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的摩西[149]
關燈
小
中
大
14)于是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他的百姓。
(15)摩西轉身上山,手裡拿着兩塊法版;這版是兩面寫的,這面那面都有字。
(16)這是神的傑作,字是神寫了刻在版上的。
(17)約書亞一聽見百姓呼喊的聲音,就對摩西說:在營裡有争戰的聲音。
(18)摩西說:這不是他們要征服别人的聲音,也不是被人打敗的聲音,我所聽見的,乃是人們歌唱的聲音。
(19)摩西走近營前,就看見牛犢,又看見人跳舞,遂發烈怒,把兩塊版扔在山下摔碎了。
(20)他又将他們所鑄的牛犢,用火焚燒,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小孩喝&hellip&hellip &ldquo(30)到了第二天,摩西對百姓說:你們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華那裡去,或許可以為你們贖罪。
(31)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lsquo唉!這百姓為自己鑄金牛犢犯了大罪。
&rsquo(32) 不過你若肯赦免他們的罪&hellip…不然的話,就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掉我的名。
(33)耶和華對摩西說:誰違背我的訓誡,我就從我的冊上塗掉誰的名。
(34)現在你去帶這幫百姓,往我所告訴你的地方去。
聽着,我的使者将在你前面引路;隻是,到我追讨的日子,我必追讨他們的罪。
(35)耶和華殺百姓,是因為他們鑄了亞倫鑄的牛犢。
&rdquo 用現代評論《聖經》觀點來讀以上幾段,肯定會發現這是由幾種不同來源的說法笨拙地拼湊而成的。
在第8節裡,上帝曉谕摩西,他的人民已經堕落,為自己鑄造了偶像;摩西為那些做壞事的人求情。
而他跟約書亞說話的樣子好像對此一無所知(18)。
隻是在見到膜拜金牛犢的場面時才突然被激怒(19)。
在第14節裡,他已從上帝那裡為他的犯罪的人民求得了寬恕;而在第31節裡,他卻又上山懇求寬恕。
他向上帝講述他的人民犯罪,并确信上帝會推遲對他們的懲罰。
第35節提到上帝給予他的人民的懲罰,但未做更多介紹;而在第20~30節裡卻描述了摩西本人所給予的懲罰。
衆所周知,《聖經》曆史故事中,涉及《出埃及記》的部分,充滿着更多明顯的不一緻和自相矛盾。
文藝複興時期自然沒用這種批判态度來對待《聖經》的經文,而是把它當作連貫的整體予以接受,這就使得以上存有疑問的段落不能成為藝術表現的很好的主題。
按照《聖經》的說法,摩西已經被曉谕,他的人民在對偶像頂禮膜拜,他自己已站在了調和寬恕的立場上。
然而,當他親眼看到金牛犢和跳舞的人群,卻突然盛怒不已。
因此,我們毫不奇怪,藝術家在反映他的主人公對那痛苦的意外之事的反應時,出自内心動機,偏離了《聖經》本文。
再者,對藝術家來說,隻要有點借口,偏離經文并非反常或絕對不允許。
由帕米加那所作、被他故鄉所收藏的名畫就這樣表現摩西:他坐在山頂上,把兩塊法版扔下山去,盡管《聖經》明确地叙述摩西是&ldquo在山下&rdquo砸碎了法版。
就連坐着的摩西,在《聖經》裡也找不到證據,倒似乎證實了那些評論家的論斷:米開朗基羅雕刻這座坐像,其用意并不在于記錄這位先知一生中某個特定的時刻。
按照我們的推測,比修改《聖經》更重大的,是藝術家改變了摩西這個人物的性格。
傳說中的摩西脾氣暴躁,動辄發怒。
他盛怒之下曾殺了一個虐待以色列人的埃及人,不得不逃到荒郊野外。
同樣他又在一氣之下摔碎了上帝親自書寫的法版《十誡》。
