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中的變态人物
關燈
小
中
大
諸神祭祀的儀式(參見關于羊和替罪羊的論述),這一事實與戲劇的特征不無相關。
[3]它容許人們對天宇神控的日益不滿,這種控制導緻了痛苦英雄是最早最強烈地反對上帝或其他神聖的東西的反叛者。
快樂似乎來自一個弱者面對神聖力量時的苦痛&mdash&mdash這是一種受虐狂滿足的快樂,也是一種直接欣賞一個曆經千辛萬苦不改英雄本色的人物所産生的快樂。
這裡,我們的心情和普羅米修斯的心情一樣,不過多了點用暫時的滿足獲得自己片刻安慰的願望。
因此,各種類型的痛苦便成為戲劇的題材,它通過這種痛苦給觀衆帶來快樂。
這樣,我們就獲得了戲劇這一藝術形式的首要先決條件:戲劇不應該給觀衆招緻痛苦,戲劇應該懂得如何通過創造可能的滿足對它給觀衆帶來的同情之苦進行補償(當代作家常常做到這一點)。
但是,舞台上表現出來的這種痛苦很快就被局限于心靈的痛苦,沒有人想要肉體的痛苦,因為人們懂得肉體的痛苦所引起的軀體感覺(somaticfeeling)的變化,将很快淹沒所有心靈的快樂。
如果我們得了病,唯一的願望就是:恢複健康,擺脫我們現在的狀況。
為此,我們去看醫生,吃藥,破例求助于&ldquo幻想遊戲&rdquo,這種遊戲能夠使我們獲得快樂。
如果一個觀衆把自己置身于軀體疾病(physicalill)的處境,他會發現自己無力享受快樂或無力從事精神活動。
因而,一個有軀體疾病的人隻能作為戲劇中的一件道具活躍于舞台上,而不是一個英雄,除非他的軀體疾病的特殊方面使他能夠進行精神活動。
例如,在《菲羅克忒忒斯》(Philoctetes)中病人處于絕望狀态,在有關結核病人的劇中,患者失去希望。
人們主要是通過需要有精神痛苦的環境來認識精神痛苦的,因此,表現精神痛苦的戲劇需要某個會導緻軀體疾病的事件,并以表現這個事件開始劇情。
至于有一些戲劇如《阿賈克斯》和《菲羅克忒忒斯》,介紹以為觀衆熟悉了的心理疾病,純屬例外。
在希臘悲劇中,由于人們對素材的熟悉,一出劇,有人也這麼說,是從中間部分開始演出的。
要想對控制那些懸而未決事件的先決條件給予充分的解釋是很容易的。
這些事件一定包含某種沖突,包含意志力與抵抗力。
這一先決條件是在反對神的鬥争中完成其首要和崇高的使命的。
我已說過,這種悲劇是一種反抗劇,劇作家和觀衆都站在反抗者的立場上。
人們對神的信仰越少,人在控制事物中的作用就變得越重要。
人們越來越相信,恰恰是這種對神的反抗導緻了心靈的痛苦。
因此,英雄的下一次反抗便是指向人類社會。
這樣我們就擁有了一批社會悲劇。
然而,另一個先決條件的實現将出現在個體間的沖突中。
這類悲劇是人物的悲劇,它向觀衆展示了一場&ldquo沖突&rdquo中所有令人激動的場面。
劇情是在傑出人物之間展開的,他們從人類制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事實上,這種悲劇中得有兩個主角。
在以上這兩類戲劇中,有一個主角同代表某些制度的強大人物進行鬥争,如果将這兩類劇進行融合,無疑是可能的。
純粹的人物悲劇缺乏令人滿意的反叛性,但是這種悲劇在社會戲劇(例如易蔔生的社會問題劇)中的再現,其生命力并不亞于希臘古典悲劇作家筆下的曆史劇。
因此,宗教劇、社會劇和人物劇其本質的區别,在于導緻痛苦的行為得以表現的領域不同。
現在,我們可以沿着戲劇的線索進入到另外一個領域,這便是心理劇(psychologicaldrama)的領域。
在心理劇中,引起痛苦的鬥争是在人物自己的頭腦中進行的&mdash&mdash這種鬥争是在不同的心理沖動之間進行的。
隻有當一種沖動,而不是主人公消亡之時,鬥争才告結束。
就是說,鬥争必須在人物的&ldquo否定&rdquo[4]中結束。
這個心理劇的先決條件與前所述的幾個類型先決條件的結合都是可能的。
所以,如制度之類的因素其本身也可以成為内心沖突的根源。
正因如此,我們便擁有了愛情悲劇。
因為社會文化、人類習俗對愛情的壓抑和&ldquo愛與義務&rdquo之間的鬥争&mdash&mdash對此我們在歌劇中早已熟知,它構成了幾乎無數的沖突情境的根源,事實上,也如
