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的童年回憶
關燈
小
中
大
1910
劉平譯
廖鳳林校
邵迎生修訂
按語
本文是弗洛伊德對列奧納多·達·芬奇的長篇評傳。
他以精神分析的觀點和傳記研究的方法,詳盡介紹了達·芬奇童年以來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曆史的發展過程,着重闡釋了他的藝術與科學活動的心理起源。
主要觀點:(1)強調童年經驗(記憶)的重要性和&ldquo戀親情結&rdquo對他的創作(如《蒙娜麗莎》、《聖安妮和另外兩個人》等)及其一生命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2)指出他是一個特殊類型的同性戀者和強迫性神經症者,把想象特别是幻想(&ldquo秃鹫幻想&rdquo)視為創作的出發點和主要形式。
(3)宣稱藝術家的創作是他性欲的一種宣洩,主張藝術和科學成就是性本能升華的兩種表征。
(4)提出以&ldquo性壓抑&rdquo為本源的科學研究本能的三種類型,即神經性抑制型、強迫性沉思型、替代性升華型。
此文不僅對研究達·芬奇這一曆史人物的心理構成有參考價值,而且對研究弗洛伊德心理美學思想也有重要意義。
英文版編者導言 《達·芬奇的童年回憶》,是艾倫·泰森修改了标題後的完整的新譯著。
弗洛伊德在1898年10月9日緻弗利斯[56]的信中的一句話表明他對列奧納多[57]的興趣由來已久,他說:&ldquo或許最著名的&lsquo左利手&rsquo[58]就是列奧納多,沒人知道他有過任何的風流韻事。
&rdquo他的這種興趣不是暫時的,他在回答一份關于&ldquo自己特别喜愛什麼書&rdquo的調查問卷時,我們發現他曾提到了米萊茨可夫斯基(Merezhkovsky)關于列奧納多的研究。
然而促使他寫這部著作的最直接的原因,是1909年秋天出現的他的一個患者。
他在10月17日給瓊斯的信中說,這位患者似乎與列奧納多有着相同的性格,隻是沒有他的天才而已。
他還說,他剛從意大利搞到一本有關列奧納多青年時代的書。
這就是下文中将要涉及的斯克納米傑羅(Scognamiglio)的專題論文。
在讀過這篇論文和一些其他有關列奧納多的書之後,12月1日他回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報告了這一研究課題。
1910年4月初,他才完成他的研究成果,于5月末出版。
弗洛伊德對此書再版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補充。
這中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增補了有關&ldquo包皮環割術&rdquo(circumcision)的短注釋,選錄和引用了裡特勒(Reitler)·弗斯特的著作,及1923年關于倫敦漫畫的讨論。
弗洛伊德不是第一個在著作中用臨床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曆史人物生活的人。
這類實驗已經有人做過了,尤其是賽德格已出版的對邁爾(Meyer,1908)、列娜(Lenau,1909)和克雷斯特(Kleist,1909)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59]雖然弗洛伊德沒有從事過這類完整的傳記性研究,但是他以前曾經依據作家們的作品的部分章節,進行過片斷的分析。
事實上,在此前很久,即1898年6月20日他給弗利斯寄去了有關邁爾的一部《女法官》短篇小說的研究,這篇小說描寫了作者的早期生活。
弗洛伊德的這篇關于列奧納多的專著不僅是他第一次,而且是最後一次在傳記領域裡的長途旅行。
這本書遭到了弗洛伊德已經預料到的譴責和诽謗,因而他在第六章的開頭就為自己作了辯解,這種辯解至今對傳記作家和評論家仍然是普遍适用的。
奇怪的是,直到最近似乎還沒有一個評論家能指出這本書的最大弱點。
書中最重要的部分描寫的是列奧納多對食肉鳥落到他的搖籃的記憶或者說是童年幻想。
在列奧納多的筆記本中把這隻鳥命名為&ldquonibio&rdquo(現在寫作nibbio),是意大利語中一個意為&ldquo鸢&rdquo的詞,而弗洛伊德始終把這個詞譯成德文的&ldquoGeier&rdquo,在英語中卻隻能譯作&ldquo秃鹫&rdquo。
[60] 弗洛伊德的錯誤似乎來自他閱讀和參考過的那些德文譯著。
如赫茲菲爾德在她的譯文中,用&ldquoGeier&rdquo代替&ldquoMilan&rdquo來翻譯搖籃幻想,規範德文該譯為&ldquo鸢&rdquo。
從弗洛伊德有記号的藏書裡能看出,最重要的影響可能來自米萊茨可夫斯基關于列奧納多的著作的德文譯本,從中他第一次發現了這個故事,也獲得了大量有關列奧納多其他方面的情況這個譯本也把搖籃幻想譯成&ldquoGeier&rdquo,雖然米萊茨可夫斯基自己正确地使用了&ldquokorshun&rdquo,而在俄語中這個詞譯為&ldquo鸢&rdquo。
因為這個錯誤,某些讀者可能會拒絕接受整個研究,覺得它沒有價值。
無論如何,更冷靜地檢查這種處境,詳細地考慮一下弗洛伊德某些已無效的論争和結論的确切方面,仍将是一件好事。
首先,必須抛開列奧納多畫中&ldquo隐藏着的鳥&rdquo。
即便它真的是鳥,也是隻秃鹫,根本就不像鸢。
這是費斯特&ldquo發現&rdquo的,而不是弗洛伊德。
他在那部著作的第二版才做了介紹,弗洛伊德接受了它,但有相當大的保留。
其次,更重要的是埃及語的問題。
作為象形文字的埃及語&ldquo母親&rdquo(mut)一詞很肯定地象征着秃鹫,而不是鸢。
加德納在她的權威性著作《埃及語法》(1950)中确認&ldquoGypsfulvus&rdquo就是鷹頭獅身的怪獸秃鹫。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推斷列奧納多幻想中的鳥代表他母親的觀點,在埃及神話中無法獲得直接的支持,而且這種經驗性的問題與埃及神話也沒有關系。
