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業者的分析問題——與無偏見的人的談話
關燈
小
中
大
1926
廖鳳林譯
索宇環校
邵迎生修訂
按語
所謂&ldquo非專業者的精神分析&rdquo的問題,指的是非醫學院校畢業,甚至對醫學知識、醫療技術一無所知的&ldquo外行人&rdquo,可否進行精神分析的問題。
一般人以為隻有醫生才有權利實施精神分析技術。
弗洛伊德在本文中指出,這種認識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有害的。
精神分析技術既不是神秘的、難以捉摸和掌握的,更不是醫生的專利。
&ldquo外行&mdash&mdash非專業人員&rdquo隻要接受過必要的專業訓練,進行過自我分析,掌握潛意識心理學理論和精神分析技藝,就能夠克服&ldquo抵抗&rdquo和控制&ldquo移情&rdquo,完全可由外行轉變為内行,成功地完成精神分析治療的任務。
引言 這本小冊子的标題不大容易理解,因此我要解釋一下。
&ldquo非專業者&rdquo就是&ldquo非醫生&rdquo。
現在的問題是非專業人員是否也可像醫生一樣被允許進行精神分析。
該問題受到時間與空間兩方面的限制。
就時間方面而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人去關心由誰來進行分析的問題。
确實,人們幾乎不關心這個問題&mdash&mdash他們的意見的唯一共同點是希望沒有人來從事精神分析。
對此,他們陳述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人們都不喜歡精神分析。
因此,那種認為隻有醫生才可從事分析的要求與對待精神分析的一種新的顯然更友好的态度是相一緻的&mdash&mdash如果這種态度不被猜疑為是對早期态度稍作改變的話。
人們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進行分析療法,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也隻有醫生才有資格。
為什麼要做這種限定?其理由還需探究。
再就空間而言,精神分析并沒有在所有的國家引起相同的重視。
在德國與美國,分析治療僅僅是一種學術性的讨論。
因為在這兩個國家,每個患者都可以選擇醫生,選擇治療方式。
患者選定的任何醫生,有的是&ldquo庸醫&rdquo,能夠為所有的患者治療。
唯一的限制是,醫生要對自己的行為 承擔責任。
[182]法律隻在醫生受到起訴,需要補償他給患者帶來的某種傷害時才起作用。
但在奧地利&mdash&mdash我正在此并為此寫作的地方就有明文規定,禁止非醫生給患者治病&mdash&mdash而不論實際結果如何。
[183]這樣,外行人(非醫生)可否用精神分析給患者治療成了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
然而,這個問題一出現,顯然就被法律的條款解決了。
神經症患者是病人,非專業人員不是醫生,精神分析是治愈和改善神經症患者的一種治療程序,而整個治療過程都應委托醫生進行。
以此推斷,不應允許非專業人員對神經症患者實施精神分析,如果他們非要那麼做,則應受到懲罰。
結論如此簡單,以緻人們幾乎不怎麼争論非專業人員的分析問題了。
同時,有些複雜情況法律不想幹涉,但卻值得考慮。
這或許可以證明,在分析治療的事件中,神經症患者與其他患者不同,非 專業人員也不是真正的外行人,醫生還沒有真正具備人們有權期望的醫生的資格,還不具備滿足患者要求的醫療素質。
如果這真是可以證明的話,那麼,在目前這種狀況沒有改變前,人們要求法律不要妄加幹涉非專業人員的分析治療也是情有可原的。
一 這事能否發生将取決于那些沒有義務熟悉分析治療的特殊性的人們。
我們的任務是把有關分析治療的信息傳達給我們認為是公正的、但目前對分析治療仍然無知的人們。
很遺憾,在分析治療時,我們無法讓這些人在場旁觀,因為&ldquo分析的情境&rdquo不允許有第三者出席。
此外,分析治療的不同時期,其價值是不相等的。
一位未經許可的聽衆若碰巧有機會聽到了分析治療的某一過程(時期),一般地說,隻會使他形成對此的無用印象。
他會處于難以理解分析者與患者之間究竟發生着什麼的危險狀态中,或者他會感到乏味。
所以,聽衆一定要相信我們提供的信息,當然我們盡可能使信息可靠。
一個病人或許正遭受着他控制不了的情緒波動的痛苦,或許正遭受着由于他認為他沒能适當作事而感覺到自己精力不支的失望感覺的煎熬,也可能正為自己在陌生人面前總感到不自在而苦不堪言。
他或許已經覺察到(但并不理解其原因)他難于從事他的本行工作,甚至也難于做任何比較重要的決定,并難于貫徹決定。
也許有一天他由于焦慮而極度苦惱(但他不知道苦惱的由來),從此若非特殊努力,他就不能獨自沿着大街行走或乘火車旅行。
他也許不得不徹底放棄這兩種活動。
或者是另外一件奇特的事情:他的思想神遊,以緻他的意志也控制不了。
它們盡糾纏些與己無關的問題,怎麼也無法擺脫。
他身不由己地做些相當滑稽可笑的事情,比如數數房屋前的窗戶有多少個等。
當他從事像寄信、關掉煤氣閥等簡單活動後,又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做了那些事情。
這或許僅僅是件令人煩惱和麻煩的事。
但是如果他突然發現自己總排除不掉一種想法&mdash&mdash自己把一個小孩推倒在汽車輪子下,或者把一個陌生人從橋上推進水裡,或者他不得不反複問自己&mdash&mdash自己是否就是警察正在抓的與那天發生的犯罪活動有關的兇手,那這種狀況就會令他不能忍受。
他自己也清楚這顯然是一派胡言,他絕沒有做過任何有損他人的事情,但假如他真的是正在被通緝的謀殺犯,他的感情&mdash&mdash他的罪疚感&mdash&mdash反而不會那麼強烈了。
再舉一個例子。
我們的病人&mdash&mdash這次讓我們選一位女患者&mdash&mdash她正在另一領域遭受着另一方面的痛苦。
她是一位鋼琴家,但她的手指被痙攣困擾着,不聽她使喚。
或者,當她想要去參加一個宴會時,她會即刻有一種要大便或小便的感覺&mdash&mdash這種情況當然與社交聚會是不相容的。
因此,她放棄赴任何宴會、舞會,放棄光臨劇院或音樂會。
她時常在最不恰當的時候感到劇烈的頭痛或其他器官痛。
