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的摩西[149]
關燈
小
中
大
1895,第391頁)也認為,&ldquo摩西的視野遠不止人類的範圍,他能看到隻有他的目光才能到達的神秘世界。
&rdquo在斯坦曼(Steinmann,1899,第169頁)看來,這位摩西确實已&ldquo不再是威嚴的立法者,不再是罪惡的勁敵,不再帶有耶和華的疾憤,而是一位永恒的偉大的神父,仁慈而有先見之明,額頭上反射出永恒之光,向他的人民做最後道别&rdquo。
還有人甚至認為米開朗基羅的摩西根本就無足稱道,而且他們對此直言不諱。
一位評論家在1858年的《評論季刊》(第103期,第469頁)上寫道:&ldquo從總的構思來說雕像缺乏意義,這使整個作品失去了燦爛的光輝。
&rdquo更令人吃驚的是,有人甚至認為摩西不值得崇仰。
不僅如此,他們對他産生反感,并抱怨他的形象兇惡,頭顱造型極似動物。
那麼這位藝術大師是否真的在這塊石頭上刻畫出這種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圖像,以緻招來如此衆多的不同解讀呢? 不管怎樣,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它把第一個問題也包含在内。
米開朗基羅是想在這個摩西身上創造出&ldquo對性格和氣質永恒的研究主題&rdquo,還是想把摩西一生中某一特定的時刻,或者說,最有意義的時刻塑造出來?大多數評論家同意後一種可能性,并且能夠告訴我們,藝術家把摩西一生中的什麼時刻镂刻在大理石上,以使之永世長存。
這個重要時刻便是,摩西從西乃山上帝那裡得到恩賜的《十誡》(法版),然後走下山來。
這時他發現他的人民恰好正在圍着自鑄的一個金牛犢起舞歡慶。
正是這個場景吸引住了他的目光,正是這個場面喚起他臉上所呈現的那種種表情&mdash&mdash再過一刻這些情感就将化作他猛烈的行動。
米開朗基羅抓住了人物這最後的猶豫瞬間,即暴風雨前的平靜,來進行藝術塑造。
在下一個瞬間,摩西将一躍而起&mdash&mdash他的左腳已從地上擡起&mdash&mdash把《十誡》摔在地上,向他的那些沒有信仰的人民大發雷霆。
在支持這種解釋的人們中仍存在着許多不同的個人見解。
布克哈特(1927,第634頁)寫道:&ldquo雕像所表現的那一刻,摩西可能看到人民對金牛犢頂禮膜拜,正欲起身。
他的形象由于一個即将爆發的猛烈行動而極富生機,而他所特有的非凡體力又使我們心驚膽戰地等着該行動的發生。
&rdquo 盧布克(1863年,第666頁)說:&ldquo仿佛就在此刻,他那炯炯的目光正直視人們對金牛犢禮拜的罪孽,他心潮澎湃,蕩擊全身。
震驚之下,他右手抓住飄動的美髯,似乎想稍稍控制一下自己的行動,以便在下一個瞬間讓怒火更加勢不可擋地噴發出來。
&rdquo 斯普林格(1895,第33頁)贊同這一觀點,但是也提出了一個疑慮,這一點疑慮在本文的後面将引起我們的注意。
他說,&ldquo性情剛烈的主人公内心極不平靜,好不容易才克制住洶湧的激憤&hellip&hellip于是我們便不由自主地被帶入一個戲劇性的場面,相信雕塑表現摩西當時看見以色列人對金牛犢頂禮膜拜,正要憤怒地跳起來的那一刻。
确實,這種印象很難和藝術家的真正意圖相符,因為摩西這個形象和其他五尊位于教皇陵墓上方的坐像一樣,最初隻是想制造一種裝飾效果。
但這種印象卻非常有力地證明了藝術在摩西這個人物身上所要表現的活力與個性。
