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與白日夢
關燈
小
中
大
多部分自我,結果是作家将自己心理生活中相沖突的幾個傾向在幾個主角身上體現出來。
另外某些小說,或許可稱之為&ldquo怪誕&rdquo(eccentric)小說,似乎與白日夢的類型形成非常特殊的對比。
在這些小說裡,被作為主角介紹給讀者的人物僅僅扮演着一個很小的角色,他猶如一位旁觀者靜觀其他人的活動以及遭受的痛苦。
左拉的許多後期作品都屬于這一類。
但是我必須指出,通過對創造性的作家和在某些方面背離所謂規範的作家做個人精神分析,我們發現白日夢具有與&ldquo怪誕&rdquo小說類似的特點,即&ldquo自我&rdquo滿足于充當旁觀者的角色。
如果我們想讓富于想象力的作家與白日夢者、詩歌創作與白日夢之間的比較有某種價值的話,就必須先以某種方式表現出其有效性。
譬如,我們應試着對這些作者作品運用我們在前面論及的關于幻想、三個時間和貫穿三個時間的願望之間的關系命題,借助于此我們還可以試着研究一下作者的生活與其作品之間的聯系。
一般來說,無人知曉在研究這個問題時應設想什麼樣的預期成果,而且人們常常把這種聯系看得過于簡單。
借助于我們對幻想研究的結果,我們應該預料以下的事态:現時的一個強烈經驗喚起作家對早年某個經曆(通常是童年時代)的記憶,在此記憶中又産生一個在其作品中可以得到滿足的願望。
其作品本身能夠顯示出近期的誘發事件和舊時的記憶這些因素。
[54] 不要被這個程式的複雜性吓倒。
我猜想事實會證明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方式,然而,它或許包含着弄清事實真相的第一步。
根據我所做的一些實驗,我相信對作品進行研究不會是勞而無功的。
你将不會忘記,對于作家生活中童年時代的記憶的強調&mdash&mdash這種強調或許令人不明所以&mdash&mdash歸根到底來自于這種假設:一篇具有創見性的作品像一場白日夢一樣,是童年時代曾經做過的遊戲的繼續,也是這類遊戲的替代物。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回落到我們應該認識的那類富有想象力的作品,這類作品并非是獨創性的寫作,而是現成的和熟悉的素材的改造加工。
即使在這類作品中,作家也擁有相當的自主權,這種自主權可表現在素材的遴選以及素材的變化上,這種變化的範圍又相當廣泛。
不過就現存的素材來說,它來自流行的神話、傳說及童話故事的寶庫。
對諸如此類民間心理構造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完善,但極有可能的是,諸如神話故事的這類傳說,是所有民族充滿願望的幻想,也是人類早期的尚未宗教化的夢幻歪曲後的殘迹。
你或許會說,雖然在這篇論文題目中我把作家放在首位,但我對作家的論述比對幻想的論述少得多。
我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我這麼做是有理由的,因為我推導出了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認識。
我所能夠做到的一切,就是提出一些鼓勵和建議,從對于幻想的研究着手,導向對作家選擇文學素材問題的研究。
至于另外的問題&mdash&mdash作家采用什麼手段來激發我們内心的感情效應&mdash&mdash截至目前我們還根本沒有涉及這個問題。
但我至少樂于向你指明一條從我們對幻想的讨論一直通向詩的效應問題的道路。
你會記得我曾論述過,白日夢幻者由于他感到有理由對自己創造的幻想而害羞,從而小心謹慎地向别人隐瞞自己的幻想。
現在我應該補充說明,即使他打算把這些幻想告訴我們,這種傾訴也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快樂。
我們聽到這些幻想時會産生反感或者深感掃興。
但是當一位作家給我們獻上他的戲劇,或者獻上我們習慣于當作他個人的白日夢的故事時,我們就會體驗到極大的快樂,這種快樂極有可能由許多來源彙集産生。
作家如何達到這一目的,那是他内心深處的秘密。
詩歌藝術的精華在于克服使我們心中感到厭惡的效果的那種技巧,這種厭惡感毫無疑問地與一個&ldquo自我&rdquo和其他&ldquo自我&rdquo之間産生的隔閡相聯系。
我們可以猜測到這種技巧的兩個方法:作家通過改變和掩飾利己主義的白日夢以軟化他們的利己性質,他以純形式的&mdash&mdash即美學的&mdash&mdash快感來俘虜我們這些讀者。
我們給這類快樂命名為&ldquo額外刺激&rdquo或&ldquo前期快樂&rdquo。
作者向我們提供這種快樂是為了有可能從更深的精神源泉中釋放出更大的快樂。
[55]在我看來,作家提供給我們的所有美學快樂都具有這種&ldquo前期快樂&rdquo的性質,我們對一部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的欣賞,實際來自我們精神上緊張狀态的消除。
甚至有可能,這種效果的相當一部分歸因于作家能夠使我們享受到自己的白日夢,而又不必去自責或害羞。
這個認識成果就把我們引向新的、有刺激性的、複雜難懂的調查研究工作的門檻兒邊;但同時,至少是目前,它也把我們帶到我們讨論的終點。