她甚至不能控制去吃那些從長遠看對健康很有害的食物。
最後,她不能忍受任何激惹&mdash&mdash事實上在生活中這是不可避免的&mdash&mdash這是一件最悲哀的事情。
而且一遇激惹場合,她就暈倒、肌肉痙攣,進而引發可怕的病理症狀。
還有一些病人,他們所受的幹擾屬于一個特殊的領域。
在這個領域裡,感情生活與某種身體需求相結合。
若這些病人是男性,他們發現他們不能把自己最溫柔的感情對異性做适度的身體表達,盡管他們或許可對不太喜愛的物體做出自如的反應。
世俗的感情把他們與他們看不起又想擺脫的人們連在了一起。
或者,類似的感情把那些自己很不願完成的要求強加在自己身上。
如果患者是女性,她們會感到當她們有性生活要求時會被焦慮、厭煩或不知名的障礙所阻擋。
如果她們屈服于愛戀,她們會覺得自己是受了享樂的欺騙&mdash&mdash這種享樂是本性提供給此種屈服的一種獎賞。
所有這些患者都承認自己有病,并前去就醫。
通過醫生的治療,他們期望自己的神經錯亂可得到排除。
醫生也要把病人劃分為不同類别。
他們根據自己的觀點診斷病人,并把他們劃分在不同病症名稱下:神經衰弱、精神萎靡、恐怖症、強迫性神經症、癔症等。
他們檢查與發生上述病症相關的器官,諸如心髒、胃、腸、生殖器之類,發現這些器官都很健康。
醫生建議病人中斷他們久已習慣了的生活模式,去休假、加強鍛煉、增加營養。
通過這些手段,或許會取得暫時的改善,或者根本不會改善。
最後,病人聽說有些人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很有一套辦法,開始接受分析治療。
在我寫這篇關于神經症狀的專題論文期間,我設想就在分析現場的&ldquo公證人&rdquo已表現出不耐煩的迹象。
然而,在這點上(對患者施予分析),他開始注意并感興趣。
&ldquo所以現在,&rdquo他說,&ldquo我們将逐漸認識到分析學家是如何治療那些醫生不能給予幫助的病人的。
&rdquo 分析學家與患者之間除了相互交談什麼也沒做。
分析學家不使用任何儀器、甚至不給病人檢查,也不開什麼藥。
如可能的話,在治療期間,他甚至讓病人保持原來的生活環境和原有的生活方式。
當然,這不是一個必要的條件,或許也不總是行得通的。
分析學家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與病人會面,啟發病人交談,聽他傾訴,然後接過話茬對病人講話,讓他聽自己談。
現在&ldquo公證人&rdquo的臉上開始露出信任和輕松的神情,但又明顯地存有輕蔑。
他仿佛在想:&ldquo就這麼談談而已,話語,話語,話語,正如哈姆雷特所說。
&rdquo他肯定還想起了靡菲斯特的嘲諷的話: 與話語相伴可以使人們多麼舒服[184]&mdash&mdash一段德國人永遠不會忘記的台詞。
&ldquo看來,這是一種法力,&rdquo他評論道,&ldquo你們憑說話,就能把病人的病痛給說跑了。
&rdquo 确實,分析如能比醫藥更快地治愈病人,它就真可以說是魔術。
魔術師的基本要素就是速度&mdash&mdash人們說快速導緻魔術師的成功;然而分析治療要花數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當魔術慢到如此地步時,它就不具備奇迹般的特征了。
補充一句:讓我們不要蔑視語詞吧。
語詞,它畢竟是一件有力的武器。
通過語詞,我們相互傳達感情,這是我們影響别人的方法。
語詞,它的好處妙不可言,但也可能造成可怕的創傷。
誠然,&ldquo行為在先&rdquo[185],語詞在後;在某些情況下,當行為被軟化為語詞時,就意味着文明的進步。
但語詞在最初出現時,是一種魔術&mdash&mdash一種魔術般的行為,并且它一直保持着它起初所具有的那麼多的魔力。
這個&ldquo公證人&rdquo繼續說:&ldquo讓我們假定,病人跟我一樣對理解分析治療沒有知識準備,那麼你如何使他相信語詞或語言具有可使他擺脫痛苦的魔力呢?&rdquo 當然,如若必須讓他有所準備,那麼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做到,即要求他對分析者絕對坦白,不要有意隐瞞任何闖入大腦的思想,抛棄任何可能阻止他報告某種思想和記憶的消極因素。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總有一些非常不願意告訴别人或自認為不可能告訴他人的事情,這些是他的&ldquo個人隐私&rdquo。
他也有這樣一個觀念&mdash&mdash這在自知心理上代表一個偉大的進步&mdash&mdash人們有一些對自己也不願意承認的事情:他喜歡向自己隐瞞,為此,一旦它們在頭腦中出現,他會突然住口,并極力把它們從腦海中驅趕出去。
或許他注意到,一個明顯的心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出現&mdash&mdash他意識到他在我隐瞞自己。
看上去似乎他自己已不再像他從前一直所認定的那樣是個統一的自我,似乎他體内有某種與自我相矛盾的東西存在。
他可能模糊地意識到自我與精神生活在更廣泛意義上的對立。
假如這時接受分析者向他提出的要求&mdash&mdash說出一切隐情,那麼,他将容易地預感到&mdash&mdash在此等非同尋常的情況下與一個人進行思想聯系和思想交流将同樣産生非同尋常的效果。
&ldquo我理解,&rdquo我們的&ldquo公證人&rdquo說,&ldquo你認為每一位神經症患者都有某種壓抑他的東西、某種秘密。
通過誘導,他向你說出這個秘密,你就減輕了他的壓抑,挽救了他。
是的,這就是坦白原則。
從遠古時代起,天主教會就利用這一原則來維護天主教對人們精神的統治。
&rdquo 我們一定要回答是或不是。
無疑,坦白在分析中發揮着一定作用&mdash&mdash或者說是分析的前奏。
但這遠不能構成分析的本質或者解釋分析的結果。
在&ldquo忏悔&rdquo中,忏悔者要講出他知道些什麼;在分析中,神經症患者一定要講出更多的東西才行。
我們從沒聽說過,&ldquo忏悔&rdquo的神效已大到可以擺脫真正的病理症狀。
&ldquo那麼,我就不明白了,&rdquo他開始反駁說,&ldquo&lsquo他講出的比他知道的更多&rsquo,這是什麼意思呢?但我完全相信,作為一名分析專家,你已對你的病人産生了比神父對他的忏悔者更大的影響,因為你與病人的接觸時間更長,更深入,也更個人化。
