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在曆史上的偉大帝國之中,有土耳其人的一席之地。
在中東,曾經興起過四個大帝國,土耳其人的帝國在時間順序上排在最後,但在成就上卻超過了波斯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先後創立的帝國。
在這片大海與大洲相連的廣闊的戰略要地上,土耳其人實現了長久的統一。
作為來自東方的新生力量,土耳其在兩個方面為曆史做出了貢獻。
首先,土耳其早期的頭領和蘇丹複興了伊斯蘭教,并在亞洲重新統一了伊斯蘭世界;其次,奧斯曼帝國又為屬于東方基督教世界的歐洲土地帶來了新生。
土耳其人延續了曆史,聯結了東方和西方,在亞洲和歐洲分别填補了阿拉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崩潰後留下的真空,并從中孕育出了嶄新的、充滿創造力的奧斯曼文明。
奧斯曼帝國擁有截然不同的三個層面。
首先它是一個土耳其人的國度。
它被一個土耳其家族王朝統治,使用土耳其語,并且深深根植于土耳其斯坦的部落社會文化。
這些土耳其人擁有共同的種族認同、象征符号和風俗習慣。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土耳其人展現出了一些内在的寶貴特質:對權威的天然認同、強烈的秩序性和紀律性、組織政府機構的能力和高度的适應能力。
而在根本上,奧斯曼帝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
奧斯曼帝國的基礎并非某一種民族特征,而是穆斯林之間的手足之情以及他們對共同的宗教體系的崇敬之情。
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必須遵從神聖法,尊重伊斯蘭教的至高原則,還要依賴官方宗教體系&mdash&mdash烏理瑪&mdash&mdash進行統治。
土耳其人以他們特有的對秩序和明晰的追求,規定了烏理瑪的任務與職責。
但是,在土耳其民族認同和穆斯林體系之上,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一個世界性大帝國。
它的版圖如此遼闊,涵蓋了各不相同的城市、平原、河谷、山地和沙漠,其上生活着不同民族、不同社會形态特别是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各色人群。
一直以來,天主教與東正教、拉丁人與希臘人、教皇與皇帝之間的宗教分歧嚴重割裂了拜占庭帝國。
而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有着與此地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奧斯曼征服者,卻為東正教世界恢複了秩序與和平。
奧斯曼征服者不僅成了東正教世界的主人,還成了東正教公開而積極的保護者。
因此,東正教的信徒們甯願接受穆斯林帕迪沙阿的統治,也不想&ldquo受拉丁人教皇的奴役&rdquo。
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國内的少數群體以民族、社會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獨立的族群,獲準在國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務,從而可以保存他們各自的特征,和諧共存。
由于奧斯曼入侵者采取的開明政策,長期以來為人們苦苦追尋的東正教社會得以重建。
希臘普世牧首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獲得了超過其他東正教教會的地位,比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任何時期都更像是一個普世的宗教權威。
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間實現了&ldquo奧斯曼治下的和平&rdquo,從它的特征上可以看到奧斯曼帝國與羅馬帝國的相似之處。
在&ldquo羅馬治下的和平&rdquo中,羅馬人在帝國版圖之内表現出了對外邦人的高度容忍。
他們時常賦予外邦人羅馬公民權,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造福于自己和整個帝國。
奧斯曼帝國在這一點上與羅馬帝國十分相似。
這樣的傳統在伊斯蘭世界也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現在則被奧斯曼家族繼承、發揚。
奧斯曼家族統治的國家并非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皇室統治下的多民族的帝國。
不論國民是土耳其人還是來自其他民族,是穆斯林、基督徒或是猶太人,他們最重要的身份都是奧斯曼人,是一個超出了民族、宗教和種族觀念的單一政治體的成員。
在那個時代,隻有奧斯曼帝國承認全部三個一神教信仰。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被征服的基督徒,奧斯曼人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構建在蘇丹的奴隸之家之上的行政體系。
在奧斯曼人的早期曆史上,他們曾經在其他地區做過奴隸,并且在奴隸身份之下繁榮壯大。
現在,他們采用了類似的奴隸制度,創造了由基督徒奴隸組成的統治機構。
這些奴隸或是在戰争中被俘獲而來,或是受征募而來,或是在市場上買來,或是被作為禮物送給蘇丹的,也可能是自願投效的。
他們皈依了伊斯蘭教,接受禁欲生活,離開了家人,放棄了所有财産。
作為回報,他們将在為侍從準備的宮廷學校裡接受綜合教育和嚴格訓練,随後接受挑選,獲得最适合發揮個人才華的公務職位,還有機會獲得晉升,一路升遷成為高官。