[61]幻想與神話之間似乎沒有最直接的聯系。
雖然如此,這兩者又各自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古代埃及人把&ldquo秃鹫&rdquo和&rdquo母親&rdquo聯系起來的思想是怎樣來的呢?是像埃及學者解釋的僅僅是某種語音上的偶然巧合嗎?如果不是,弗洛伊德有關&ldquo兩性同體&rdquo的女神的讨論就必定有它自身的價值,無論這種讨論與列奧納多的情況關系怎樣,列奧納多有關鳥落到他的搖籃并把尾巴放到他嘴裡的幻想都應繼續尋求解釋,即使這隻鳥不是秃鹫。
弗洛伊德關于幻想的精神分析與這種糾正并不矛盾,而僅僅是失去了一個有力的支持。
除由埃及語讨論導緻了離題而外,盡管這仍然保持了它很大的獨存價值,弗洛伊德研究的主題沒有受到他的錯誤的影響,即對列奧納多的研究起始于他幼年的感情生活,描繪了他的藝術沖動和科學沖動之間的沖突的不同側面,深刻剖析了他的性心理曆史的産生。
除了這個主題外,這個研究還向我們展示了若幹很重要的相關問題:關于創造性藝術家的心理活動和心理本質的一種更普遍的讨論,關于同性戀的一種特殊類型起源的概述,以及第一次對自戀概念的充分展開,所有這些,都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曆史有着特殊的影響。
第一章 精神病學通常選取意志薄弱的人作為研究對象,一旦這種研究接觸到人類中的偉大人物,外行人就會認為沒理由這樣做。
&ldquo使輝煌黯然失色,把崇高拖入泥潭&rdquo[62],這不是研究的目的。
企圖填平将偉大人物的完美同普通人的不足分離開來的鴻溝,會讓人感到不滿意。
然而,研究不能不發現那些傑出人物們可以被認識、理解的每件有價值的事,并且相信他們同樣受正常的和病理的活動規律的控制和影響。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被他的同時代人稱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在當時他就像個謎,如同我們今天的感覺一樣。
他是一個非常全面的,隻能推測其輪廓,卻永遠也不能界定的天才。
[63]繪畫在他一生中有着決定性的影響。
他使我們認識到的是自然科學家(工程師)[64]與藝術家結合起來的偉大。
雖然他的繪畫傑作留了下來,可他的科學發現卻沒能發表和應用。
在其發展過程中,他的調查研究的特質從沒完全給藝術創作以自由,并且經常是科研在藝術創作中反客為主,最終使他受到抑制。
依瓦薩利(Vasari)的說法,在列奧納多臨終時,他自責由于他在藝術創作中的失職而觸怒了上帝和人類。
[65]雖然瓦薩利的這個故事屬于傳說,沒有多少内在的可能性,甚至在這位神秘的大師生前就已開始編撰,但作為當時人們所相信的證據,它仍然具有無法否認的價值。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列奧納多的同時代人對他的個性不理解呢?這肯定不是因為他的多才多藝和知識淵博,正是這種多才多藝的淵博知識使得他把自己推薦給米蘭宮廷的公爵、被稱為摩洛二世的斯弗爾茲,并讓其作為他自己的一項發明&mdash&mdash封泥的執行者。
他還給這位公爵寫了一封著名的信,來誇耀自己作為建築師和軍事工程師的成就。
文藝複興時期,人們相當常見在一個人的身上具有多種能力的有機結合。
列奧納多便是這種結合範例中最才華橫溢的人之一。
他不屬于從自然界中接受了極少的外部才能的那一類天才,也不屬于不注意生活的外部形式,隻重視關心人類而精神上充滿痛苦的憂郁的那一類天才。
正好相反,他高挑勻稱的身材,容貌完美無缺,體魄不同尋常,他的言談舉止充滿魅力,善于雄辯,待人可親。
他熱愛周圍美的事物,喜歡豪華的服裝,注重每一種生活優雅。
他在一篇有關繪畫的專題論文中的一段&mdash&mdash這篇論文表現了他對享受的強烈的感受力,把繪畫與它的姐妹藝術相比較。
他描寫了有着許多不便在等待着的雕塑家: &ldquo他臉上沾滿了大理石粉末,以緻他看上去像個面包師,而且他身上完全被大理石碎片覆蓋,好像他的背落滿了雪花,他的房間裡也全都是碎石和灰塵。
畫家的情形就相當不同了,因為他可以十分舒服地坐在自己的作品前。
他穿着考究,手執精巧的畫筆,蘸着令人愉快的色彩。
房間裡挂滿了使人高興的畫并且一塵不染。
經常有音樂和讀着美妙佳作的男士們陪伴着他,他可以在沒有錘聲和其他吵鬧聲中,心情極為愉快地欣賞着它們。
&rdquo[66] 列奧納多的洋溢着喜悅、幸福和享樂的生活,僅僅限于他藝術家生活的初期,即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内,确實可能如此。
後來,摩洛的統治垮台,迫使他離開了他活動的中心和保證他地位的米蘭,過着缺少保障、不富有成就的生活,直到他在法國找到了最後的避難所。
這時他性情中的光彩已黯然失色,而天性中古怪的一面暴露得越來越明顯。
此外,他的興趣從藝術轉移到了科學,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對科學的興趣與日俱增,這必然擴大了他與同時代人之間的鴻溝。
當他不得不為完成訂貨而勤奮作畫,并且變得富有時(例如,像他以前的同學皮魯金諾那樣),在那些人看來,他隻是在為那些反複無常的瑣事而工作,甚至懷疑他在為&ldquo黑色藝術&rdquo服務,而他的所有努力也被認為是浪費時間。
因為我們能從列奧納多的筆記裡了解到他所從事的藝術實踐,所以現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
在人們尚未熟悉不依據任何預先的假定的研究方式的年代,以及古代的權威開始取代教會權威的時代,作為一個先驅者,列奧納多的價值絕對可以與培根、哥白尼相媲美&mdash&mdash但他必然是孤立的。
