單數。
] [21]這類觀念在夢中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在夢中基本的心理過程是主流。
參閱《釋夢》(1900a)。
一些充分證據收在《論夢》的第四章中(1910a)。
[22][這是賀拉斯(Horace,公元前65~前8)的一句詩(Epistle,Ⅰ,第10頁,第24頁)。
在德文版裡引用有錯誤。
] [23][原文為拉丁文:LasciaLedonneestudiaLaMatematica!] [24][德語詞根&ldquobert&rdquo或&ldquobrecht&rdquo相當于英語的&ldquo明快&rdquo,而&ldquogang&rdquo相當于英語&ldquo走&rdquo。
] [25][弗洛伊德在其以後的文章中,曾不止一次地借用龐貝城毀滅的例子來比喻&ldquo壓抑&rdquo,例證參見在本篇文章(标準版,第10卷,第196~199頁)發表之後不久又寫的《對&ldquo鼠人&rdquo的分析》(1909d)。
] [26][對照本作品的&ldquo後記&rdquo第94頁。
] [27][對《李爾王》中&ldquo虛無的前提&rdquo的進一步論述,見弗洛伊德的論文《三個小匣子的主題》的結束部分(1913,标準版,第12卷,第301頁)。
] [28][弗洛伊德對創造性作家提供的心理病理學材料的分析是在他死後出版的論文《戲劇中的變态人物》(1942a)中出現的,可能寫作時間早于本作品出版一兩年。
] [29]事實上,諾伯特·漢諾德的病态應該被診斷為癔病性幻想,而不是妄想狂。
他的病情中沒有妄想狂的表現。
[30][比納有關戀物現象的觀點,在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1905d)一書中有所介紹。
1920年他又給該書加了個腳注,對比納的戀物現象論提出質疑。
弗洛伊德有關戀物現象的其他論述,可參閱同篇的另一腳注。
] [31][為了與弗洛伊德後期及更詳細的有關壓抑的論述相一緻,有關這一問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著述。
在弗洛伊德的論文《論潛意識》(1915e)中第三、四部分裡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論述。
] [32]對照《一例癔症的分析片斷》(1905e)。
[33][對照《癔症研究》(1895)(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合著)。
] [34][參閱《釋夢》,标準闆,第4卷,第22頁。
] [35]參閱《格拉迪沃》正文(15)。
[36][《釋夢》,第四章,第187頁;第五章,第372頁。
] [37]參閱我的第一篇《焦慮性神經症》論文(1895b)和《釋夢》[标準版,第4卷,第160~162頁;第5卷,第582頁]&mdash&mdash[《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b)]。
[38]&ldquo不,我沒有聽見你說的話,但當你要躺下睡覺時,我朝你喊叫。
當時我就站在你身邊,你的面龐如大理石般平靜而美麗,我現在懇求你,像那天那樣再次躺在石階上。
&rdquo [39][本句的最後一個短語曾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于前面的段落中,它與《釋夢》開頭一句相呼應。
] [40][眼球突出的甲狀腺腫症。
] [41][參閱《釋夢》,标準版,第4卷,第103~104頁。
] [42]參閱《釋夢》。
[43]同上。
[44][弗洛伊德在其作品的許多地方都表達過這種觀點。
例如《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1901b)第七章第三節,《摩西與一神教》(1939a)第三章第二部分第七節裡都出現過。
] [45]《釋夢》第五章。
[46]&ldquo返壓抑&rdquo或譯&ldquo壓抑恢複&rdquo(returnoftherepressed),精神分析術語,指被壓抑觀念又恢複或回歸到意識域。