傳統毫無偏見地記錄了摩西的這種特點,保存了曾經在世的一個偉大人物的形象。
但是米開朗基羅卻在教皇陵墓上放置了一個不同的摩西,一個超越曆史或傳統形象的摩西。
他修改了打碎法版這一主題:他沒有讓摩西在盛怒之下打碎法版,而是讓摩西想到法版有跌碎的危險,從而抑制住怒火,或者無論怎樣防止怒火變成行動。
這樣一處理,他就給這尊雕像賦予了某種新的、超人的内涵。
于是,這樣一個有着巨大體魄的偉大形象就具體地體現了隻有人才能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為了他所獻身的事業,同内心感情成功地進行了鬥争。
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對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的解釋,盡管仍然能夠質疑,什麼動機促使雕塑家選擇摩西這個人物,這個經過大幅度改造過的摩西,來作為朱利葉斯二世陵墓的裝飾?許多人持這種觀點:這些動機可以從教皇的性格中,從米開朗基羅與他的關系中找到。
在這一點上朱利葉斯二世和米開朗基羅有類似之處:他們都想實現偉大輝煌的目标,特别是在宏偉的設想方面。
朱利葉斯二世是一位果敢堅定的人,他有一個明确的目标,就是在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力之下統一意大利。
他想獨自奮鬥,一心想把幾百年來沒有發生的奇迹變成事實,後來通過聯合外國武裝才了其夙願。
在任教皇的短暫時間裡,他獨斷專行,飛揚跋扈,并采取了些過激的暴力手段。
他欣賞米開朗基羅和他同屬一個類型,但他卻動辄發怒,根本不去考慮别人,這使得藝術家變得機警謹慎。
藝術家本人也感到内心有一種強烈的意志力,作為一個更為内省的思想家,他可能還預感到了他們兩人命中注定要遭受失敗。
于是他在教皇的陵墓上雕刻了他的摩西,以示對死去的教皇的譴責,同時也作為對自己的告誡。
通過這樣的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藝術家使自己的人性得到了升華。
第四章 1863年,英國人沃特基斯·勞埃德(WatkissLloyd)專門就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寫了一本小冊子。
我有幸得到了這本長達46頁的冊子,懷着複雜的心情讀完了它。
我再次有機會親身體驗,即使是在一個極其嚴肅的事業裡,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裡仍會不滲入多麼無謂和幼稚的動機。
我的第一個感受是遺憾,那位作者居然會先知先覺我的那麼多想法,這些想法對我來說很珍貴,因為那是我自己努力的結果。
過了一段時間,我才從作者對我的想法的意外證實中得到愉快。
然而,在重要之外我們的觀點卻存在分歧。
勞埃德首先談到,一般人對雕像的描述是不正确的,摩西不是正要站起來[163]&mdash&mdash右手沒在抓胡須,隻有右食指放在胡須上。
[164]有一點更為重要的是,勞埃德也承認,隻有通過假設出前一個動作(這一動作是沒有表現出來的),才能解釋現在所刻畫的姿勢。
左邊的胡須被拉向右邊,表明右手同左邊的胡須先前曾自然而親密地接觸過。
他提出另一種追溯手同胡須的早先接觸的方法,按照他的看法,右手并沒有插進胡須,而胡須一直就在現在手放的地方。
他說,我們必須想象一下,雕像的頭部在突然受到幹擾之前是轉向右邊的,當時他的右手和現在一樣,握着法版。
法版對手掌的壓力使得手指在飄灑的绺绺胡須下自然張開,頭部突然轉向另一邊,緻使一部分胡須被靜止的手絆了一下留住片刻,形成了胡須的卷曲纏繞,可以看作是運動軌迹的标志&mdash&mdash用勞埃德自己的話說是&ldquo痕迹&rdquo。