還因為你可用這種特别的影響讓他丢棄他那些病态的想法,用言語讓他擺脫恐懼等等。
如想同樣用這種手段來控制諸如嘔吐、腹瀉、痙攣等純生理現象,那就怪了。
但我知道,如果使某人處于一種催眠狀态下,這種影響實際上是非常可能實現的。
你在患者身上施展法術,便可與他建立一種催眠關系&mdash&mdash他對你有一種微妙的依賴傾向&mdash&mdash即使你可能并沒打算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治療取得的驚人的結果就是催眠暗示的作用。
就我所知,催眠的效果要比分析來得快,而且你告訴過我,分析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
&rdquo 我們的&ldquo公證人&rdquo不可能像我們剛開始時所認為的那樣如此無知,或如此糊塗。
某些迹象确鑿地表明他正在已有知識的幫助下努力理解精神分析,他正極力把分析與他已知道的事情聯系起來。
現在的困難是讓他清楚他的這種努力不能成功:分析是一種特殊過程,具有新奇和獨特性,隻能借助于新的頓悟&mdash&mdash或假設(如果這樣說聽起來更容易接受)才能理解。
但我們的公證人還在等着我們對他的最後評論作出回答。
你談到的關于分析者所産生的特殊的個人影響,無疑值得我們充分重視。
這種影響确實存在着,且在分析中起着極大作用&mdash&mdash但與在催眠狀态下所起的作用不同。
要使你相信分析與催眠的情境非常不同,應該不成問題。
這充分說明我們在催眠暗示中并不利用&ldquo暗示&rdquo這種個人影響因素去抑制疾病症狀,而人們卻在催眠中利用暗示來壓抑疾病症狀。
認為這種因素是分析治療的工具和促進者,且貫穿分析始終,也是不對的。
無疑,分析之初它是這樣的,但到了後來,這種影響開始背離我們的分析意圖,迫使我們采取最深遠的對策。
我要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分析技術遠不是轉移患者的思想,或者用言語幫他擺脫困擾之類。
如果我們的一個病人有了罪疚感,似乎自己犯了嚴重的罪行,我們不會勸告他無視良心的不安,也不能強調他真的清白。
他自己就經常這麼做,卻沒能奏效。
我們所要做的是,讓他意識到這樣一種強烈的持久的感覺必然是有某種事實根據的,而這個事實根據是有可能找得出來的。
&ldquo如果你能以同意你的病人的罪疚感的方式實現安慰你的病人的目的,我将不勝驚訝,&rdquo公證人說,&ldquo但你的分析意圖是什麼?你要對你的病人做些什麼呢?&rdquo 二 如果我要講一些你們能夠理解的内容,那麼我肯定會講隻有在精神分析學派内部才知道或才受重視的心理學理論。
從這些理論中,你們很容易推斷出我們應從病人那裡得到些什麼信息,以及我們是如何得到這些信息的。
我将像闡述一個完整的理論那樣,教條地、詳細地給你們解釋。
但不要以為這個理論是以這樣的哲學體系似的結構出現的。
這一理論的發展非常緩慢,我們努力解決每一個問題,并結合觀察結果不斷修正它,最後才使它完善成我們的目标所追求的形式。
若是在幾年前,我将不得不用其他術語來闡述這一理論。
當然,我還不能向你們保證今天我所闡述的理論就是這一理論的最終形式。
你們都知道,科學不是一本啟示錄,在一門科學出現了很長時間以後,它可能仍不能像人們期待的那樣,具有确定性、可靠性和恒定性。
盡管如此,這一理論是我們目前所能得到的全部。
如果你能記住這一點:我們的科學還很年輕,還不到一百年,而它所研究的是人類所能研究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那麼,對于我的解釋,你就很容易采取正确的态度加以對待。
你們如果沒聽懂或想得到進一步解釋可以随時打斷我。
&ldquo在您開始前我就想打斷您。
您說您想要給我們講一種新的心理學理論,但我本來知道心理學已不再是新興學科了。
已有的心理學派、心理學家已經夠多的了。
我在大學時就聽到過這一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了。
&rdquo 我不想争論這個問題。
但是如果你能更深入細緻地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這些重大成就應屬感官生理學範疇,而心理生活的理論卻由于誤解而被禁止研究,沒能發展起來。
今天的研究包括些什麼呢?是在大學裡教的那些嗎?除了那些感官生理學領域有價值的發現以外,大量的心理過程的分類和定義已成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共同知識。
這應感激語言學的應用。
但很顯然,這些分類和定義不足以概括我們的心理生活。
你是否注意到了:每一位哲學家,每一位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每一位曆史學家和傳記小說家,都構築了他們自己的心理學。
他們提出了自己的關于心 理活動相互聯系和目标的獨特假設。
所有這些都或多或少地看似合理,但同樣都不可信。
它們明顯地缺乏一個共同的基礎。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在心理學領域可以說沒有地位,沒有威信。
在這個領域,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志&ldquo任意胡為&rdquo。
如果你提出一個物理或化學上的問題,沒有這方面知識的人會保持沉默。
但是,如果你大膽地做出一個心理學假設,你就必須做好面對來自各個方面的評判與駁斥的準備,似乎在這個領域裡沒有&ldquo專業知識&rdquo。
每個人都有心理活動,所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個心理學家,而我卻覺得這個頭銜對于他們是不大合适的。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申請做保姆的人,當被問及她是否會看孩子時,她回答:&ldquo當然,畢竟我也曾是個孩子呀。
&rdquo &ldquo您宣稱您從對病人的觀察中發現了一直被每一位心理學家所忽視的心理生活的&lsquo普遍基礎&rsquo,是這樣嗎?&rdquo 在我看來,我們的發現的來源并沒使那些心理學家們喪失其價值。