&rdquo 有一兩位作家,雖未真正接受這種金牛犢論,卻對其主要觀點持贊同态度,即:摩西正要跳起來,采取行動。
根據格林的說法(1900,第189頁),&ldquo摩西這個形象充滿了威嚴、自信,仿佛天下驚雷都要受制于他,不過在憤怒雷霆暴發之前,他尚在控制自己,他要看看他想要消滅的仇敵是否膽敢向他進攻。
他坐在那兒,似乎就要站起來,他那高傲的頭顱從肩膀上昂起;右肘壓着《十誡》,右手抓住波浪般飄灑在胸前的胡須,他的鼻孔大張,即将脫口而出的語言仿佛沖擊着他的嘴唇。
&rdquo 希思·威爾遜聲稱(HeathWilson,1876,第450頁):摩西的注意力受到刺激,他就要跳起來,卻仍有些猶豫;他那蔑視與憤慨交織的目光也有可能變得慈祥憐憫。
沃爾夫林(wölfflin,1899,第92頁)談到了&ldquo抑制的行動&rdquo。
他說,這種抑制出于摩西自身的意志;這是他發作并跳起來之前自我控制的最後瞬間。
就雕像表現了摩西看到金牛犢時的行為來說,賈斯蒂(1900,第326~327頁)的解釋最趨極端。
他指出了一系列迄今為止無人注意到的細節,并據此提出了他的假設。
他要我們注意兩版聖書就要滑落在石座上。
&ldquo&lsquo他&rsquo或許正朝着喧嚣聲傳來的方向張望,臉上的表情似乎表明他已有不祥的預感;或者,可能是那令人憎恨的景象令他驚恐失色。
他又驚恐又痛心,身軀重重地沉下去。
[156]他已在西乃山度過四十個晝夜,如今已疲倦不堪了。
恐懼、命運的突變、罪惡,甚至幸福本身,都在這一刹那曆曆在目,但又沒法抓住它們的本質,沒法探出它們的深度,也沒法估計它們的後果。
這一瞬間,摩西覺得,他的一切努力都前功盡棄了。
他對自己的子民完全絕望。
此時此刻,内心的情感不由自主地從一些細小動作中流露出來。
聖書從右手滑落在石座上; 聖書的書角已觸到石座,他用前臂将它們夾住。
手卻伸向前胸摸着胡須,由于頭轉向右側,手便把胡子挽向左邊,打破了這件特有的男性裝飾品的對稱性。
看上去他的手指好像在撫弄胡須,就像現在有人激動時擺弄表鍊一樣。
他的左手埋在覆蓋着他身體下部的長袍裡&mdash&mdash按照《舊約》的說法,髒腑乃感情所在之處&mdash&mdash而左腳已經收回,右腳向前伸去;再過瞬間他就會跳起來,他的精神力量将要從感情轉化為行動,他的右臂就會移動,聖書将滑落到地上,可恥的亵渎神靈的凡夫俗子将用流血來贖罪&hellip&hellip&rdquo&ldquo這并不是劍拔弩張的緊張時刻。
精神上的痛苦仍在壓迫着摩西,令他幾乎崩潰。
&rdquo 納普(Knapp,1906,XXXII)持完全相同的觀點,隻是他在叙述的開頭沒有提到那個疑點[157],而是把聖書下滑之說引向縱深。
&ldquo他剛才還和上帝單獨地在一起,現在卻被塵世的聲音分散了注意力。
聽見喧嚷、唱歌和跳舞的嗓音,把他從冥思中驚醒;他的目光随着頭轉向喧鬧聲傳來的方向。
一時間,驚恐、怒火、失控的感情縱橫交織于他那偉岸的身軀。
他一旦跳起來向他的那些染上惡習的子民大發雷霆的話,聖書就會下滑,摔在地上,摔得粉碎&hellip&hellip這是藝術家所選擇的最緊張的瞬間。
&rdquo因此,納普強調的是動作前的準備,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認為塑像表現的是主人公試圖對激憤的感情加以扼制的情景。
不可否認,賈斯蒂和納普所嘗試的這類解釋,很值得關注。