&mdash&mdash中譯者 [47]紅衣主教伊波裡托·德埃斯特(Ippolitod'Este)是阿裡奧斯托(Ariosto)的第一個保護人,阿裡奧斯托的《瘋狂的奧蘭多》就是獻給他的。
詩人得到的唯一報答是紅衣主教提出的問題:&ldquo羅多維柯,你從哪兒找到這麼多故事?&rdquo [48][參閱弗洛伊德的《诙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1905c)第七章第七節。
] [49][這是指歌德的劇本《托誇多·諾索》最後一場中主角兼詩人所吟誦的著名詩句:當人類在痛苦中沉默,神讓我講述我的苦痛。
] [50]參閱弗洛伊德《釋夢》(1900a)。
[51][DerTräumeramhellichtenTag] [52][&ldquoEsKanndirnixg&rsquoschehen!&rdquo這句話出自弗洛伊德喜愛的維也納劇作家安澤魯波(Anzengruber)之口。
參閱《對目前戰争與死亡的看法》(1915b),标準版,第14卷,第296頁。
] [53]參閱《診自戀》(1914c),标準版,第14卷,第91頁。
[54][弗洛伊德在1898年7月7日緻弗利斯的信中讨論邁爾(C.F.Meyer)創作的短篇小說的主題時,已經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弗洛伊德,1950a,信92)。
] [55][弗洛伊德把&ldquo前期快樂&rdquo和&ldquo額外刺激&rdquo的理論應用在《诙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1905c)第四章最後一段中。
在《性學三論》中,弗洛伊德又讨論了&ldquo前期快樂&rdquo的本質。
] [56]弗利斯斷言,弗洛伊德對&ldquo雙側對稱&rdquo(bilaterality)和&ldquo兩性同體&rdquo(亦譯&ldquo兩性并存&rdquobisexuality)之間存在一種聯系的觀點有疑問。
他們之間的争論使彼此疏遠。
在下文(原文136頁)中将間接涉及這場争論。
[57]達·芬奇的名,全名為列奧納多·達·芬奇。
&mdash&mdash中譯者 [58]&ldquo左利手&rdquo(left-handed),俗稱&ldquo左撇子&rdquo,指在活動中慣用左手或占優勢的是左手。
&mdash&mdash中譯者 [59]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會議記錄(我們很遺憾沒能引用)表明,在1907年12月11日的會議上,弗洛伊德作了運用精神分析方法撰寫傳記的某些說明。
(參見瓊斯,1955,第383頁)。
[60]艾瑪·裡希特(IrmaRichter)在她最近出版的《達·芬奇筆記選集》的一條注釋中指出這一點。
她像普費斯特一樣,把達·芬奇的童年記憶作為一個夢來解釋。
[61]秃鹫未受精便懷孕的故事不能作為達·芬奇在嬰兒時期已與他母親結合的證據,雖然這種聯系的存在不被這個特殊證據的缺乏而否認。
[62][&ldquo世界喜歡使輝煌黯然失色,把崇高拖入泥潭。
&rdquo這是席勒的名作《奧爾良少女》的詩句。
這首詩被收入他的1801年版的劇本《奧爾良少女》,作為序詩,它被認為是對伏爾泰的《少女》的攻擊。
] [63]這是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的話,被康斯坦丁諾娃引用(1907)。
[64][圓括号裡的詞為作者1923年增加。
] [65][他(列奧納多)鞠過躬直起身子,然後坐到床上,講自己的病情和醫療條件。
還說,因為他沒能像應該做的那樣去為自己的藝術而工作,他觸怒了上帝和人類(見瓦薩利的著作(1919)。
] [66]《論繪畫》,見路德維希的著作(1909),還見于裡希特的著作(1952)。
[67]見溫·塞德雷斯的著作(1909)。
[68]佩特(Pater,1873)寫道:&ldquo然而在他一生中的一個時期,他肯定幾乎不再是一個藝術家了。
&rdquo [69]溫·塞德雷斯的著作(1909,第1卷)論述了有關試圖修複和保存這幅畫的曆史。
