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的摩西[149]

關燈
1914 孫慶民喬元松譯 索宇環校 邵迎生修訂 按語 本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觀點對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所創造的摩西(Moses)這一藝術作品的解釋。

    文中提出藝術作品打動人以後的奧秘在于,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意圖在觀衆心中喚起與之同樣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品質。

    同時指出,在藝術品的欣賞中對一些為人所忽視的細節的注意和分析,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主題思想。

    此文對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美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我或許應該立即說明,在藝術上我可不是什麼鑒賞家,隻是個外行而已。

    我常常發現,藝術作品的題材比其形式及技巧對我更具吸引力,盡管藝術家們認為藝術品的價值首先且主要在于其形式和技巧的質量。

    我沒有能力恰當地去賞析藝術品所采用的各種表現手法及獲得的藝術效果。

     我這樣說的目的是想得到讀者的諒解,以允許我在此作一番藝術欣賞方面的嘗試。

     然而,藝術品确也給我以強有力的影響,尤其是那些文學作品和雕塑作品,繪畫作品的影響相對弱一些。

    當我凝視着這些藝術品時,我總要在它們身上花費好多時間,試着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即扪心自問這些藝術作品的效果應該是怎麼樣的。

    每當我做不到這一點時,譬如在音樂方面,我幾乎得不到任何樂趣,我的理性(或分析)思維傾向使我無法被什麼藝術作品感動,我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我成為這個樣子的。

     這使我認識到這樣一個明顯的、自相矛盾的事實:正是那些宏偉壯觀、雄踞人寰的藝術創作卻對我們形成了難以理解的幽幽之謎。

    我們贊美它們,我們被這些藝術珍品所征服,但我們卻說不清它們向我們呈現了什麼。

    我讀書不多,不知道是否已有人論及這個現象;極有可能某些美學家已經覺察到,這種智性上的困惑是一件藝術品要達到它極緻效果的必要條件。

    在我,是極不情願相信這種必要性的。

     我的意思不是說藝術鑒賞家和藝術愛好者找不到恰當的詞語來贊美這些藝術品。

    在我看來,他們能言善辯得很。

    但在一件偉大的藝術品面前,他們往往各執己見;而對那些謙虛好問的仰慕者所提出的需要解釋的問題,他們卻都緘口無言。

    我認為,那如此強有力地吸引了我們的正是藝術家的意圖(intention),為此他在其作品中成功地注入這種意圖并使我們領會這一意圖。

    我意識到,這不是一件僅僅靠智力能夠理解的事情;作者的目的是在我們心中喚起與他相同的情感态度,同樣的心理品質,正是這種心理品質在他身上産生了創作的動力。

    為什麼藝術家的意圖不能像其他精神生活的東西那樣,用語言交流,用語言理解呢?也許,就偉大的藝術作品而言,不運用精神分析法就不會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作品确實有效地表達了藝術家的意圖和感情活動,那麼作品本身就一定得這樣分析。

    當然,要弄清藝術家的意圖,我必須首先找出他作品中所表達的意思和内容;換句話說,我必須能夠解釋這件作品。

    因此,藝術作品可能需要解釋,隻有诠釋了作品,我才能夠知道我為何被它如此強烈地感染着。

    我甚至冒昧地希望,作品的魅力不會因為我們對它進行的一番分析而減損。

     我們來研究一下莎士比亞的代表作《王子複仇記》[150]吧,這部劇作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了。

    [151]我一直密切地關注着精神分析文學,并接受了它的觀點,即隻有當悲劇素材被追溯到戀母情結(Oedipus)這一主題思想時,莎劇的感染力之謎才能最終得以解開。

    但在這種追溯完成之前,百口不一,針鋒相對的解釋不勝枚舉[參見《釋夢》,标準版,第4卷,第264~266頁]。

    關于主人公的性格以及劇作家的用意的猜度更是五花八門!莎士比亞是代表一個病人,一個弱者,還是代表一個于現實無益的理想主義者來要求我們的同情的?許多這樣的解釋絲毫不能打動我們!&mdash&mdash它們對于戲劇的效果什麼也沒說,反讓人覺得該劇的魅力隻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和語言的瑰麗。

    然而,正是這些诠釋恰恰說明:我們有必要在該劇中尋找另外的某種力量源泉,難道不是嗎? 在這些令人費解的精湛的藝術品中,還有一件就是米開朗基羅的大理石雕像《摩西》,它保存在羅馬維科裡的聖皮埃特羅教堂裡。