當他解剖馬的屍體和人的屍體時,當他設計飛行器時,當他研究植物的營養及它們的中毒反應時,他必然與亞裡士多德似的評論家有很大的背離,他好像成了被人看不起的煉金術士了。
至少在那段令人不快的時間裡,他隻有在他的實驗室裡進行他的實驗研究才能找到一些安慰。
這種情形對他繪畫的影響在于他很不情願執筆繪畫,他畫得越來越少,起初創作的一些作品,到這時大部分還沒有完成,他幾乎不關心它們的最終命運。
他為他的同時代人所指責:他對他的藝術的态度,在同時代人看來成了一個謎。
列奧納多的某些原來的崇拜者試圖為他開脫其性格不穩定的指責。
他們聲稱他被指責之處正是偉大的藝術家們的共同特征:甚至精力充沛的米開朗基羅&mdash&mdash一個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的人,也留下了許多未完成的作品。
列奧納多和米開朗基羅的情況相類似,他們都一樣沒有錯誤。
而且,他們極力主張,就某些畫來講,甚至于沒有未完成的問題,而應看作它們就是那個樣子。
在外行人看來的傑作,對藝術作品的創造者來說,僅僅是他意圖的不能令人滿意的體現。
他對完美有一些朦胧的概念,但又對一次次地複制相像的完美感到絕望。
他們聲言,最不應該的是讓藝術家對他的作品的最終命運負責。
盡管這些辯解可能是有根據的,但仍然掩蓋不住我們面對的列奧納多的全部情況。
對一幅作品反複創作的艱辛感到苦惱,最後從其中脫身出來,但又不關心它的未來命運,這在其他許多藝術家身上都會再現,可是毫無疑問這種行為在列奧納多身上已達到了極端。
索爾密(1910,第12頁)引用他的一個學生的評論:&ldquo當他進行繪畫時,整個過程裡,他看起來一直在顫抖,他從未完成過任何一幅已經開始的作品,并且他總能在那些别人認為是非凡的作品中發現缺陷,這表明他非常尊重藝術的偉大。
&rdquo索爾密還說:列奧納多最後的一些畫,如《麗達》、《聖母瑪利亞》、《酒神巴切斯》、《年輕的教徒聖·約翰》都處于未完成的狀态。
他全部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這種情況。
羅馬佐在複制《最後的晚餐》時,在一首十四行詩中提及了列奧納多沒能完成他的作品的這種壞名昭彰的情形。
普拉托詹尼從不放下他的畫筆,卻比得上非凡的芬奇&mdash&mdash沒有任何作品完成得徹底。
列奧納多的繪畫速度慢是衆所周知的。
在進行最詳盡的準備、研究之後,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為米蘭的聖瑪利亞修道院畫了《最後的晚餐》。
他的一個同時代人、作家班德利,當時是修道院中年輕的修道士,他說:列奧納多經常早早地爬上腳手架,一直在那兒待到傍晚,不曾放下畫筆,忘記了吃喝。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卻沒畫一筆。
有時他會在畫前待上幾個小時,僅僅是在頭腦中構思。
他也時常從米蘭城堡的庭院直接來到修道院,為他在那兒給斯弗爾茲制作的騎馬者塑像的模型添上幾筆,然後就突然中斷了。
根據瓦薩利的說法,列奧納多用了四年的時間為吉奧孔多的妻子蒙娜麗莎畫肖像,最終也沒能完成。
這種情形可以說明這幅畫為什麼從未交給委托人,而一直由列奧納多保存,并由他把它帶到法國的事實。
[67]後來這幅畫被國王弗朗西斯一世買下來,成了今天盧浮宮最燦爛的瑰寶之一。
如果我們把關于列奧納多的工作方式的這些報告與他留給後人的大量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展示其作品中每一個主題的草圖和研究資料進行比較的話,我們一定會否定這種說法:不穩定及草率的特質對列奧納多的藝術産生了些許影響。
相反,我們可以觀察到非同一般的深奧性和隻能在猶豫中取得決定的豐富的可能性。
同時,也能觀察到難以滿足的要求和實際工作中受到的限制,甚至藝術家自己也說不清楚這些限制如何不合他的理想。
緩慢&mdash&mdash列奧納多工作中一直明顯存在的特性&mdash&mdash被看成是這種限制的特征,也是他後來從畫壇退出的先兆。
[68]也是這一點決定了《最後的晚餐》所應得到的命運。
列奧納多不适應那種在未幹好的底色上迅速作畫的壁畫技法,因此,他選擇了油彩。
油彩的幹燥過程拉長了作品的創作時間,這适合他的心境與閑适。
然而,被塗在底色上的顔料又與底色分開,并且脫離牆壁,加之牆壁的殘缺,建築物本身的未來命運都決定着繪畫不可避免地将遭到毀壞。
[69] 一個相似的技術實驗的失敗斷送了《安格哈裡戰役》。
後來,在與米開朗基羅的競争中,他把這幅畫畫在了佛羅倫薩會議廳的牆上,并且沒有完成就被列奧納多放棄了。
這似乎是一種不同的興趣&mdash&mdash在實驗中&mdash&mdash開始是促進這件藝術作品的,隻是到後來才損害了這件作品。
列奧納多這個人的性格顯示出另外一些不同尋常的特征和明顯的矛盾。
消極和不以為然在他身上似乎一目了然。
當任何人要想得到自己的最大的活動範圍時&mdash&mdash沒有對别人的強烈侵害,就無法達到這個目的&mdash&mdash列奧納多卻以默默地保持和平、回避所有的對抗和争吵而聞名。
他溫和、慈善地對待每一個人。
據說他不吃肉,因為他認為剝奪動物的生命是不應該的。
他會特别愉快地到市場上買回鳥,再放飛他們。
[70]他譴責戰争和流血,并且描繪人不是動物世界的國王,而是最壞的野獸。
[71]這種帶有女性溫柔的感情沒有妨礙他在刑徒去刑場的路上陪伴他們,以便研究他們被恐懼扭曲了的臉孔,并在筆記本上為他們畫素描;沒有妨礙他設計出最殘忍的進攻型武器,且作為一個軍事總工程師為伯爾吉阿服務。
他時常表現得對善惡毫不在意,或者堅持用特殊的标準衡量善與惡。
在最殘忍、最狡猾的敵人侵占羅曼納的戰役中,他以權威身份跟随着皇帝。
然而在列奧納多的筆記本上沒有一行字對那些日子的事件加以任何評論與關注,這完全類似于法蘭西戰役中的歌德。