舉個例子說吧,胚胎學如果不能合理地解釋天生的器官畸形,就不值得信賴。
我給你們講過,有的人思想失控,所以他們傾向于擔心一些與他們完全沒有關系的問題。
你們認為學院心理學能夠在解釋這種精神失常方面做出貢獻嗎?我們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曆:在晚上,我們的思想各行其是,産生一些我們無法理解的念頭,令我們迷惑,懷疑這些念頭是由于病理原因引起的記憶恢複。
這就是我們的夢。
普通人總是堅定地認為夢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mdash&mdash能說明點什麼,學院心理學卻一直沒能告訴我們夢的含義是什麼。
它對夢無能為力。
即使它試圖做出解釋,也是非心理學的,比如,将夢歸因于感官刺激或大腦不同部位睡眠深度不同等等。
但是公平地說,一種心理學如不能解釋夢,那麼它對于理解心理生活就是無用的,它也不配稱為一門科學。
&ldquo你太激進了,很明顯,你已把問題引向一個極其敏感的區域。
我聽說過,精神分析的确很重視夢這個現象,它在夢的背後尋找真實事件的記憶。
但我還聽說,對夢的解釋也是因人而異的,就連精神分析家們自己也還在争論釋夢的方法,争論從夢中得到的結論的合理性。
如果真的這樣,你就不該如此肯定精神分析的優點已遠遠超過學院心理學。
&rdquo 你說的的确包含了許多事實。
實際上,夢的解釋對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踐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如果我表現得過于激進了,那隻是我的一種自我辯護方法。
當我想到一些分析者對釋夢理論所做的損害時,我就很傷心,表達出悲觀的論調。
像偉大的諷刺作家内斯特羅伊[186]曾說的:前進的每一步都隻有它最初看上去的一半那麼大。
但是不知你們發現了沒有,人們從來不會曲解他們已經掌握了的事情。
隻要有點預見性和自律性,許多釋夢的危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然而,你們更會同意,如果我們如此遠離正題讨論下去,我将無法進行我的理論闡述。
&ldquo是的,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話,接下來你打算告訴我們這種新的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rdquo 這并不是我一開始要講的内容。
我的目的是要讓你們知道,在我們分析研究過程中形成的&ldquo心理儀器&rdquo結構的藍圖。
&ldquo你的&lsquo心理儀器&rsquo是什麼意思?我可以問一下它是用什麼做成的嗎?&rdquo 一會兒你們就會清楚什麼是&ldquo心理儀器&rdquo了,但是請你們不要問它是由什麼制成的。
這不是心理學感興趣的問題。
心理學對此不關心,就像光學研究對于望遠鏡的鏡筒是由金屬還是厚紙闆做成的不感興趣一樣。
我們應将&ldquo材料&rdquo這個問題[187]擱在一邊,而隻保留空間問題。
我們勾畫出來的這種不知名的儀器,能像真實的一樣進行心理活動,這種儀器由幾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我們稱作&ldquo代理處&rdquo),每一部分執行一種特殊功能,互相之間有固定的空間關系。
這種空間關系被理解為&ldquo前&rdquo與&ldquo後&rdquo、&ldquo表面&rdquo的與&ldquo深層&rdquo的&mdash&mdash我們隻是說,它首先代表功能的有規則的順序關系。
我講清楚了嗎? &ldquo恐怕沒有,也許我以後會明白。
但無論如何,這種東西很像奇妙的靈魂解剖學&mdash&mdash自然,對于科學家來說這種事情再也不存在了。
&rdquo 那你還要怎樣呢?這隻是一個假設,像許多其他科學假設一樣,早期的假設通常很粗淺,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ldquo尚待修正&rdquo。
現在我似乎沒必要求助于&ldquo好像&rdquo這個普遍手段。
這種&ldquo虛構&rdquo(哲學家法伊英格爾[188]這麼稱呼過)的價值大小在于研究者可以憑借它獲得多大的成就。
還是讓我們開始吧。
從日常生活知識出發,我們會認識到,人類有一種心理組織(mentalorganization),它介于感官刺激和身體需要與行為動機的知覺之間。
這種組織的介入有其特殊的意義,我們将它稱作&ldquo自我&rdquo。
現在它已經不是什麼新詞了。
我們中的每個人即便不是哲學家也能做出這種假設。
但我們認為它不足以詳盡描述心理儀器的全部。
除了&ldquo自我&rdquo,我們還發現另一個心理區域,它比&ldquo自我&rdquo更廣泛,更重要,更隐蔽,我們稱之為&ldquo本我&rdquo。
&ldquo自我&rdquo與&ldquo本我&rdquo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我們研究的直接對象。
你也許會反對我們選擇簡單的代詞來描述我們這兩個代理處或範圍,而不給他們取一個響亮的希臘語的名稱。
然而,在精神分析中,我們更傾向于貼近普通的思維模式,并盡量使概念更适用而不是被丢在一邊。
這不是什麼優點,我們不得不這麼做,因為我們的理論必須被病人所理解。
雖說他們通常都很聰明,但不都博學。
&ldquo本我&rdquo不受個人感情影響,和普通人的某種表達方式很接近。
&ldquo它從我身體裡穿過,&rdquo人們說,&ldquo剛才有種比我自己還強大的東西存在于我的體内。
&rdquo 在心理學中,我們隻能借助于類比來描述事物。
這并不奇怪,其他領域也有這種做法。
但我們必須不斷地改變這些類比,因為它們當中沒有哪一個能供我們長久利用。
因此,為了搞清自我和本我的關系,我必須讓你們将自我看成是本我的表面,就像它的一個外層或表層。
我們可以依據最後這個類比展開讨論。
我們都知道,表層的特點受其接觸的外部世界的影響。
因此,我們假設:自我是心理儀器的(本我的)表層,它受外界(現實)的影響。
這就告訴你,我們在精神分析中對用空間觀點來看事物的做法是何等重視。