這是因為他們的分析并未止于人物形象的一般效果,還考慮到以塑像的個别特征為依據;這些特征我們常常不大注意,因為我們常易被總體印象所局限,隻及一點不及其餘。
頭部明顯地左轉,目光随之視向左邊,同時身軀前傾,這一造型說明,正在端坐的摩西突然在左前方看見了什麼東西,從而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擡起一隻腳隻能意味着他準備跳起來,除此之外别無他意[158];如果我們假設,由于摩西一時情急,聖書從手裡滑脫,即将摔落地面,主人公拿聖書所采用的極不尋常的姿勢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因為《十誡》是最神聖之物,不能像随身的普通物體那樣随意放置)。
根據這一觀點,我們可以相信,雕像記錄了摩西一生中特殊而又重要的一刻,至此我們也可以确信,這是什麼樣的一個時刻了。
但是湯德的兩個說法卻使我們對原本以為明白了的東西不明白了。
這位批評家說道:在他看來,聖書不是下滑而是被&ldquo牢牢握住&rdquo。
他注意到&ldquo右手穩穩地放在聖書上&rdquo這一細節。
如果我們親自審視一下雕像,我們也會毫無保留承認湯德是正确的。
聖書放得很穩,沒有下滑的危險。
摩西的右手支撐着聖書,或者說聖書支撐着摩西的右手。
的确,湯德沒有說明摩西持握聖書的姿勢是準确的,但這也不能用來證明賈斯蒂以及其他人對持握聖書的解釋是正确的(湯德,1908,第205頁)。
第二個說法更有權威性。
湯德提醒我們,&ldquo這尊雕像是米開朗基羅計劃完成的六座中的一座,原是打算雕尊坐像。
這兩個事實都證明米開朗基羅并不打算以此雕像記錄某一特别時刻。
因為按照第一種構思,即塑造一組呈坐姿的人像計劃&mdash&mdash以表現充滿活力的生命(vitaactiva)和冥想者(vitacontemplati
&rdquo在斯坦曼(Steinmann,1899,第169頁)看來,這位摩西确實已&ldquo不再是威嚴的立法者,不再是罪惡的勁敵,不再帶有耶和華的疾憤,而是一位永恒的偉大的神父,仁慈而有先見之明,額頭上反射出永恒之光,向他的人民做最後道别&rdquo。
還有人甚至認為米開朗基羅的摩西根本就無足稱道,而且他們對此直言不諱。
一位評論家在1858年的《評論季刊》(第103期,第469頁)上寫道:&ldquo從總的構思來說雕像缺乏意義,這使整個作品失去了燦爛的光輝。
&rdquo更令人吃驚的是,有人甚至認為摩西不值得崇仰。
不僅如此,他們對他産生反感,并抱怨他的形象兇惡,頭顱造型極似動物。
那麼這位藝術大師是否真的在這塊石頭上刻畫出這種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圖像,以緻招來如此衆多的不同解讀呢? 不管怎樣,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它把第一個問題也包含在内。
米開朗基羅是想在這個摩西身上創造出&ldquo對性格和氣質永恒的研究主題&rdquo,還是想把摩西一生中某一特定的時刻,或者說,最有意義的時刻塑造出來?大多數評論家同意後一種可能性,并且能夠告訴我們,藝術家把摩西一生中的什麼時刻镂刻在大理石上,以使之永世長存。
這個重要時刻便是,摩西從西乃山上帝那裡得到恩賜的《十誡》(法版),然後走下山來。
這時他發現他的人民恰好正在圍着自鑄的一個金牛犢起舞歡慶。
正是這個場景吸引住了他的目光,正是這個場面喚起他臉上所呈現的那種種表情&mdash&mdash再過一刻這些情感就将化作他猛烈的行動。