[3]它容許人們對天宇神控的日益不滿,這種控制導緻了痛苦英雄是最早最強烈地反對上帝或其他神聖的東西的反叛者。
快樂似乎來自一個弱者面對神聖力量時的苦痛&mdash&mdash這是一種受虐狂滿足的快樂,也是一種直接欣賞一個曆經千辛萬苦不改英雄本色的人物所産生的快樂。
這裡,我們的心情和普羅米修斯的心情一樣,不過多了點用暫時的滿足獲得自己片刻安慰的願望。
因此,各種類型的痛苦便成為戲劇的題材,它通過這種痛苦給觀衆帶來快樂。
這樣,我們就獲得了戲劇這一藝術形式的首要先決條件:戲劇不應該給觀衆招緻痛苦,戲劇應該懂得如何通過創造可能的滿足對它給觀衆帶來的同情之苦進行補償(當代作家常常做到這一點)。
但是,舞台上表現出來的這種痛苦很快就被局限于心靈的痛苦,沒有人想要肉體的痛苦,因為人們懂得肉體的痛苦所引起的軀體感覺(somaticfeeling)的變化,将很快淹沒所有心靈的快樂。
如果我們得了病,唯一的願望就是:恢複健康,擺脫我們現在的狀況。
為此,我們去看醫生,吃藥,破例求助于&ldquo幻想遊戲&rdquo,這種遊戲能夠使我們獲得快樂。
如果一個觀衆把自己置身于軀體疾病(physicalill)的處境,他會發現自己無力享受快樂或無力從事精神活動。
因而,一個有軀體疾病的人隻能作為戲劇中的一件道具活躍于舞台上,而不是一個英雄,除非他的軀體疾病的特殊方面使他能夠進行精神活動。
例如,在《菲羅克忒忒斯》(Philoctetes)中病人處于絕望狀态,在有關結核病人的劇中,患者失去希望。
人們主要是通過需要有精神痛苦的環境來認識精神痛苦的,因此,表現精神痛苦的戲劇需要某個會導緻軀體疾病的事件,并以表現這個事件開始劇情。
至于有一些戲劇如《阿賈克斯》和《菲羅克忒忒斯》,介紹以為觀衆熟悉了的心理疾病,純屬例外。
在希臘悲劇中,由于人們對素材的熟悉,一出劇,有人也這麼說,是從中間部分開始演出的。
要想對控制那些懸而未決事件的先決條件給予充分的解釋是很容易的。
這些事件一定包含某種沖突,包含意志力與抵抗力。
這一先決條件是在反對神的鬥争中完成其首要和崇高的使命的。
我已說過,這種悲劇是一種反抗劇,劇作家和觀衆都站在反抗者的立場上。
人們對神的信仰越少,人在控制事物中的作用就變得越重要。
人們越來越相信,恰恰是這種對神的反抗導緻了心靈的痛苦。
因此,英雄的下一次反抗便是指向人類社會。
這樣我們就擁有了一批社會悲劇。
然而,另一個先決條件的實現将出現在個體間的沖突中。
這類悲劇是人物的悲劇,它向觀衆展示了一場&ldquo沖突&rdquo中所有令人激動的場面。
劇情是在傑出人物之間展開的,他們從人類制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事實上,這種悲劇中得有兩個主角。
在以上這兩類戲劇中,有一個主角同代表某些制度的強大人物進行鬥争,如果将這兩類劇進行融合,無疑是可能的。
純粹的人物悲劇缺乏令人滿意的反叛性,但是這種悲劇在社會戲劇(例如易蔔生的社會問題劇)中的再現,其生命力并不亞于希臘古典悲劇作家筆下的曆史劇。
因此,宗教劇、社會劇和人物劇其本質的區别,在于導緻痛苦的行為得以表現的領域不同。
現在,我們可以沿着戲劇的線索進入到另外一個領域,這便是心理劇(psychologicaldrama)的領域。
在心理劇中,引起痛苦的鬥争是在人物自己的頭腦中進行的&mdash&mdash這種鬥争是在不同的心理沖動之間進行的。
隻有當一種沖動,而不是主人公消亡之時,鬥争才告結束。
就是說,鬥争必須在人物的&ldquo否定&rdquo[4]中結束。
這個心理劇的先決條件與前所述的幾個類型先決條件的結合都是可能的。
所以,如制度之類的因素其本身也可以成為内心沖突的根源。
正因如此,我們便擁有了愛情悲劇。
因為社會文化、人類習俗對愛情的壓抑和&ldquo愛與義務&rdquo之間的鬥争&mdash&mdash對此我們在歌劇中早已熟知,它構成了幾乎無數的沖突情境的根源,事實上,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