[70]孟茲(1899)《一個同時代的印度人給一個麥地西人的信》中談到了列奧納多這個典型行為(見裡希特的著作)(1939)。
[71]見波塔茲(Bottazzi)的著作(1910)。
[72]見索爾密的著作(1908)。
[73]見赫茲菲爾德的著作(1906)。
我們的美國同行們,基于美國當地的情況而通過反對非專業人員精神分析的決議,在我看來是行不通的,因為它不能影響控制情境的任何因素,這樣做無異于強行壓抑。
假如公衆不支持反對非專業者的精神分析的運動,如果阻止非專業者的精神分析不成功,那麼給他們以訓練的機會,承認他們的存在這一事實,豈不更有利?或許這對他們能産生一些影響,也不一定。
另外,如果 向他們提供允許他們成為醫學專家的機會和有被邀合作的可能性,他們怎麼會沒有興緻提高自身的倫理和理智的水平呢? 1927年6月于維也納 *** 【注釋】 [1][德語&ldquoMitleid&rdquo,具有&ldquo令人同情苦難&rdquo的意思。
] [2][&ldquoSchauspiel&rdquo是一個表達&ldquo戲劇表演&rdquo的普通德語單詞。
弗洛伊德在此用連字号将其分開&ldquoSchau-spiel&rdquo,成為兩個組成部分:&ldquoSchau&rdquo意指&ldquo表演”&ldquoSpiel&rdquo意指&ldquo戲劇&rdquo。
弗洛伊德後來在《作家與白日夢》(1908)一文中談到這個問題,并且多年以後在《超越快樂原則》(1920)一書第二章又論述了這個問題。
] [3][有關希臘悲劇中主角,弗洛伊德在其《圖騰與禁忌》(1912~1913)的第四篇第七節中有過專門讨論。
] [4]&ldquo否認&rdquo系精神分析防禦機制之一,指自我對本我本能要求的絕棄機制。
&mdash&mdash中譯者 [5][弗洛伊德首次發表抨擊《哈姆雷特》的觀點,是在《釋夢》(第五章,第四節(二),标準版,第4卷,第264頁以下)一書中。
] [6]萊辛,《艾米麗雅·加羅蒂》,第四幕,第七場。
[7][此戲的作者是奧地利小說家和劇作家赫爾曼·巴爾(HermannBahr,1863~1934年),1905年首次公演。
劇中故事情節描繪的是一個具有&ldquo雙重人格&rdquo(dualpersonality)的女主角。
盡管經過百般努力,但她還是難以擺脫一個靠強力占有她的男人的依戀(這種依戀建立在對她肉體的感覺之上)。
&mdash&mdash1942年英譯本删掉了其中的一段。
] [8]見弗洛伊德的《釋夢》。
[9][指榮格。
] [10][見本卷卷首。
] [11][()括号的數字是該文所引1903年版《格拉迪沃》的頁數。
] [12][有關格拉迪沃這一名字的解釋詳見第50頁(指标準版第9卷頁碼,下同&mdash&mdash中譯者)。
] [13][原文是&ldquo奧古斯特&rdquo(August)和&ldquo格萊特&rdquo(Grete),在維多利亞時代後期的英語中常有用這兩個姓的情侶。
] [14]見《格拉迪沃》第51頁。
[15][19世紀後半期一位著名的動物學家。
] [16][Albergodelsole,意為&ldquo太陽旅館&rdquo。
] [17]第二人稱單數形式。
到目前為止,在漢諾德與格拉迪沃的談話中,他一直使用第二人稱單數形式,部分原因可能是這個代詞是古典用法。
然而,現在他開始發現他與之交談的是一位現代德國姑娘。
他感到第二人稱單數似乎顯得太熟悉,太親密了。
而格拉迪沃在她談話的整個過程中,卻一直在使用第二人稱單數形式。
[18][&ldquoSie&rdquo,德語第三人稱複數形式,通常用在正式場合來代替第二人稱單數du。
] [19][字面的意思是&ldquo炸魚&rdquo。
德語中的俚語,意指&ldquo少女&rdquo或&ldquo少年&rdquo。
] [20][由此開始,她又恢複使用&ldquo你&rdquo這個第二人稱單數。
] [21]這類觀念在夢中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在夢中基本的心理過程是主流。
參閱《釋夢》(1900a)。
一些充分證據收在《論夢》的第四章中(1910a)。
[22][這是賀拉斯(Horace,公元前65~前8)的一句詩(Epistle,Ⅰ,第10頁,第24頁)。