如果這部傳記研究企圖真正達到理解其主人公的精神生活的話,那它就不必&mdash&mdash好似在絕大多數傳記中存在着謹慎或拘謹的情況&mdash&mdash默然忽略主人公的性行為和性個性。
關于列奧納多這方面的情況,人們幾乎不了解,但這方面的事卻充滿了重大意義。
在同那個淫欲橫流與悲觀的禁欲主義相鬥争的時代,列奧納多表現出了作為一位藝術家和女性美的畫家不該有的情形&mdash&mdash對性欲的冷漠拒絕。
索爾密下面引用的列奧納多的一句話證明了他的性冷淡:&ldquo生育行為和與之相關的所有事情都如此令人惡心,以緻如果沒有傳統風俗、沒有美麗的臉蛋兒和激發美感的天性,人類很快就會消亡。
&rdquo[72]列奧納多死後出版的作品不僅論述了最重大的科學問題,而且也論及了我們覺得不該是他這樣偉大的人去思考的瑣事(寓言性自然史、動物寓言、笑話和預言)。
[73]這些作品是純潔的,人們甚至說它們是禁欲的,即使在今天的純文藝作品中此種程度的純潔也會使人們感到驚訝。
它們如此果斷地避開有關性的每件事情,似乎唯獨厄洛斯,這個所有生命的保護神,對于追求知識的研究者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材料[74],人們都很了解,偉大的藝術家們是怎樣常常通過他們的性感的甚至赤裸裸淫穢的畫來宣洩他們的幻想。
相反,在列奧納多的諸多資料中,我們隻能見到一些有關女性内部生殖器和子宮裡胚胎的位置等的解剖草圖。
[75] 值得懷疑的是列奧納多是否曾熱烈地擁抱過女人,也不知道他和某位女人是否有過任何密切的精神聯系,就像米開朗基羅和維多利亞一樣。
當他還是一個學徒,住在他的師傅瓦羅奇奧家時,他被控告和某些年輕人搞違法的同性戀,這次事件的結果是他被判無罪。
因為他雇用了一個名聲掃地的男孩做模特兒[76],他似乎就陷入了被嫌疑之中。
當他做了師傅,他被他學生中的那些漂亮男孩和青年包圍着。
其中最後一個學生邁爾茲陪同他到了法國,并一直伴他到去世。
列奧納多指定邁爾茲為他的繼承人。
我們與現代的列奧納多傳記作家們所肯定的情況不同,這些作家們自然地要否定列奧納多與他的學生們有性關系的可能性,認為這是對這位偉大人物的侮辱,我們可以認為列奧納多與那些和他共同生活的年輕人&mdash&mdash這正是當時的習俗&mdash&mdash有感情關系十分可能,但這并沒有擴展到有性行為的程度。
高度的性行為不屬于他。
隻有一種方法即聯系他作為藝術家和科學研究者的雙重品性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理解列奧納多的情緒和性生活的特殊性有關。
就傳記作家來說,心理學的探讨途徑是非常不同的。
就我了解隻有一個人&mdash&mdash索爾密(EdmondoSolmi),研究解答了這個問題。
作家米萊茨可夫斯基選擇了列奧納多作為一部大型曆史小說的男主角,圍繞着這位非凡的人寫了一本與那小說相類似的讀物,作家(通過想象)用富于創造性的語言,而不是直白的語言,清晰表達了人物的思想。
索爾密(1908)給列奧納多做了如下結論:&ldquo然而對周圍的每一事物的認識和以冷靜的優于他人精神探究美好事物的最深層奧秘的不滿足的欲望,決定了列奧納多的作品永遠處于未完成的狀态。
&rdquo 在《佛羅倫薩讨論會論文集》裡有一篇文章引用了列奧納多的一段話,它們體現了他的信念的自白,提供了關于他本性的答案:&ldquo一個人如果沒有獲得對事物本質的徹底了解,那他就沒有權利愛或恨這一事物。
&rdquo[77]列奧納多在另一篇有關繪畫的論文中重複了這段話,他似乎在保衛自己,以抵抗非宗教派的指控:&ldquo挑剔的評論家最好保持沉默,因為那(種處理方式)就是認識諸多神奇事物的造物主的方式,這也是愛這樣偉大的發明者的方式。
因為實際上,偉大的愛來自于對被愛對象的深刻認識。
如果你隻了解它一點點兒,那你就隻能愛它一點點兒或者根本就不愛&hellip&hellip&rdquo 在他們傳達的重要的心理事實中,沒有找列奧納多這些論述的價值,因為它們所宣稱的顯然是錯的,而且列奧納多必定同我們一樣清楚這點。
人類在研究和熟悉了感情所适用的對象之後才去愛或恨這個對象的說法是不真實的。
相反,他們沖動地去愛,來自于與認識無關的情感動機(emotionalmotive),其作用頂多是經過反應和考慮使之減弱。
那麼,列奧納多的意思僅僅是人類進行的隻是不适當的和無可非議的人,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去愛:控制感情,讓它服從反應過程,隻有當它勇敢地面對思維的檢驗時,才能讓它進行下去。
同時我們也理解,他希望告訴我們,這種情況正在他身上發生,并且假如别人都像他那樣對待愛和恨,那将是很有價值的。
發生在他身上的情況似乎确實如此。
他的感情被控制着,并且服從于他的研究本能。
他不愛不恨,卻要探讨自己愛什麼恨什麼的起源和意義。
因此他首先必然會表現出不加區分地看待善與惡、美和醜。
他在調查工作期間擺脫了愛和恨的肯定與否定的印記,把二者都轉變為智力興趣。
實際上,列奧納多不是缺少激情,也不缺少天才的火花&mdash&mdash這一所有人類活動背後隐含着直接或間接的驅動力。
他隻是把他的激情轉變成為求知的渴望,然後他依靠從熱情中獲得的執著、堅定和洞察力來使自己适應調查研究,并使智力活動達到了巅峰。
當赢得了知識之後,他才會把長期受約束的感情釋放出來,任它們自由流淌,就像源于大河的小溪。
在發現的巅峰,當他審視到全部聯系的大部分時,他會被情緒所折服,會用欣喜若狂的語言來贊美他研究中具有創造性那部分的輝煌,或者&mdash&mdash用宗教措辭&mdash&mdash造物主的偉大去贊美它。
索爾密正确地理解在列奧納多身上的這種轉變過程,他在引用了列奧納多稱頌莊嚴的自然法則的一段文字(&ldquo啊,神奇的必然性&hellip&hellip&rdquo)之後,寫道(1910):&ldquo把自然科學轉變為一種宗教情感,是列奧納多手稿的一種獨有的特征,在那裡,這種事例比比皆是。
&rdquo 因為他對知識的無法滿足和不知疲倦的渴求,列奧納多被稱為意大利的浮士德。