就這樣,征服者通過被征服者實現了對國家的統治。
這樣的奴隸制度在外國人眼中或許十分怪異,但它是一
在中東,曾經興起過四個大帝國,土耳其人的帝國在時間順序上排在最後,但在成就上卻超過了波斯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先後創立的帝國。
在這片大海與大洲相連的廣闊的戰略要地上,土耳其人實現了長久的統一。
作為來自東方的新生力量,土耳其在兩個方面為曆史做出了貢獻。
首先,土耳其早期的頭領和蘇丹複興了伊斯蘭教,并在亞洲重新統一了伊斯蘭世界;其次,奧斯曼帝國又為屬于東方基督教世界的歐洲土地帶來了新生。
土耳其人延續了曆史,聯結了東方和西方,在亞洲和歐洲分别填補了阿拉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崩潰後留下的真空,并從中孕育出了嶄新的、充滿創造力的奧斯曼文明。
奧斯曼帝國擁有截然不同的三個層面。
首先它是一個土耳其人的國度。
它被一個土耳其家族王朝統治,使用土耳其語,并且深深根植于土耳其斯坦的部落社會文化。
這些土耳其人擁有共同的種族認同、象征符号和風俗習慣。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土耳其人展現出了一些内在的寶貴特質:對權威的天然認同、強烈的秩序性和紀律性、組織政府機構的能力和高度的适應能力。
而在根本上,奧斯曼帝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
奧斯曼帝國的基礎并非某一種民族特征,而是穆斯林之間的手足之情以及他們對共同的宗教體系的崇敬之情。
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必須遵從神聖法,尊重伊斯蘭教的至高原則,還要依賴官方宗教體系&mdash&mdash烏理瑪&mdash&mdash進行統治。
土耳其人以他們特有的對秩序和明晰的追求,規定了烏理瑪的任務與職責。
但是,在土耳其民族認同和穆斯林體系之上,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一個世界性大帝國。
它的版圖如此遼闊,涵蓋了各不相同的城市、平原、河谷、山地和沙漠,其上生活着不同民族、不同社會形态特别是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各色人群。
一直以來,天主教與東正教、拉丁人與希臘人、教皇與皇帝之間的宗教分歧嚴重割裂了拜占庭帝國。
而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有着與此地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奧斯曼征服者,卻為東正教世界恢複了秩序與和平。
奧斯曼征服者不僅成了東正教世界的主人,還成了東正教公開而積極的保護者。
因此,東正教的信徒們甯願接受穆斯林帕迪沙阿的統治,也不想&ldquo受拉丁人教皇的奴役&rdquo。
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國内的少數群體以民族、社會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獨立的族群,獲準在國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務,從而可以保存他們各自的特征,和諧共存。
由于奧斯曼入侵者采取的開明政策,長期以來為人們苦苦追尋的東正教社會得以重建。
希臘普世牧首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獲得了超過其他東正教教會的地位,比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任何時期都更像是一個普世的宗教權威。
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間實現了&ldquo奧斯曼治下的和平&rdquo,從它的特征上可以看到奧斯曼帝國與羅馬帝國的相似之處。
在&ldquo羅馬治下的和平&rdquo中,羅馬人在帝國版圖之内表現出了對外邦人的高度容忍。
他們時常賦予外邦人羅馬公民權,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造福于自己和整個帝國。
奧斯曼帝國在這一點上與羅馬帝國十分相似。
這樣的傳統在伊斯蘭世界也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現在則被奧斯曼家族繼承、發揚。
奧斯曼家族統治的國家并非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皇室統治下的多民族的帝國。
不論國民是土耳其人還是來自其他民族,是穆斯林、基督徒或是猶太人,他們最重要的身份都是奧斯曼人,是一個超出了民族、宗教和種族觀念的單一政治體的成員。
在那個時代,隻有奧斯曼帝國承認全部三個一神教信仰。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被征服的基督徒,奧斯曼人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構建在蘇丹的奴隸之家之上的行政體系。
在奧斯曼人的早期曆史上,他們曾經在其他地區做過奴隸,并且在奴隸身份之下繁榮壯大。
現在,他們采用了類似的奴隸制度,創造了由基督徒奴隸組成的統治機構。
這些奴隸或是在戰争中被俘獲而來,或是受征募而來,或是在市場上買來,或是被作為禮物送給蘇丹的,也可能是自願投效的。
他們皈依了伊斯蘭教,接受禁欲生活,離開了家人,放棄了所有财産。
作為回報,他們将在為侍從準備的宮廷學校裡接受綜合教育和嚴格訓練,随後接受挑選,獲得最适合發揮個人才華的公務職位,還有機會獲得晉升,一路升遷成為高官。
就這樣,征服者通過被征服者實現了對國家的統治。
這樣的奴隸制度在外國人眼中或許十分怪異,但它是一