在德文版裡引用有錯誤。
] [23][原文為拉丁文:LasciaLedonneestudiaLaMatematica!] [24][德語詞根&ldquobert&rdquo或&ldquobrecht&rdquo相當于英語的&ldquo明快&rdquo,而&ldquogang&rdquo相當于英語&ldquo走&rdquo。
] [25][弗洛伊德在其以後的文章中,曾不止一次地借用龐貝城毀滅的例子來比喻&ldquo壓抑&rdquo,例證參見在本篇文章(标準版,第10卷,第196~199頁)發表之後不久又寫的《對&ldquo鼠人&rdquo的分析》(1909d)。
] [26][對照本作品的&ldquo後記&rdquo第94頁。
] [27][對《李爾王》中&ldquo虛無的前提&rdquo的進一步論述,見弗洛伊德的論文《三個小匣子的主題》的結束部分(1913,标準版,第12卷,第301頁)。
] [28][弗洛伊德對創造性作家提供的心理病理學材料的分析是在他死後出版的論文《戲劇中的變态人物》(1942a)中出現的,可能寫作時間早于本作品出版一兩年。
] [29]事實上,諾伯特·漢諾德的病态應該被診斷為癔病性幻想,而不是妄想狂。
他的病情中沒有妄想狂的表現。
[30][比納有關戀物現象的觀點,在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1905d)一書中有所介紹。
1920年他又給該書加了個腳注,對比納的戀物現象論提出質疑。
弗洛伊德有關戀物現象的其他論述,可參閱同篇的另一腳注。
] [31][為了與弗洛伊德後期及更詳細的有關壓抑的論述相一緻,有關這一問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著述。
在弗洛伊德的論文《論潛意識》(1915e)中第三、四部分裡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論述。
] [32]對照《一例癔症的分析片斷》(1905e)。
[33][對照《癔症研究》(1895)(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合著)。
] [34][參閱《釋夢》,标準闆,第4卷,第22頁。
] [35]參閱《格拉迪沃》正文(15)。
[36][《釋夢》,第四章,第187頁;第五章,第372頁。
] [37]參閱我的第一篇《焦慮性神經症》論文(1895b)和《釋夢》[标準版,第4卷,第160~162頁;第5卷,第582頁]&mdash&mdash[《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b)]。
[38]&ldquo不,我沒有聽見你說的話,但當你要躺下睡覺時,我朝你喊叫。
當時我就站在你身邊,你的面龐如大理石般平靜而美麗,我現在懇求你,像那天那樣再次躺在石階上。
&rdquo [39][本句的最後一個短語曾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于前面的段落中,它與《釋夢》開頭一句相呼應。
] [40][眼球突出的甲狀腺腫症。
] [41][參閱《釋夢》,标準版,第4卷,第103~104頁。
] [42]參閱《釋夢》。
[43]同上。
[44][弗洛伊德在其作品的許多地方都表達過這種觀點。
例如《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1901b)第七章第三節,《摩西與一神教》(1939a)第三章第二部分第七節裡都出現過。
] [45]《釋夢》第五章。
[46]&ldquo返壓抑&rdquo或譯&ldquo壓抑恢複&rdquo(returnoftherepressed),精神分析術語,指被壓抑觀念又恢複或回歸到意識域。
&mdash&mdash中譯者 [47]紅衣主教伊波裡托·德埃斯特(Ippolitod'Este)是阿裡奧斯托(Ariosto)的第一個保護人,阿裡奧斯托的《瘋狂的奧蘭多》就是獻給他的。