對我們來說,自我的确是表層的,而本我才是深層的。
當然,這隻是從外面看。
自我介于現實和本我之間,是真正的心理機制。
&ldquo我
一般人以為隻有醫生才有權利實施精神分析技術。
弗洛伊德在本文中指出,這種認識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有害的。
精神分析技術既不是神秘的、難以捉摸和掌握的,更不是醫生的專利。
&ldquo外行&mdash&mdash非專業人員&rdquo隻要接受過必要的專業訓練,進行過自我分析,掌握潛意識心理學理論和精神分析技藝,就能夠克服&ldquo抵抗&rdquo和控制&ldquo移情&rdquo,完全可由外行轉變為内行,成功地完成精神分析治療的任務。
引言 這本小冊子的标題不大容易理解,因此我要解釋一下。
&ldquo非專業者&rdquo就是&ldquo非醫生&rdquo。
現在的問題是非專業人員是否也可像醫生一樣被允許進行精神分析。
該問題受到時間與空間兩方面的限制。
就時間方面而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人去關心由誰來進行分析的問題。
确實,人們幾乎不關心這個問題&mdash&mdash他們的意見的唯一共同點是希望沒有人來從事精神分析。
對此,他們陳述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人們都不喜歡精神分析。
因此,那種認為隻有醫生才可從事分析的要求與對待精神分析的一種新的顯然更友好的态度是相一緻的&mdash&mdash如果這種态度不被猜疑為是對早期态度稍作改變的話。
人們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進行分析療法,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也隻有醫生才有資格。
為什麼要做這種限定?其理由還需探究。
再就空間而言,精神分析并沒有在所有的國家引起相同的重視。
在德國與美國,分析治療僅僅是一種學術性的讨論。
因為在這兩個國家,每個患者都可以選擇醫生,選擇治療方式。
患者選定的任何醫生,有的是&ldquo庸醫&rdquo,能夠為所有的患者治療。
唯一的限制是,醫生要對自己的行為 承擔責任。
[182]法律隻在醫生受到起訴,需要補償他給患者帶來的某種傷害時才起作用。
但在奧地利&mdash&mdash我正在此并為此寫作的地方就有明文規定,禁止非醫生給患者治病&mdash&mdash而不論實際結果如何。
[183]這樣,外行人(非醫生)可否用精神分析給患者治療成了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
然而,這個問題一出現,顯然就被法律的條款解決了。
神經症患者是病人,非專業人員不是醫生,精神分析是治愈和改善神經症患者的一種治療程序,而整個治療過程都應委托醫生進行。
以此推斷,不應允許非專業人員對神經症患者實施精神分析,如果他們非要那麼做,則應受到懲罰。
結論如此簡單,以緻人們幾乎不怎麼争論非專業人員的分析問題了。
同時,有些複雜情況法律不想幹涉,但卻值得考慮。
這或許可以證明,在分析治療的事件中,神經症患者與其他患者不同,非 專業人員也不是真正的外行人,醫生還沒有真正具備人們有權期望的醫生的資格,還不具備滿足患者要求的醫療素質。
如果這真是可以證明的話,那麼,在目前這種狀況沒有改變前,人們要求法律不要妄加幹涉非專業人員的分析治療也是情有可原的。
一 這事能否發生将取決于那些沒有義務熟悉分析治療的特殊性的人們。
我們的任務是把有關分析治療的信息傳達給我們認為是公正的、但目前對分析治療仍然無知的人們。
很遺憾,在分析治療時,我們無法讓這些人在場旁觀,因為&ldquo分析的情境&rdquo不允許有第三者出席。
此外,分析治療的不同時期,其價值是不相等的。
一位未經許可的聽衆若碰巧有機會聽到了分析治療的某一過程(時期),一般地說,隻會使他形成對此的無用印象。
他會處于難以理解分析者與患者之間究竟發生着什麼的危險狀态中,或者他會感到乏味。
所以,聽衆一定要相信我們提供的信息,當然我們盡可能使信息可靠。
一個病人或許正遭受着他控制不了的情緒波動的痛苦,或許正遭受着由于他認為他沒能适當作事而感覺到自己精力不支的失望感覺的煎熬,也可能正為自己在陌生人面前總感到不自在而苦不堪言。
他或許已經覺察到(但并不理解其原因)他難于從事他的本行工作,甚至也難于做任何比較重要的決定,并難于貫徹決定。
也許有一天他由于焦慮而極度苦惱(但他不知道苦惱的由來),從此若非特殊努力,他就不能獨自沿着大街行走或乘火車旅行。
他也許不得不徹底放棄這兩種活動。
或者是另外一件奇特的事情:他的思想神遊,以緻他的意志也控制不了。
它們盡糾纏些與己無關的問題,怎麼也無法擺脫。
他身不由己地做些相當滑稽可笑的事情,比如數數房屋前的窗戶有多少個等。
當他從事像寄信、關掉煤氣閥等簡單活動後,又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做了那些事情。
這或許僅僅是件令人煩惱和麻煩的事。
但是如果他突然發現自己總排除不掉一種想法&mdash&mdash自己把一個小孩推倒在汽車輪子下,或者把一個陌生人從橋上推進水裡,或者他不得不反複問自己&mdash&mdash自己是否就是警察正在抓的與那天發生的犯罪活動有關的兇手,那這種狀況就會令他不能忍受。
他自己也清楚這顯然是一派胡言,他絕沒有做過任何有損他人的事情,但假如他真的是正在被通緝的謀殺犯,他的感情&mdash&mdash他的罪疚感&mdash&mdash反而不會那麼強烈了。
再舉一個例子。
我們的病人&mdash&mdash這次讓我們選一位女患者&mdash&mdash她正在另一領域遭受着另一方面的痛苦。
她是一位鋼琴家,但她的手指被痙攣困擾着,不聽她使喚。
或者,當她想要去參加一個宴會時,她會即刻有一種要大便或小便的感覺&mdash&mdash這種情況當然與社交聚會是不相容的。
因此,她放棄赴任何宴會、舞會,放棄光臨劇院或音樂會。
她時常在最不恰當的時候感到劇烈的頭痛或其他器官痛。
她甚至不能控制去吃那些從長遠看對健康很有害的食物。
最後,她不能忍受任何激惹&mdash&mdash事實上在生活中這是不可避免的&mdash&mdash這是一件最悲哀的事情。
而且一遇激惹場合,她就暈倒、肌肉痙攣,進而引發可怕的病理症狀。