米開朗基羅抓住了人物這最後的猶豫瞬間,即暴風雨前的平靜,來進行藝術塑造。
在下一個瞬間,摩西将一躍而起&mdash&mdash他的左腳已從地上擡起&mdash&mdash把《十誡》摔在地上,向他的那些沒有信仰的人民大發雷霆。
在支持這種解釋的人們中仍存在着許多不同的個人見解。
布克哈特(1927,第634頁)寫道:&ldquo雕像所表現的那一刻,摩西可能看到人民對金牛犢頂禮膜拜,正欲起身。
他的形象由于一個即将爆發的猛烈行動而極富生機,而他所特有的非凡體力又使我們心驚膽戰地等着該行動的發生。
&rdquo 盧布克(1863年,第666頁)說:&ldquo仿佛就在此刻,他那炯炯的目光正直視人們對金牛犢禮拜的罪孽,他心潮澎湃,蕩擊全身。
震驚之下,他右手抓住飄動的美髯,似乎想稍稍控制一下自己的行動,以便在下一個瞬間讓怒火更加勢不可擋地噴發出來。
&rdquo 斯普林格(1895,第33頁)贊同這一觀點,但是也提出了一個疑慮,這一點疑慮在本文的後面将引起我們的注意。
他說,&ldquo性情剛烈的主人公内心極不平靜,好不容易才克制住洶湧的激憤&hellip&hellip于是我們便不由自主地被帶入一個戲劇性的場面,相信雕塑表現摩西當時看見以色列人對金牛犢頂禮膜拜,正要憤怒地跳起來的那一刻。
确實,這種印象很難和藝術家的真正意圖相符,因為摩西這個形象和其他五尊位于教皇陵墓上方的坐像一樣,最初隻是想制造一種裝飾效果。
但這種印象卻非常有力地證明了藝術在摩西這個人物身上所要表現的活力與個性。
&rdquo 有一兩位作家,雖未真正接受這種金牛犢論,卻對其主要觀點持贊同态度,即:摩西正要跳起來,采取行動。
根據格林的說法(1900,第189頁),&ldquo摩西這個形象充滿了威嚴、自信,仿佛天下驚雷都要受制于他,不過在憤怒雷霆暴發之前,他尚在控制自己,他要看看他想要消滅的仇敵是否膽敢向他進攻。
他坐在那兒,似乎就要站起來,他那高傲的頭顱從肩膀上昂起;右肘壓着《十誡》,右手抓住波浪般飄灑在胸前的胡須,他的鼻孔大張,即将脫口而出的語言仿佛沖擊着他的嘴唇。
&rdquo 希思·威爾遜聲稱(HeathWilson,1876,第450頁):摩西的注意力受到刺激,他就要跳起來,卻仍有些猶豫;他那蔑視與憤慨交織的目光也有可能變得慈祥憐憫。
沃爾夫林(wölfflin,1899,第92頁)談到了&ldquo抑制的行動&rdquo。
他說,這種抑制出于摩西自身的意志;這是他發作并跳起來之前自我控制的最後瞬間。
就雕像表現了摩西看到金牛犢時的行為來說,賈斯蒂(1900,第326~327頁)的解釋最趨極端。
他指出了一系列迄今為止無人注意到的細節,并據此提出了他的假設。
他要我們注意兩版聖書就要滑落在石座上。
&ldquo&lsquo他&rsquo或許正朝着喧嚣聲傳來的方向張望,臉上的表情似乎表明他已有不祥的預感;或者,可能是那令人憎恨的景象令他驚恐失色。
他又驚恐又痛心,身軀重重地沉下去。
[156]他已在西乃山度過四十個晝夜,如今已疲倦不堪了。
恐懼、命運的突變、罪惡,甚至幸福本身,都在這一刹那曆曆在目,但又沒法抓住它們的本質,沒法探出它們的深度,也沒法估計它們的後果。
這一瞬間,摩西覺得,他的一切努力都前功盡棄了。
他對自己的子民完全絕望。
此時此刻,内心的情感不由自主地從一些細小動作中流露出來。
聖書從右手滑落在石座上; 聖書的書角已觸到石座,他用前臂将它們夾住。
手卻伸向前胸摸着胡須,由于頭轉向右側,手便把胡子挽向左邊,打破了這件特有的男性裝飾品的對稱性。