在抛棄另一種可能性,即右手同左邊的胡須曾有過接觸的思考,影響勞埃德思維的一種考慮竟與我們的那種考慮如此接近。
他說,就這位先知而言,即使在最激動的時候也不可能伸出右手把胡須拉向右邊。
因為那樣做會使他的手指處在完全不同的位置;再者,這種動作将導緻法版下滑,因為它們僅僅靠右臂壓力的支撐&mdash&mdash除非摩西在最後時刻去奮力拯救它們。
我們認為,&ldquo它們被如此笨拙的姿勢抓住,這樣想象的本身也是亵渎的行為了。
&rdquo 很容易發現這位作者忽略了什麼。
他正确地将胡子反常之處解釋為标志前期的動作,但是他忘記了用同樣的方法對法版《十誡》位置的反常細節做出解釋。
他考證的僅僅是與胡須有關的資料,而沒對那些與法版《十誡》相關的細節進行考證,他認為法版的位置未曾變化。
這樣,他就關閉了認知之門,沒能形成與我們的觀念類似的想法。
我們的做法是,通過考證某些不重要的細節,才能得到關乎整個形象的意義和目标的意想不到的解釋。
但是,倘若我們倆都誤入歧途又該怎麼辦呢?如果我們采取過于嚴肅、極度認真的态度去對待藝術家并不在乎的細節,這些細節是他随意加入,或者為某種純形式的考慮來設計,并不帶有任何潛藏的意圖,那又會怎樣呢?如果我們同許多诠釋家的運氣一樣,自以為把問題看得很清楚,而藝術家卻有意無意都沒想要表現的,結果又會如何呢?我說不上來。
我說不出是否有理由相信米開朗基羅&mdash&mdash一位在其作品裡蘊涵了那麼多思想的藝術家&mdash&mdash如此執著地追求精确。
尤其是無法确定是否能夠對我們讨論的雕像上醒目而奇特的特征做出上述假設。
最後,或許我們可謙虛地指出,藝術家和诠釋家應共同為這件作品的朦胧負責。
米開朗基羅在創作中經常走向藝術表現允許範圍的最極端,如果說他的目的就是想在激烈感情發洩後的平靜中,顯示感情奔放過程的話,那麼或許他在摩西像的創作中并沒有完全成功。
(15)摩西轉身上山,手裡拿着兩塊法版;這版是兩面寫的,這面那面都有字。
(16)這是神的傑作,字是神寫了刻在版上的。
(17)約書亞一聽見百姓呼喊的聲音,就對摩西說:在營裡有争戰的聲音。
(18)摩西說:這不是他們要征服别人的聲音,也不是被人打敗的聲音,我所聽見的,乃是人們歌唱的聲音。
(19)摩西走近營前,就看見牛犢,又看見人跳舞,遂發烈怒,把兩塊版扔在山下摔碎了。
(20)他又将他們所鑄的牛犢,用火焚燒,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小孩喝&hellip&hellip &ldquo(30)到了第二天,摩西對百姓說:你們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華那裡去,或許可以為你們贖罪。
(31)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lsquo唉!這百姓為自己鑄金牛犢犯了大罪。
&rsquo(32) 不過你若肯赦免他們的罪&hellip…不然的話,就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掉我的名。
(33)耶和華對摩西說:誰違背我的訓誡,我就從我的冊上塗掉誰的名。
(34)現在你去帶這幫百姓,往我所告訴你的地方去。
聽着,我的使者将在你前面引路;隻是,到我追讨的日子,我必追讨他們的罪。
(35)耶和華殺百姓,是因為他們鑄了亞倫鑄的牛犢。
&rdquo 用現代評論《聖經》觀點來讀以上幾段,肯定會發現這是由幾種不同來源的說法笨拙地拼湊而成的。
在第8節裡,上帝曉谕摩西,他的人民已經堕落,為自己鑄造了偶像;摩西為那些做壞事的人求情。