然而,完全避開關于研究的本能可能轉化為生活樂趣的疑慮
他以精神分析的觀點和傳記研究的方法,詳盡介紹了達·芬奇童年以來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曆史的發展過程,着重闡釋了他的藝術與科學活動的心理起源。
主要觀點:(1)強調童年經驗(記憶)的重要性和&ldquo戀親情結&rdquo對他的創作(如《蒙娜麗莎》、《聖安妮和另外兩個人》等)及其一生命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2)指出他是一個特殊類型的同性戀者和強迫性神經症者,把想象特别是幻想(&ldquo秃鹫幻想&rdquo)視為創作的出發點和主要形式。
(3)宣稱藝術家的創作是他性欲的一種宣洩,主張藝術和科學成就是性本能升華的兩種表征。
(4)提出以&ldquo性壓抑&rdquo為本源的科學研究本能的三種類型,即神經性抑制型、強迫性沉思型、替代性升華型。
此文不僅對研究達·芬奇這一曆史人物的心理構成有參考價值,而且對研究弗洛伊德心理美學思想也有重要意義。
英文版編者導言 《達·芬奇的童年回憶》,是艾倫·泰森修改了标題後的完整的新譯著。
弗洛伊德在1898年10月9日緻弗利斯[56]的信中的一句話表明他對列奧納多[57]的興趣由來已久,他說:&ldquo或許最著名的&lsquo左利手&rsquo[58]就是列奧納多,沒人知道他有過任何的風流韻事。
&rdquo他的這種興趣不是暫時的,他在回答一份關于&ldquo自己特别喜愛什麼書&rdquo的調查問卷時,我們發現他曾提到了米萊茨可夫斯基(Merezhkovsky)關于列奧納多的研究。
然而促使他寫這部著作的最直接的原因,是1909年秋天出現的他的一個患者。
他在10月17日給瓊斯的信中說,這位患者似乎與列奧納多有着相同的性格,隻是沒有他的天才而已。
他還說,他剛從意大利搞到一本有關列奧納多青年時代的書。
這就是下文中将要涉及的斯克納米傑羅(Scognamiglio)的專題論文。
在讀過這篇論文和一些其他有關列奧納多的書之後,12月1日他回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報告了這一研究課題。
1910年4月初,他才完成他的研究成果,于5月末出版。
弗洛伊德對此書再版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補充。
這中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增補了有關&ldquo包皮環割術&rdquo(circumcision)的短注釋,選錄和引用了裡特勒(Reitler)·弗斯特的著作,及1923年關于倫敦漫畫的讨論。
弗洛伊德不是第一個在著作中用臨床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曆史人物生活的人。
這類實驗已經有人做過了,尤其是賽德格已出版的對邁爾(Meyer,1908)、列娜(Lenau,1909)和克雷斯特(Kleist,1909)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59]雖然弗洛伊德沒有從事過這類完整的傳記性研究,但是他以前曾經依據作家們的作品的部分章節,進行過片斷的分析。
事實上,在此前很久,即1898年6月20日他給弗利斯寄去了有關邁爾的一部《女法官》短篇小說的研究,這篇小說描寫了作者的早期生活。
弗洛伊德的這篇關于列奧納多的專著不僅是他第一次,而且是最後一次在傳記領域裡的長途旅行。
這本書遭到了弗洛伊德已經預料到的譴責和诽謗,因而他在第六章的開頭就為自己作了辯解,這種辯解至今對傳記作家和評論家仍然是普遍适用的。
奇怪的是,直到最近似乎還沒有一個評論家能指出這本書的最大弱點。
書中最重要的部分描寫的是列奧納多對食肉鳥落到他的搖籃的記憶或者說是童年幻想。
在列奧納多的筆記本中把這隻鳥命名為&ldquonibio&rdquo(現在寫作nibbio),是意大利語中一個意為&ldquo鸢&rdquo的詞,而弗洛伊德始終把這個詞譯成德文的&ldquoGeier&rdquo,在英語中卻隻能譯作&ldquo秃鹫&rdquo。
[60] 弗洛伊德的錯誤似乎來自他閱讀和參考過的那些德文譯著。
如赫茲菲爾德在她的譯文中,用&ldquoGeier&rdquo代替&ldquoMilan&rdquo來翻譯搖籃幻想,規範德文該譯為&ldquo鸢&rdquo。
從弗洛伊德有記号的藏書裡能看出,最重要的影響可能來自米萊茨可夫斯基關于列奧納多的著作的德文譯本,從中他第一次發現了這個故事,也獲得了大量有關列奧納多其他方面的情況這個譯本也把搖籃幻想譯成&ldquoGeier&rdquo,雖然米萊茨可夫斯基自己正确地使用了&ldquokorshun&rdquo,而在俄語中這個詞譯為&ldquo鸢&rdquo。
因為這個錯誤,某些讀者可能會拒絕接受整個研究,覺得它沒有價值。
無論如何,更冷靜地檢查這種處境,詳細地考慮一下弗洛伊德某些已無效的論争和結論的确切方面,仍将是一件好事。
首先,必須抛開列奧納多畫中&ldquo隐藏着的鳥&rdquo。
即便它真的是鳥,也是隻秃鹫,根本就不像鸢。
這是費斯特&ldquo發現&rdquo的,而不是弗洛伊德。
他在那部著作的第二版才做了介紹,弗洛伊德接受了它,但有相當大的保留。
其次,更重要的是埃及語的問題。
作為象形文字的埃及語&ldquo母親&rdquo(mut)一詞很肯定地象征着秃鹫,而不是鸢。
加德納在她的權威性著作《埃及語法》(1950)中确認&ldquoGypsfulvus&rdquo就是鷹頭獅身的怪獸秃鹫。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推斷列奧納多幻想中的鳥代表他母親的觀點,在埃及神話中無法獲得直接的支持,而且這種經驗性的問題與埃及神話也沒有關系。