詩人得到的唯一報答是紅衣主教提出的問題:&ldquo羅多維柯,你從哪兒找到這麼多故事?&rdquo [48][參閱弗洛伊德的《诙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1905c)第七章第七節。
] [49][這是指歌德的劇本《托誇多·諾索》最後一場中主角兼詩人所吟誦的著名詩句:當人類在痛苦中沉默,神讓我講述我的苦痛。
] [50]參閱弗洛伊德《釋夢》(1900a)。
[51][DerTräumeramhellichtenTag] [52][&ldquoEsKanndirnixg&rsquoschehen!&rdquo這句話出自弗洛伊德喜愛的維也納劇作家安澤魯波(Anzengruber)之口。
參閱《對目前戰争與死亡的看法》(1915b),标準版,第14卷,第296頁。
] [53]參閱《診自戀》(1914c),标準版,第14卷,第91頁。
[54][弗洛伊德在1898年7月7日緻弗利斯的信中讨論邁爾(C.F.Meyer)創作的短篇小說的主題時,已經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弗洛伊德,1950a,信92)。
] [55][弗洛伊德把&ldquo前期快樂&rdquo和&ldquo額外刺激&rdquo的理論應用在《诙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1905c)第四章最後一段中。
在《性學三論》中,弗洛伊德又讨論了&ldquo前期快樂&rdquo的本質。
] [56]弗利斯斷言,弗洛伊德對&ldquo雙側對稱&rdquo(bilaterality)和&ldquo兩性同體&rdquo(亦譯&ldquo兩性并存&rdquobisexuality)之間存在一種聯系的觀點有疑問。
他們之間的争論使彼此疏遠。
在下文(原文136頁)中将間接涉及這場争論。
[57]達·芬奇的名,全名為列奧納多·達·芬奇。
&mdash&mdash中譯者 [58]&ldquo左利手&rdquo(left-handed),俗稱&ldquo左撇子&rdquo,指在活動中慣用左手或占優勢的是左手。
&mdash&mdash中譯者 [59]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會議記錄(我們很遺憾沒能引用)表明,在1907年12月11日的會議上,弗洛伊德作了運用精神分析方法撰寫傳記的某些說明。
(參見瓊斯,1955,第383頁)。
[60]艾瑪·裡希特(IrmaRichter)在她最近出版的《達·芬奇筆記選集》的一條注釋中指出這一點。
她像普費斯特一樣,把達·芬奇的童年記憶作為一個夢來解釋。
[61]秃鹫未受精便懷孕的故事不能作為達·芬奇在嬰兒時期已與他母親結合的證據,雖然這種聯系的存在不被這個特殊證據的缺乏而否認。
[62][&ldquo世界喜歡使輝煌黯然失色,把崇高拖入泥潭。
&rdquo這是席勒的名作《奧爾良少女》的詩句。
這首詩被收入他的1801年版的劇本《奧爾良少女》,作為序詩,它被認為是對伏爾泰的《少女》的攻擊。
] [63]這是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的話,被康斯坦丁諾娃引用(1907)。
[64][圓括号裡的詞為作者1923年增加。
] [65][他(列奧納多)鞠過躬直起身子,然後坐到床上,講自己的病情和醫療條件。
還說,因為他沒能像應該做的那樣去為自己的藝術而工作,他觸怒了上帝和人類(見瓦薩利的著作(1919)。
] [66]《論繪畫》,見路德維希的著作(1909),還見于裡希特的著作(1952)。
[67]見溫·塞德雷斯的著作(1909)。
[68]佩特(Pater,1873)寫道:&ldquo然而在他一生中的一個時期,他肯定幾乎不再是一個藝術家了。
&rdquo [69]溫·塞德雷斯的著作(1909,第1卷)論述了有關試圖修複和保存這幅畫的曆史。
[70]孟茲(1899)《一個同時代的印度人給一個麥地西人的信》中談到了列奧納多這個典型行為(見裡希特的著作)(1939)。
[71]見波塔茲(Bottazzi)的著作(1910)。
[72]見索爾密的著作(1908)。
[73]見赫茲菲爾德的著作(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