而他跟約書亞說話的樣子好像對此一無所知(18)。
隻是在見到膜拜金牛犢的場面時才突然被激怒(19)。
在第14節裡,他已從上帝那裡為他的犯罪的人民求得了寬恕;而在第31節裡,他卻又上山懇求寬恕。
他向上帝講述他的人民犯罪,并确信上帝會推遲對他們的懲罰。
第35節提到上帝給予他的人民的懲罰,但未做更多介紹;而在第20~30節裡卻描述了摩西本人所給予的懲罰。
衆所周知,《聖經》曆史故事中,涉及《出埃及記》的部分,充滿着更多明顯的不一緻和自相矛盾。
文藝複興時期自然沒用這種批判态度來對待《聖經》的經文,而是把它當作連貫的整體予以接受,這就使得以上存有疑問的段落不能成為藝術表現的很好的主題。
按照《聖經》的說法,摩西已經被曉谕,他的人民在對偶像頂禮膜拜,他自己已站在了調和寬恕的立場上。
然而,當他親眼看到金牛犢和跳舞的人群,卻突然盛怒不已。
因此,我們毫不奇怪,藝術家在反映他的主人公對那痛苦的意外之事的反應時,出自内心動機,偏離了《聖經》本文。
再者,對藝術家來說,隻要有點借口,偏離經文并非反常或絕對不允許。
由帕米加那所作、被他故鄉所收藏的名畫就這樣表現摩西:他坐在山頂上,把兩塊法版扔下山去,盡管《聖經》明确地叙述摩西是&ldquo在山下&rdquo砸碎了法版。
就連坐着的摩西,在《聖經》裡也找不到證據,倒似乎證實了那些評論家的論斷:米開朗基羅雕刻這座坐像,其用意并不在于記錄這位先知一生中某個特定的時刻。
按照我們的推測,比修改《聖經》更重大的,是藝術家改變了摩西這個人物的性格。
傳說中的摩西脾氣暴躁,動辄發怒。
他盛怒之下曾殺了一個虐待以色列人的埃及人,不得不逃到荒郊野外。
同樣他又在一氣之下摔碎了上帝親自書寫的法版《十誡》。
傳統毫無偏見地記錄了摩西的這種特點,保存了曾經在世的一個偉大人物的形象。
但是米開朗基羅卻在教皇陵墓上放置了一個不同的摩西,一個超越曆史或傳統形象的摩西。
他修改了打碎法版這一主題:他沒有讓摩西在盛怒之下打碎法版,而是讓摩西想到法版有跌碎的危險,從而抑制住怒火,或者無論怎樣防止怒火變成行動。
這樣一處理,他就給這尊雕像賦予了某種新的、超人的内涵。
于是,這樣一個有着巨大體魄的偉大形象就具體地體現了隻有人才能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為了他所獻身的事業,同内心感情成功地進行了鬥争。
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對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的解釋,盡管仍然能夠質疑,什麼動機促使雕塑家選擇摩西這個人物,這個經過大幅度改造過的摩西,來作為朱利葉斯二世陵墓的裝飾?許多人持這種觀點:這些動機可以從教皇的性格中,從米開朗基羅與他的關系中找到。
在這一點上朱利葉斯二世和米開朗基羅有類似之處:他們都想實現偉大輝煌的目标,特别是在宏偉的設想方面。
朱利葉斯二世是一位果敢堅定的人,他有一個明确的目标,就是在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力之下統一意大利。
他想獨自奮鬥,一心想把幾百年來沒有發生的奇迹變成事實,後來通過聯合外國武裝才了其夙願。
在任教皇的短暫時間裡,他獨斷專行,飛揚跋扈,并采取了些過激的暴力手段。
他欣賞米開朗基羅和他同屬一個類型,但他卻動辄發怒,根本不去考慮别人,這使得藝術家變得機警謹慎。
藝術家本人也感到内心有一種強烈的意志力,作為一個更為内省的思想家,他可能還預感到了他們兩人命中注定要遭受失敗。
于是他在教皇的陵墓上雕刻了他的摩西,以示對死去的教皇的譴責,同時也作為對自己的告誡。