    衆所周知,這座雕塑隻是教皇巨大陵墓的極小一部分[152],原本是藝術家為至高無上的教皇朱利葉斯二世樹立的。

    每當讀到稱頌該雕塑的話,諸如它是&ldquo近代雕塑之冠&rdquo之類(格林,1900,第189頁),我總是十分高興。

    因為沒有一件雕塑作品能像這尊摩西像那樣給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有許多次我沿着被人冷落的科爾索加富爾那陡峭的石梯來到寂靜的廣場,被遺棄的教堂在那兒茕茕孑立,試圖在那兒承受摩西這位英雄憤懑的目光。

     有時,我謹慎小心地從陰森的教堂踽踽而出,仿佛自己也是他所怒視的暴民中的一員&mdash&mdash這些暴民既無信仰又沒涵養,一旦重獲幻想中的偶像便欣喜若狂。

     但是,我為什麼把這座雕像稱之為令人費解的藝術品呢?毫無疑問,塑像表現的是摩西,猶太人的法規制定者,手裡拿着刻有《十誡》的律法書(法版)。

    這是完全肯定的,不過也僅僅如此。

    就在1912年,一位藝術評論家馬克斯·索爾蘭特(MaxSauerlandt)曾說過:&ldquo世界上沒有哪一件藝術品像這位頭上長角的摩西一樣,遭到如此衆說紛纭的評判,僅是對這個人物形體的解釋就出現了正反兩種說法&hellip&hellip&rdquo依據5年前發表的一篇文章[153],我将先研究與摩西這一形象有關的疑惑;在這些疑惑的背後隐藏着理解這件藝術品的最根本、最有價值的東西,揭示這一點應該是毫無困難的。

     第一章 米開朗基羅的摩西雕像呈坐姿;他的身體朝着正前方,臉上有茂密的大胡子,頭扭向左邊,右腳放在地上,左腿擡起,僅有腳趾觸地。

    他的右臂一端抵在《十誡》律法書上,另一端摸着胡子;左臂放在大腿上。

    [154]若要我更加詳細地描述他的姿态,那就必須先說說在後面我們将要讨論的内容。

    順便說一句,各類作家對這座雕像的描述竟是那樣出奇地失當。

    他們對自己不懂的地方進行了不準确的描述。

    不理解的東西也就是不能準确地感知和複現的東西。

    格林(Grimm,第189頁)描述道:他&ldquo右臂放在律法書上&rdquo,右手&ldquo握着胡子&rdquo。

    (1900)盧布克(Lübke,1863,第666頁)說道:&ldquo他深受震動,右手抓住蓬松飄逸的美髯。

    &rdquo斯普林格(Springer,1895,第33頁)說:&ldquo摩西左手按在身上,右手似乎下意識地插進那卷曲的大胡子。

    &rdquo賈斯蒂(Justi,1900,第326頁)認為,他的右手手指擺弄着胡子,&ldquo就像現代人激動時擺弄表鍊一樣&rdquo,孟茲(1895)也強調這種擺弄胡子的姿勢。

    湯德(1908,第205頁)談道&ldquo右手拿着律法書緊貼于肋部,顯出一副沉着、堅定的神态。

    &rdquo與賈斯蒂和博伊托(Boito)不同的是,他甚至連右手呈現的激動的迹象也沒看出來,哪怕是在右手上。

    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1927,第634頁)抱怨道:&ldquo手一直握着胡須,這種姿态一直保持在這位巨人将頭轉向另一側時。

    &rdquo雅各布·布克哈特批評說,&ldquo那條健美的左臂實際上隻起到把胡須壓在身上的作用。

    &rdquo 既然各人的描述有如此差異,那我們遇到關于雕像五官的不同解釋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覺得,對摩西的面部表情,還是湯德(1908,第205頁)描繪得最為準确。

    他從塑像上感覺出&ldquo一種憤慨、痛苦、蔑視摻雜在一起的表情&mdash&mdash緊鎖的眉頭表現出憤怒,目光中飽含着痛苦,而輕蔑則表現在突出的下唇和下撇的嘴角&rdquo。

    但别的仰慕者肯定是用另外一種眼光來看這件雕像作品的。

     比如,杜帕蒂(Dupaty)就認為&ldquo他那威嚴的眉毛猶如透明的面紗,正好将其非凡的思想半遮半掩&rdquo。

    [155]另一方面,盧布克(1863,第666~667頁)卻聲稱:&ldquo如果你想從他頭上看出超常智慧的迹象,那隻能徒勞;他的下彎的眉毛并不能表示什麼,頂多不過是說明他有無比的憤怒和沖天的蠻力。

    &rdquo吉羅姆(Guillaume,1876,第96頁)對摩西面部表情的解釋與上述幾種相去更遠。

    他說在摩西面部沒看到任何情感,&ldquo僅有一絲傲氣,一股尊嚴,一線信仰。

    摩西的眼光洞察到人類的前途,預感到他的子民将不斷繁衍生息,他的律法将永恒不變&rdquo。

    孟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