[61]幻想與神話之間似乎沒有最直接的聯系。
雖然如此,這兩者又各自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古代埃及人把&ldquo秃鹫&rdquo和&rdquo母親&rdquo聯系起來的思想是怎樣來的呢?是像埃及學者解釋的僅僅是某種語音上的偶然巧合嗎?如果不是,弗洛伊德有關&ldquo兩性同體&rdquo的女神的讨論就必定有它自身的價值,無論這種讨論與列奧納多的情況關系怎樣,列奧納多有關鳥落到他的搖籃并把尾巴放到他嘴裡的幻想都應繼續尋求解釋,即使這隻鳥不是秃鹫。
弗洛伊德關于幻想的精神分析與這種糾正并不矛盾,而僅僅是失去了一個有力的支持。
除由埃及語讨論導緻了離題而外,盡管這仍然保持了它很大的獨存價值,弗洛伊德研究的主題沒有受到他的錯誤的影響,即對列奧納多的研究起始于他幼年的感情生活,描繪了他的藝術沖動和科學沖動之間的沖突的不同側面,深刻剖析了他的性心理曆史的産生。
除了這個主題外,這個研究還向我們展示了若幹很重要的相關問題:關于創造性藝術家的心理活動和心理本質的一種更普遍的讨論,關于同性戀的一種特殊類型起源的概述,以及第一次對自戀概念的充分展開,所有這些,都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曆史有着特殊的影響。
第一章 精神病學通常選取意志薄弱的人作為研究對象,一旦這種研究接觸到人類中的偉大人物,外行人就會認為沒理由這樣做。
&ldquo使輝煌黯然失色,把崇高拖入泥潭&rdquo[62],這不是研究的目的。
企圖填平将偉大人物的完美同普通人的不足分離開來的鴻溝,會讓人感到不滿意。
然而,研究不能不發現那些傑出人物們可以被認識、理解的每件有價值的事,并且相信他們同樣受正常的和病理的活動規律的控制和影響。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被他的同時代人稱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在當時他就像個謎,如同我們今天的感覺一樣。
他是一個非常全面的,隻能推測其輪廓,卻永遠也不能界定的天才。
[63]繪畫在他一生中有着決定性的影響。
他使我們認識到的是自然科學家(工程師)[64]與藝術家結合起來的偉大。
雖然他的繪畫傑作留了下來,可他的科學發現卻沒能發表和應用。
在其發展過程中,他的調查研究的特質從沒完全給藝術創作以自由,并且經常是科研在藝術創作中反客為主,最終使他受到抑制。
依瓦薩利(Vasari)的說法,在列奧納多臨終時,他自責由于他在藝術創作中的失職而觸怒了上帝和人類。
[65]雖然瓦薩利的這個故事屬于傳說,沒有多少内在的可能性,甚至在這位神秘的大師生前就已開始編撰,但作為當時人們所相信的證據,它仍然具有無法否認的價值。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列奧納多的同時代人對他的個性不理解呢?這肯定不是因為他的多才多藝和知識淵博,正是這種多才多藝的淵博知識使得他把自己推薦給米蘭宮廷的公爵、被稱為摩洛二世的斯弗爾茲,并讓其作為他自己的一項發明&mdash&mdash封泥的執行者。
他還給這位公爵寫了一封著名的信,來誇耀自己作為建築師和軍事工程師的成就。
文藝複興時期,人們相當常見在一個人的身上具有多種能力的有機結合。
列奧納多便是這種結合範例中最才華橫溢的人之一。
他不屬于從自然界中接受了極少的外部才能的那一類天才,也不屬于不注意生活的外部形式,隻重視關心人類而精神上充滿痛苦的憂郁的那一類天才。
正好相反,他高挑勻稱的身材,容貌完美無缺,體魄不同尋常,他的言談舉止充滿魅力,善于雄辯,待人可親。
他熱愛周圍美的事物,喜歡豪華的服裝,注重每一種生活優雅。
他在一篇有關繪畫的專題論文中的一段&mdash&mdash這篇論文表現了他對享受的強烈的感受力,把繪畫與它的姐妹藝術相比較。
他描寫了有着許多不便在等待着的雕塑家: &ldquo他臉上沾滿了大理石粉末,以緻他看上去像個面包師,而且他身上完全被大理石碎片覆蓋,好像他的背落滿了雪花,他的房間裡也全都是碎石和灰塵。
畫家的情形就相當不同了,因為他可以十分舒服地坐在自己的作品前。
他穿着考究,手執精巧的畫筆,蘸着令人愉快的色彩。
房間裡挂滿了使人高興的畫并且一塵不染。
經常有音樂和讀着美妙佳作的男士們陪伴着他,他可以在沒有錘聲和其他吵鬧聲中,心情極為愉快地欣賞着它們。
&rdquo[66] 列奧納多的洋溢着喜悅、幸福和享樂的生活,僅僅限于他藝術家生活的初期,即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内,确實可能如此。
後來,摩洛的統治垮台,迫使他離開了他活動的中心和保證他地位的米蘭,過着缺少保障、不富有成就的生活,直到他在法國找到了最後的避難所。
這時他性情中的光彩已黯然失色,而天性中古怪的一面暴露得越來越明顯。
此外,他的興趣從藝術轉移到了科學,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對科學的興趣與日俱增,這必然擴大了他與同時代人之間的鴻溝。
當他不得不為完成訂貨而勤奮作畫,并且變得富有時(例如,像他以前的同學皮魯金諾那樣),在那些人看來,他隻是在為那些反複無常的瑣事而工作,甚至懷疑他在為&ldquo黑色藝術&rdquo服務,而他的所有努力也被認為是浪費時間。
因為我們能從列奧納多的筆記裡了解到他所從事的藝術實踐,所以現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
在人們尚未熟悉不依據任何預先的假定的研究方式的年代,以及古代的權威開始取代教會權威的時代,作為一個先驅者,列奧納多的價值絕對可以與培根、哥白尼相媲美&mdash&mdash但他必然是孤立的。
當他解剖馬的屍體和人的屍體時,當他設計飛行器時,當他研究植物的營養及它們的中毒反應時,他必然與亞裡士多德似的評論家有很大的背離,他好像成了被人看不起的煉金術士了。
