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與白日夢

關燈
和未來就串聯在一起了,願望這根軸線貫穿其中。

     舉一個非常普通的例子就可以把我所說的這些問題解釋得很清楚。

    我們以一個貧窮孤兒為例,你已經給了他某個雇主的地址,他也許在那裡能夠找到一份工作。

    在去看雇主的路上,他可能沉湎于與産生當時的情況相适應的白日夢之中。

    他幻想的事情或許是這類事情:他找到了工作,并且得到新雇主對他的器重,自己成為企業裡面舉足輕重不可缺少的人物,進而被雇主的家庭所接納,與這家的年輕而又妩媚迷人的女兒結了婚。

    随後又成為企業的董事,初始是作為雇主的合股人,再後就成了他的繼承人。

    在這種幻想中,白日夢者重新獲得他在幸福的童年時曾擁有的東西&mdash&mdash庇護他的家庭,疼愛他的雙親以及他最初一見鐘情的妙齡佳人。

    從這個例子中你可以看到,願望利用一個現時的場合,在過去經曆的基礎上描繪出一幅未來的畫面。

     關于幻想還有許多方面值得研究,但我将盡可能扼要地說明其中的幾點。

    如果幻想變得過于豐富多彩、強烈無比的話,那麼神經症和精神病就處于待發作狀态。

    另外,幻想是我們的病人經常抱怨的苦惱病狀的直接心理預兆。

    它像一條寬敞的岔道伸向病理學範疇。

     在此我不能略而不談幻想與夢之間的關系。

    其實我們在夜裡所做的夢就屬上述幻想,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夢之诠釋來證實。

    [50]語言早就以其無與倫比的智慧對夢的本質問題下了定論,把漫無邊際的幻想創造命名為&ldquo白日夢&rdquo。

    如果我們對我們的夢的意義總覺得模糊不清的話,那是因為夜間的環境使我們産生了一些令自己感到羞愧的願望,而這些願望我們又必須對自己隐瞞,所以它們受到壓抑,被壓入潛意識之中。

    這種受壓抑的願望及其派生物,隻得以一種極其歪曲的形式表現出來。

    當科學工作已能成功地解釋造成夢變形的因素時,就不難看出夜間的夢與白日夢&mdash&mdash即我們非常了解的幻想一樣,都是願望的滿足。

     關于幻想的問題就談這些。

    現在來談一下作家。

    我們真可以将富有想象力的作家和&ldquo光天化日之下的夢幻者&rdquo[51]作一比較,将他的創作與白日夢作一比較嗎?這裡,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一個問題。

    我們必須區分兩類作家:像古代的史詩作家和悲劇作家那樣接收現成題材的作家以及似乎是由自己選擇題材創作的作家。

    我們在進行比較時,将主要針對後一類作家。

    不去選擇那些批評家最為推崇的作家,而選擇那些名氣雖不十分大,但卻擁有最廣大、最熱衷的男女讀者的長篇小說、傳奇文學和短篇小說的作者。

    在所有這些作者的小說作品中,有一個特點我們肯定能看得出: 每一部作品都有一個主角,這個主角是讀者興趣的中心,作家試圖用一切可能的表現手法來使該主角赢得我們的同情。

    作者似乎将他置于一個特殊的神祇的庇護下,假如在小說的某一章的結尾,主角遭到遺棄,并受傷流血,神志昏迷,那麼可以肯定,在下一章的開頭我們就會讀到他正得到精心的治療護理,逐漸恢複健康;如果第一卷以他乘的船在海上遇到暴風雨而下沉為結尾,那麼我還可以肯定,在第二卷的開頭就會讀到他奇迹般地獲救&mdash&mdash沒有獲救這個情節,小說将無法寫下去。

    讀者帶着安全感跟随主角走過他那危險的曆程,這正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位英雄跳進水中去拯救一個落水者的感覺,或者是他為了對敵群進行猛烈攻擊而使自己的身軀暴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時的感覺。

    這種感覺是真正英雄的感覺,我們一位最優秀的作家曾用一句無比精彩的話表達過:&ldquo我不會出事!&rdquo[52]而正是通過這種刀槍不入、英雄不死的啟示性特征,我們似乎可以立即認出每場白日夢和每篇小說裡的主角如出一轍[53],都是一個&ldquo至高無上的自我&rdquo。

     這些自我中心小說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其類似性。

    小說中的所有女人總是愛上了男主角,這一點,很難說是對現實的描寫。

    但是,作為白日夢必要的構成因素卻很容易被理解。

    同樣,作者根本無視現實生活中所見到的人物性格的多樣性,而将小說中的其他人物整齊地分成好人或壞人。

     &ldquo好人&rdquo是自我的助手,而&ldquo壞人&rdquo則成為自我的敵人和對手,這個自我就是故事的主角。

     我們十分清楚,許多富于想象的作品和天真的白日夢模式相距甚遠,但我仍不能放棄這種推測:即使偏離白日夢模式最遠的作品也可以通過不間斷的、一系列的過渡事件與白日夢相聯系。

     我注意到,被人們稱為&ldquo心理小說&rdquo的作品中隻有一個人物&mdash&mdash就是那個作者對其進行内心描寫的主角。

    作者好像坐在主人公的腦袋裡,從外部來觀察其他人物。

    毋庸置疑,一般來說心理小說之所以具有特殊性,是因為現代作家傾向于憑借自我觀察,将他的主人公分裂成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