看上去他的手指好像在撫弄胡須,就像現在有人激動時擺弄表鍊一樣。
他的左手埋在覆蓋着他身體下部的長袍裡&mdash&mdash按照《舊約》的說法,髒腑乃感情所在之處&mdash&mdash而左腳已經收回,右腳向前伸去;再過瞬間他就會跳起來,他的精神力量将要從感情轉化為行動,他的右臂就會移動,聖書将滑落到地上,可恥的亵渎神靈的凡夫俗子将用流血來贖罪&hellip&hellip&rdquo&ldquo這并不是劍拔弩張的緊張時刻。
精神上的痛苦仍在壓迫着摩西,令他幾乎崩潰。
&rdquo 納普(Knapp,1906,XXXII)持完全相同的觀點,隻是他在叙述的開頭沒有提到那個疑點[157],而是把聖書下滑之說引向縱深。
&ldquo他剛才還和上帝單獨地在一起,現在卻被塵世的聲音分散了注意力。
聽見喧嚷、唱歌和跳舞的嗓音,把他從冥思中驚醒;他的目光随着頭轉向喧鬧聲傳來的方向。
一時間,驚恐、怒火、失控的感情縱橫交織于他那偉岸的身軀。
他一旦跳起來向他的那些染上惡習的子民大發雷霆的話,聖書就會下滑,摔在地上,摔得粉碎&hellip&hellip這是藝術家所選擇的最緊張的瞬間。
&rdquo因此,納普強調的是動作前的準備,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認為塑像表現的是主人公試圖對激憤的感情加以扼制的情景。
不可否認,賈斯蒂和納普所嘗試的這類解釋,很值得關注。
這是因為他們的分析并未止于人物形象的一般效果,還考慮到以塑像的個别特征為依據;這些特征我們常常不大注意,因為我們常易被總體印象所局限,隻及一點不及其餘。
頭部明顯地左轉,目光随之視向左邊,同時身軀前傾,這一造型說明,正在端坐的摩西突然在左前方看見了什麼東西,從而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擡起一隻腳隻能意味着他準備跳起來,除此之外别無他意[158];如果我們假設,由于摩西一時情急,聖書從手裡滑脫,即将摔落地面,主人公拿聖書所采用的極不尋常的姿勢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因為《十誡》是最神聖之物,不能像随身的普通物體那樣随意放置)。
根據這一觀點,我們可以相信,雕像記錄了摩西一生中特殊而又重要的一刻,至此我們也可以确信,這是什麼樣的一個時刻了。
但是湯德的兩個說法卻使我們對原本以為明白了的東西不明白了。
這位批評家說道:在他看來,聖書不是下滑而是被&ldquo牢牢握住&rdquo。
他注意到&ldquo右手穩穩地放在聖書上&rdquo這一細節。
如果我們親自審視一下雕像,我們也會毫無保留承認湯德是正确的。
聖書放得很穩,沒有下滑的危險。
摩西的右手支撐着聖書,或者說聖書支撐着摩西的右手。
的确,湯德沒有說明摩西持握聖書的姿勢是準确的,但這也不能用來證明賈斯蒂以及其他人對持握聖書的解釋是正确的(湯德,1908,第205頁)。
第二個說法更有權威性。
湯德提醒我們,&ldquo這尊雕像是米開朗基羅計劃完成的六座中的一座,原是打算雕尊坐像。
這兩個事實都證明米開朗基羅并不打算以此雕像記錄某一特别時刻。
因為按照第一種構思,即塑造一組呈坐姿的人像計劃&mdash&mdash以表現充滿活力的生命(vitaactiva)和冥想者(vitacontempl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