至少在那段令人不快的時間裡,他隻有在他的實驗室裡進行他的實驗研究才能找到一些安慰。
這種情形對他繪畫的影響在于他很不情願執筆繪畫,他畫得越來越少,起初創作的一些作品,到這時大部分還沒有完成,他幾乎不關心它們的最終命運。
他為他的同時代人所指責:他對他的藝術的态度,在同時代人看來成了一個謎。
列奧納多的某些原來的崇拜者試圖為他開脫其性格不穩定的指責。
他們聲稱他被指責之處正是偉大的藝術家們的共同特征:甚至精力充沛的米開朗基羅&mdash&mdash一個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的人,也留下了許多未完成的作品。
列奧納多和米開朗基羅的情況相類似,他們都一樣沒有錯誤。
而且,他們極力主張,就某些畫來講,甚至于沒有未完成的問題,而應看作它們就是那個樣子。
在外行人看來的傑作,對藝術作品的創造者來說,僅僅是他意圖的不能令人滿意的體現。
他對完美有一些朦胧的概念,但又對一次次地複制相像的完美感到絕望。
他們聲言,最不應該的是讓藝術家對他的作品的最終命運負責。
盡管這些辯解可能是有根據的,但仍然掩蓋不住我們面對的列奧納多的全部情況。
對一幅作品反複創作的艱辛感到苦惱,最後從其中脫身出來,但又不關心它的未來命運,這在其他許多藝術家身上都會再現,可是毫無疑問這種行為在列奧納多身上已達到了極端。
索爾密(1910,第12頁)引用他的一個學生的評論:&ldquo當他進行繪畫時,整個過程裡,他看起來一直在顫抖,他從未完成過任何一幅已經開始的作品,并且他總能在那些别人認為是非凡的作品中發現缺陷,這表明他非常尊重藝術的偉大。
&rdquo索爾密還說:列奧納多最後的一些畫,如《麗達》、《聖母瑪利亞》、《酒神巴切斯》、《年輕的教徒聖·約翰》都處于未完成的狀态。
他全部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這種情況。
羅馬佐在複制《最後的晚餐》時,在一首十四行詩中提及了列奧納多沒能完成他的作品的這種壞名昭彰的情形。
普拉托詹尼從不放下他的畫筆,卻比得上非凡的芬奇&mdash&mdash沒有任何作品完成得徹底。
列奧納多的繪畫速度慢是衆所周知的。
在進行最詳盡的準備、研究之後,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為米蘭的聖瑪利亞修道院畫了《最後的晚餐》。
他的一個同時代人、作家班德利,當時是修道院中年輕的修道士,他說:列奧納多經常早早地爬上腳手架,一直在那兒待到傍晚,不曾放下畫筆,忘記了吃喝。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卻沒畫一筆。
有時他會在畫前待上幾個小時,僅僅是在頭腦中構思。
他也時常從米蘭城堡的庭院直接來到修道院,為他在那兒給斯弗爾茲制作的騎馬者塑像的模型添上幾筆,然後就突然中斷了。
根據瓦薩利的說法,列奧納多用了四年的時間為吉奧孔多的妻子蒙娜麗莎畫肖像,最終也沒能完成。
這種情形可以說明這幅畫為什麼從未交給委托人,而一直由列奧納多保存,并由他把它帶到法國的事實。
[67]後來這幅畫被國王弗朗西斯一世買下來,成了今天盧浮宮最燦爛的瑰寶之一。
如果我們把關于列奧納多的工作方式的這些報告與他留給後人的大量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展示其作品中每一個主題的草圖和研究資料進行比較的話,我們一定會否定這種說法:不穩定及草率的特質對列奧納多的藝術産生了些許影響。
相反,我們可以觀察到非同一般的深奧性和隻能在猶豫中取得決定的豐富的可能性。
同時,也能觀察到難以滿足的要求和實際工作中受到的限制,甚至藝術家自己也說不清楚這些限制如何不合他的理想。
緩慢&mdash&mdash列奧納多工作中一直明顯存在的特性&mdash&mdash被看成是這種限制的特征,也是他後來從畫壇退出的先兆。
[68]也是這一點決定了《最後的晚餐》所應得到的命運。
列奧納多不适應那種在未幹好的底色上迅速作畫的壁畫技法,因此,他選擇了油彩。
油彩的幹燥過程拉長了作品的創作時間,這适合他的心境與閑适。
然而,被塗在底色上的顔料又與底色分開,并且脫離牆壁,加之牆壁的殘缺,建築物本身的未來命運都決定着繪畫不可避免地将遭到毀壞。
[69] 一個相似的技術實驗的失敗斷送了《安格哈裡戰役》。
後來,在與米開朗基羅的競争中,他把這幅畫畫在了佛羅倫薩會議廳的牆上,并且沒有完成就被列奧納多放棄了。
這似乎是一種不同的興趣&mdash&mdash在實驗中&mdash&mdash開始是促進這件藝術作品的,隻是到後來才損害了這件作品。
列奧納多這個人的性格顯示出另外一些不同尋常的特征和明顯的矛盾。
消極和不以為然在他身上似乎一目了然。
當任何人要想得到自己的最大的活動範圍時&mdash&mdash沒有對别人的強烈侵害,就無法達到這個目的&mdash&mdash列奧納多卻以默默地保持和平、回避所有的對抗和争吵而聞名。
他溫和、慈善地對待每一個人。
據說他不吃肉,因為他認為剝奪動物的生命是不應該的。
他會特别愉快地到市場上買回鳥,再放飛他們。
[70]他譴責戰争和流血,并且描繪人不是動物世界的國王,而是最壞的野獸。
[71]這種帶有女性溫柔的感情沒有妨礙他在刑徒去刑場的路上陪伴他們,以便研究他們被恐懼扭曲了的臉孔,并在筆記本上為他們畫素描;沒有妨礙他設計出最殘忍的進攻型武器,且作為一個軍事總工程師為伯爾吉阿服務。
他時常表現得對善惡毫不在意,或者堅持用特殊的标準衡量善與惡。
在最殘忍、最狡猾的敵人侵占羅曼納的戰役中,他以權威身份跟随着皇帝。
然而在列奧納多的筆記本上沒有一行字對那些日子的事件加以任何評論與關注,這完全類似于法蘭西戰役中的歌德。
如果這部傳記研究企圖真正達到理解其主人公的精神生活的話,那它就不必&mdash&mdash好似在絕大多數傳記中存在着謹慎或拘謹的情況&mdash&mdash默然忽略主人公的性行為和性個性。
關于列奧納多這方面的情況,人們幾乎不了解,但這方面的事卻充滿了重大意義。