通過這樣的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藝術家使自己的人性得到了升華。
第四章 1863年,英國人沃特基斯·勞埃德(WatkissLloyd)專門就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寫了一本小冊子。
我有幸得到了這本長達46頁的冊子,懷着複雜的心情讀完了它。
我再次有機會親身體驗,即使是在一個極其嚴肅的事業裡,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裡仍會不滲入多麼無謂和幼稚的動機。
我的第一個感受是遺憾,那位作者居然會先知先覺我的那麼多想法,這些想法對我來說很珍貴,因為那是我自己努力的結果。
過了一段時間,我才從作者對我的想法的意外證實中得到愉快。
然而,在重要之外我們的觀點卻存在分歧。
勞埃德首先談到,一般人對雕像的描述是不正确的,摩西不是正要站起來[163]&mdash&mdash右手沒在抓胡須,隻有右食指放在胡須上。
[164]有一點更為重要的是,勞埃德也承認,隻有通過假設出前一個動作(這一動作是沒有表現出來的),才能解釋現在所刻畫的姿勢。
左邊的胡須被拉向右邊,表明右手同左邊的胡須先前曾自然而親密地接觸過。
他提出另一種追溯手同胡須的早先接觸的方法,按照他的看法,右手并沒有插進胡須,而胡須一直就在現在手放的地方。
他說,我們必須想象一下,雕像的頭部在突然受到幹擾之前是轉向右邊的,當時他的右手和現在一樣,握着法版。
法版對手掌的壓力使得手指在飄灑的绺绺胡須下自然張開,頭部突然轉向另一邊,緻使一部分胡須被靜止的手絆了一下留住片刻,形成了胡須的卷曲纏繞,可以看作是運動軌迹的标志&mdash&mdash用勞埃德自己的話說是&ldquo痕迹&rdquo。
在抛棄另一種可能性,即右手同左邊的胡須曾有過接觸的思考,影響勞埃德思維的一種考慮竟與我們的那種考慮如此接近。
他說,就這位先知而言,即使在最激動的時候也不可能伸出右手把胡須拉向右邊。
因為那樣做會使他的手指處在完全不同的位置;再者,這種動作将導緻法版下滑,因為它們僅僅靠右臂壓力的支撐&mdash&mdash除非摩西在最後時刻去奮力拯救它們。
我們認為,&ldquo它們被如此笨拙的姿勢抓住,這樣想象的本身也是亵渎的行為了。
&rdquo 很容易發現這位作者忽略了什麼。
他正确地将胡子反常之處解釋為标志前期的動作,但是他忘記了用同樣的方法對法版《十誡》位置的反常細節做出解釋。
他考證的僅僅是與胡須有關的資料,而沒對那些與法版《十誡》相關的細節進行考證,他認為法版的位置未曾變化。
這樣,他就關閉了認知之門,沒能形成與我們的觀念類似的想法。
我們的做法是,通過考證某些不重要的細節,才能得到關乎整個形象的意義和目标的意想不到的解釋。
但是,倘若我們倆都誤入歧途又該怎麼辦呢?如果我們采取過于嚴肅、極度認真的态度去對待藝術家并不在乎的細節,這些細節是他随意加入,或者為某種純形式的考慮來設計,并不帶有任何潛藏的意圖,那又會怎樣呢?如果我們同許多诠釋家的運氣一樣,自以為把問題看得很清楚,而藝術家卻有意無意都沒想要表現的,結果又會如何呢?我說不上來。
我說不出是否有理由相信米開朗基羅&mdash&mdash一位在其作品裡蘊涵了那麼多思想的藝術家&mdash&mdash如此執著地追求精确。
尤其是無法确定是否能夠對我們讨論的雕像上醒目而奇特的特征做出上述假設。
最後,或許我們可謙虛地指出,藝術家和诠釋家應共同為這件作品的朦胧負責。
米開朗基羅在創作中經常走向藝術表現允許範圍的最極端,如果說他的目的就是想在激烈感情發洩後的平靜中,顯示感情奔放過程的話,那麼或許他在摩西像的創作中并沒有完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