還有一些病人,他們所受的幹擾屬于一個特殊的領域。
在這個領域裡,感情生活與某種身體需求相結合。
若這些病人是男性,他們發現他們不能把自己最溫柔的感情對異性做适度的身體表達,盡管他們或許可對不太喜愛的物體做出自如的反應。
世俗的感情把他們與他們看不起又想擺脫的人們連在了一起。
或者,類似的感情把那些自己很不願完成的要求強加在自己身上。
如果患者是女性,她們會感到當她們有性生活要求時會被焦慮、厭煩或不知名的障礙所阻擋。
如果她們屈服于愛戀,她們會覺得自己是受了享樂的欺騙&mdash&mdash這種享樂是本性提供給此種屈服的一種獎賞。
所有這些患者都承認自己有病,并前去就醫。
通過醫生的治療,他們期望自己的神經錯亂可得到排除。
醫生也要把病人劃分為不同類别。
他們根據自己的觀點診斷病人,并把他們劃分在不同病症名稱下:神經衰弱、精神萎靡、恐怖症、強迫性神經症、癔症等。
他們檢查與發生上述病症相關的器官,諸如心髒、胃、腸、生殖器之類,發現這些器官都很健康。
醫生建議病人中斷他們久已習慣了的生活模式,去休假、加強鍛煉、增加營養。
通過這些手段,或許會取得暫時的改善,或者根本不會改善。
最後,病人聽說有些人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很有一套辦法,開始接受分析治療。
在我寫這篇關于神經症狀的專題論文期間,我設想就在分析現場的&ldquo公證人&rdquo已表現出不耐煩的迹象。
然而,在這點上(對患者施予分析),他開始注意并感興趣。
&ldquo所以現在,&rdquo他說,&ldquo我們将逐漸認識到分析學家是如何治療那些醫生不能給予幫助的病人的。
&rdquo 分析學家與患者之間除了相互交談什麼也沒做。
分析學家不使用任何儀器、甚至不給病人檢查,也不開什麼藥。
如可能的話,在治療期間,他甚至讓病人保持原來的生活環境和原有的生活方式。
當然,這不是一個必要的條件,或許也不總是行得通的。
分析學家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與病人會面,啟發病人交談,聽他傾訴,然後接過話茬對病人講話,讓他聽自己談。
現在&ldquo公證人&rdquo的臉上開始露出信任和輕松的神情,但又明顯地存有輕蔑。
他仿佛在想:&ldquo就這麼談談而已,話語,話語,話語,正如哈姆雷特所說。
&rdquo他肯定還想起了靡菲斯特的嘲諷的話: 與話語相伴可以使人們多麼舒服[184]&mdash&mdash一段德國人永遠不會忘記的台詞。
&ldquo看來,這是一種法力,&rdquo他評論道,&ldquo你們憑說話,就能把病人的病痛給說跑了。
&rdquo 确實,分析如能比醫藥更快地治愈病人,它就真可以說是魔術。
魔術師的基本要素就是速度&mdash&mdash人們說快速導緻魔術師的成功;然而分析治療要花數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當魔術慢到如此地步時,它就不具備奇迹般的特征了。
補充一句:讓我們不要蔑視語詞吧。
語詞,它畢竟是一件有力的武器。
通過語詞,我們相互傳達感情,這是我們影響别人的方法。
語詞,它的好處妙不可言,但也可能造成可怕的創傷。
誠然,&ldquo行為在先&rdquo[185],語詞在後;在某些情況下,當行為被軟化為語詞時,就意味着文明的進步。
但語詞在最初出現時,是一種魔術&mdash&mdash一種魔術般的行為,并且它一直保持着它起初所具有的那麼多的魔力。
這個&ldquo公證人&rdquo繼續說:&ldquo讓我們假定,病人跟我一樣對理解分析治療沒有知識準備,那麼你如何使他相信語詞或語言具有可使他擺脫痛苦的魔力呢?&rdquo 當然,如若必須讓他有所準備,那麼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做到,即要求他對分析者絕對坦白,不要有意隐瞞任何闖入大腦的思想,抛棄任何可能阻止他報告某種思想和記憶的消極因素。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總有一些非常不願意告訴别人或自認為不可能告訴他人的事情,這些是他的&ldquo個人隐私&rdquo。
他也有這樣一個觀念&mdash&mdash這在自知心理上代表一個偉大的進步&mdash&mdash人們有一些對自己也不願意承認的事情:他喜歡向自己隐瞞,為此,一旦它們在頭腦中出現,他會突然住口,并極力把它們從腦海中驅趕出去。
或許他注意到,一個明顯的心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出現&mdash&mdash他意識到他在我隐瞞自己。
看上去似乎他自己已不再像他從前一直所認定的那樣是個統一的自我,似乎他體内有某種與自我相矛盾的東西存在。
他可能模糊地意識到自我與精神生活在更廣泛意義上的對立。
假如這時接受分析者向他提出的要求&mdash&mdash說出一切隐情,那麼,他将容易地預感到&mdash&mdash在此等非同尋常的情況下與一個人進行思想聯系和思想交流将同樣産生非同尋常的效果。
&ldquo我理解,&rdquo我們的&ldquo公證人&rdquo說,&ldquo你認為每一位神經症患者都有某種壓抑他的東西、某種秘密。
通過誘導,他向你說出這個秘密,你就減輕了他的壓抑,挽救了他。
是的,這就是坦白原則。
從遠古時代起,天主教會就利用這一原則來維護天主教對人們精神的統治。
&rdquo 我們一定要回答是或不是。
無疑,坦白在分析中發揮着一定作用&mdash&mdash或者說是分析的前奏。
但這遠不能構成分析的本質或者解釋分析的結果。
在&ldquo忏悔&rdquo中,忏悔者要講出他知道些什麼;在分析中,神經症患者一定要講出更多的東西才行。
我們從沒聽說過,&ldquo忏悔&rdquo的神效已大到可以擺脫真正的病理症狀。
&ldquo那麼,我就不明白了,&rdquo他開始反駁說,&ldquo&lsquo他講出的比他知道的更多&rsquo,這是什麼意思呢?但我完全相信,作為一名分析專家,你已對你的病人産生了比神父對他的忏悔者更大的影響,因為你與病人的接觸時間更長,更深入,也更個人化。
還因為你可用這種特别的影響讓他丢棄他那些病态的想法,用言語讓他擺脫恐懼等等。
如想同樣用這種手段來控制諸如嘔吐、腹瀉、痙攣等純生理現象,那就怪了。
但我知道,如果使某人處于一種催眠狀态下,這種影響實際上是非常可能實現的。