在同那個淫欲橫流與悲觀的禁欲主義相鬥争的時代,列奧納多表現出了作為一位藝術家和女性美的畫家不該有的情形&mdash&mdash對性欲的冷漠拒絕。
索爾密下面引用的列奧納多的一句話證明了他的性冷淡:&ldquo生育行為和與之相關的所有事情都如此令人惡心,以緻如果沒有傳統風俗、沒有美麗的臉蛋兒和激發美感的天性,人類很快就會消亡。
&rdquo[72]列奧納多死後出版的作品不僅論述了最重大的科學問題,而且也論及了我們覺得不該是他這樣偉大的人去思考的瑣事(寓言性自然史、動物寓言、笑話和預言)。
[73]這些作品是純潔的,人們甚至說它們是禁欲的,即使在今天的純文藝作品中此種程度的純潔也會使人們感到驚訝。
它們如此果斷地避開有關性的每件事情,似乎唯獨厄洛斯,這個所有生命的保護神,對于追求知識的研究者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材料[74],人們都很了解,偉大的藝術家們是怎樣常常通過他們的性感的甚至赤裸裸淫穢的畫來宣洩他們的幻想。
相反,在列奧納多的諸多資料中,我們隻能見到一些有關女性内部生殖器和子宮裡胚胎的位置等的解剖草圖。
[75] 值得懷疑的是列奧納多是否曾熱烈地擁抱過女人,也不知道他和某位女人是否有過任何密切的精神聯系,就像米開朗基羅和維多利亞一樣。
當他還是一個學徒,住在他的師傅瓦羅奇奧家時,他被控告和某些年輕人搞違法的同性戀,這次事件的結果是他被判無罪。
因為他雇用了一個名聲掃地的男孩做模特兒[76],他似乎就陷入了被嫌疑之中。
當他做了師傅,他被他學生中的那些漂亮男孩和青年包圍着。
其中最後一個學生邁爾茲陪同他到了法國,并一直伴他到去世。
列奧納多指定邁爾茲為他的繼承人。
我們與現代的列奧納多傳記作家們所肯定的情況不同,這些作家們自然地要否定列奧納多與他的學生們有性關系的可能性,認為這是對這位偉大人物的侮辱,我們可以認為列奧納多與那些和他共同生活的年輕人&mdash&mdash這正是當時的習俗&mdash&mdash有感情關系十分可能,但這并沒有擴展到有性行為的程度。
高度的性行為不屬于他。
隻有一種方法即聯系他作為藝術家和科學研究者的雙重品性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理解列奧納多的情緒和性生活的特殊性有關。
就傳記作家來說,心理學的探讨途徑是非常不同的。
就我了解隻有一個人&mdash&mdash索爾密(EdmondoSolmi),研究解答了這個問題。
作家米萊茨可夫斯基選擇了列奧納多作為一部大型曆史小說的男主角,圍繞着這位非凡的人寫了一本與那小說相類似的讀物,作家(通過想象)用富于創造性的語言,而不是直白的語言,清晰表達了人物的思想。
索爾密(1908)給列奧納多做了如下結論:&ldquo然而對周圍的每一事物的認識和以冷靜的優于他人精神探究美好事物的最深層奧秘的不滿足的欲望,決定了列奧納多的作品永遠處于未完成的狀态。
&rdquo 在《佛羅倫薩讨論會論文集》裡有一篇文章引用了列奧納多的一段話,它們體現了他的信念的自白,提供了關于他本性的答案:&ldquo一個人如果沒有獲得對事物本質的徹底了解,那他就沒有權利愛或恨這一事物。
&rdquo[77]列奧納多在另一篇有關繪畫的論文中重複了這段話,他似乎在保衛自己,以抵抗非宗教派的指控:&ldquo挑剔的評論家最好保持沉默,因為那(種處理方式)就是認識諸多神奇事物的造物主的方式,這也是愛這樣偉大的發明者的方式。
因為實際上,偉大的愛來自于對被愛對象的深刻認識。
如果你隻了解它一點點兒,那你就隻能愛它一點點兒或者根本就不愛&hellip&hellip&rdquo 在他們傳達的重要的心理事實中,沒有找列奧納多這些論述的價值,因為它們所宣稱的顯然是錯的,而且列奧納多必定同我們一樣清楚這點。
人類在研究和熟悉了感情所适用的對象之後才去愛或恨這個對象的說法是不真實的。
相反,他們沖動地去愛,來自于與認識無關的情感動機(emotionalmotive),其作用頂多是經過反應和考慮使之減弱。
那麼,列奧納多的意思僅僅是人類進行的隻是不适當的和無可非議的人,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去愛:控制感情,讓它服從反應過程,隻有當它勇敢地面對思維的檢驗時,才能讓它進行下去。
同時我們也理解,他希望告訴我們,這種情況正在他身上發生,并且假如别人都像他那樣對待愛和恨,那将是很有價值的。
發生在他身上的情況似乎确實如此。
他的感情被控制着,并且服從于他的研究本能。
他不愛不恨,卻要探讨自己愛什麼恨什麼的起源和意義。
因此他首先必然會表現出不加區分地看待善與惡、美和醜。
他在調查工作期間擺脫了愛和恨的肯定與否定的印記,把二者都轉變為智力興趣。
實際上,列奧納多不是缺少激情,也不缺少天才的火花&mdash&mdash這一所有人類活動背後隐含着直接或間接的驅動力。
他隻是把他的激情轉變成為求知的渴望,然後他依靠從熱情中獲得的執著、堅定和洞察力來使自己适應調查研究,并使智力活動達到了巅峰。
當赢得了知識之後,他才會把長期受約束的感情釋放出來,任它們自由流淌,就像源于大河的小溪。
在發現的巅峰,當他審視到全部聯系的大部分時,他會被情緒所折服,會用欣喜若狂的語言來贊美他研究中具有創造性那部分的輝煌,或者&mdash&mdash用宗教措辭&mdash&mdash造物主的偉大去贊美它。
索爾密正确地理解在列奧納多身上的這種轉變過程,他在引用了列奧納多稱頌莊嚴的自然法則的一段文字(&ldquo啊,神奇的必然性&hellip&hellip&rdquo)之後,寫道(1910):&ldquo把自然科學轉變為一種宗教情感,是列奧納多手稿的一種獨有的特征,在那裡,這種事例比比皆是。
&rdquo 因為他對知識的無法滿足和不知疲倦的渴求,列奧納多被稱為意大利的浮士德。
然而,完全避開關于研究的本能可能轉化為生活樂趣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