另外某些小說,或許可稱之為&ldquo怪誕&rdquo(eccentric)小說,似乎與白日夢的類型形成非常特殊的對比。
在這些小說裡,被作為主角介紹給讀者的人物僅僅扮演着一個很小的角色,他猶如一位旁觀者靜觀其他人的活動以及遭受的痛苦。
左拉的許多後期作品都屬于這一類。
但是我必須指出,通過對創造性的作家和在某些方面背離所謂規範的作家做個人精神分析,我們發現白日夢具有與&ldquo怪誕&rdquo小說類似的特點,即&ldquo自我&rdquo滿足于充當旁觀者的角色。
如果我們想讓富于想象力的作家與白日夢者、詩歌創作與白日夢之間的比較有某種價值的話,就必須先以某種方式表現出其有效性。
譬如,我們應試着對這些作者作品運用我們在前面論及的關于幻想、三個時間和貫穿三個時間的願望之間的關系命題,借助于此我們還可以試着研究一下作者的生活與其作品之間的聯系。
一般來說,無人知曉在研究這個問題時應設想什麼樣的預期成果,而且人們常常把這種聯系看得過于簡單。
借助于我們對幻想研究的結果,我們應該預料以下的事态:現時的一個強烈經驗喚起作家對早年某個經曆(通常是童年時代)的記憶,在此記憶中又産生一個在其作品中可以得到滿足的願望。
其作品本身能夠顯示出近期的誘發事件和舊時的記憶這些因素。
[54] 不要被這個程式的複雜性吓倒。
我猜想事實會證明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方式,然而,它或許包含着弄清事實真相的第一步。
根據我所做的一些實驗,我相信對作品進行研究不會是勞而無功的。
你将不會忘記,對于作家生活中童年時代的記憶的強調&mdash&mdash這種強調或許令人不明所以&mdash&mdash歸根到底來自于這種假設:一篇具有創見性的作品像一場白日夢一樣,是童年時代曾經做過的遊戲的繼續,也是這類遊戲的替代物。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回落到我們應該認識的那類富有想象力的作品,這類作品并非是獨創性的寫作,而是現成的和熟悉的素材的改造加工。
即使在這類作品中,作家也擁有相當的自主權,這種自主權可表現在素材的遴選以及素材的變化上,這種變化的範圍又相當廣泛。
不過就現存的素材來說,它來自流行的神話、傳說及童話故事的寶庫。
對諸如此類民間心理構造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完善,但極有可能的是,諸如神話故事的這類傳說,是所有民族充滿願望的幻想,也是人類早期的尚未宗教化的夢幻歪曲後的殘迹。
你或許會說,雖然在這篇論文題目中我把作家放在首位,但我對作家的論述比對幻想的論述少得多。
我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我這麼做是有理由的,因為我推導出了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認識。
我所能夠做到的一切,就是提出一些鼓勵和建議,從對于幻想的研究着手,導向對作家選擇文學素材問題的研究。
至于另外的問題&mdash&mdash作家采用什麼手段來激發我們内心的感情效應&mdash&mdash截至目前我們還根本沒有涉及這個問題。
但我至少樂于向你指明一條從我們對幻想的讨論一直通向詩的效應問題的道路。
你會記得我曾論述過,白日夢幻者由于他感到有理由對自己創造的幻想而害羞,從而小心謹慎地向别人隐瞞自己的幻想。
現在我應該補充說明,即使他打算把這些幻想告訴我們,這種傾訴也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快樂。
我們聽到這些幻想時會産生反感或者深感掃興。
但是當一位作家給我們獻上他的戲劇,或者獻上我們習慣于當作他個人的白日夢的故事時,我們就會體驗到極大的快樂,這種快樂極有可能由許多來源彙集産生。
作家如何達到這一目的,那是他内心深處的秘密。
詩歌藝術的精華在于克服使我們心中感到厭惡的效果的那種技巧,這種厭惡感毫無疑問地與一個&ldquo自我&rdquo和其他&ldquo自我&rdquo之間産生的隔閡相聯系。
我們可以猜測到這種技巧的兩個方法:作家通過改變和掩飾利己主義的白日夢以軟化他們的利己性質,他以純形式的&mdash&mdash即美學的&mdash&mdash快感來俘虜我們這些讀者。
我們給這類快樂命名為&ldquo額外刺激&rdquo或&ldquo前期快樂&rdquo。
作者向我們提供這種快樂是為了有可能從更深的精神源泉中釋放出更大的快樂。
[55]在我看來,作家提供給我們的所有美學快樂都具有這種&ldquo前期快樂&rdquo的性質,我們對一部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的欣賞,實際來自我們精神上緊張狀态的消除。
甚至有可能,這種效果的相當一部分歸因于作家能夠使我們享受到自己的白日夢,而又不必去自責或害羞。
這個認識成果就把我們引向新的、有刺激性的、複雜難懂的調查研究工作的門檻兒邊;但同時,至少是目前,它也把我們帶到我們讨論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