你在患者身上施展法術,便可與他建立一種催眠關系&mdash&mdash他對你有一種微妙的依賴傾向&mdash&mdash即使你可能并沒打算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治療取得的驚人的結果就是催眠暗示的作用。
就我所知,催眠的效果要比分析來得快,而且你告訴過我,分析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
&rdquo 我們的&ldquo公證人&rdquo不可能像我們剛開始時所認為的那樣如此無知,或如此糊塗。
某些迹象确鑿地表明他正在已有知識的幫助下努力理解精神分析,他正極力把分析與他已知道的事情聯系起來。
現在的困難是讓他清楚他的這種努力不能成功:分析是一種特殊過程,具有新奇和獨特性,隻能借助于新的頓悟&mdash&mdash或假設(如果這樣說聽起來更容易接受)才能理解。
但我們的公證人還在等着我們對他的最後評論作出回答。
你談到的關于分析者所産生的特殊的個人影響,無疑值得我們充分重視。
這種影響确實存在着,且在分析中起着極大作用&mdash&mdash但與在催眠狀态下所起的作用不同。
要使你相信分析與催眠的情境非常不同,應該不成問題。
這充分說明我們在催眠暗示中并不利用&ldquo暗示&rdquo這種個人影響因素去抑制疾病症狀,而人們卻在催眠中利用暗示來壓抑疾病症狀。
認為這種因素是分析治療的工具和促進者,且貫穿分析始終,也是不對的。
無疑,分析之初它是這樣的,但到了後來,這種影響開始背離我們的分析意圖,迫使我們采取最深遠的對策。
我要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分析技術遠不是轉移患者的思想,或者用言語幫他擺脫困擾之類。
如果我們的一個病人有了罪疚感,似乎自己犯了嚴重的罪行,我們不會勸告他無視良心的不安,也不能強調他真的清白。
他自己就經常這麼做,卻沒能奏效。
我們所要做的是,讓他意識到這樣一種強烈的持久的感覺必然是有某種事實根據的,而這個事實根據是有可能找得出來的。
&ldquo如果你能以同意你的病人的罪疚感的方式實現安慰你的病人的目的,我将不勝驚訝,&rdquo公證人說,&ldquo但你的分析意圖是什麼?你要對你的病人做些什麼呢?&rdquo 二 如果我要講一些你們能夠理解的内容,那麼我肯定會講隻有在精神分析學派内部才知道或才受重視的心理學理論。
從這些理論中,你們很容易推斷出我們應從病人那裡得到些什麼信息,以及我們是如何得到這些信息的。
我将像闡述一個完整的理論那樣,教條地、詳細地給你們解釋。
但不要以為這個理論是以這樣的哲學體系似的結構出現的。
這一理論的發展非常緩慢,我們努力解決每一個問題,并結合觀察結果不斷修正它,最後才使它完善成我們的目标所追求的形式。
若是在幾年前,我将不得不用其他術語來闡述這一理論。
當然,我還不能向你們保證今天我所闡述的理論就是這一理論的最終形式。
你們都知道,科學不是一本啟示錄,在一門科學出現了很長時間以後,它可能仍不能像人們期待的那樣,具有确定性、可靠性和恒定性。
盡管如此,這一理論是我們目前所能得到的全部。
如果你能記住這一點:我們的科學還很年輕,還不到一百年,而它所研究的是人類所能研究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那麼,對于我的解釋,你就很容易采取正确的态度加以對待。
你們如果沒聽懂或想得到進一步解釋可以随時打斷我。
&ldquo在您開始前我就想打斷您。
您說您想要給我們講一種新的心理學理論,但我本來知道心理學已不再是新興學科了。
已有的心理學派、心理學家已經夠多的了。
我在大學時就聽到過這一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了。
&rdquo 我不想争論這個問題。
但是如果你能更深入細緻地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這些重大成就應屬感官生理學範疇,而心理生活的理論卻由于誤解而被禁止研究,沒能發展起來。
今天的研究包括些什麼呢?是在大學裡教的那些嗎?除了那些感官生理學領域有價值的發現以外,大量的心理過程的分類和定義已成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共同知識。
這應感激語言學的應用。
但很顯然,這些分類和定義不足以概括我們的心理生活。
你是否注意到了:每一位哲學家,每一位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每一位曆史學家和傳記小說家,都構築了他們自己的心理學。
他們提出了自己的關于心 理活動相互聯系和目标的獨特假設。
所有這些都或多或少地看似合理,但同樣都不可信。
它們明顯地缺乏一個共同的基礎。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在心理學領域可以說沒有地位,沒有威信。
在這個領域,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志&ldquo任意胡為&rdquo。
如果你提出一個物理或化學上的問題,沒有這方面知識的人會保持沉默。
但是,如果你大膽地做出一個心理學假設,你就必須做好面對來自各個方面的評判與駁斥的準備,似乎在這個領域裡沒有&ldquo專業知識&rdquo。
每個人都有心理活動,所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個心理學家,而我卻覺得這個頭銜對于他們是不大合适的。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申請做保姆的人,當被問及她是否會看孩子時,她回答:&ldquo當然,畢竟我也曾是個孩子呀。
&rdquo &ldquo您宣稱您從對病人的觀察中發現了一直被每一位心理學家所忽視的心理生活的&lsquo普遍基礎&rsquo,是這樣嗎?&rdquo 在我看來,我們的發現的來源并沒使那些心理學家們喪失其價值。
舉個例子說吧,胚胎學如果不能合理地解釋天生的器官畸形,就不值得信賴。
我給你們講過,有的人思想失控,所以他們傾向于擔心一些與他們完全沒有關系的問題。
你們認為學院心理學能夠在解釋這種精神失常方面做出貢獻嗎?我們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曆:在晚上,我們的思想各行其是,産生一些我們無法理解的念頭,令我們迷惑,懷疑這些念頭是由于病理原因引起的記憶恢複。
這就是我們的夢。
普通人總是堅定地認為夢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mdash&mdash能說明點什麼,學院心理學卻一直沒能告訴我們夢的含義是什麼。
它對夢無能為力。
即使它試圖做出解釋,也是非心理學的,比如,将夢歸因于感官刺激或大腦不同部位睡眠深度不同等等。
但是公平地說,一種心理學如不能解釋夢,那麼它對于理解心理生活就是無用的,它也不配稱為一門科學。
&ldquo你太激進了,很明顯,你已把問題引向一個極其敏感的區域。
我聽說過,精神分析的确很重視夢這個現象,它在夢的背後尋找真實事件的記憶。
但我還聽說,對夢的解釋也是因人而異的,就連精神分析家們自己也還在争論釋夢的方法,争論從夢中得到的結論的合理性。
如果真的這樣,你就不該如此肯定精神分析的優點已遠遠超過學院心理學。
&rdquo 你說的的确包含了許多事實。
實際上,夢的解釋對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踐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如果我表現得過于激進了,那隻是我的一種自我辯護方法。
當我想到一些分析者對釋夢理論所做的損害時,我就很傷心,表達出悲觀的論調。
像偉大的諷刺作家内斯特羅伊[186]曾說的:前進的每一步都隻有它最初看上去的一半那麼大。
但是不知你們發現了沒有,人們從來不會曲解他們已經掌握了的事情。
隻要有點預見性和自律性,許多釋夢的危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然而,你們更會同意,如果我們如此遠離正題讨論下去,我将無法進行我的理論闡述。
&ldquo是的,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話,接下來你打算告訴我們這種新的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rdquo 這并不是我一開始要講的内容。
我的目的是要讓你們知道,在我們分析研究過程中形成的&ldquo心理儀器&rdquo結構的藍圖。
&ldquo你的&lsquo心理儀器&rsquo是什麼意思?我可以問一下它是用什麼做成的嗎?&rdquo 一會兒你們就會清楚什麼是&ldquo心理儀器&rdquo了,但是請你們不要問它是由什麼制成的。
這不是心理學感興趣的問題。
心理學對此不關心,就像光學研究對于望遠鏡的鏡筒是由金屬還是厚紙闆做成的不感興趣一樣。
我們應将&ldquo材料&rdquo這個問題[187]擱在一邊,而隻保留空間問題。
我們勾畫出來的這種不知名的儀器,能像真實的一樣進行心理活動,這種儀器由幾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我們稱作&ldquo代理處&rdquo),每一部分執行一種特殊功能,互相之間有固定的空間關系。
這種空間關系被理解為&ldquo前&rdquo與&ldquo後&rdquo、&ldquo表面&rdquo的與&ldquo深層&rdquo的&mdash&mdash我們隻是說,它首先代表功能的有規則的順序關系。
我講清楚了嗎? &ldquo恐怕沒有,也許我以後會明白。
但無論如何,這種東西很像奇妙的靈魂解剖學&mdash&mdash自然,對于科學家來說這種事情再也不存在了。
&rdquo 那你還要怎樣呢?這隻是一個假設,像許多其他科學假設一樣,早期的假設通常很粗淺,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ldquo尚待修正&rdquo。
現在我似乎沒必要求助于&ldquo好像&rdquo這個普遍手段。
這種&ldquo虛構&rdquo(哲學家法伊英格爾[188]這麼稱呼過)的價值大小在于研究者可以憑借它獲得多大的成就。
還是讓我們開始吧。
從日常生活知識出發,我們會認識到,人類有一種心理組織(mentalorganization),它介于感官刺激和身體需要與行為動機的知覺之間。
這種組織的介入有其特殊的意義,我們将它稱作&ldquo自我&rdquo。
現在它已經不是什麼新詞了。
我們中的每個人即便不是哲學家也能做出這種假設。
但我們認為它不足以詳盡描述心理儀器的全部。
除了&ldquo自我&rdquo,我們還發現另一個心理區域,它比&ldquo自我&rdquo更廣泛,更重要,更隐蔽,我們稱之為&ldquo本我&rdquo。
&ldquo自我&rdquo與&ldquo本我&rdquo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我們研究的直接對象。
你也許會反對我們選擇簡單的代詞來描述我們這兩個代理處或範圍,而不給他們取一個響亮的希臘語的名稱。
然而,在精神分析中,我們更傾向于貼近普通的思維模式,并盡量使概念更适用而不是被丢在一邊。
這不是什麼優點,我們不得不這麼做,因為我們的理論必須被病人所理解。
雖說他們通常都很聰明,但不都博學。
&ldquo本我&rdquo不受個人感情影響,和普通人的某種表達方式很接近。
&ldquo它從我身體裡穿過,&rdquo人們說,&ldquo剛才有種比我自己還強大的東西存在于我的體内。
&rdquo 在心理學中,我們隻能借助于類比來描述事物。
這并不奇怪,其他領域也有這種做法。
但我們必須不斷地改變這些類比,因為它們當中沒有哪一個能供我們長久利用。
因此,為了搞清自我和本我的關系,我必須讓你們将自我看成是本我的表面,就像它的一個外層或表層。
我們可以依據最後這個類比展開讨論。
我們都知道,表層的特點受其接觸的外部世界的影響。
因此,我們假設:自我是心理儀器的(本我的)表層,它受外界(現實)的影響。
這就告訴你,我們在精神分析中對用空間觀點來看事物的做法是何等重視。
對我們來說,自我的确是表層的,而本我才是深層的。
當然,這隻是從外面看。
自我介于現實和本我之間,是真正的心理機制。
&ldquo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